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设计论文范例

干扰设计论文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干扰因素;抗干扰措施

1引言

电气工程作为工业系统、社会基础设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其安全平稳运行是极为必要的。但工程中的自动化设备长期受到交变磁场、地电位差、信号模式、二次回路等方面因素的干扰,无法顺利运行,因此,加强对自动化设备抗干扰措施的研究极为关键。

2电气工程中自动化设备的干扰因素

2.1交变磁场

在自动化设备中,各种传播媒介所形成的干扰作用是不同的,根据媒介类型,可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等形式的干扰现象。其中,传导干扰是指依托于某特定媒介,借助公共阻抗实现传播;而辐射干扰则与之相异,其是借助电磁波,以此为媒介实现传播的。上述二者在形式上差异明显,但在特殊背景下,二者可进行一定的相互转化,此时就会进一步产生交变磁场。

2.2内外干扰

电磁干扰模式根据形式上的差异又能分成内部、外部干扰等不同类型。其中,内部干扰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整个系统的生产技术、元件布局和系统内部构造特征;外部干扰则更多的表现在设备对周边环境的辐射方面,例如,高电压、高电流的设备会发射出大量电磁波,对自动化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2.3地电位差

通常而言,地电位差指的是由于电流接地系统在运转环节发生故障而在整个系统内形成妨碍电流,后者很可能迅速转化为电压降,如此便在变电站内造成了电位差现象,该现象会严重干扰设备运行。回路在通过各个接地点时,所形成的电流强度不一,这也会在设备内形成较为明显的干扰电压,最终使得电气工程的作用被削弱。

2.4信号模式

总体来说,信号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包括共模、差模干扰。前者的产生源于电气工程发挥作用时因为地电位出现变化而造成了后续的干扰,因而有了“对地干扰”的别称;而后者则更多的是因为长线路传输下互感耦合而产生,这往往是构成自动化设备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1]。

2.5二次回路

二次回路在经过某些电感元件时,往往会出现干扰电压,此时的电压相对较强。如果元件处于断开状态,便会迅速形成巨大的干扰电压,对回路以及自动化设备构成威胁,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维护设备时必须将二次回路作为重要关注对象。

3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措施分析

3.1做好印制电路板布线工作

在印制板布线的环节中,采取科学的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策略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首先,工作人员在对布线进行设计时,采取正确的集成电路方式,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布线;其次,要在自动化设备的设计环节,尽量控制器件串扰的间距,将某些电子器件安置于仪器之内;最后,在电源和地间应该合理设置陶瓷电容,以此避免集成电路对设备形成电偶作用。

3.2加强信号传输管理

在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过程中,线缆的绝缘程度、长短等特征会对信号传输质量形成巨大影响,因此,要采取合理方案加以屏蔽,保证信号质量。首先,在此情况下,相关单位可以尽量多地采用负电平传输方式,杜绝正电平信号的大量使用,这能够从源头上避免干扰因素对信号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对于抗干扰能力弱的信号,可以选择分开传输的办法;再次,管理人员应该尽量把信号线安置在远离电源线的地方,有效隔离干扰因子;最后,为了方便信号的高效传输,应该选用自带屏蔽层的电缆材料,以此控制绝缘状态对信号质量的威胁程度。

3.3加强开关电源保护

在对电源开关布线进行设计时,要注意避免在进出线方面出现摩擦,进而威胁电源安全。这要求电气工作者首先做好开关的连线设计工作,同时,加强对其施工规范性的监管控制,以免出现连线错误现象。除此之外,要注意电源的屏蔽层、指示灯布线等部位的设计问题,尽可能排除对电源开关运行不利的干扰项。

3.4选择合适的滤波器

随着电气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升级,滤波器对快速瞬变干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设计人员在选择滤波器时,应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型号和性能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滤波器,然后由专业的安装人员严格地按照相关规范和工艺顺序进行滤波器的安装,在安装时必须对滤波器的输出线以及输入线进行分开安装,尽可能地缩短输出线距离,远离其他线路,避免对自动化设备造成二次回路干扰。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地降低输出线暴露在外界的时间,采用锅台干扰或者重新接收的方式,保证滤波器始终处于良好的接地状态。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电气工程中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措施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动化设备存在的干扰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抗干扰措施,做好印制电路板布线工作,加强信号传输管理,加强开关电源保护,选择合适的滤波器。

【参考文献】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2

引言:

时代的进步推动了信息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计算机网络的进步也带动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创新研究,并为我国数字电子技术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现阶段,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正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必然也应用到数字电子技术,在两者合理结合下必然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进程,也在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论文研究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实践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特点

数字电子技术由各种集成器件、集成芯片及逻辑门电路三部分构成。数字电子技术在运用先进手段处理信息时,有一定的原理,也即是数字电路有提前设定好的比例,最后就能把模拟信号转变为所需要的数字信号。当然,一旦信号全部转化后,就会传送到数字电路中。一旦都传送到数字电路以后,原本设定的程序就会转变为实际需要的模拟信号,最终输出信号。一般来说,数字电子技术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抗干扰能力极强。数字电子技术实际应用,不仅可以阻断外界噪音和电子器件带来的干扰,也能阻断通信道路中的电磁波带给系统的干扰,数据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即完成了远距离传输,也实现了数据共享。二是数字信号设备具有集成化特点。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就系统功能运行过程而言,只要有标准化的逻辑部件,就可以实现对各种各样数码系统的构造。当然,这种规模性集成电路功率显著降低,设备占用空间也可减少(万志华,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实践:数码世界,2017,07(10):211)。三是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简单又安全。要想对数字信号加密,仅需要通过通信电路处理就可完成,并且以高低电平这两种波形出现,用户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浏览相关数字信息,网络信息的安全得以保障。

(二)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如今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依然引领着时代的潮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为信息的传输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平台,也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计算机网络是数据信息共享的基本平台,信息的开放性极强,也为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空间。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时效性极强,信息资源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及时共享,数据信息的流通性也是很强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融合各个地方的资源数据,也能及时反馈信息,从根本上促进了思想和技术的流动,有助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为网络交流提供了便利

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可完善计算机网络体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实现了实时交流。数字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的运行中,可将网络交流和网络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方式,引导着人们仅需要借助于网络完成远程交流,并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确切地说,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凭借着数字电子技术的高效性为计算机网络带来了更多色彩。

(二)为形成网络集成电路提供了便利

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抗干扰能力强,为形成网络集成电路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是由于客户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长时间长距离运输中,都能始终保持着高质量水平。当然,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数字逻辑运算能力,用户可借助于数字电子技术就能对重要信息加密和解密,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冯书玮,刘玉倩,李乐,浅析电子应用技术在计算机硬件维修中的作用:科技展望,2017,27(26):156,184)。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可降低网络电路的使用功率,也可缩小网络电路的体积。当然,形成的网络集成电路为用户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实践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无论是可以运用数字电子技术实现网络教学还是实现了网络信息的快捷传输,都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论文就其实践应用而言,始终认为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具体如下所示:

(一)实现网络信息的信息高速公路化

站在数字电子技术这个位置来说,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是凭借着数字电路信号处理的优势才完成的。具体来说,模拟信号的传输、模拟信号的转变、模拟信号的处理等系列操作过程的处理,主要是把网络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最终达到网络通信数字化的目的(石红姣,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及其防护策略:电子测试,2015,04(10):89-90)。从某种角度而言,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可看作是网络信息传输的一种媒介,网络信息传输时借助于数字形式完成通信,当然,信号传输过程也契合传输的容量和速度要求,并转变为高速信息电子网络。网络的运输离不开大量网络系统,诸如数据库、计算机及通信网络。

(二)简化网络信号数字化的复杂处理过程

一般来说,网络信号数字化处理有十分复杂的过程,不急要对网络信号进行随机抽样和量化,还要对处理的网络信号进行编码。随机抽样则是在实际通信网络系统中对模拟信号进行分离,量化则是把信号连续取值通过运用数字化处理方式,将其转变成离散取值完成量化处理。编码过程的完成,也即是网络信号处理的工作人员依据编制的设计方案,运用再次编码处理的信号,把这些信号转变为需要拟定程序的数字信号流。最终获取的数字信号,不仅可以在卫星通道线路中实现远距离传输,也能在电缆中实现远距离传输。举一个例子,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在网络信号数字化处理中的编码环节,借助于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系统,通过利用A/D芯片MAX1247就可完成AD的转换,结合DSP的多路缓冲口就可实现模拟信号的实时采集,数字信号通过DMA方式传输,工作人员依据这一设计方法就能在C5402输出脉冲、地址、片选及数据信息,结合书写的序号就可得到相应的模拟信号(王建军,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14(11):227-228)。当然书写的序号通常是低8位最先写,高4位后写,最后才会在DSP的D/A的输出中转化成锁存信号。

(三)对网络展开信号处理

数字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兼容性,因此这对网络展开信号处理意义重大。数字通信信号和计算机信号的传输都是需要借助于二进制代码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数字通信信号和计算机在信号形式上有相同的传输方式。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融合,也在信号传输方式一样的前提下,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平台实现数字信号的处理和转换,数字信号和计算机网络的联网要求可以实现。二进制代码处理方式极其简单,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比较小。尽管是在信息远距离传输中,也依然能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性(赵海燕,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3(6):3446)。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倾向于使用二进制代码。举例来说,物流信息系统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其系统就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在TCP/IP通信协议、PPOP3邮件传输协议及DNS域名服务,在WWW和FTP服务的支撑下,只借助于简单超文本标记语言HTTP就可构建物流信息管理网络。当然,企业运输部门和订货采货部门系统只要联网,有关工作人员就能借助于CGI和API程序,就可以获取并了解数据内容。

四、结语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学术不端;统计学;科技期刊;规则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指出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问题[1]。学术不端问题不仅影响了科学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尽管《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利益驱使,学术不端行为仍屡见不鲜。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除了论文作者的自我约束外,也需要编辑工作者的“监督”[2]。文献数据库的系统可以帮助编辑们识别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问题,但仍较难识别伪造、篡改等行为。编辑若能掌握一定的统计知识,则可以从结果中筛查结果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减少“胡编乱造”的文章。《新医学》从2014年开始,由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毕业的编辑人员担任统计学编辑,对文章进行统计学把关,杜绝了学术造假的文章发表,掌握了一定经验,现分享如下。

1统计规则帮助发现科学错误

在医学论文中,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Cox生存分析等都较为常见。这些统计分析的结果有一定的“规则”。

1.1t检验和秩和检验的常见规则和使用。|t|或者|Z|若<1.96,对应的P值必然>0.05,且在相同样本量的情况下,|t|或者|Z|越大,P值越小[3]。在《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切除与TACE后二期肝切除的临床研究》[4]一文表2中,术中输血量2组间比较的t=1.952,P=0.017,与“或者若小于1.96,对应的P值必然>0.05”不符。上文同一表里术中出血量比较,t=2.547,P=0.028。《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耐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5]一文表1中VO2max的吸烟与否2组间比较,作者给的t=7.370,P=0.012;而BMI正常与否的2组间比较,t=2.671,P=0.009。在《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6]一文表1中,2组白蛋白比较,t=2.155,P=0.134;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t=2.048,P反而为0.043。上述结果均违反“在相同样本量的情况下,|t|或者|Z|值越大,P越小”。若要较准确地验证,可以采用t检验的计算公式(见式(1)和(2)),粗略估计t值和P值,可以发现上述t值和(或)P值是完全不正确的。方差齐性时,式(1)和(2)可以录入到Excel表格中进行保存,每次只要输入2组的均数、标准差和样本量,即能得到估算的t值和P值,将其与作者的t值和P值进行比较。如果不计算,也可以在Excel中利用t分布的公式“T.DIST.2T”以及标准正态的公式“NORM.S.DIST”,根据作者给的t值和样本量(自由度)或者Z值,对应获得P值,核对该P值是否与作者给的P值相符。实际上不止t检验,方差分析等同样可以根据作者给的F值、样本量和组数(自由度),在Excel中利用公式“F.DIST.RT”核对F值与P值是否相符。另外,作者若未提供均数和标准差等具体数据,文章只有条图、直方图,编辑同样可以根据图的高度以及误差线长短估计均数和标准差,再结合样本量,利用上述公式得到估算的统计值,用于结果的粗略判断。

1.2四格表卡方检验的常见规则和使用。对于四格表的卡方(χ2)检验,即2组率的比较。χ2值若<3.84,则对应的P值>0.05;在样本量相同时,χ2值越大,P值越小[3]。《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7]一文表2中,2组产房中转剖宫产率比较χ2=11.520,P=0.010;然而2组手术时间≥1h比例比较,χ2=10.437,P=0.001。实际上,前者的P值是0.001,编辑若有基本的统计知识,则可避免这样的笔误。《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分析》[8]一文表1中,同样可以发现这类问题。2组间性别比较的χ2=1.245,P=0.141;而抗生素使用比较χ2=1.352,P=0.785。经过计算,可以发现这篇文章表1里性别、抗生素使用、新生儿湿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标的χ2值和P值均有误;表2的喂养困难组间比较χ2值也有误;表3关于logistic回归分析部分更是错得离谱。编辑要是能掌握SPSS等软件的操作[9],则根据作者给的样本量和率,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真实的χ2值和P值。1.3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生存分析的常见规则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或者Cox生存分析中,自然对数的底(e)的回归系数(B)次方,即exp(B),必须等于RO或RH值(RO为优势比,即OR;RH为风险比,即HR)。RO或RH值的95%CI的下限=exp(B-1.96Es),95%CI的上限=exp(B+1.96Es),其中Es为标准误。RO或RH值的95%CI如果包含1,那么对应的P值必然>0.05。RO或RH值的95%CI必然包含RO或RH值exp(B)[10-11]。《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2]一文表2里4个因素的exp(B)均不等于作者给的RO值,RO值的95%CI也有误。《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6]一文表2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exp(B)不等于RO值,而且多个RO值的95%CI不包含RO值。《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3]表4中PT值的exp(B)亦不等于RO值。《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7卷1期的《老年Ⅲ期右半结肠癌经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14]和《96例乳腺叶状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5]2篇文章均存在同样的问题。以文献[15]的表2为例,至少有3项RO和(或)其95%CI计算有误,见表1(原表不规范处未修改,表中最后一列为我们根据作者给的B和Es计算的结果)。其中,统计对象是手术方式的扩大切除术者,根据作者给的RO(0.435)和P值(0.007),可以认为扩大切除术局部复发的发生率较乳房全切除术低;根据作者给的RO的95%CI(0.282,1.718),由于区间包含了1,则认为2种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根据作者给的回归系数和标准误计算得到的RO(95%CI)为[43.510(1.034,672.579)],认为扩大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较乳房全切除术更高。那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综上可见,已发表的文献中存在统计结果错误的文章并不少见。不管是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还是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最终得到的错误结果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类文章不但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信息,甚至会给出错误的指导,造成临床事故!若编辑人员能掌握这些统计学基本知识,将大大减少这类严重错误的发生。

2我们的经验

2.1编辑人员应掌握基本统计知识,刊发文章应有多次统计审稿。编辑人员应有基本的统计知识,如掌握上述介绍的常用统计方法的几个小规则,则有助于初步筛查严重错误。如果不能把握文章统计方法或者结果的准确性,则应由具有统计专业知识的兼职人员等负责文章的统计把关工作。我们的统计审稿包含了统计初筛、统计初审、统计复审等环节,由卫生统计专业的全职编辑负责。从接收作者的投稿文章开始,统计审查就与科学性、创新性、不端检测等同时进行审核。统计初筛主要检查作者的研究设计是否合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初步核对统计数据有无问题。若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学术造假问题(如上述列举的多项错误同时存在),统计学编辑有权实行一步退稿。统计初审则是在文章通过专家外审之后,进行文章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的详细审核,除了审查统计方法使用正确与否,还对部分数据计算核对,以核对作者方法与结果的统一性,以及结果的正确性。在统计初审时,为了方便作者修改,我们不仅提出问题所在,还给出建议的分析方法,告知作者如何修改等。这样可以避免作者的反复修改,节省时间,缩短了审稿周期。若文章的统计初审有问题,则待作者修改之后,会有统计二审这个环节,主要是审核作者是否修改正确;若仍有错误,则会再次退给作者,返回的修改稿进行统计复审环节,直至没有统计问题。这些环节的存在,大大避免了投机取巧的作者编造结果来投稿,从而避免了学术不端行为。

2.2要求提供具体的统计值。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统计软件迅猛发展,各种统计学检验很容易通过统计软件实现,可以得到具体的统计值。但是,不少编辑部还允许作者只提供P值是否小于0.05。由于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更容易被接受,所以有一些作者可能不经过计算,便给出P<0.05。如《顺向、逆向开通技术在颈动脉串联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对比观察》[16]一文中,顺向组一次取栓成功率30.0%(3/10),逆向组为52.9%(9/17),作者写P<0.05,实际上经过计算P值应该为0.424。若让作者给出具体统计值,可能可以提醒他勿造假。因此,为了减少此类情况,方便对比统计值,我们建议所有编辑部均要求作者提供具体的统计值,尤其是具体的P值。

2.3增强与作者沟通。统计初筛时,如发现作者所使用的统计学方法是正确的,但个别结果与规则存在不合之处,则应提醒作者在修改时复核统计学结果。作者经过修改之后,若仍有统计结果错误,而作者坚称并非造假,可再次与作者沟通,详细了解其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及处理步骤,提醒其注意是否抄写错误。如有的作者经常在2组定量资料的比较中,将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当作组间差异比较的结果;定性资料的分析时,经常有作者写了用卡方检验,但是P值实际是从Fisher确切概率法处获得的。若能与作者多沟通其稿件细节,提醒作者核对注意事项,则可以帮助作者避免出现统计学错误。在沟通时,应注意尽量少使用术语,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说明文章存在的明显统计学错误。如不加复核,将导致研究结果不可信,即使投寄他刊刊出也将严重影响个人的学术诚信。不少作者在与我们沟通后,重新审视研究的统计学处理步骤,仔细复核统计学数据,使文章结果更具科学性。如作者拒绝复核,也无法提供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步骤以供复核,则对其文章数据的可信性存疑,应予退稿处理。

3结束语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4

选取ChineseChemicalLetters期刊2015—2017年药物化学专业稿件中退稿(或大修)稿件328篇。根据审稿专家意见、副主编意见和编辑专业知识,按照退稿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归纳总结并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

二、问题与分析

(一)摘要(Abstract)的信息量不全

摘要的内容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在文献检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摘要应该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具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2,3]。但是有些论文的摘要不能体现全文的主要内容,信息量偏少,要素不全,论述方法或结果太笼统。一般情况下,摘要由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与结论(Conclusions)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应该具体明确,并且应该给出主要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二)引言(Introduction)部分的设计思路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引言部分要求重点突出,避免空泛,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后直接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3]。如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有目的地引导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是引言写作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引言的撰写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并且不能出现较多语法错误。引言一般应该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或讨论说明。如果作者未能在论文的引言部分就其分子设计思想提出有说服力的依据(例如药效团的拼合并非随意组合等),并且对母体药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没有给出必要的说明,给读者的印象是拼合片段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这样就会降低审稿专家对论文创新性的评价。其次,在生物活性筛选中虽然发现了一些与阳性对照药物作用强度相近的新化合物,但是作者对这些新化合物的优势或潜在优势没有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文章的结论仅限于对实验结果的一般性概括,不能体现论文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另外,如果论文的英文写作语法错误还较多,这样的稿件一定会被退稿。例如有一篇抗菌药物合成的论文,审稿人提出:(1)在设计思路上,作者采用片段拼合方法设计新化合物,依据不充分。建议作者在分析具有明确抗菌活性化合物药效团基础上,采用结构多样的片段与药效团接合,获得新化合物。(2)英文撰写需要修改,过多重复,并且存在很多语法错误。再例如对于4-苯氨基喹唑啉类激酶抑制剂的报道已经很多,如果还是利用该骨架进行衍生合成新化合物,关键是要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对于化合物的设计思想并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对于取代基的性质和种类也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这样的论文会让审稿专家和读者感觉化合物设计比较盲目,没有创新的设计思路。如果根据母药或已有药物(leadcompound)设计新化合物,设计思想要有事实依据,指出候选药物的不足要有文献或数据支持,不能猜想,不然审稿人就会认为设计思想的基础不可靠。如果发现化合物体外(体内)活性与化合物结构不符一定要分析具体原因,否则审稿人也会提出疑问。最终设计的化合物要向着活性更好的化合物结构靠近。

(三)结果与讨论(ResultsandDiscussion)部分

结果与讨论部分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其创新结果的体现就在此部分[7]。结果归纳总结时不能简单罗列实验数据,讨论部分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而不是简单重复实验结果。这部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合成的化合物数量少或者结构单一,无法给出明确SAR。在药物化学论文中,如果化合物的设计思想较简单,化合物结构类型单一,或者合成的化合物活性不强,这样的稿件就很容易被退稿。如果化合物数量和类型足够多,讨论中要对SAR进行深入讨论,给出比较明确的SAR关系,这将对后续相关药物的研究和结构设计有很大指导作用。下面结合稿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评审专家对一些稿件的评审意见具体分析如下。例如一篇文章设计合成了6-Aryloxyoxazolo[5,4-d]pyrimidi-7(6H)-ones系列化合物,虽然在100μg/mL水平上测定了其真菌抑制率,但是并没有进行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给出的只是初步实验结果,审稿专家建议作者进一步进行SAR研究后,优化设计新一轮化合物并测定生物活性后重新投稿。有的论文虽然合成的化合物数量足够多,但是化合物设计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一篇关于抗HIV活性化合物的论文,审稿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本文最大的亮点是甲基的引入,主要设计思想是形成新的范德华作用力,这一发现对该类NNRTI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但是本文有以下几点可完善之处:(1)对耐药株的高活性是先导物GW878248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本文中的化合物是否仍保留了该类化合物对耐药株的较高活性?亦即新增加的甲基是否会影响化合物构象的柔性从而影响其对耐药株RT结合口袋的适应性?建议增加相关分子对接的证据或对耐药株的活性数据,以便于讨论。(2)先导物C环上有一个甲基,主要设计意图为阻断酰胺的代谢。而本文系列化合物中没有保留该甲基,但是又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另外,Linker上的甲基是否也有这一考虑,建议一并进行说明。”有些论文合成的化合物比较多,但是总结的结构活性关系仍然不够完整,主要原因是对不同取代基的考察不够深入。例如对一篇关于激酶抑制剂论文审稿专家建议:R2的取代基不只局限于Cl、F,还要考察氰基、甲氧基、乙酰氨基、甲基、三氟甲基等,除非作者能够说明前者的必要性;希望R1取代基也能增加2-F,3-F;另外,建议补充所有未测定活性化合物的PI3Kγ酶活性,并以酶活性的结构讨论SAR关系。

2.新化合物没有13CNMR谱数据。目前合成的新化合物审稿专家一般要求给出13CNMR谱数据,因为只有1HNMR数据不能完全证明结构的正确性。另外还需要给出高分辨质谱(HRMS)数据,这些谱学数据结合化合物常规的形态、熔点和红外光谱数据才可以证明化合物结构的正确性。如果化合物具有旋光性,其光学异构体的结构也要用基于手性试剂化学反应和核磁共振(NMR)的Mosher法、光谱法(如圆二色谱)等相应的方法确定[14]。例如对一篇药物合成论文的目标化合物合成及结构确证方面,审稿专家提出如下意见:文章利用独一味素(lamiophlomiol)A/B的混合物在浓盐酸催化下与醇类化合物缩合得到相应C1位醚类化合物,但从作者在附件材料(Supportinginformation)中所提供的结构表征数据尚不足以确证C1位醚基的构型,C6位形成的羟基构型也是存在疑问的?作者有何证据证明C6羟基朝平面上方?6,7-位环氧基在浓盐酸中开环是否可能在C6位氯代?根据作者所提供的一维1HNMR和13CNMR数据尚不能确定目标物的结构以及取代基的构型。因此,本文目标物的结构尚存在一些疑问。另外,结构表征数据也不完整,缺少比旋度及熔点数据。

3.药物活性测试时无对照品或对照品不合适。如果药物化学论文中化学合成部分没有太多亮点,并且合成的化合物生物活性较低,这样的稿件在初审时就会被退稿。合成的新化合物要有明显的生物活性(IC50值,EC50值等)。生物活性实验时,每个化合物浓度至少平行做三遍,这样才能得到测量的平均值并给出测量值的标准偏差(SD)。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时一定要有对照品,并且要选择适合其研究内容的对照品。例如一篇关于抗转录病毒化合物的论文审稿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审稿意见:这篇稿件合成了一系列2,2-dimethyl-1,3-dioxolane衍生物并评价了它们抑制人类鼻病毒3C蛋白酶的活性。整篇稿件既没有解决有趣的化学问题,也没有提出创新的方法设计抗转录病毒药物。化合物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化合物7d显示出一定活性(IC50=13.22µmol/L),但是并没有对照药品的活性数据。其次,该稿件的模型研究显得非常肤浅并且没有给化合物的结构优化过程提供可靠的支持。除了必须有合适的对照品外,生物活性评价时选择的评价方法也要根据化合物的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保证对化合物的评价准确、可靠。例如审稿专家对一篇稿件的生物活性评价提出了如下建议:生物活性评价部分,建议采用直接针对EGFR的分子水平的评价方法,以排除化合物对细胞毒性、膜通透性等复杂因素造成的假阳性现象。另一篇关于黄酮类衍生物氧钒配合物的抗糖尿病研究的论文,审稿人指出虽然合成了许多化合物,但是化合物结构单一,另外建议在体内生物活性测试时要增加阳性的II型糖尿病药物同时测定,确保生物活性测试更加完整、准确。具有抗肿瘤药物活性的化合物作为抗菌药物研究时,有的审稿专家认为合成的化合物不仅要测定抑制格兰仕阳性菌(gram-positivebacterialstrain)的活性,还要测定抑制格兰仕阴性菌(gram-negativebacterialstrain)的活性。另外还要排除化合物本身的细胞毒性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4.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的新化合物结构新颖性及绝对构型问题。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结构要新颖,并且要确定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最好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CD),X-衍射,或者基于手性试剂化学反应和核磁共振(NMR)的Mosher法等确定绝对构型[14]。另外,所分离的新化合物要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抗癌、抗菌、抗炎等等)。如果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的结构类似化合物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已经报道,新化合物结构的新颖性一般,结构鉴定的难度不大,就不能满足高水平化学期刊对天然产物化合物论文的要求。其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一定要确定绝对构型,否则这样的天然产物论文也很难被接受。最后,如果对新化合物未进行任何生物活性筛选评价,其潜在应用价值就无法体现,那么对读者和后续研究的吸引力就不足,这样的论文也会被退稿。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5

一、选题策划、组稿和内容分发所面临的问题

(一)选题策划环节:学术动态的海量化

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学科内部各个领域的高精尖趋势,都使得前沿的学术信息更加分散、无序,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时不时还会受到肤浅或虚假、不实学术成果的干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互联网时代学术动态也已经日益海量化。然而,选题策划却要求编辑能够把握学科发展走势、热点领域、交叉和新兴领域以及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巨量信息,编辑必须通过查询、搜索、积累原始选题,并在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视角。在海量化的知识信息中进行查询、搜索,积累选题,依靠人力作用非常有限。通过互联网或人工智能技术,积累得越多,挖掘得越深,就越有利于提取出正确的信息,找到合理的选题角度。

(二)组稿和内容分发环节:媒体环境的全媒化、智能化

媒体环境是各种媒介所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首先,“互联网+人工智能”支配的媒体环境在从两个相反的方向构建受众:一是不断地细化受众,使特定的受众群体变小;同时作为一种高效率的媒介又为聚合大规模的受众群体提供了可能。比如,今日头条就是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它根据用户需求推荐有价值的、个性化的信息。其次,“互联网+智能技术”为科技文化产品的传播载体和内容形式提供了各种新的可能。例如,期刊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微博进行信息传播,推送摘要,突出“快”;也可找准出击点,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示论文,吸引读者,突出“巧”。同时,在后续的不同时间节点,跟踪传播动向,不断深化和拓展同一主题,以巩固期刊栏目的传播效果。在这种情形下,组稿和内容的分发变得不再是一个主动搜索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关系匹配、兴趣耦合,应运而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稿和分发的内容要十分贴近受众,才能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三)组稿和内容分发环节:新媒体及其互动生态化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与接收的方式[2]。“融合”是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征。网络、数字化与信息内容本身的融合和叠加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和繁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媒体”已经进入生态时代,开始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型。在生态互联网时代,期刊和传播平台的知识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是开放的,作者或读者可以通过整个传播圈的任何一个节点参与科技成果的共享。因此,通过依附于互联网的社群,科技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开始分离。比如,有些精读外刊使用付费阅读、学习社群、分享打卡的运作模式来进行运营。同时,通过社群互动,作者、读者和出版者的角色也出现了多元化和互换的可能。读者可向传播者推送新的选题;传播者也可以借助积累的选题资料,参与作者的选题,并就新的选题组稿、约稿。

二、多源数据融合的选题策略

科技领域如同整个社会一样,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而且实时性强、数据所蕴藏的价值大。它的特点是无法通过人脑在一定时间内撷取、处理,并整理成帮助决策的资讯。选题策划的实质是编辑立足本刊、本栏目的定位,依据现有的学术资讯,按照学科发展和读者需要实施的决策经营活动。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的特点,笔者所在编辑部采用学术情报检索、在线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方法,建立了多源数据融合的选题策略。多源数据融合的选题策略由三个步骤组成:多源数据准备(学术情报检索)、数据挖掘、结果的表达和解释。

(一)多源数据准备

1.编委会的推荐

以编委会定期会议提供的关键词作为依据,在数据库中查询专业领域信息,对新兴交叉学科可适当扩大匹配范围,将情报检索结果列入备选。以分子筛研究领域为例,编委会提供了“Molecular”“Zeolite”“Zeolum”三个词作为主题检索的关键词。

2.学术会议论文及其参考文献

选取行业内最高级别或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以论文和参考文献的关键词为依据,将情报检索结果列入备选。国际分子筛协会的国际分子筛会议、无机材料的国际会议(ACIN)被作为分子筛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入选。

3.学科研究热点

在AMiner数据库中,按照学科字段进行专业领域的论文筛选,并按照论文引用次数等指标排序高被引作者。然后,在荷兰ElsevierScopus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作者的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采取上述办法选取学科研究热点,将情报检索结果列入备选。以“MolecularScreen”或“Molecular”作为学科字段,发现分子筛研究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4位作者。

(二)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通过统计分析、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等方法发现多源数据准备中的关键词隐藏的规律。本文的数据挖掘依靠学科领域的活跃度、学科领域的影响力、肤浅学术排查等3个初选策略,对选题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

1.学科领域的活跃度

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经多源数据准备得到的分子筛研究领域关键词的突发强度和突发历史。具有高突发强度的关键词代表着某个时间段内,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兴趣在急剧增加。由此,“nanosheet”“reduction”“adsorbent”“metalorganicframework”可被视为较活跃的学科领域。突发历史较近的关键词则被视为新兴学科领域。

2.学科领域的影响力

引用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系数(CategoryNormalizedCitationImpact,简称CNCI)的指标设计,衡量较活跃的学科领域和新兴学科领域的影响力。CNCI由被引次数除以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的期望被引次数获得。通过引文影响系数指标,对突发强度较高的学科领域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影响力较高的文献,首先值得注意的是,ThommesM等主要是对分子筛吸附气体的纳米孔结构研究。另外的则是研究沸石分子筛的催化性,并涉及有烃化和金属有机骨架,与两个高强度突发的关键词“metalorganicframework”和“adsorbent”对应。

3.肤浅学术排查

针对突发历史较近的关键词的来源文献,作肤浅学术排查。主要排查来源文献是否基本上无法重复,来源文献是否是通过拆分或稍作修改同时向多个刊物投稿的无质量的重复发表,来源文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与其他学者是否有相对紧密的学术关系,以排除无法高质量重复的肤浅或虚假、不实学术成果的干扰。与近期有高强度突发的两个关键词“metalorganicframework”和“adsorbent”对应,经过肤浅学术排查后发现7篇相关论文的内容为分子筛的催化应用,5篇论文的内容为分子筛的合成机理,3篇论文涉及沸石纳米片。

(三)结果的表述和解释

最后,依靠专家或编委对结果进行复选,完成结果的表达和解释。依靠多源数据融合的选题策略,我们认为近期选题策划的领域应为:沸石纳米片的催化机理及其应用。毫无疑问,多源数据融合的选题策略有助于编辑在巨量资料中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选题环节对编辑个人经验的高度依赖,提高了遴选的效率。

三、基于媒介融合的组稿和内容分发

(一)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的组稿和内容分发都开始走向媒介融合,以通过全媒体运作,扩大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受众的参与和互动。但是,现阶段的媒介融合也存在一些问题:(1)过于迎合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对感性体验关注较多,对受众群体的参与度、所分发内容的知识含金量等因素考虑不多;(2)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选用“刊—网”“刊—网—公众号”的简单模式,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组稿信息的推送和内容分发只是在不同媒介上的复制,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策和措施

2016年2月11日,美国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科技导报》马上决定策划出版“引力波”专题。专题包括4篇专题论文,以及通过微信公众号、其他新闻媒介发表的卷首语、科技风云、科技事件、科学人物等8篇相关文章,以及6篇由学科编辑对该领域专家以访谈的形式进行采写的评论性文章,总计共18篇原创文章[3]。文章体裁丰富、分发载体形式多样,不仅对专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而且满足了不同背景读者的工作和文化生活的双重需求。针对“引力波”这一热点,通过深入挖掘它的新闻性、社会性和科学性,引发了学界读者的高度关注。受此启发,在期刊的组稿和内容分发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媒介融合的措施。

1.丰富稿件题材

通过同一领域不同题材的文章,例如综合性论述、研究论文以及编委会对专题的解读、解说等,吸引读者参与,兼顾科技传播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在相应的时间节点,转载主题领域的科技风云和瓶颈问题等,实现科技知识的合理延伸和适度丰富,不仅实现了期刊内容的分发,又可以提供新闻、社交等服务,以满足读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多重需求。同时,通过科技文化产品的形态重组,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实现科技传播效果的增值。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新实验;实验教学;高效液相色谱

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创新强国。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1],但常规的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开设创新实验项目是高校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2]。同时,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基于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的创新实验教学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加深学生对专业学科领域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3]。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综合素质培养,对推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深远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创新实验的设计背景及意义

合适的实验项目是创新实验开展的重要基础,创新实验设计结合新颖的科研内容,教学内容尚未涉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学生“高分高能”的培养目标[4]。BPA在工业上常被用来合成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醋等材料,从塑料袋、塑料饭盒、矿泉水瓶等日常用品,到医疗器械、食品包装的内衬等,生活中到处都有BPA的身影。BPA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使它不断转移至环境,且大量研究已证明即便在极低剂量(ng/L)的存在下,BPA也能干扰人体及动物正常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生殖功能,导致恶性肿瘤的产生等一系列严重损害,甚至具有遗传效应[5]。然而,在对环境样品中痕量的BPA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往往由于BPA的浓度较低甚至是微量、基质组成复杂而被干扰,常规检测方法达不到检测要求。因此,高效、灵敏、便捷的检测方法是开展BPA环境行为研究的基础和保障,同时,环境样品中BPA有效分离和富集的前处理至关重要。分散液液微萃取(Dispersiveliquid-liquidmicroextraction,DLLME)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手段,自Rezaee等人于2006年首次提出以来迅速成为研究热点[6]。Leong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浮溶剂固化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DLLME-SFO),采取低密度有机萃取剂,并在萃取离心后结合冷冻固化使萃取相凝固以方便移取。DLLME-SFO进一步简化了操作,具有样品需求量小、有机溶剂用量少、操作简便、萃取时间短、环境友好等突出[7]。本创新实验结合分散液液微萃取上浮溶剂固化(DLLME-SFO)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技术的联用,指导学生全程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设计并优化样品前处理及HPLC仪器分析的各项参数,建立快捷高效的水样BPA检测方法。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设计及开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查阅和Word、Excel等文本编辑方法,以及SPSS、ORIGIN等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学习科研论文的基本组成和撰写。

2实验原理及核心内容

本创新实验的核心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参数优化确定:其一是BPA定量分析的HPLC仪器检测条件;另一方面是样品的DLLME-SFO前处理条件。基于环境介质的复杂性以及环境样品中BPA浓度通常较低的特点,通过样品前处理需要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将BPA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去除基体干扰,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程度的富集效果以满足后续定量检测方法的检出浓度。在进行样品中BPA检测的DLLME-SFO前处理条件优化时,主要通过富集倍数(ExtractionFactor,EF)和萃取回收率(ExtractionRecovery,ER)两项指标进行萃取效果的考察和比较[8],进而确定优化的萃取条件。EF为上浮萃取相中BPA的浓度与水样中BPA浓度的比值,Cfloated为萃取所得上浮相中BPA的浓度,C0为水样中BPA的浓度。萃取回收率ER(%)为萃取相中BPA的量占水样中BPA量的百分比例,Mfloated为上浮萃取相中BPA的质量,M0为水样中BPA的质量。Vfloated和V0分别为萃取相的体积和水样体积。样品经过DLLME-SFO前处理,其中的BPA分离富集至萃取相,并经由离心冷冻后取出,所得到的萃取相融化后即可进一步结合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与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相比,高效液相色谱(HPLC)具有操作方便、测定时间短等优势。在确定BPA检测的HPLC色谱条件时,需重点考察并确定流动相的种类及流量、检测波长、柱温、进样量等参数;并建立优化条件下BPA测定的标准曲线,用于BPA的定量分析。最后,还需对实验所建立的DLLME-SFO-HPLC检测方法进行评价。采用逐步稀释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工作站,确定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结合加标回收实验,分析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从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等方面进行所建检测方法的综合评价。

3创新实验的整体设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全程参与文献查阅、实验详细设计、实验开展及实验总结汇报的各个环节,整体设计见下图,将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分解为几个步骤逐步开展。教师主要指导实验的整体思路及技术要点,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详细的实验方案及操作由学生具体开展。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对BPA、DLLME-SFO、HPLC等背景信息进行梳理。进一步细化实验方案,对BPA的HPLC检测条件进行确定,从流动相、检测波长、柱温、进样量等因素进行条件优化,并基于优化的仪器条件进行标准曲线的建立。在HPLC检测条件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DLLME-SFO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条件优化。结合实验,对萃取剂和分散剂的类型及萃取时间进行初步筛选,利用全因子实验以萃取回收率和富集倍数为指标对DLLME-SFO过程的萃取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进一步确定,再结合单因素实验考察pH值、盐离子强度、超声辅助条件的优化确定。采取上一步实验所确定的HPLC条件,定量检测各实验所得萃取相中的BPA,并结合萃取回收率ER和富集倍数EF进行萃取效果的评价和优化萃取条件确定。最后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记录,形成实验报告,并针对其中的要点和亮点以PPT形式进行汇报及交流。

4创新实验的开展

本创新实验项目采取学生组建团队的模式申请参加,按“项目背景调研—问题分析—文献查阅—实验方案细化—实验开展—数据分析—汇报总结”的顺序开展,并以科研论文的规范要求提交实验报告。

4.1实验准备。教师下达“实验任务书”,简要介绍本创新实验的研究背景,实验的整体思路,实验过程需重点关注的因素。要求学生充分开展资料查阅和交流讨论,了解BPA及其研究现状,理解DLLME-SFO前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HPLC仪器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行拟订详细实验方案,内容包括方法综述、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实验步骤、操作方案、可行性分析、注意事项及参考文献等,并经教师审阅。

4.2实验过程。采用“引导—设计—探索—交流—引导”的模式,指导学生逐步细化实验方案并分步推进。先后依次开展BPA的HPLC检测条件确定及标准曲线建立,DLLME萃取剂、分散剂的选用及用量确定,萃取条件的参数优化确定,所建立DLLME-HPLC方法的评价及水样中BPA的测定。每部分实验分别由小组的一名同学主要负责,并做到全员参与。实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尽量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展实验。教师仅提供技术指导和整体进度把控,且指导方式多样化。比如,本实验的开展过程需大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教师制作了“HPLC的操作及应用”等教学微视频,辅助指导学生进行仪器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HPLC流动相的选择和确定方面,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提出几种备选方案,与教师讨论交流后,筛选出几种最可行的方案,再由学生展开实验进一步结合实验结果进行优化确定。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特别强调认真进行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与指导教师汇报交流。

4.3实验总结。学生在实验后进一步梳理实验过程与结果,对异常现象进行讨论或提出创造性建议,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论文的形式对实验结果归纳、总结与讨论,最后以PPT形式汇报交流。

5结语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7

依据耦合方式的不同WHBC可分为:①电流耦合,发射端输入人体的信号为电流信号,接收器、发射器的两个电极均需与人体直接接触;②电容耦合,发射端输入人体的信号为电压信号,接收、发射端的两个电极可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当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后者,因此本论文主要介绍电容耦合WHBC系统。当前被认可的基于电容耦合的人体通信机制主要有两种:静电耦合机制和把人体作为波导的电磁波传播机制,大多数WHBC模型基于这两种传输机制建立。另外还有一些WHBC模型是基于实验数据得到的,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当今主要的WHBC理论和模型。

1.1静电耦合机制及其物理模型

首先我们来介绍WHBC的静电耦合传输机制。发射接收信号的电路、放在人体上或者人体附近的电极、导电的人体(相当于一个电阻)、电极和大地之间的耦合电容可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整个闭合回路可被看作为一个二端口网络,发射端的信号电极和地电极是其信号输入端,接收端的信号电极和地电极是其信号输出端,已知电路中的各电阻及电容的值,就可根据电路知识求出信号的路径损失。由于静电耦合作用(即二端口网络电路中的耦合电容)是该传输原理中的关键所在,因此称该原理为静电耦合原理。其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信号电极可以直接贴在人体皮肤上或者靠近人体皮肤的邻近区域(例如紧贴衣服上),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电极悬空或者贴在皮肤上。但Luˇcev等证明信号电极直接与皮肤接触、地电极悬空的电极结构可以得到最小的路径损失。Xu等根据静电耦合机制设计了一个WHBC通信系统,其系统模型使用了有限元件建模方案。该系统模型包含了大气、人体、发射端电路和接收端电路。其中大气分为三个区:近域区、过渡区和远域区;人体模型则由手臂、胸部、腹部和脚组成,而各器官分别由对应的皮肤、脂肪、肌肉层组成。模型的仿真结果在低频和实际测得的数据相差不大,但在高频段差别就有些大,还需要仔细研究。

1.2人体作为波导的传播原理及其物理模型

有些研究人员把人体看作波导,从电磁波传播的相关原理方面建立人体信道的计算模型。发射机的信号电极与其地电极是电磁波的发射源,人体表面是人体与空气之间的边界面,信号的传输过程可看作一种特殊情况的表面波传输。已知人体表面的电介参数,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和人体空气边界条件可求出在人体表面各点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以及路径损失。Fujii等用有限差分时域方法(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FDTD)建立WHBC模型。在FDTD计算方法中,使用了日本成年男性和女性的高精度身体模型。实验中用生物组织固体人体等效模型验证文中提到的理论模型,结果虽还不错,但模型跟真实的人体毕竟不一样,该方法的有效性还需通过真实的人体加以验证。

1.3其它的WHBC传输原理和模型

近期Bae等提出了新的WHBC传输原理,该原理同样把发射端的信号电极和地电极看作电磁波的发射源,但认为仅电磁波的电场可传播信息,电磁波的磁场不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同1.2一样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可得到人体表面的电强度和路径损失。论文提出的理论很新颖,能够综合现有的两套理论,但其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在低频处却有较大的误差,还需进一步完善。Ruiz等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一个WHBC分析模型。方法是从现有的各种分布函数中选择一个与实际测得的路径损失的累积概率分布最接近的一个分布类型,然后用数学方法估计在某一确定距离下该分布类型的参数,接着求出该分布函数的参数与(发射接收)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想要的模型。这种方法对硬件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缺乏内在的物理原理的支撑,有很大的局限性。

2WHBC中的数字基带传输机

除了WHBC的传输理论有诸多进展,WHBC传输机也颇有些硕果。Lont等设计了一个数据速率可调的基于移频键控(frequencyshiftkeying,FSK)的超低功耗数字接收机。Song等则利用0.25μm标准CMOS工艺设计了一个功耗为0.2mW、速率为2Mb/s的数字传输机,其原理图。图中上半部分为发射机,下半部分为接收机。发射机由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seudo-ran-dombinarysequence,PRBS)产生器、二选一多路复用器和驱动器组成。PRBS是芯片测试时需要用到的功能部件。数字信号可直接通过二选一多路复用器、驱动器传到人体。接收机由接收AFE模块、CDR电路和位错误探测器组成。接收AFE模块用于放大、触发、反向从电极接收到的宽带信号,以恢复二进制数据。CDR电路模块从恢复的二进制模块中提取时钟信号并锁存数据。位错误探测器是芯片测试时需要用到的功能模块。当反向不归零制(non-return-to-zero,NRZ)数据直接输入到人体后,发射端电极产生对称的静电场(分别对应二进制数据1和0),在该静电场的激发下接收端的电极感受到一个由正负脉冲组成的微弱宽带脉冲信号,对这些信号进行放大、触发、反向的操作就可在接收端恢复输入人体的二进制数据。Song等改进了TX的结构,使用了脉冲位置调节模块,把NRZ数据的频带移到10~70MHz。Fazzi等则在RX中增加了相关电路,抑制噪声的能力更强。然而即便如此,这样的通信系统还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需要其它的技术抑制这种干扰,我们将在第3部分中进行讨论。

3WHBC中的干扰及AFH技术

3.1WHBC中的干扰

人体可被看作天线,漂浮的和接地的人体在电磁场中的谐振波长分别为人体身高的2倍和4倍,同时人体的谐振频率峰值不是尖锐的,而是宽广分布的,因此人体天线效应能够将频带分布宽广的射频信号注入到WHBC通信系统中。根据Cho等的实验结果,这些干扰信号在一些环境下(调幅射频塔或者无绳电话附近等)能够把有用的信号淹没,一般的数字传输机不能在这种变换的环境下稳定地工作,需要新的传输机来抑制这些干扰。

3.2AFH原理

WHBC中的干扰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但均只占某一有限的带宽。为了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我们把可用的WHBC总带宽根据具体的应用(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平均分成N个不重叠的子带宽,每一个子带宽可看作一个通信频道。最开始所有的通信频道均参与信息的传输,它们均处于跳频序列之中。WHBC设备节点每隔一段时间根据一定的评判原则将跳频序列中所有的频道分为好频道和坏频道。好频道继续使用并等待下一次评判;坏频道从跳频序列中剔除,但一段时间之后系统会重新检查上次被评为“坏频道”的频道的通信质量,只要被评定为好频道,系统又会将其纳入跳频序列之中。其中频道评价准则可以使用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e-ceicedsignalstrengthindicator,RSSI)、分组错误率(packeterrorrate,PER)和载波敏感度(carriersensing,CS)准则。使用的是PER信道评判准则,其中PSR(packetsuccessratio)为分组成功率,Ps为合格频道的PSR阈值。AFH技术源自蓝牙,但AFH在WHBC中的适应性强过蓝牙,因为一般情况下WHBC的覆盖范围仅限于穿戴者的本身,不会产生不同WHBC之间的串扰,而蓝牙ZigBee等则会因为不同设备之间使用相同的通信频道而产生动态频率干扰。Cho等就利用AFH技术设计了适用于人体通信的传输机,达到了很好的抗干扰效果。

4结束语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对策

护理学硕士学位是为顺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护理学硕士分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与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探索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型硕士以专业技能和实践发展为导向,注重临床实践和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普及及护理学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扩大,护理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其质量高低不仅反映出学位申请者本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目前,国内仅个别院校设立了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但其评价标准不一,且没有考虑护理学培养目标及要求的特异性。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全面、客观、系统、有针对性的护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为护理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护理学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增为高端人才培养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契机,同时高校及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近些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论文选题缺乏创新点、选题与本专业无关等问题。(2)论文结构混乱模糊、设计不合理。(3)论文写作缺乏严谨性,中英文摘要直译痕迹明显,语言表述不专业、关键词不准确等,甚至将多篇他人文章拼凑成一篇文章。(4)论文论点把握不全、实验证据不充足等。(5)重复前人的实验结果,或已经有前人发表过此类文章。以上情况令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硕士生培养质量担忧。

2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硕士论文评价”进行检索,结果为相关期刊文献共81篇。以“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的期刊文献共37篇。其中,涉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有8篇,查询到与护理学专业相关的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1篇。唐瑛等[1]指出,由于所有学科实行同一个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于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方式、综合素质和论文能力水平也存在不同,因此出现评审意见相悖的现象。而且现在学科分类比较复杂,研究方向广泛,会出现评审专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知之甚少的现象。因此根据学位类型的不同,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与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刘金等[2]认为硕士论文盲审体系大致相同,但是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因学校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异,就会产生论文评价差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硕士论文盲审评价标准。而且要进一步完善论文送审工作,送审的全过程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直接操作,保证客观、公正的空间和条件。曹利美等[3]发现由于评价标准简单化、形式化,限制了评审专家做出定量的分析和评价意见,从而导致论文评审出现另一个不公正现象,例如“优秀”和“一般”没有明显的区别,难以区分不同等级的论文。这样的评审只是满足形式上的规定,其实质没有达到科学可靠的评价论文质量的目标,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质量监督和导向功能。因此,评价指标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促进论文质量的提升。

3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

李传兵[4]曾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缺位”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专业性、研究性、创新性、应用性和规范性5个方面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筛选出10个二级指标,其中专业性包含论文选题和研究设计,研究性包含文献综述和分析论证,创新性包含创新运用和创新成果,应用性包含应用实效和推广价值,规范性包含操作规范和写作规范,该评价体系简洁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邓晓红等[5]将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类型划分为应用研究、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并针对每一类型构建详细的评价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模型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能够合理、有效地对多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评价。杨扬等[6]致力于构建全面、系统的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根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最终确定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42项,并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体现与强调临床硕士的培养要求与特点,从而为专业学位硕士的科研培养管理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程姗姗等[7]旨在构建一套针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量性研究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经两轮专家函询,确定一级指标8个(即论文选题、创新性、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科研设计、写作、诚信、所获成果),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40个,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较强,侧重护理学专业特色,指标体系全面、细化、操作性强,获得专家认可,可作为各护理院校科学有效评价量性研究学位论文质量的工具和标准。

4提高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水平的策略

4.1优化分类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和有效引导培养质量的方向

为了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培养质量,应该明确区分学科类别,建立多元质量评价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首先,要充分了解评价学科,针对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制定出符合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可靠,有利于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推进。其次,进一步细化成多个具体可衡量的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筛选出多个二级指标,还可进一步确定出三级指标,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有效发挥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均不同,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科学性,所有指标的总和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而且评价指标要具有全面性,指标的总和必须充分反映论文的各个方面,不能忽略任何方面的指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应充分体现评价目标的本质。

4.2坚持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制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双盲评阅即评审人和被评审人双向匿名的评审制度。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高论文质量监控力度,双盲评阅制度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双盲评阅使评审人不需再为“碍于情面”而担忧,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对学位论文做出客观、全面、公正的综合评价,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保证学位论文的评审质量。还可进一步完善盲审评阅办法,组织非本校专家或非导师专家进行评审匿名的论文,加强研究生及导师对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

4.3健全监督机制,加强评审组织与参与人员的协作管理

由于评审组织与各实施参与主体之间缺乏及时的反馈信息,导致难以发现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评审中需要加强信息的收集与互动,以便及时发现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在加强协作的同时,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方面护理学院的管理部门应对该学院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定期检查是否严格按照学校规定展开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其工作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中主观性过大,受非学术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应该公开整个评价信息,保证评价细节的透明,力求让每个相关的人都有所了解,来加强社会监督的约束作用。

4.4加强学位论文答辩管理,建立学位论文抽查制度

在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建立预答辩制度,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应筛出并修改,直至合格再参加正式答辩。答辩程序应严格、规范、严谨,应由符合规定的专家组建答辩委员会,并做到答辩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可将评审专家的表决票改为对各要素分项目、分指标的打分制,使学位论文答辩的评分过程更加科学、有说服力。为了推动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及监控,研究生处应组建抽查小组,建立事后学位论文抽查制度,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后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进行再审查,如若发现有严重问题的论文,除追究该学院组织责任和相关专家的评审责任外,还要严肃处罚相关导师和研究生。总之,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结果,不仅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和检验能否达到硕士学位标准的重要依据。要想确保学位论文质量,需要通过科学、客观、高效的评价标准对其评估分析。因此,要重视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建立健全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使其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学位授予的质量评价和保障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瑛,王鲁娟,于丽,等.关于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43-144.

[2]刘金,邢军.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盲审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74-75.

[3]曹利美,张培莉,马梦柯,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2):1892-1895.

[4]李传兵.新时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5):150-156.

[5]邓晓红,宫磊.多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7,15(8):89-94.

[6]杨扬,仰曙芬,付玉,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2):120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