深基坑工程质量和管桩施工检测

深基坑工程质量和管桩施工检测

1管桩工程质量检测方法

1.1低应变法

低应变法着重对桩身结构的完整程度进行检查,应用的仪器为P.I.T桩基完整性检测仪。检测时应当在管桩顶部施加激振信号,令该部分出现应力波。如果管桩结构有断裂、蜂窝之类的不平整界面和桩底面,则应力波在传播中会出现反射波,并检测分析波形特征和反射波幅值,从而达到判断管桩完整性的目的。在具体检测时,在任一柱下承台都应当抽检管桩进行检测,另外应加强现场配合,需要检查管桩头部损坏部分,并将该部分锯掉,令密实混凝土面外现,维持管桩头部平整度。除此之外,应当第一时间清除管桩头部的其他杂物,不能留存碎石、杂物等,保障管桩头部的必要干燥和清洁程度。检测之前,柱顶承台不能绑扎钢筋[1]。

1.2高应变法

高应变法在检测时,主要是侧重桩身结构完整性,对管桩侧面摩擦力和端承力参数进行确定,检测时主要会用到P.D.A打桩分析仪。检测时会利用重锤猛击管桩顶部,使土体和管桩之间出现相对位移。接收桩应力波信号时,会用到加速度传感器,基于应力波理论分析力和速度时程曲线,进而正确评价管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也有要求,至少应当超过总数的5%。在现场配合方面,现场需要依照施工质量要求,完成平整吊机与大平板车进场路段的工作,现场试桩位置应当提供220V交流电流,桩头应平整不能磨损,并进行坑低垫平的工作。

2深基坑工程监测技术

2.1支护结构监测

针对支护结构撞墙顶位移,应当全站仪和经纬仪。在基坑中通常会间隔10~15m布置测点,对半永久性基站应妥善保护。基坑开挖阶段,应该至少1d进行一次监测[2]。针对支护结构监测会用到测斜仪或全站仪,前者在测量时应当先进行测斜管预埋工作,安装位置应当选在钢筋笼下方部位。测量时应当固定测点位置,防止产生过大的误差,测斜管沿基坑周边应当间隔大约20m布置一根,如果基坑周边存在重要建筑物与地下管线,则应当加密测点。监测支护结构应力时,混凝土在测试过程中,应变计导线接上仪器之后,不能随意拆卸,避免接触电阻起变化,因此混凝土应变计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若施工现场基坑面积大,则会令管桩位置过于分散,延长测试周期,此时应当利用钢线式钢筋计,增加稳定性能和简单操作性。

2.2周围环境监测

周围环境主要包括周边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和地下水位等等。在深基坑开挖阶段,应当对周边环境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应当定在建筑物首层柱上,同时进行深埋式基准点设置工作,基准点数量应当选择3个,大约每隔20m设置一个。另外可以用精密水准仪观测观测点高程,进而计算沉降量。深基坑开挖阶段,需要每隔大约7d进行一次观测,如果沉降速度较快,则应当每天都进行观测,危险性较大时,观测不能间断[3]。精密水准仪主要完成针对临近道路与地下管线的沉降观测任务。布置测点时,应当依据管节长度、管线材料和接头方式确定布置方案。如果接头为承插式与法兰式,通常沉降观测点会布置在接头处,直接在管道固定测点,观测频率应当和观测建筑物沉降程度一致[4]。对沉降程度与边坡土体产生位移情况进行观测时,会应用测斜仪,将测斜管埋设在土中,在基坑正式开挖前,大约测试3次作为初读数,监测频率应当和挡土桩一致。监测沉降程度和土体位移时,可以对基坑边坡稳定性了如指掌,如果边坡滑裂面存在安全隐患,可以第一时间起到报警作用[5]。最后,地下水位的测试。通常会用到电极传感器。通常情况下,会间隔3~5d进行一次观测。如果基坑侧壁出现渗漏或管涌现象,则应每天观测1~2次。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会受地下水位较大影响,如果遇到暴雨天气,会产生地下水位飙升的现象,对支护结构产生较大土压力,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对支护结构产生直接破坏。若地下水位骤降,则会产生渗漏现象,位置在开挖面上部位置,出现坑底渗流的问题[6-7]。

3结束语

深基坑工程和管桩施工的检测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最终质量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施工团队一定要重视相关检测工作的落实,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进而加强工程质量[8]。

参考文献

[1]易智宏,曾继文,黄安.地下连续墙“三合一结构”的施工技术[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0(8):51-53.

[2]卢士华.浅谈土钉墙支护技术及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1):54-56.

[3]毛兰美,张军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建筑安全,2013(5):60-63.

[4]杨一希,郭芳.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基坑分步开挖水平位移数值模拟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11):4-6.

[5]王平.高压喷桩在市政工程基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3(6):63-64.

[6]徐茂辉,谢慧才.混凝土密实度的雷达检测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04):100-103.

[7]郭艳华,郭志昆.岩土工程反分析的初步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03):105-108.

[8]曾律弦,潘泓.ANSYS在环梁支护结构体系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04):83-84.

作者:刘栋杰 单位:江苏嘉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