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材实训总结范例

复材实训总结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英语;实训;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行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兼综合性的混合教程,融合了听、说、读、写、译、语法等技能及相关的文化知识。高专学生要学好英语,不管是为了功利目的还是短期考试过关目的,都离不开这些综合技能知识的考核。对这些综合技能的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是课堂上必须的训练。早在公元1世纪,对于外语教学,出生于西班牙的教育家马科斯•昆体良在罗马教授希腊语时就提出了外语教学的方法与步骤:朗读伊索寓言;写下该故事;口头讲述某段故事;写一篇短文。他这种早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方法一直为后来发展系统的各种外语教学提供了思路[1],即语言要重视实训。实训,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围绕理论知识展开对应的实训课程设计,然后开展、监管、评估和反思[2]。实训结合课堂理论讲授,是一个不断“练习”、“实践”、“模拟”、“排练”、“展示”的过程。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来看,大专院校的学生入学前英语基础中等偏下,自我效能感偏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被动,对英语的学都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态[3]。面对这样的困境,学生仅仅依赖课堂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大学英语课堂实训仅仅只能作为一个展示、交流和评估的平台。要提高学生实训水平、教学质量以及课堂实训效果,课外实训是必须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可以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估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开展课外实训呢?大学英语课堂该如何来培养学生课外实训的能力呢?

一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可行性

课外实训的主体实际上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策略培养为路径,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通过培养前者,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策略,如大学英语课程所需要的听力技巧、写作技巧、翻译技巧、习题解题技巧、交际策略、阅读策略、语法策略等。通过培养后者,学生可以逐步养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自己灵活设置学习任务、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自我评估任务完成情况并一步步反思改进,走向自主,最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主学习能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像Barnett(1988),Carrel(1989),Kern(1988),O’Malley&Chamot(1988),王笃勤(1997~1999),郑敏(2000)等等都对策略培养进行过研究,研究统计都偏向两种策略的培养对于激发学生动机、增强学生认知水平、优化学习方式、完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4]。而随后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袁凤识、肖德法在2006年对英语专业学生元策略在TEM4中不同层次的策略运用与分项测试任务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被试在正式测试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元认知策略的主要特征有较强的应试性,“监控计划策略”对四级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这两个策略的研究培养是可行而且有效的。但众多的研究都是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要么就是针对某一项技能来开展,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综合技能策略的研究却不多。

二制定计划

本研究选取的是2016级非英语专业的新生,4个教师的教学班进行课外实训培养,共计416名。最终研究数据有效并完整的有人数385名,按4名任课教师分成四个班进行听、说、读、写、译和语法技能实训数据的比对。因口语主观性评断太大,这里以较客观的听力、语法、阅读、翻译和写作的实训数据为主。首先对学生英语基础情况进行调查。从4个班的高考英语成绩来看,A班102人,平均分70.46,及格比例16%,最高108,最低25,80分以上比例37%;B班152人,平均分67.96,及格比例10%,最高108,最低22,80分以上比例24%;C班40人,平均分71.35,及格比例15%,最高98,最低35,80分以上比例33%;D班91人,平均分64.64,及格比例7%,最高100,最低28,80分以上比例2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总体高中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入学英语水平及格率低,四个班平均及格率仅为12%,其中80分以上的不到总数三分之一;只有A班达到37%,情况稍好一些;四个班总体低分群比例较大。教学实践调查表明,学生基础越薄弱,自我效能感会越低,依赖性会越强;同时学习也比较被动,兴趣普遍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动机偏下,应试心态严重。面对这样的状况,开展课外实训的培养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难题。因此实训一开始,需要和学生严明课外实训的要求、目的和作用,同时强调学生个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认真配合性对英语学习的好处,要求学生对自我监管和互相监管的力度、透明度和真实度不能马虎,要认真负责[6]。同时四个班都统一发放设计好的《口语实训监控表》,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每一单元的单词、对话、课文进行课后课外实训训练,训练好后与搭档对读评分,正确率要保证至少50%以上;总评计入学生口语分数。其设计目的是对学生的口语进行基础实训,同时也能为其他技能的开展互惠互利。对听、读、写、译、语法技能的课外实训也同样制定了《课外实训学习监控表》,以练习册习题为主(该练习册的设计为A、B级试题训练,但分值是老标准。A级新的比例听力调整为20分,语法降为10分,其他分值比例不变,如表一),该实训监控表的内容统计了各项得分情况,可与A级测试做比对,让学生自查、自监自身的不足,增强各项基础学习的自我实训能力,同时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

三实施

因考虑教师差异因素,A、B、D班没做综合技能策略培养的特别要求,但要求教师监管并指导学生课外实训培养;笔者C班则在课堂实训上针对各项技能的实训开展了明确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综合引入和培养。实施如下。

(一)课堂实训策略培养

1记忆认知策略

将单元里的单词、对话和课文整合为一体帮助学生串联记忆各知识点,形成网状互相记忆。如课堂内让学生反复听读单词、对话和课文,加强大脑刺激,并结合课本各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运用;课外要求学生利用下载的视听材料和相关英语学习平台或软件(如超星、网易词典、大耳朵英语等)反复自读自听并与搭档互评;单词本上要求反复抄写单词和短语5遍以上,边读边写并最后自测听写1遍。同时培养学生将词汇按词类、句法、同义、反义、构成特点、使用特点、前缀、后缀、读音、造句等学习和记忆。

2听力认知策略

课堂上训练学生大意听力(gistlistening)、细节听力(Selec-tivelistening)、词义猜测(word-guessing)、形象听力(inferencingListening)、记笔记(note-taking)。除此之外,结合学生基础和特点,训练学生听前读题目、猜答案,听后复听分析总结,寻找自己没有听出的原因。因学生多是因为听到的单词或语句表达发音和自己读的不一样,或者不会读,所以特别要求学生在课外实训复听中,要把自己听不出的单词或语句模仿读出来,然后再复听,直到听懂每一个单词为止。平时按照此法,多听多练多做,学会总结和反思并自我完善。

3阅读认知策略

利用教材课文训练学生览读(skimming)、跳读(scan-ning)、细读、复读、词义猜测、语句翻译理解、推理推论(infer-encing)、记笔记。课外实训要求学生对练习册或A级试题的阅读训练做了之后,将成绩填入监控表比对。重点要对错题寻根问底,弄明白;对不知道的词汇要查、要记。

4口语交际认知策略

初期课外实训注重学生的口语输入,培养学生开口,能大声、正确、流利地读单词、分角色朗读对话和会读课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多用简单句、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来回答问题,也可用自己的母语辅助,外加身体语言或图片。强调以交流成功为目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要怯场和沉默。

5写作认知策略

教师讲解应用文写作格式和特点,包括例句、范句的使用,然后训练学生读题、列提纲、收集相关单词和语句、搭档互改,最后教师抽评、范文讲解、学生完善稿件、课后答疑。

6语法认知策略

将语法点和课堂单元讲授中的听力、对话、课文穿插讲解,反复提示,要求学生在众多会读、会听、会说、会写的英语句子中学会归纳语法和演绎语法,从实训中总结,又用总结指导实训。即理解语法理论知识的同学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对语法理论知识掌握有困难的,可以通过范句、例句和所学的语句来归纳语法知识,也可以在两种方法中互换帮助自己提高语法认知能力。实训中,学生自己做错的语法题,建议要做勘误本记录分析,不清楚的一定要弄明白,不懂就问,可问同学、小组长或辅导教师。

(二)课外实训元认知策略培养

元认知又称认知的认知,以认知策略为基础,能对各种认知策略内涵、作用、以及操作了解[7]。简单的理解,认知策略指学习者用于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方式,重点是“操作方式”;而元认知策略指对自我认知学习过程监控的行为方式,其重点在“监控”的行为方式[4]。因此根据课堂实训的策略内容,逐一对应,设计制定了《口语实训监控表》和《课外实训技能监控评估表》供学生自查和自我评估。要求学生按照这两个监控表确定目标、计划制定、选择注意力(在课堂上重点注意的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懂就寻求帮助的自我学习和管理习惯,提高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实训数据和A级测试比对

一个学期的课外实训培养,按照教学要求和进度,学生实际完成实训六个单元,实训各项数据为这六个单元的数据均值总评。为验证实训成果,本研究学期末对4个班进行了A级测试,试题选用的是2016年6月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真题。现以收回的《课外实训技能监控评估表》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从以上数据比对可以看出进行过策略培养的C班在A级测试中的听力、语法和总评成绩选项中,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是4个课外实训班级最高的。A班翻译平均值最高,但及格率是D班居上;B班则是在测试中阅读平均值和及格比例最高;写作均值D班最高,但及格率是A班居多。从实训数据和A级数据比对,反差最大的是A班,说明学生在课外实训存在不认真、其数据与学生水平不相当的比例是最大的。从学生基础看,A班平均分第二,但及格率和80分以上比例是最高的,如果学生能管住自己、认真实训评估,A级测试的成绩就会很理想。当然,其他三个班也存在部分学生不认真配合的现象,这需要学生的自觉。总体来看,课外实训培养对学生的成绩提高及自主能力培养是有用的,A级测试总评四个班都在54分以上,50分以上的就达到281人,占总人数的73%;这批学生的技能测试已达B级合格水平,其中46%的学生本次测试已达A级水平。只要在往后的学习中,继续坚持和保持课内外实训培养,再结合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这73%的学生通过A级考试的几率是很大的,后期中认真管控自己的学生比例在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下比例会增高也是可能的。

五结论

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本就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仅仅依赖课堂来学习英语是不够的,课外实训的培养是英语学习与应用的趋势所向,也是学好英语的自我素养。在开展课外实训培养时,对高专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所涉及的听、说、读、写、译和语法技能开展基础性、综合性、整体性的二语习得认知策略培养和元认知策略培养研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培养和A级考试成绩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学习。但研究也存在部分学生不自觉、不配合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个体差异的管理上多下功夫;同时后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也反映,他们思想意识上很认同要学好英语,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将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因此这也是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好好认真投入的原因;除此,学生也反映英语对他们的未来工作和生活究竟有多少用和多大影响让他们感到很迷茫,总觉得有用又似无用,从而多数选择短期考试过关的目标和动机。对此,高专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将如何定位和培养,值得教师们继续深思和研讨。

参考文献

[1]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文新.高校英语阅读课“理论+实训”模式的实践教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143-145.

[3]杨文新.高专英语口语课内外实训培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3):181-183.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袁凤识,肖德法.元认知策略在TEM4中的运用及其与成绩的关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04(3):31-34.

[6]杨文新,韩宇,李冬竹,早李?.高专学生大学英语课外实训培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6):14-16,48.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外贸会计;课程现状;教学改革

0引言

《外贸会计》是研究外贸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门专门会计学科,是在外贸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学习课程。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已经十几年了,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贸企业数量剧增,外贸会计必须加快向国际市场经济的会计靠拢。由于外贸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无论进出口经营活动,均涉及外币债权债务关系,因而外贸企业账簿一般采用复币式设计并登记。同时,由于汇率波动,必然会涉及汇兑损益的核算,这形成了外贸会计的另一特色。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还会涉及货物的出入境管理,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报关知识,以及涉外税收知识。为反映外贸企业进出口综合经济效益,外贸会计除了进行进出口销售成本核算外,还要进行出口每美元成本和进口每美元盈亏额等的核算,使得未经过专业学习培训的财会人员难以胜任外贸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在此形势下,培养既有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和实务经验,又有外贸会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程教学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从全国拥有财经类专业的各高校来看,大多数院校对《外贸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即使是在对外经贸业务活跃的部分省份高校也是如此。现有的课程从内容上看,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工作相比较是滞后的;从形式上看相对比较单一。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重理论,而轻实践,绝大部分院校没有设置《外贸会计》实训课程。因此《外贸会计》课程建设的现状不利于学生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缺乏务实性,内容滞后

由于《外贸会计》课程在各高校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其受关注及重视程度不高。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外贸会计》教材也较少,且教材的章节内容与财务会计内容相似,教学内容与《财务会计》教学重复,无法体现外贸业务的特点及其核算的特色,同时多数教材仅有理论部分讲解,缺少实践操作部分,使得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在不断改革,但是外贸会计教材却未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内容滞后,造成学生学习部分知识时出现困扰。

2.2教学方法相对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外贸会计》课程虽然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乏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通过做练习写分录熟悉掌握理论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许多院校对于本门课程仅限理论教学,未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无法得到实践能力的有效训练。因此,学生即使在学习了本门课程后仍然不能独立地进行外贸业务核算。

2.3考核方式不合理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考核方式仍然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成绩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仅为通过期末考试而学习,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仅限于理论层面,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专业师资缺乏

外贸会计教学中更多的需要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对外贸业务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会计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与理论,这样才能将两个不同的学科相结合进行外贸会计教学。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在高校中精通行业会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本就不多,其中既有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又有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3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教材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要实现教材改革创新,须充分考虑外贸企业对专业会计人才的要求,组织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联合外贸企业财务人员共同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打破传统会计教材以会计要素为主线的编排方式,根据外贸企业发生的涉外经济活动类型为主线进行章节安排,同时融入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内容,以避免按会计要素为主线出现经济业务重复讲述的现象。为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教材时还应增设实践操作部分,以外贸企业中的特色经济业务为例设置综合案例,全面融合各类经济业务,将零散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2教学方式的改革

3.2.1任务驱动式教学

《外贸会计》课程作为《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综合实验》等课程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一般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会计核算基础及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按章节授课方式,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选取外贸企业特有的经济业务,以“任务”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使其体会到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克服教师枯燥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的机械记忆教学法的弊端。

3.2.2注重双语教学

外贸企业经济业务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大量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而且业务涉及的单据较一般内贸企业量大、多样、复杂,这些单据中大部分是全英文的。因而,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中,双语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案例中的原始单据让学生学习掌握常用的专业术语,使学生能够读懂原始单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业务核算与账务处理。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实现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3.2.3基于校企合作加强实训环节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真实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带入外贸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境,通过分析、讨论、研究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将校内、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安排学生利用专周实训或寒暑假时间,为学生提供企业短期实习机会到企业实习,学习处理真实账务,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上纯理论知识讲解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遇到问题时可由校内、校外老师共同指导,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逐步积累实战经验,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外贸会计岗位工作的时间。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下以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为依据的考核方式,为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校内、外实训实习的重视程度,突显实训环节的重要性,应将实训成绩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例如,将期末考核标准结构设置为笔试成绩(期末考试)占50%,实训成绩占(校内实训、校外企业实习)占30%,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占20%。

3.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外贸会计实践性、操作性强,这就要求外贸会计课程教师既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又要具备相应的外贸会计实践经验。因此,一方面,外贸会计教师需要定期参加相关的理论教育培训,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该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在寒暑假期间,甚至是半年或一年时间直接到外贸企业中去顶岗实践锻炼,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调研活动,以此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更好地教育、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郝敏.任务驱动模式下《外贸会计》课程设计与应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28-31.

[2]杨樱.浅析外贸会计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97-98.

[3]叶怡鑫.民办院校“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有效教学探索[J].科技视界,2014(9):190+240.

[4]温莉.关于《外贸会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6(1):142.

[5]薛茹.论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49.

[6]陈锦明.浅析我国外贸会计的不足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17):63.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3

高职职业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磨合与融合的产物。高职职业文化具有明确的行业和职业指向,加强高职职业文化建设,能促使高职学生就业后尽快完成”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目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推进高职教育和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涉海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一、海洋经济特色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核心:职业文化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p#分页标题#e#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职业文化内容

一是将职业文化内容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既是职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方面。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等方式,将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请航海企业负责人、知名海员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分享奋斗经历和心得体会,以自己亲身经验与师生交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可通过学习涉海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约束,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二是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文化。校内实训应采用高仿真模式,参照涉海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广泛实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现场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在涉海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了解职业操作与规范、工作流程与方法、工作纪律与制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海洋经济类企业所具有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渗透特色职业文化元素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4

 

如今职业技术教育在工业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客观上对教研教改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窠臼,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不能在一定的教学时段里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因而还需要全方位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职岗位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而实施一体化教学,快速培养技能人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种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尝试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其中,《主减速器的检查与调整》教学设计就是我对一体化教学的一次有效尝试。《主减速器的检查与调整》是汽车维修专业教材中驱动桥部分重要的检查调整部位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之一。学生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下节课程《齿轮啮合印痕和啮合间隙》的学习质量。怎样通过有效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学好本节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呢?笔者在研究了《汽车构造》、《汽车拆装技能训练》、《汽车修理与检测》等相关教学参考资料之后,结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确定本课题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主减速器轴承预紧度的检查和调整方法。课程组织思路:制定课程的目标、明确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实施→总结→修正教学过程。各项目标如下表:为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将采取以下措施:1、利用实物,教师分步操作演示,学生跟随完成检查与调整步骤。2、运用比较手法,强化训练,达到熟练调整。用问题引导、启发讨论、媒体运用、观察演示、鼓励教学和指导练习等方法,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探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案例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1)主减速器有何功用?其主要组成有哪些?2)主减速器按齿轮副分为哪几种类型?设计意图: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提问,帮助学生复习主减速器的功用和主减速器构造组成。为本课题教学做好铺垫。   2、案例思考: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现汽车驱动桥部位有异响、漏油、过热等故障现象。那么,导致的原因有哪些呢?从驱动桥的结构、工作原理分析,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连接部位出现异常都将可能导致上述故障发生。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探究学习和讨论,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复习,结合实际故障案例,将问题引入到本教学课题。   3、设疑:主减速器工作中什么异常会导致异响、漏油、过热故障呢?设计意图: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为解决问题而学———以疑激学。   (二)讲解新课课题主减速器的调整   1、主减速器总成分解与装复(理论)播放EQ1090E型主减速器拆装教学光盘播放要求:控制好播放节奏,对重要的步骤应停顿进行适当的讲解。观看要求:认真观看,做好拆装记录,为观后发言做准备。设计意图:通过对主减速器的教学光盘播放,给学生拆装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使拆装过程和步骤清晰明了,避免操作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播放和观看时按相应要求去做,加深学生对解体和装复注意事项的印象。组织学生讨论发言,补充不完整记录。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对拆装过程和注意事项给予演示。   2、主减速器总成分解与装复(实践)化分组:每组选一名学生跟随老师做同步性拆装操作(请学生协助)。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边听老师讲解,边协助本组代表共同完成各步操作。避免使动手能力差的同学集中在一个组。教师分步讲解,学生跟随做同步拆卸。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主减速器的结构组成,明确调整的零部件位置及功用。思考:为什么轴承需要预紧?设计意图:分步操作、分组协作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引导观察构造组成,鼓励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养成善观察、勤思考、文明作业的好习惯。   (三)轴承预紧的必要性及调整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解决问题   1、分项教学   (1)对主减速器进行受力分析,理解预紧的必要性,明确轴承预紧度要适度,并按规定进行调整,否则适得其反。   (2)主动锥轴承预紧度的检查与调整按照装复顺序将主动锥齿轮与轴承座装复,注意不装油封,并按规定扭矩拧紧凸缘槽形螺母。检查方法:用弹簧秤测量主动锥齿轮轴转动阻力的大小来判定(图2)。将轴承座夹在台虎钳上,用弹簧秤切向拉动主动锥齿轮轴上的凸缘边缘孔,测量主动锥齿轮轴开始转动的瞬间拉力大小。其拉力值应符合原厂规定。强调操作注意事项,按规定要求去做,对照原厂规定做出正确判断,把握质量标准———树立质量意识。调整方法:增减前端两圆锥滚子轴承间的调整垫片厚度进行调整。让分组同学在调整操作时,把轴承的预紧度调整成三种不同状态(合适、过大、过小),然后用手去感受不同预紧度下主动锥齿轮的转动情况,摸索经验检查法。从而作出准确判断,选择合适厚度的垫片进行再调整。预紧度调整合适后,再将油封装复。装复时小心油封不要被尖锐物划伤,而且还要注意油封唇口方向不要装反,以免造成漏油现象。   (3)从动锥轴承预紧度的检查与调整将从动锥齿轮及轴承正确装入主减速器壳内。检查方法:①用百分表测量从动锥齿轮背面的端面圆跳动量;②经验检查法:用手转动从动锥齿轮,应灵活自如,无卡滞现象。轴向推拉从动锥应无间隙感,否则应调整。调整方法:通过左、右两端轴承的调整螺母进行调整(如图3)。调整时先将螺母旋紧,再退回1/10~1/16圈,使最近的一个开口与锁止板重合,用锁止板固定。#p#分页标题#e#   (4)轴承预紧度均调整合适后,将主动锥齿轮轴总成正确装入主减速器壳内,完成拆装和调整工作。再次检查装复后的主减速器,转动应灵活、无卡滞、无松旷。为齿轮啮合印痕和啮合间隙调整做好准备。   2、观察演示   教师示范性操作,指导学生认真练习,手眼协调———提高操作能力。   3、感受体会   轴承预紧度的调整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把轴承预紧度调整出合适、过大、过小三种状态,让学生用手去感受主、从动锥齿轮的转动情况,通过强化练习,体会掌握———经验检查法。   4、实例教学   以EQ1090E型主减速器的检查与调整强化轴承预紧度的调整方法。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讨论预紧度调整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后教师归纳。   5、讨论归纳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主观能动性,扩展思维,得出答案———调动学习主动性通过具体车型的实习操作,教会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习方法,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装复后的检查为下个课题埋下伏笔,为学生自学预习导向。   6、学习导向   通过学习,让我们弄清了轴承预紧的道理,轴承预紧度不合适,会导致驱动桥出现异响和发热,同时还将破坏齿轮的正常啮合位置和啮合间隙。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主减速器的拆装和主、从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的检查与调整。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维修业,不断学习补充新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7、指导练习   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教师先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演示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拆装、检查、调整的步骤和方法。然后根据课时安排,分组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教师多巡视,多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环节。同时,还要注重教育学生养成安全、文明的行为习惯。   8、作业与预习   作业:主减速器的调整。(按照实习报告所要求的内容填写)预习:齿轮啮合位置不正确,怎样调整啮合印痕与啮合间隙?完成实习报告的填写,可以较全面掌握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采用教学光盘和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形象生动,既加深学生印象,又节省时间。不仅吸引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且起到了较好地导向作用,为实习车间的教学做好铺垫。实习车间教学———教师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讨论、同步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气氛活跃,发言积极,整个课堂充满生机。通过强化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动手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特点   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作教师一体化。   2、使教学更形象、生动、灵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指向明确,易达到目标要求。   3、使过去分散的课程知识和教学更集中,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精心组织,使理论、实物、实验、基本技能的学时分配更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   4、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四、教学反思   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以下成果: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训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探索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将会收到更大的成效。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课程思政;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过程;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内容融合了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内容,与该课程紧密配合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设计”2周,“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课程设计”2周,数控加工实训8周,生产实习4周。本课程是我校“机械工艺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与控制”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是本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目前机械学院60%以上的学生需要学习本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提高学生机械产品制造工作核心能力的重要部分。年上课学生超过400人。因此,对机械制造技术这一关键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梳理剖析,提炼出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教学要素,总结并整理为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统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步进行,在理论知识讲解、课堂问答、测验、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找准切入点,并达到学生消化吸收理解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丰富的机械制造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树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同步树立“爱国爱党、艰苦朴实、刻苦努力、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在教学环节中注入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元素,实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课程建设以我校机械工艺技术为主体,课程设计紧紧围绕一条主线,深化教学、教师、教材改革,完善课程资源,推动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努力为我校建设一个高水平、有特色和思政鲜明的品牌专业,建成我校标杆性的课程思政精品课。

2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主要改革涉及到教学内容更新,增加思政教学和企业实际案例内容,编制适应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生的课程思政教材,新建思、教、学、做的机械制造理实一体化学习平台,购置课程相关教具及教学模型,新增包含思政内容的教学视频、动画、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教学内容,调整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任务完成式考核评价方式。

2.1思政教育引入教学内容

传统“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与我校工程实训中心建立紧密联系,系统构建一批教学实例项目,并深入挖掘各种技能大赛优秀案例,实现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领示范。从企业角度出发,挖掘企业优秀工程师,增加思政元素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内容,并融入先进制造技术。将思政教育引入实验实训内容,采用理论、实践与思政一体化教学,比如让学生在加工中理解工艺规程的拟定原则,体会规矩意识、规则意识。在机床上学会定位和夹紧,学会讲究原则。通过产品的检测知道提高加工质量的方法,注重质量问题。实时更新中国制造领域的最新技术、标志性事件、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引导我校学生建立大格局、大视野,树立“学机械,爱机械,学有所用,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良好氛围。

2.2思政教育引入教材、课件及新媒体教学资源

目前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普通本科教材。针对我校学生特点,新编包含思政内容的职教师资培养学校新教材。开发包含思政教学内容的课程动画、录制教学视频,建设课程公众号等新媒体教学资源。筹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平台,更新电子教案,完善教学课件,开发基于教学案例、实训案例、大赛案例、和企业生产案例的真实案例的新形态活页式教材。

2.3思政教育引入教学方法改革

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们需要脱离填鸭式教学,多从实践中去学习知识,建立思政情景化教室,采用“思政情景化教室+项目教学中心”的模式。一方面开发线上思政教育,为适应“广知识、少学时,精内容”的要求,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与学生平等讨论,激发学生们的团队配合意识,小组内分工明确,荣誉感的提升也有助于难点的解决。开展项目化教学,通过教师引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2.4思政教育引入教学条件改革

新建包含思政元素的机械制造技术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张贴课程思政标语和图册,购置和自制包含思政元素的教具,在机械制造行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思政优秀的企业管理专家、工程师和一线人员为兼职教师。让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通过各种办法增加教具、争取学校为该课程建立情景化理实一体化教室。

3教学手段

在机械加工精度等章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布置与零件精度、产品质量相关的课外延展内容,如专业相关的“大国重器”、“大国工匠”和科学家事迹等。进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设计为教学过程的主角,提出问题并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引入历史环境和场景下,让学生体会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艰辛,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等章节将课程设计为多个包含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项目,成立项目小组,在组长带动下以小组为团队完成项目目标,通过项目的完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案例设计比如有典型零件加工案例项目、典型零件或产品工艺规程制定项目等方法,在项目完成的同时,既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又通过项目训练,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学习通APP,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包括预习、问卷、平时测验、投票、头脑风暴和竞答等。比如头脑风暴,结合理论知识点精心构思题目,例如怎样坚持自主创新设计应对西方的技术壁垒。在课堂的案例中宣传优秀民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史,适时发起对那些备受西方欺凌的科技企业的投票支持。

4课程思政元素设计

在古代我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制造技术,大大领先世界,进入近现代后,我国奋力追赶,目前中国制造已进入世界各个方面,在高铁、航空等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为做好“中国制造”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中要向学生传递“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为国争光和爱岗敬业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切削用量合理选择的章节,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优选切削用量,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在讲解基准的知识点时,提出人在社会活动中也需要遵守“基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敬业乐善”的精神。在刀具角度和质量章节,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在精度章节,强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培养学生注重质量和责任意识。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章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在表面质量的改善途径章节时,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和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培养通过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啃硬骨头勇气。在工方法选择的章节,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遵循发展观点。在加工余量章节,强调材料一经切除,就无法恢复原状,计算并确定加工余量非常关键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引导学生认真肯干,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在工件加工尺寸链章节,根据前后各工序尺寸相互关联的特性,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分析的习惯。在工件的定位章节,通过工件加工需要摆正位置,才能保证尺寸、形状、位置精度,引导学生也要摆正自己位置,不骄不躁,克己复礼,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在装配尺寸链和工艺尺寸链的章节,培养学生重视产品质量,严格遵守制定装配工艺规程,规范装配工艺过程。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在课程设计环节,强调原始资料的重要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实践教学训练,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培养劳动意识。

5“一心二意三步四引五环六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构建全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即为一心: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二意:课程改革的思政教育意义、专业能力培养教育意义。三步:分步骤逐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建立“课前引融”→“课中渗融”→“课后深融”三步思政教学模式,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紧密融合。四引: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1)教学理念引领。本课程教学团队认真开展思政学习,定期进行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进行专业知识与思政点的对接,育人先育己,不断引导学生“学思践悟”,实现立德树人。(2)教法引领。组织课程组教师定期参加优秀教法培训,努力在教学方法中引入思政元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课堂教学,紧密依靠思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专业教师为引导,实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3)教材引领。建立课程思政示范活页教材。制定课程思政活页教材格式标准,认真组织教材内容,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转化为活页教材。(4)评价质量引领。优选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建立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制定教学评价评价表,借鉴悉尼协议“以人为本”评价理念,考核目标调整为职业素养、安全意识等多维延伸。五环:建立高效课程思政教学闭环模式。建立“诊→析→推→练→评→诊”闭环教学新模式,形成“课程组织、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评价、课程改进”的一体化教学。采用学习通APP,课前预习为“诊”,让学生在专题学习之前了解背景知识并提出问题;课堂互动为“析→推→练→评”,将学生课堂互动的答案即时展示出来,调动课堂互动的参与面和参与度,并回应学生互动的结果,注重在平等沟通、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课后作业为“诊”,每节课后留出一定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反馈,通过软件提交答案,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实现“闭环教学”模式,整个形成了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六位:六项思政教育内容。思政内容全方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安全绿色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6结论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0引言

目前,国内疫情已从爆发期过渡到与长期共存的后疫情时代。面临学生大范围返校学习,高职院校一次性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教学状态已不现实,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中如何保障前疫情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的进度、教学质量等问题,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立足线上线下教学的过渡和衔接过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抓住后疫情时代变革契机,辅以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保障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质量与进度,同时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展开思考。

1教学实施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理实一体核心课,本文选取本课程中的混凝土工程施工子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混凝土工程施工”总任务进行。本着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并以国家现行的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为依据,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整个课程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施工流程、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岗位分析,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子项目包含的七个任务,即:任务一,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任务二,混凝土骨料筛分实验;任务三,混凝土和易性检测;任务四,编制混凝土的运输方案;任务五,编制混凝土的浇筑方案;任务六,编制混凝土的振捣与养护方案;任务七,混凝土强度检测评定。因知识点细而密,实训操作复杂,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及强度检测;再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制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评定。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通过借助于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充分分析学情与教情,以学生为中心,将所有教学内容项目化、任务化,融入实际工程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动手实训,与实际工程操作“零距离”,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职业的发展。因任务的实践性强,难度高,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课前学情调查中发现,学生基础差,很难掌握繁杂的计算,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往往是在唱“独角戏”,花费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很差。但学生喜欢动手,学习新技术能力强,喜欢基于实践的团队学习方式,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沟通汇报等能力。同时,学生对云班课基本功能模块功效的认可度较高且总体实施效果较为明显[1],故采用以下策略解决重难点问题:1)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操,结合施工实际工作,进行项目化改造。如将重点知识混凝土工程施工改造为“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将难点知识配合比设计改造为“填写配备比设计报告”和“混凝土和易性检测”,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2)采用信息化手段。由于混凝土浇筑现场对学生而言有距离感,他们“看不到、不好看”,特别是隐蔽工程,故通过虚拟仿真、安全计算软件、自制教学视频、小动画、施工闯关小游戏、直播、录播、轻直播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辅以解决。3)理实相结合。通过后端的实训实验,验证前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通过混凝土强度检测实验以验证前端混凝土浇筑养护操作过程是否合理。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又以实际验证理论。同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任务要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1.1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举措。调整授课顺序、定制个性化、差异性的教学方案。针对个别学生网络不稳定或无法长时间实施线上教学的情况,教师将大量的动画视频等资料编辑为文档,推送给学生,并且全天候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同时采用更加多样的授课手段:依托云班课建立课程的专属群组,实时无障碍沟通交流,利用腾讯课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平台组合方式,以直播+微课,即时测试、在线小组活动、在线作业等方式综合运用[2],引入学生与喜爱的“主播”连线、闯关学习、流水互评、另类签到式、学习预警等增加课堂活跃度。

1.2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探索。1.2.1共性实施流程。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实际工程的工作任务,通过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后互评和考核评价的教学过程的探索[3],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本子项目上述的7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实施流程分为任务领取、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三个环节,每个任务的成果可评测,过程可监控,学习效果可检测。1)任务领取。首先在云班课上学习引导单,在引导单上注明本学习单元所不发的所有期刊、微课、规范等资源,并在任务单中注明资源的数量、应用方法和后期的考核方式,明确本学习单元需完成的任务。以学习任务引导单引导学生逐步查看资源,自学完成任务、测验、笔记,最后通过云班课汇总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测试的分析结果,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复核,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2)任务实施。课中的知识梳理阶段,教师点评串讲课前任务,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导图,将课前独立自学的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逻辑关系,以便于记忆和应用。在任务导学阶段,引入新知,明确完成课堂任务对应的技能点,以及技能点对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结合云班课统计的课前任务结果,再次确认教学难点,教师讲授,强化知识点。在任务导思阶段,通过导学阶段重难点的讲授,学生模拟完成施工各过程的任务案例。教师结合案例,详解案例中数据等的来源与应用,师生在“边演边练”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使学生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在理实结合阶段,疫情期间增加了采用“随堂小实验”、实训操作录屏展示等手段,解决无法在现场授课和无法带学生现场实地踏勘等问题。基于产教融合的大教学背景,实训课程以与实际工程施工“零距离”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精益精神、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基本操作技能、质量检测与评定等职业素养。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首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梳理实习操作流程,接着通过小组或学生互评查漏补缺完善实训操作。根据梳理完成的操作流程,学生动手实操,教师基于辅助与示范。最后根据实训试验结果,评价理论课中的相关设计与计算结果。在任务分析展示阶段,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互评找茬,发现问题,总结原因,最终找到解决之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施工方案撰写能力、应用能力、个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本子项目教与学的全过程信息采集,了解教学实施过程的优劣,包括教师活动信息采集,如教学周报,采集教师资源构成和开展活动构成及数量等;还有学生活动信息采集,主要是资源学习时长、经验值获得渠道、经验值较低学生学情分析。3)任务评价。考核评价是全过程的,多维度的差异化考核评价,摒弃以往的期末成绩一锤定音的模式,而提供多种平行的学生成绩获取途径,简称“四个主体、三个大类”:评价主体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云班课综评、教师评价四个主体。评价内容与方法分为课堂参与度评价、综合技能训练(案例分析或编写施工方案)完成质量、实训操作成果评价三大类,同时注重素质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可以有效改善过去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错误观念(见表1)。1.2.2实施亮点及特色。1)设置与课堂任务相关的切入点。如在课程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的任务中,邀请学生分组分享课前观看的视频“学习强国[工匠精神]—混凝土配比”,如在编制混凝土的浇筑方案的任务中引入“长沙混凝土质量问题事件”新闻等内容,由思政点或社会热点作为课程内容的切入点来导入新知。2)以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不直观的问题。本文上述任务四、五、六涉及到混凝土施工流程中的运输、浇筑、振捣、养护工序,通过施工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混凝土施工现场解决“看不到、不好看”的问题。任务二、三、七是混凝土制备、使用和检测的三大环节,从制备开始就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使用VR质量展示系统让学生看到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带来的影响,让审慎精神、职业操守在学生心中发芽。3)以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如在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的任务中涉及大量的运算,这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计算后再通过配合比计算软件验证结果,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编制施工方案的任务涉及安全计算及大量文字编辑工作,使用建筑安全计算软件将方案计算和编辑通过数据输入完成,化繁为简。Xmind思维导图、excel表格等软件工具的使用,可以将繁琐的手工计算简化,帮助学生克服对于计算难点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效率。4)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和流程,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如上述任务四、五、六需完成的施工方案的编制任务,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不同的立场和身份,展开不同的思维逻辑,启迪学生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复盘所学知识。这样,线上教学引入实操录屏和随手小实验弥补了没有实训的不足;线下实训阶段,引入理论学习微课,起到了激活旧知的作用。

2教学效果

基于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实施。对学生而言,通过对比本子项目改革前后的数据,测试及格分以上比例、参与互动比例、经验值优秀比例均有所增加。通过课后自评、问卷调查等形式,得知学生对书本知识与混凝土浇筑案例相结合、文字与实训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接受度更高。对教师而言,为了达到更高的教学标准,理论教师不断补充实际案例,通过到校企合作的施工单位现场一线进行学习交流,同时通过企业进行软件培训;实训教师需提高自身技术操作手段,学习前沿技术,解决教师知识单一陈旧的问题。通过课程改革,思政教育也进到课堂,教学的思政效果更加明显。在进行现场实操时,统计的废料率明显降低,学生更加关注绿色环保,精益求精,严谨审慎,符合教师强调的工匠精神。在看到混凝土因施工产生的各种质量问题甚至强度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代价的一些新闻时,学生对质量为本、安全第一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具备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反思与改进

3.1教学特色。1)教学任务设置的过程做到与实际工作一致,讲授及开展任务流程与工艺顺序一致,案例设置与实际工作难点一致,有的放矢,同时通过产教融合丰富教学案例,让教学案例多样化。2)参与式教学模式、任务式教学模式的推进,配合VR技术、配合比计算等工具软件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的资源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新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与社会接轨,融入课堂。3)云班课营造信息课堂的教学情境,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反馈途径,但督促评价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4)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等内容引入教学,拓宽学生眼界。

3.2教学改进。教师应在如何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以及如何自制信息化资源的路上加强学习,通过促进校企合作,教师定期顶岗,熟悉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对本专业的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可以邀请行企业专家参与编制活页式教材、云教材等教学资源。

4结语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7

(一)职教集团拥有农村职业学校成员的情况

1.河北省职教集团网站建设情况。河北省各个职教集团的网站存在的标准是,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得到搜索页面,在前10个搜索页面内按序逐项查找时能找到职教集团网站或牵头单位网站内的职教集团链接。搜索的关键词是职教集团名称或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名称,如河北省轨道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据此总共搜索到18个河北省职教集团,分别为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河北省化工医药职教集团、河北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河北省轨道运输职教集团、河北省汽车职教集团、河北省电子信息职教集团、河北省旅游职教集团、河北省土木建筑职教集团、河北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河北省建材职教集团、河北省煤炭职教集团、河北省交通职业集团、河北省曹妃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建筑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秦皇岛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其中,17个职教集团有省教育厅批复,1个职教集团有设区市政府批复,另外一些政府批准建立的职教集团,只有媒体宣传,而无细节信息,没有被统计进来。在这18个河北省职业教育集团中,6个职教集团有独立网站,占33%;4个职教集团是依托于牵头单位,占22%;另外8个职教集团没有网站,占45%,说明各职教集团对网站建设有不同的重视程度,也一定程度地说明总体上有空间距离的各个集团成员应该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等信息工具来加强合作。

2.河北省职教集团媒体宣传情况。媒体宣传主要是通过打开搜索页面,找到关于职教集团的媒体报道。媒体报道可能是网站原创,也可能是网站转载。转载的信息可能来自于其他网站,如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新浪网、河北省政府网、中国新闻网、河北省教育厅网、长城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经济网等;也可能来自于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如河北日报、中国教育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调查发现,17个职教集团有媒体宣传,1个职教集团无媒体宣传,说明多数职教集团在努力扩大社会影响。

3.河北省部分职教集团成员数调查。在这18个河北省职业教育集团中,11个职教集团在网络上有明确具体的成员信息。成员信息或者来自职教集团网站,或者来自职教集团媒体宣传。在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和政府等职教集团成员中,院校成员被选择出来。再在院校成员中,农村职业学校成员被选择出来。这样分层统计的结果,便是下表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数、总院校数、总成员数。农村职业学校数与总学校数的比例,农村职业学校数与总成员数的比例,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整体上各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不平衡,更未能面向全体农村职业学校发展。

(二)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情况

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是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另一个典型表现,主要指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引领中职学校等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由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拥有涉农专业的部分省级重点以上骨干学校牵头,以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农广校和电大分校为阵地,与当地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抓好培养培训工作。”职教集团在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开发了生源、师资、实训条件等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满足了农民致富的需要,起到了职教集团建设方面的示范作用。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具体情况有如下四个方面:

1.引领农民走出了一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路。农民作为正式注册的中职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被培养成为实用人才,有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科技致富和改革发展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考试,获得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技能水平,做到“持证下田”,得到相关企业的认可,获取更高的收入。

2.为农民增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送教下乡”通过产教结合,使农民增收几万元的大有人在,如果按每人一年增收2000元计算,仅30万名农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能增收6亿元。据邢台市统计表明,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7%。这与“送教下乡”关系密切。

3.接受培养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自工程实施以来,全省众多中职学校参与“送教下乡”,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涉农专业,每年招生10万人。至2012年5月,农民学生已占全省100多万名中职学生的25%。截至2010年8月30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6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4.先进经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被学习和推广。截至2012年4月23日,全国200多所职业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先后到作为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牵头学校的邢台农校参观学习,有100多家职业学校加入“送教下乡”队伍,全国数十万农民受益。

二、河北省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问题

(一)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较慢

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较慢,与职教集团整体发展缓慢一致。职教集团不活跃,整体发展缓慢,表现在职教集团网站建设与运行上,主要是网站的信息少,更新慢。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职教集团网站承载着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成员间的协作沟通主渠道作用,应该提供各成员单位的丰富的实时动态信息,为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等提供前提和氛围。调查发现,职教集团网站的栏目设计很好,形式多样,覆盖全面,如某较好的职教集团网站设置了返回首页、集团介绍、行业资讯、成员合作、职工培训、教育教学、名师风采、实训资源、技能鉴定、人才信息和集团论坛栏目,但是,栏目信息普遍较少,在有些栏目处甚至是空白。在既有的栏目信息中,很多信息是早期的信息,主要是职教集团最初成立时的信息。农村职业学校等职教集团成员信息同样更新较慢。

(二)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参与机制不健全

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活动,使职教集团发挥作用,开发出来自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河北省满城县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王淑秀携自己的全体员工,报名入学县职教中心,在所在村教学点,学习中职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投入10万元建了3间教室,投入5万元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室学习文化课和理论课,在自家企业的温室大棚上实践课。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参与机制不健全,主要是落实政策缺少必要的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活动,有相关政策依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教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加强东西部、城乡、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使院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但是,职教集团在运行过程中,忽视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导致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更多地依靠政府公益,较少地利用市场经营。这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不一致,造成办学经费不足等现象。2012年5月23号,《中国教育报》报道:“为搞好‘送教下乡’,河北省不少县市大力推进,但是河北省欠费办学的职校也有不少”“在石家庄市农业学校,由于学费不足,教师下乡应得的很少的补助至今还没有拿到。”

三、河北省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对职教集团建设的指导与支持

各级政府部门对下属的职教集团进行指导与支持,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将已有的政策落实到位。《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教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作为现有政策,明确提出,“省级职教集团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职教集团发展,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扶持。在省级实训基地安排上优先考虑;积极鼓励、优先支持职教集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落实政策要解决好职教集团受事业单位人员思维束缚的问题。职教集团受事业单位人员思维束缚主要指职教集团相关人员,尤其是决策人员,更看重上级下达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日益健全的背景下,面对不同组织单位的利益供求关系时,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不善于发现和把握联合的机会。目前,政府部门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进行指导与支持时,要并重计划任务与市场竞争,引导从偏重计划任务向偏重市场竞争逐步过渡。

二要坚持改革发展,及时出台后续配套政策。比如,上述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扶持,在省级实训基地安排上优先考虑等支持政策,随着职教集团的持续运行得到落实的过程中,享受支持政策的条件要求会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在职教集团内兼职、实验实习仪器设备在职教集团内充分利用、原创的培养培训方案推广、针对生产岗位的技术技能操作课程开发、立足本职教集团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等职教集团内具体工作任务方面的要求,均可能会成为享受支持政策的条件要求。这样,基于《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提出的职教集团主要工作任务、职教集团成员的主要权利、支持职教集团发展的有关政策的后续配套政策就会成为当务之急。

三要做好监控工作。首先,要监控职教集团有公益性。对职教集团的财政支持要求职教集团必须有公益性。在80%以上的中职学生是农村籍学生的背景下,职教集团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数量应该得到增加,以使农村籍中职学生和城市籍中职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办学条件。其次,要监控职教集团切实发挥作用。职教集团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乎企业岗位要求的毕业生。还有,要监控职教集团的发展动态。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位于不同的地方,有空间距离。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可以有效地解决远程沟通交流的问题。因此,职教集团的网站建设非常重要。职教集团应有运行良好的网站。监管部门能在职教集团网站上清楚地看到职教集团内职教资源共享、共建的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信息。

(二)加强职教集团的研发体制机制建设

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为职教集团发展提供外部力量。而职教集团的研发体制机制则可提供发展所需的内生力量。就如企业成功有赖于研发一样,职教集团独立运行和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研发。加强职教集团的研发体制机制建设,要求职教集团:一是必须认真执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的要求,制定好《集团章程》,明确规定集团在研发方面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办法。有的职教集团建立了很好的组织机构,在集团理事大会下设立院校合作服务处、校企合作服务处、职业教育研究室等专门工作机构。职业教育研究室主要负责集团及各成员单位的办学模式创新,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该职教集团设立职业教育研究室已经开始建设职教集团研发体制。二是借鉴并融合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组织单位的研发体制机制,建成有特色的高效的研发体制机制,保证职教集团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受到关注和得到解决。在有重要价值的问题通过科研立项解决,实现重要价值的科研项目结果被奖励,研发经费表现为科研项目基金和奖金等成为基本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收集职教集团成员需求与创意信息,向职教集团上交通过整合集团资源取得的改革方案,提供研发所需的个性化的咨询与资料等,均要逐渐成为集团研发机制。

(三)健全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参与机制

首先,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要建立健全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吸收新的农业企业和有涉农专业的职业学校成员,获得规模化发展,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发生提供更多机会,促进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使职业学校通过传授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原理与技巧,引导农民进行组织化发展,加快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劳动力提供和产业链延长的形式,吸引农业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其次,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要通过市场机制,深入开发自身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职教集团在从政府民政部门取得社团组织法人身份后,支持成立服务于职教集团的专门公司。该公司作为微利公司,在经营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方面的资源共享业务外,还可以经营农业服务社会化方面的业务。

农业服务社会化在全国有很多具体形式,比如农业服务超市便是一种典型形式。农业服务超市在面向农民,代售农业企业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要素外,还出售农业信息咨询、农业生产管理或技术培训、农业生产植物保护救援等农业生产管理操作与技术操作。农业生产要素、管理操作和技术操作等均可以成为农业企业和职业学校互利共赢的合作载体。这些合作载体共同组成一个合作平台。职教集团的专门公司提供社会化的农业服务,就是在搭建这个合作平台,引导农业企业在这个平台上,深入开展自己的市场营销活动,参与到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活动中来。

四、总结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人才培养

0引言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1 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水平飞速提高,互联网迅速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9.8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0.4%,较 2020年 3 月提升 5.9%。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 3.09 亿,较 2020 年 3 月增长 5 471 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9%,较 2020 年 3 月提升 9.7%[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电商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电商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农村电商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新载体。自新冠疫情以来,电商直播带货快速兴起,直播带货是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的代表,为推动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贡献了巨大力量,并将持续在促进消费、增加就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借助淘宝、京东、抖音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已经帮助很多种植户卖出了滞销的农产品,切实增加了农户的收入[2-3]。另外,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也将农村原生态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以全新视角呈现给了消费者,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农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极大地优化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并将农业的生产性功能拓展到了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领域。目前,农村电商正由传统电商向社交电商等模式逐步转变,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农村电商直播人才需求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县域网络零售额达35 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 14.02%,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重为 30.0%,提高 0.9 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 3 507.6 亿元,同比增长 29.0%[4]。《2020 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淘宝村开启淘宝直播的共计 4 755 个,通过直播模式实现销售额约 120 亿元。开启直播活动的淘宝镇共计 1 750个,实现 400 多亿元的直播销售额[5]。电商直播已经成为农村电商转型升级探索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2020 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对未来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需求作出预估:未来五年,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将达 350 万人,报告显示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普遍学历仅为初中文化[6]。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背后却是人才数量的严重不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的现实现状,如何才能培育更多的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提升直播电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高职院校培育电商直播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2.1履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促进农村电商健康发展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应履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同步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经验,不断改进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育直播电商人才,弥补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同时,应该优化培训体系、更新培训内容,主动开展农村直播电商社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技能[7]。这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2.2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缓解就业压力

2021 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数据显示,我国职业院校共开设了 2 137 个与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点,占全部高职专业点的 3.4%,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已经非常普遍了,然而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背景之下如何才能走出一条高校自己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发展之路,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其实,高职院校在探索服务农村直播电商路径的同时,不仅能增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内涵建设,而且能促进专业特色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另外,《2020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职业院校 70% 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而言城市就业竞争激烈,高职、高专毕业生普遍就业薪资较低,面临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普遍感到生存压力大。相较于城市而言,许多农村毕业生对农村环境更熟悉,更有感情,而且能吃苦耐劳,近年来已经有更多的专科毕业生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经济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且农村电商直播发展速度快,人才缺口大,学生职业发展空间大,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农村直播电商人才也能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3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2018 年至今,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立足成都、服务四川,在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机制、改善实训环境、深入开展社会培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助力美姑县实现脱贫攻坚,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时代背景下,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农村直播电商全链条。根据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新职业的职业标准,以及直播销售员、选品员、视频创推员及平台管理员等新工种的岗位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培养能够胜任直播项目管理、文案策划、主播、直播运营、场控、副播等电商直播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农村合作社深入合作,创新“一引领、两对接、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引领指思政精神引领,将思政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对接指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落实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阶段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实施项目化教学,一阶段培养岗位基础能力,二阶段培养岗位专项能力,三阶段培养岗位综合能力。

3.2外引内培,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当前直播人才较为稀缺,绝大多数高职教师对直播实战的了解不深入,没有参与直播的经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为了解决教师实战能力不足的问题,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外引内培的建设举措,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引入企业带货主播、平台运营人员等担任校内兼职教师,同时通过送教师参加培训、组织教师完成企业实践锻炼、指导教师参加新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任教师实战能力。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采用“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都有显著提升。经过两年的培育,专任教师中已有2 人获得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1 人获得四川省技术能手称号。

3.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教学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对接互联网营销师新职业技能等级,面向四川农村特色农产品、特色文旅等重点产业,培育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教学团队与知名 MCN 机构、平台型直播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分层构建课程体系,构建了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实施项目化教学,引入真实农村电商直播任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成都市蒲江县洪福村、郫都区战旗村、凉山州美姑县、甘孜州炉霍县等地区实地调研,专业教师结合当地猕猴桃、椪柑、香菇、核桃、松茸、民族手工艺等农特产品,与当地企业、农户合作,开发出直播营销实训项目。同时,教师们根据淘宝、抖音、拼多多等不同平台的直播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指导学生完成直播带货实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开发新形态教材,更新教学资源

电商直播目前属于电商新业态,现有教学资源不足,亟待完善。目前,农村电商直播课程缺少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也无系统化的培训教材,更缺少专门化的教学案例,鉴于此,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专业团队与成都市电商行业协会、成都市零售业协会、成都市总工会等合作,融入最新商业案例,运营全新的技术手段,开发出《新媒体运营》等新形态、富媒体教材两部;团队与时俱进,更新了“网店直播”“网店编辑”等13 门课程的配套教学资源。

3.5校政企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接行业最新技术要求、对接企业生产标准、对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与电商企业和县域政府共同搭建校内外农村电商直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实训条件,为进一步实施教学教改打下良好基础。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又可以作为企业和县域政府的创新创业试点,目前基地充分发挥了企业及学校各自的资源优势,培养了专业的农村电商直播人才。

3.6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实施多元考核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市场紧缺人才,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岗位实际用人需求为中心,修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绩管理办法》,改革课程考核机制,建立多元考核机制。一是实行双导师评价制度,促进校企协同育人。课程设计过程中将真实农村电商直播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学校老师与企业导师分别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操进行全方位考核,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进而实现了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坚持“以赛促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商直播竞赛,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可以直接置换专业课程学分;另外,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与农村电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可以申请用创业项目置换相关课程成绩,并且在技能竞赛或创新创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还可申请免修毕业设计课程。三是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将相应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突出阶段性成果。

3.7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社会服务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培育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是组织教学团队构建理实一体的社会培训体系[8]。学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经验,针对社会培训学员基础普遍较差、互联网意识薄弱的特点开发出了一套理实一体的培训课程,并配备线上学习资源,大大增强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推广效果好。二是组织教师送教上门。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帮扶计划,先后组织 10 余名教师为蒲江县洪福村、郫都区战旗村、甘孜州炉霍县等地区的农民开展电商直播培训 6 期,累计培训学员 300 余人次。三是组织师生直播带货,实现农民增收。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和直播社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完成农产品直播带货,帮助美姑县宣传销售农产品,实现单场销售额突破十万元,助力美姑县实现脱贫致富。

4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