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风险管理范例

变更风险管理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1

工程项目本身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为每个建设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业主和承包商在投标阶段所确定的方案计划与实际实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会发生工程变更。变更即意味着改变,就存在着不确定性,就有风险。由于工程变更的发生具有必然性的特点,因此承包商也必然要面对由工程变更而带来的风险,站在承包商的角度分析工程变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设计变更风险。设计变更的发生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期间,由不同参与方提出,并且最终由设计单位以设计变更或者设计补充文件的形式发出工程变更指令。设计变更产生的原因较多,若业主在设计之前的考虑不周全,那么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会对设计提出修改或补充。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疏忽或不细致,同样也会对原设计提出补充或修改。这些变更会引起工程量、施工进度以及工作流程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给承包商实现目标利益带来风险。

1.2外界环境变更引起的风险。这种变更风险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变更。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不是十分稳定,政策变化、材料供应紧缺、通货膨胀等时有发生。此外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自然灾害较以前发生的概率也有所增加。这些都会给承包商带来不可预知的变更风险。

1.3施工措施变更风险。这种变更的发生是在施工过程中承包方因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施工环境或施工条件的改变等因素影响,向监理工程师以及业主提出对原施工措施方案作出改变。这种变更的发生会导致施工计划的变更,对原施工顺序与时间作出调整从而使施工生产效率下降,阻碍工程的顺利实施,给承包商带来工期延长的风险。

1.4各参与方干预带来的变更风险。建设工程项目的参与方较多,各参与方之间既是合作者也是利益的对立方。如业主、分包商、供货商等在施工过程中都可以提出对己方有利的工程变更,那么对于承包商来说就要承担变更所带来的风险。1.5管理风险。人员是企业的主体,因此对人员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当变更风险发生时,企业员工管理有序,人员素质高,那么就会以团队的力量积极采取措施有效的应对风险,从而避免或降低风险的损失,否则就会使损失扩大化。

2工程变更风险应对措施

2.1承包商应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对工程变更风险通过识别、分析、评价后将各种风险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对那些影响较大的风险,应该引起承包商的高度重视,并且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此外还应该对成功的变更风险管理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2.2设计变更风险应对措施。提出设计变更的参与方可以是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单位也可以是承包商本身。一般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单位往往为了实现工程造价、工期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目标,会对施工图纸设计提出优化与变更,可是这些变更对于承包商来说在很多时候都是无条件服从。无论哪一种变更的发生,都会间接导致合同签订内容的改变,这就需要承包商在依据变更指令组织施工的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施工记录并且及时得到驻地监理的签认资料,以此做为变更单价确定的依据。

2.3外界环境变更风险应对措施。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不够稳定,承包商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等情况,对此承包商应时刻掌握市场的动态,如果承包商对于市场无法准确地判断,也可以效仿大企业囤积材料这种措施以避免风险。除此以外天气和地质等自然环境的变更影响也不容忽视,在面对这种工程变更风险时应采取将高风险的工程进行分包或工程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

2.4独立设置合同管理部门。许多承包商对于合同管理环节不够重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没有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因为一旦合同管理中出现了失误,工程的变更风险必然发生,也有可能承担由此带来的相关变更风险,所以承包商要提高对合同管理的意识并对每个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增强合同变更风险管理的能力。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工程变更;索赔;风险;管理

1建设工程变更索赔基础理论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施工方式不合理、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存在费用支出增加的情况,进而导致变更与索赔情况的发生。如果设计变更情况的存在而使得工程量增加,就会导致工期无法达到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承包单位要结合具体情况向发包单位提出工期索赔的请求,需要工期的延长。因此,工程管理中应该做好各个方面的分析,充分了解索赔风险问题,同时还应该加强预防对策的研究。具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设计原因。工程项目实施环节,因为施工环境的影响,设计图纸存在问题与地质条件存在不相符的情况,都会出现变更问题。(2)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条款存在缺陷,没有综合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在实施合同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和纠纷而导致索赔。(3)工程管理。施工管理存在缺陷,工程变更制度不完善,导致现场管理极为混乱。

2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索赔的风险因素识别

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中,往往会因为施工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索赔。因此,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在整个项目实施阶段中进行,充分认识到各种风险因素,并且分析其对于工程所产生的影响,降低风险危害减少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2.1前期准备阶段

一般来说,在工程中应该严格执行设计图纸的要求,但是往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工程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情况存在不相符的情况,项目实施阶段,不能完全按照设计图纸开始施工。承包商要根据工程具体状况,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并且在业主、监理等单位批准之后才能开始施工。设计变更会直接造成工程量的增减,其都会给工程的成本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工期,从而诱发索赔问题。

2.2工程项目施工阶段

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建设单位需要加大力度实施管理和控制,加强现场的监督和检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存在现场停工、工期延误的情况存在,从而导致后续的工期索赔情况的发生。有些建设单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不得不停工,从而会产生较大的人工、材料费用支出,这些都不在工程款项之内,承包商应该根据合同规范的要求进行索赔。施工管理不当也会导致索赔风险的存在。在工程管理中,如果变更管理流程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很多变更管理制度无法落实到实践中,没有综合考虑到质量、安全、技术、工期等方面的作用,变更数量会非常多,人员提出变更请求也比较随意,造成了错误变更事件的发生,必然会给企业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

2.3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变更索赔风险

工程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比较长,工程量也比较多,在整个施工的环节中极易存在突发影响事件,比如自然灾害等,不能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就会导致工程无法顺利实施,工期无法保证。为了能够保证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就要更多地投入人员、设备与施工材料,从而导致成本的上升,索赔风险问题也更加严重。这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工程发生变更,需要积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经过全面深入分析风险因素,明确考虑到其存在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3严格控制建设工程变更索赔风险的措施

3.1开展专业的索赔管理

(1)完善索赔管理机构,开展各种索赔管理工作。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如果索赔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会严重损坏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工程量的逐渐增多,索赔费用也会持续增加,管理机构的重要性也显露出来,必须要积极落实索赔管理政策,严格按照管理标准要求来实施索赔管理,保障该工作的效果达到要求。(2)规范索赔程序。工程项目在出现索赔之后,承包单位应该立即根据变更情况出具书面文件,同时应该经过业主同意之后才能开始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如下的要求来完成:首先,索赔工作需要及时实施。在发生索赔的事件之后,承包单位应该结合索赔事件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索赔,严格执行合同条件,尤其是工期延误的情况,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业主。其次,索赔资料必须要完整和准确。索赔提出的前提条件就是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损失额,索赔申请文件需要提供完善证据资料,管理人员要加大力度进行技术资料管理,合理、准确计算损失,确保索赔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3.2强化合同管理

工程变更索赔风险管理时,合同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提升管理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合同是索赔工作进行的基础条件,一旦合同签订,就要严格执行,确保合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承包商提交索赔申请时,要以合同为基础,准确记录索赔事件发生的原因与造成的损失问题,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支持,明确标准损坏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通常周期比较长,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工程造价存在动态变化的情况。合同管理和造价管理存在直接的联系,要加强合同管理,不能存在违反法律条款的情况,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防止在后续施工中发生经济纠纷问题。

4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主要特点就是建设周期长且工程量巨大,在整个实施阶段容易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工程变更问题的存在,损坏各方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索赔,积极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合同管理,为索赔工作提供基础条件,从而可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爱民.国际工程合同风险分析与防控[J].住宅与房地产,2017(17):151-152.

[2]田远阳.论在施工阶段的工程设计变更与索赔技巧[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114.

[3]何光辉,周爱兰.浅析工程变更索赔管理[J].才智,2012(25):32.

[4]张力.建设工程变更索赔实施策略[J].建筑技术,2012(10):947-948.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变更;管理工程;投资控制;质量提升

0引言

建设项目施工是一个庞大及复杂的工作,整个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较多,综合来看工程变更是最为常见的,只有解决工程变更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变更风险,把工程变更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地进行。本文从涉及变更的因素、程序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与建议。

1建设项目实施中存在工程变更的因素

建设项目变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合同的内容变更。工程施工合同中出现了条款的变动,相应的产生对施工的影响,合同变更导致了工程变更。二是工程施工的变更。因为工程设计、施工进度、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施工图纸和施工设计进行修正,致使工程发生变化,对合同效用产生影响,导致了工程变更情况。工程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①业主方。业主方出于自身因素的考虑,导致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变化。首先,业主方对于最初的工程项目建设需求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后,发现有错漏的地方,要进行一定的修改;其次,一些新技术工艺能够为业主方带来便利;最后,业主方由于资金问题,可能提出的对于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些暂缓的要求等。②设计方。设计方在工程项目的实地勘察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人为的工作失误,有一些工程项目中的工程量没有考虑清楚进去,导致工程施工过程可能出现不合理的问题或与业主方初设信息不对称需要进行设计修改、优化。③施工方。施工过程中发现一些施工方法存在困难,或者突然出现的不可预知情况导致工程施工难度突然增大的,提出工程变更的需求;或是因为需要加快施工进度,必须改变工程施工的方法,进而需要工程变更。

2建设项目实施中变更程序的方式

工程施工中必然会存在可大可小的工程变更,只要涉及变更必会相应的引起工期的变动和投资资金的变动。变更造成的工期延长或投资资金加大的损失绝大多数由业主方承担,所以应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工程变更产生的因素可能来自参建各方,为确保建设项目按计划目标实施,业主方要严格制定工程变更的手续程序。(1)建设项目实施中由施工方提出工程变更程序。①因工程变更要求的工作程序方式。工程变更是指在施工期间,施工方在施工期间对某些不符合建筑施工逻辑的设计方案提出变更修改。施工方向业主方提出工程变更意见后,同时报现场总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核实情况,并由总监理工程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申请,经与业主方、施工方和设计方针对变更部分开会研究后,签发对应的《工程变更联系函》,并附上设计方提出的变更设计方案,包括修正后的图纸等,施工方签收后按变更后的方案进行施工。②因技术修改要求的工作程序方式。施工工艺处在实时更新的阶段,当项目需要与时并进更换最新的施工技术时,施工方需要提出相应的技术修改要求,应及时书面申请说明施工技术修改的内容和缘由。同时,组织监理单位到现场进行实地考证后,并组织施工方、设计方及业主方参加会审,提出相关的论证依据,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论证,经论证和研判后形成会议纪要,再走审批流程,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变更。(2)建设项目实施中由设计方提出工程变更程序。①如设计方对之前的设计方案进行改动时,事先已经与业主方沟通,确认存在设计方案的问题后,提交《设计变更联系函》和附上有关变更资料。②业主方召集监理方、施工方对设计变更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和认真研判,必要时可要求设计方提供更详尽的资料。③当修订后的设计方案经论证可行,参与三方认可修改设计变更方案后,则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工程变更联系函》,对设计变更做出决定。(3)建设项目实施中由业主方提出工程变更程序。在施工过程中,由业主方提出的工程变更多数是出于缩短工期、优化施工工艺、提升施工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因素。①业主方在施工中对原先的设计方案存在调整的需求时,需及时通知设计方,与之沟通变动的环节,并提供相应的变动部分的方案或建议。②设计方对业主方提出的变更需求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及时向业主方沟通该变更的建议及存在的问题。③业主方和设计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可召集监理工程师及专家研究设计方提交的变更建议方案。

3建设项目实施中工程变更风险的管理

(1)建设项目实施中施工方变更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施工方提出的工程变更一般都涉及工程量、工期和造价的变化,这3个指标是项目管控的三大目标,业主对施工方提出的变更要求要进行专业的综合分析,认真研判。但有两种情况由施工方提出工程变更的,业主方应予以制止并坚决反对:①人为创造工程变更,以变相增加造价来创造利润为目的;②在招标环节以低价中标,在施工时以变更为由提高单价,增加利润。(2)建设项目实施中设计方变更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凡施工中涉及重大设计变更,均应报批业主单位研究论证变更方案是否可行可用,待批准方可办理变更。(3)建设项目实施中业主方变更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业主方需从3个方面重点考虑变更需求:①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由哪一方提出工程变更,业主方应要求监理单位对工程变更的部分进行现场查验,并对工程量及涉及的造价变动的相关材料进行核实,必要时保留照片和影像资料;②无论哪一方提出工程变更,都需要提交正式的书面申请,走正规的文书请示;③工程变更涉及造价金额变动的,应按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核,若变更金额超过原批准的变更限额,必须报相关的审批部门重新调研立项,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实行。

4加强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方式

(1)设计方案的优化与完善。①业主方必须制订内容详细、全面的设计任务书,切实表达业主方的设计意图,并由相关机构出具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明确地提出设计要求,避免后期增加变更需求。②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协调,提升设计人员的工作质量,避免人为失误而导致设计偏差。业主方应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对接人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设计理念,强化业主的建设意向,尽量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设计思路走偏的现象。(2)抓好施工阶段的工程变更管理。①做好施工前期图纸会审工作。接到设计图纸后,组织各参与方的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工作成员认真学习、理解图纸和设计目标及理念,及时提出存在的疑虑,并在会议中商议解决。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做足功夫,是减少工程变更的一种重要手段。②严格要求监理方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要求监理方在监理日记反映现场施工中施工方存在的管理上、技术上的不足之处,予以制止和整改,每周由总监理工程师召开监理例会,罗列施工问题及整改措施建议,督促施工方落实整改。③工程变更需同建设目标相结合。建设目标始终贯穿整个项目,无论是设计变更、技术变更或其他变更都需围绕建设目标进行控制,脱离了建设目标进行的风险把控是无效的。(3)加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成本控制管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的预算价工作已经完成,材料设备的单价已经确定,一旦发生变更,就会影响到预算价的变动,也会导致这些工作出现一定的问题,最终表现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多的不必要损失。所以,工程变更后预算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尽可能地控制工程变更的工程量,在保证工程施工合理科学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工程项目实施中工程变更产生不必要的施工浪费。②工程项目实施中工程变更决定得越早,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小。工程项目实施中工程变更的决定尽可能要做在分部分项工程开始之前,可减少工程变更审批过程中浪费的时间,从而减少对于工程施工项目的工期及人工变动造成过大的影响。③工程项目的各个参与方都要积极地避免工程项目实施中工程变更,及时地发现工程项目工程变更的迹象,要尽可能地减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的出现。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产生的价格变动,合同的双方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理磋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的有效进行。工程项目实施中工程变更产生的价格变动,可以再补充合同协议,或者在追加合同款的条款中进行明确,要求施工监理方也确认,三方确认之后生效,保证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价款变动处于合法合理的控制范围。

5总结

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研究,意识到工程变更的风险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各个角落,各参与方应该把管理贯穿到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地从工程变更中吸取经验教训,相关的特殊案例归档形成标准化文件,作为行业特点着重学习,以便为将来工程项目实施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郄岩.建筑工程变更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2]张金辉.工程变更对工程结算影响传导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0.

[3]胡振山.公路工程变更控制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9.

[4]陈建胜.代建制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业主方工程变更管理[D].厦门:厦门大学,2009.

[5]高春山,李华.工程变更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9).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水电工程;合同管理;变更索赔;风险;解决措施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创新进步,促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通常来说,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专业领域,建设施工周期较长。在水利水电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见因素,从而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变更问题,比如说设计变更、工期变更等等。因此,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能够有序进行,就要加强合同管理力度,及时处理好变更与索赔问题。而变更索赔内容以及赔偿的具体金额等都直接关系到了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规避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风险,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

1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的相关概述

1.1变更与索赔概念

水利水电工程的合同变更是指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从而出现的变更,但是签订合同的本质内容没有发生变化,通常情况有工作量的增减、变更某些项目参数、变更工程施工周期等。索赔则是指在签订完合同之后,其中一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内容进行责任的履行,进而造成了另一方的损失,按照合同违约相关的条款对受损方承担一定的补偿。可以按照索赔对象进行分类划分,比如,因为责任方违约造成另一方施工工期受到影响或者是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等,进而给业主造成了损失,受损方可以向责任方进行索赔;因为业主违约对责任方造成影响或者损失的,工程承包方也可定义为受损方,可向业主进行索赔。

1.2变更索赔的原因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总,对变更索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减少工程损失。通常来说,出现变更索赔主要是由于工程内容发生了变化。就外部因素来说,自然环境中如气候影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出现,都会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仅会对施工工期造成阻碍,也可能对施工现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及技术,设计图纸方案等都关系到了水利水电工程是否存在变更的情况。从技术角度来说,如果招标投标的相关文件以及工程施工图等发生了改变,也会造成索赔情况的出现。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工程质量来说,施工顺序、工期提前或者推迟,甚至是施工材料出现问题,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都会成为变更索赔的原因。

2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的风险

2.1施工准备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之前的准备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的准确度,避免在合同中出现任何问题。由于变更索赔风险本身不可控,任何一个施工环节都可能产生变更索赔问题,所以要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的力度,核对好合同总所有条款。一旦出现审查失误,就会导致合同存在问题,影响后续施工情况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如果合同条款发生很大的偏离,也会对整个项目建设带来很大的风险,不仅会增加施工成本,也会提高变更索赔概率。

2.2招评标阶段变更索赔风险

事实上,在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标阶段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了后续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因此,要对投标人资格进行严格地审核,避免出现任何预审不合格的人员入围到投标中。如果出现资质不符者中标的话,会对后期风险管控带来很大难度,也会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如果合同中的条款出现遗漏,则需要及时提交补充文件,或者签订相关协议,减少分歧的产生。

2.3合同签订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

在合同签订阶段,需要合同双方或者多方都能够完成签约,并且严格地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履行自身职责和义务。在这个过程中,合同双方需要在不改变招标文件内容的基础上,对评标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在合同谈判的时候需要重点提出并澄清,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将此类问题进行告知和说明。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变更与索赔的情况。此外,如果在合同签订阶段,合同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对合同内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说明,会对后续施工带来很多风险,甚至是出现多种变更索赔问题。

2.4合同实施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

在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合同实施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实施的实际情况直接关系到了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也影响到了工程项目质量。如果在合同实施阶段,不能够对施工管理进行有效地协调,很有可能会出现合同变更索赔情况。同时,在之前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不能对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的话,在合同阶段也会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此外,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遭遇自然灾害,如地震、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情况,对实际的施工过程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变更索赔情况也会产生。

2.5完工验收与决算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完成验收阶段表示工程施工已经结束,同时也是对整个项目合同管理的总结,并对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进行分析与评判。而工程决算则是对合同双方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类成本费用等进行清算,及时处理好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决算阶段需要加以重视,要由施工单位提交决算申请书,并通过审核,再按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以及工程量等是否符合合同内容进行决算。对于决算阶段来说,也可能会出现变更索赔的情况。

3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风险的解决措施

3.1规避风险源头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一些风险。事实上,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因此,需要加强对设计环节的管控,严格地按照工程标准和要求来执行,提高设计的科学有效性,保证工程质量。同时,还要从施工各个环节及细节上严格控制,要保证招标环节的公开与公正,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行为的规范性,严格按照招标条款签订合同。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参照工程造价,提高合同价款的性价比。此外,还要加强对前期阶段的勘察与管理,为后续施工的顺利打下基础,减少变更与索赔情况。

3.2保证合同条款的完整性

在工程合同中,要保证所有条款的科学严谨,合同主要是针对项目双方按照招标文件中的条款制定的,应当详细介绍资质审查标准和要求,并明确工程施工能力。如果合同文件中出现含糊其辞,或者是条款规定不够明确的话,都会对合同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保证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减少在实施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降低变更索赔风险。

3.3转嫁风险损失

在签订合同之后,合同双方要对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还要有一定的风险防控意识。同时,合同双方权利一旦被明确规定之后,就不能轻易变更。但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话,其造成的后果是签署合同时候不能预见的,为了避免此类风险损失,可以按照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保险的购买,减少一方或者双方损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一项基础的利民工程,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变更索赔是较为常见的。因此,为了降低变更索赔概率,提高工程合同管理效率,要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以此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晓波.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的缺陷及改进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4):1354.

[2]宋芙蓉.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的风险分析与解决途径[J].中国经贸,2015(16):108.

[3]刘晓艳.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的风险分析及对策[J].低碳世界,2016(32):156-157.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变更索赔;风险防控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等不断发展,推动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由于其涉及到的专业领域较多,且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常会发生设计、施工技术更改的情况。可以说,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变更索赔情况的发生在所难免。而变更索赔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工期、造价等明显提升,并不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展开。因此,实施高质量的合同管理、控制变更索赔风险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与索赔的原因分析

为了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中变更索赔风险的控制,合同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变更索赔的成因展开深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完成风险控制措施的提出。在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常见的变更索赔原因如下:①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变更索赔。主要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征地移民、外界不可抗力、三通一平等[1]。②技术因素引发的变更索赔。主要包括招标文件内容问题、设计修改、施工图不完善、现场技术服务不高等。③管理与工程质量引发的变更索赔。主要包括施工设计或顺序的更改、项目完工时间的提前或推迟、质量不合格、低价中标风险等。

2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不同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分析

2.1准备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变更索赔风险可能存在于合同管理中的任意一个阶段。其中,在招标以及合同的阶段,若是合同管理人员未对招标文件进行仔细的审核,导致招标文件的科学性、准确性不足,同时,编制出的合同文件也较为粗糙、缺乏严谨性与全面性,就会造成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先天不足”。此时,在工程施工(合同实施)的过程中,变更索赔发生的次数增加,面对的风险更大,产生大规模变更索赔(金额较大)的情况发生概率更高。

2.2招评标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

在招评标阶段中,若是相关合同管理人员未对投标人的资质展开严格、仔细的预审,就会导致资质不达标的投保人入围或中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成本与工期无法保障,施工中面对的变更索赔风险也会明显提升。同时,在实际的招评标阶段,所有的材料(包括答疑或是补遗材料)均以合同文件的形式呈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是相关管理人员未在前期对合同展开严格、全面的审核,则会导致在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施工中发生合同存疑的问题概率提升,最终引发变更索赔。

2.3合同签订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

在合同签订阶段中,合同双方主要完成了签约与相互承诺。此时,合同双方应当在不改变招标文件实质内容的条件下,对评标中存在的问题或是潜藏的问题进行挖掘与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在合同谈判的阶段加以澄清,必要时可以使用书面的形式完成澄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降低合同双方对合同内容认识的差异性,实现了对水利水电施工中不必要的变更索赔行为的减少。反之,若是在这一阶段,管理人员未对合同内容、存疑点等进行分析与澄清,则会导致施工中面对的变更索赔风险提升。

2.4合同实施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

在合同实施阶段(工程施工阶段),上述三个阶段中合同管理工作存在的隐患将全部暴露出来,引起变更索赔的发生。同时,由于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面对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也更为复杂,所以发生意外事件、干扰事件、管理不协调等情况更加常见,引发了变更索赔的产生。

2.5完工验收与决算阶段的变更索赔风险

在完工验收与决算阶段中,主要完成了对水利水电工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总结,特别是经济目标的总结。此时,会对水利水电工程合同中的经济往来、存在问题等展开统一的清算。在这一阶段中,工程施工单位要提交决算申请书;接着需项目部门、监理工程师等结合工程合同内容完成内部审核,对完成的工程量、工程费用等展开全面的核实。其中,变更索赔是审核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3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风险防控的对策探究

3.1完成高质量的变更管理与索赔管理

3.1.1合同变更管理的注意事项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合同来说,内容的变更极为常见,其实质就是对合同的内容展开修改。此时,对于工程的实际展开有着较大的影响,十分容易引起工期延长、成本增加等情况。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相关人员必要完成高质量的合同变更管理,在这一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项:①要严格执行合同与工程变更的审批程序,要结合变更类型的不同完成审批程序的制定,同时,要完成本次变更对工程产生的影响情况分析。②当完成对合同变更的要求、内容的确认后,要第一时间组织施工人员依照更新的内容展开工作。③要重点分析合同变更所产生的责任。此时,合同管理人员要对变更原因进行分析,实现责任方的明确,为索赔提供更好的实施条件。

3.1.2合同索赔管理的注意事项

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水利水电工程中存在的风险,相关人员必须要高质量的完成合同索赔管理工作。在这一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项:①要在工程施工前完成索赔管理程序的制定,当发生索赔项目时,要依照索赔流程展开操作,如图1所示。通常情况下,合同中均包含着索赔程序的约定,要以此完成详细索赔程序的制定[2]。②要对合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干扰事件展开跟踪式管理。对于索赔行为来说,其主要来源就是干扰事件。所以,要通过跟踪式的管理,降低干扰事件引发索赔行为的概率。③要严格控制变更,降低索赔行为的发生。④要对合同实施过程中展开工程相关资料、数据等的采集、记录与保存,降低索赔风险。

3.2源头上控制变更索赔风险

为了更好的降低水利水电工程中变更索赔的风险,必须要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实现质量的严格管控,完成基于源头的变更索赔风险控制[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完成以下几项工作:①确保设计招标的公开化,利用市场经济的特性提升设计的质量。同时,还要与中标者签订合同。②要对资金限额设计合同的签署进行管理,确保合同管理方法的优化。③要设定合适的勘察周期,保证现场勘查工作的高效,保障设计质量的同时降低对工期产生的负面影响。④要对供图合同书的签订展开管理。

3.3保证合同条款的完整性

对于变更索赔风险的控制来说,其主要依托于招标文件编制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对于合同文件来说,其中的招标文件相当于业主向投标者发出的“邀请函”,是挑选投标者的主要参考标准,也是投标者对水利水电工程做出的承诺。因此,若是在投标文件中存在着文字歧义、条款不全面、完整程度不高的问题,则会直接导致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合同解释有出入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合同管理人员必须要重点保障合同条款的完整性与严谨性:①在制定合同内容时,要尽可能使用规范的文本内容,最大程度的避免文字歧义的发生。在合同的实际签署前,要让行业专家、专业人员展开审查。②要在招标文件中设置科学的、人性化的施工周期要求,避免出现质量不高、工期延长等问题。③对于工程中的不同施工标段,要求确保设置时间的科学性,同时,保证各段施工的独立,最大程度的避免施工干扰的发生。

3.4实施风险损失的转嫁

在合同中,对双方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及风险进行了清楚的划分,同时具备较高的法律效益。同时,合同双方具有的权利也得到了明确的规定,避免了越权的发生。就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来说,由于存在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施工的周期更长等,所以双方在进行合同的签署前无法对所有的情况展开全面的预料。为了进一步降低这些难以预料的因素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必须要在合同中对购买相应保险的一方进行规定与划分,实现风险损失的转嫁。

4总结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变更索赔情况的发生在所难免,在合同管理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变更索赔风险,需要相关人员重点关注。通过完成高质量的变更管理与索赔管理、源头上控制变更索赔风险、保证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实施风险损失的转嫁,明显降低了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的风险,减少了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晓艳.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的风险分析及对策[J].低碳世界,2016(32):156-157.

[2]郝林英.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变更索赔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广东科技,2014,23(18):51+32.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6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工程项目因为投资较高、工期较长等特点,其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如果发生大的风险,投资商面临的损失也将比较大,于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在进行一项工程之前,需要对这个工程可能面对的风险进行评估,通过收集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因素、评价风险因素和应对风险因素等五个步骤来进行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之后还需要进行管理后的评价。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够在工程进行中有效地控制风险,以期在工程进行中,对任何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备案工作,以最小的额外风险成本完成一项工程项目。工程项目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原因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具体而言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险具体有客观性特点,是指工程项目进行时有些风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例如自然风险,台风、暴雪等因素无法避免;第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工程项目的奉献活动或事件发生和产生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第三,风险具有可变性特点,风险性质变化、后果变化,产生或消除新的风险;第四,风险具有相对性特点,主体和风险大小相对性;第五,风险具有阶段性特点,具有产生阶段、发生阶段、形成后果阶段。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这就需要对风险进行分类和识别。当工程项目发生风险是需要对风险的来源、类型和实际风险进行研究。但是不同的风险所需要应对的手段是不同的,为了让施工费有迹可循,故应该建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其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自2001年加入WTO后,就开始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由市场为主导,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建设项目面对市场,出现了各种问题,例如工程项目各个主体责任不明确,主体行为存在严重不规范问题,这就必然要求我国有一套良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第二,目前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处于产能过剩阶段,建设项目资金存在着大量的风险,例如每年报道大量的农民工讨薪等事件就显示了这些问题,所以为了解决工程项目资金存在各种推诿现象,就应该建立一套良好的工程项目资金风险管理制度。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就应该依据我国国情,针对容易产生的风险,建立管理制度,本文认为应该建立如下几个制度。第一,建立工程项目风险保险管理制度。工程项目由于其自身特点,加上我国国情特点,应该针对其容易产生风险的突出问题建立工程保险制度。随着我国有产阶级的壮大,保险在我国迅速发展,应该针对工程项目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设立保险险种,这样一方面壮大了保险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产生问题的工程能够提供一定的保障,是一个双赢的方法。目前,根据我国劳动法,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工人的人身安全均缴纳了意外伤害保险,在此之上,项目承包方应该针对工程咨询机构的职业责任进行保险,对工程质量进行保修保险等方面的保险。通过这些保险制度,不但能够有效的降低工程风险成本,保险公司对于工程的监管,也能促进工程建设的质量,可谓一举多得。第二,建立工程项目风险担保管理制度。工程项目的担保制度是指担保人为了工程项目的正常、正确的施工做出的一种承诺。目前工程项目风险担保管理制度在我国有所实施,但是制度体系、操作流程、施工企业现状等方面发展的不够完善。为了健全工程项目风险担保管理制度,应该加大执行力度,在工程中标后,中标人必须提交担保资金,担保人必须履行担保责任。如果工程不能够顺利进行完成,担保人的责任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援助;二是完成合同中未完成的部分;三是对业主的损失进行赔偿。担保人有了以上的责任压力,就会在承担担保责任后监督中标人的行为、督促工程建设进度、促进工程建设的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论

目前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着产能过剩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国家大战略“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指引下,我国以工程项目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必将不断地“走出去”。在此背景下,我国工程项目建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尤其应该加快建设风险保险制度和担保制度。

作者:丁积英 单位:甘肃省建设监理公司

第二篇: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

1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特点

与一般行业工程比较而言,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风电建设市场发展迅速。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意识的提高,风电项目投资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均有大幅提升。中国风能协会的“2013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两项数据均居世界第一,其中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4.1%,累计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1.4%。

(2)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模式的特性。

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单个项目合同的金额普遍较大,工期较短,项目投资的主要组成为设备款、工程费用和征地费用等,其中尤以设备费用为重,这是区别于常见的一般行业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显著特点。对整个项目的实施,建设单位往往倾向于采用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模式实施,包括风电设备厂家与工程行业单位联合实施,以及由工程行业单位总承包商再进行设备供应商等择优分包的模式;而对于风机等关键设备则择优选定委托的设备单位进行成批量供货,以统一风电关键设备性能和参数。在建造施工环节,一般在合理的分标规划下酌情选择一个或多个单位实施。

(3)项目合同委托内容的变化。

随着近年来风能资源开发的推进,总承包委托合同内容也在进一步变化,早期较多应用的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总承包逐渐发展为包含征地、开发报建、项目设计、采购、施工与运营等更多环节和更多“业主工作职责”的合同结构。

(4)其他特点。

一般而言,风电项目普遍成片开发分多期建设,所以整体建设周期跨度较大。此外相比其他类型项目而言,风电项目开发存在大量的集电线路、送出线路等线性工程,且多在高山、戈壁或海洋等多风区域,环境条件十分恶劣。

2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分析

2.1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源

对于风电工程总承包商而言,项目风险来源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阶段:

(1)投标经营阶段的风险。

投资建设单位在总承包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方面设置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和苛刻条件,是总承包投标人必须研究的风险源。此外,由于建设准备仓促,投资方的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不高,甚至仅以声明告知书代替前期条件准备,而将建设条件准备不足的风险转入到项目实施阶段,构成了项目重大风险源。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

实施阶段的风险源主要来自项目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能力与工作质量是来自内部的风险源,如实施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因素,设计方案中的参数选取以及选址等。项目征地、实施期间的气候因素等则是项目外部的风险源。

(3)项目运营阶段的风险。

对于包含运营委托的项目,运营阶段的风险源同样来自项目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运营管理团队工作能力是内部的风险源,如运营厂长与主管的业务熟练程度以及经验等。运营期间的气候因素等则是项目外部风险源,如风资源实际丰富情况是发电量考核的先决条件之一。

2.2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类别

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相关的风险可以按照项目的边界、项目利益相关者角色、项目风险属性等进行划分。

2.3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关键风险

不同的风电项目存在与之相对应的独特风险。从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目标的角度分析,该类总承包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关键风险:

(1)工期风险。

项目的竣工期限直接影响到业主方的投产收益时间,甚至上网电价等重大事项,所以业主单位普遍非常重视项目工期目标,相应的奖惩也十分严格。工期控制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总承包实施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工期风险是总承包商应该重点关注的关键风险,是一个综合性风险。

(2)技术风险。

项目本身是工程技术的系统集成,风电项目的投资回收主要依靠风力发电销售所得,所以业主对发电量特别关注,并设置相应的合同条款要求总承包商做出保证。一方面,总承包商要做好地质勘查,做好地质、风能、风资源调查,编制最佳选址方案;另一方面,总承包商应对风机设备选型、参数、功率曲线等做比选,以达到最优化。此外高耸结构设计施工、重大机电设备吊装等均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3)资金风险。

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建设周期短,投资规模大,所以业主单位的项目资金保障能力、总承包商和各分包商的资金周转能力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

(4)质量、健康、安全、环境(QHSE)风险。

项目实施期间还存在大量的高空作业、重大设备吊装、电气作业等,风电项目多处于偏远或者环境恶劣区域,对项目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所以QHSE的管理也会成为关键风险之一。

(5)其他风险。

不少风电项目,因为建设周期短,业主单位往往在总承包招标前已经开展了设计咨询和进场道路等工作,甚至将送出线路工作留待总承包阶段实施,并且在总承包招标中要求打包纳入总承包范围实施管理。对总承包商而言,这类含有委托管理和代替业主实施前期任务的合同,其综合协调管理能力是必须考虑的风险,否则极有可能发生工期滞后、分包商不配合等现象。

3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3.1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潜伏阶段的预防、风险事项发生阶段的应对以及风险事项后期的应急与善后,具体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评价几个阶段。风电总承包商在有关工作阶段会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活动,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风电总承包项目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一般在企业组织内部完成,包括相关的项目实施策划会议、项目风险管理专项策划会议以及通过编制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理规划等完成管理程序。风险控制是在项目实施阶段开展具体工作,风险管理评价,则是项目完成实施或者风险事件过后的总结评价等,一般分为总承包商企业层次与总承包项目层次开展。

3.2关键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存在的不同风险,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4结语

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总承包商而言,管住风险的入口,疏通风险的出口,针对投标经营阶段、分包招标阶段、实施阶段和质保阶段开展动态化风险管控,并针对集电线路、送出线路、项目征地、环境保护、重大设备监造、吊装、电气调试等环节做好关键风险控制,在项目管理的既有硬件和软件基础上综合应对,采取有利于风电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以提高总承包商的综合效益。

作者:张雪锋 叶峰梅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第三篇:工程施工合同变更风险管理

1工程合同变更风险

1.1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在项目管理中作为产生不确定收益或损失的事件,可产生积极或消极结果的需求、制约因素等都可能是其起因。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实施建设工程项目的企业分析识别、评价控制可能遇到的风险,以提高积极事件的影响程度,对消极事件的影响程度尽可能降低,一般可分为包括辨识、分析、评价和控制四个环节。

1.2发生机制。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外在风险不只是因不确定性因素产生,新的内在性风险也因具有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机会主义的主体行为及不对称信息产生,因此,工程合同风险涉及主客观引起的不确定性,以及工程合同受直接或间接影响造成的无法正常履行而导致合同文件可能发生变更。合同变更风险的发生机制为:一是变更风险发生机制与风险因素、事故及损失等方面具有密切关系,这构成存在风险的基本条件。风险因素、事故及损失之间的关系为,存在的风险因素产生变动导致工程合同产生风险事件,将对正常履行的合同产生干扰,引起合同主体的损失,使合同产生变更并引起索赔。二是工程合同风险因素。因不同都会产生风险因素,一般可分为不可预测和控制的源于工程项目和实施环境等方面的工程合同主体的外在性风险因素;以及产生在工程合同中因承发包方处于不同地位,具有不同社会分工,不对称信息和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等的内在性风险因素。

1.3风险事件。

风险事件主要是指直接或叠加的风险因素影响正常履行的合同的干扰事件,是直接引起工程合同主体产生损失的原因,也是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向现实转换的媒介,通过工程合同的风险事件,其风险因素会导致一定的损失。一般的风险事件涉及安全质量事故、设计变更、延误工期、与项目不符等方面内容。产生的风险事件将对合同的正常履行产生干扰,可能造成合同义务变化而对合同主体带来损失,受损失方采用变更请求或索赔方式通过合同约定与法律规定对合理费用和损失赔偿进行诉求。

2合同变更管理

2.1合同变更令的产生。

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变更主要是指针对原合同条件产生的工程、技术、外部条件及工期变更等各种相对变化,工程变更包括增减工作数量、工作省略、改变工作性质或质量、工程位置、基线及标高、附加工序或时间等。技术变更是指合同图纸所示的内容或工艺增加或改变,主要体现在现场变更单、设计变更单及修改图纸等,主要是指外部条件在原合同签订时发生法律法规、物价、费用成本等变化,因非承包方原因而导致工程提前或延期完工。由于合同条件变更,造成实际履行合同时,合同主体双方或一方的工作难度增加了或干扰正常施工计划,进而使临时设施或投入资源增加,造成受影响方成本产生变化和拖延工期等情况。因此,合同变更或赔偿要求由受影响方结合合同约定提出,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署合同变更令取得合理补偿。

2.2合同变更风险管理。

合同变更管理不只是处理合同变更或索赔请求,还涉及变更或索赔前后的有关工作,一是控制合同管理目标应制定合理。结合招投标与合同签订时的有关条件,对成本、进度及安全质量控制等目标进行设定,将其作为合同管理基准及履约偏差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对合同变更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签订合同后,合同管理人员应对合同各项条款研读,利用工作经验与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合同中查找可能产生变更风险的因素,将其输入“潜在合同变更风险矩阵”。三是对合同变更风险进行分析。识别潜在变更风险后,在“潜在合同变更风险矩阵”中对其存在原因、类别、预测后果及防控措施等进行详细记录,提前对合同变更或索赔风险进行防范。四是对合同变更风险进行评价。当产生合同变更风险时,承包方根据合同变更或索赔流程,向发包方提交包括描述风险事件内容、影响及费用补偿请求或索赔报告,将其作为合同变更谈判的基础。发包方应对产生风险的根本原因和责任进行分析,同时建立有关内容的台账。五是对合同变更风险进行控制。收到承包方合同变更或索赔请求文件后,发包方应对其工作指令或行为是否存在失误进行分析并改正。发包方对承包方产生风险的责任进行调查分析,若存在不能避免的风险,发包方应调查分析后,确定是否启用风险费或向保险公司理赔。承包方具有合理的变更或索赔请求,双方应进行谈判以形成一致意见后对合同变更令进行签署。若存在对风险事件的不同意见,应根据争议流程采取妥善方法进行处理,不得中止存在争议的工作。六是对合同变更风险关闭。签署合同变更令后,发包方对承包方根据原合同和变更令应严格监督,要求对相关工作正确实施。完成工作后,及时对工作经验总结评价并录入经验反馈库。

2.3合同变更的处理。

当发生合同变更事件时,如果不是承包方原因,发包方要及时向承包方告知处理风险事件的要求和补偿计量方法,处理后双方签署变更令,或直接协商签署变更令。发包方要启动“内部变更风险评价单”。如果承包方认为产生的风险事件导致承包方损失或得到“变更指示”后,将变更请求提交发包方供其审批。发包方按照承包方请求或对“内部变更风险评价单”进行编制,用于和承包方商谈的依据。双方就风险事件补偿经协商一致后,应签署合同变更令。实施完毕后,发包方负责向“合同风险矩阵/经验反馈库”录入有关数据。

3结论

综上,在工程施工中,很多潜在风险因素对签订合同时的条件产生影响而引起相应变化,对正常履行原合同造成一定的干扰,使合同双方提出补偿方式。变更管理本质上也是风险管理,要坚持有效防控,以提高合同变更风险的管理水平。

作者:张晶晶 单位:北京威宁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第四篇: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对策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含义以及自身的特点

所谓风险就是人们在从事一项活动或者进行一个事件的过程中,不希望发生消极后果潜在的可能性。风险含义多方面,并且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的发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或者损害,是人们的预期与实际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别。所谓工程项目风险就是指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中发生的,能够对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以及生产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事件。工程项目风险与其他风险一样有着风险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但是它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工程项目风险的几点特点。

1.风险存在的普遍性以及客观性

在工程项目中,风险与其他项目中的风险是一样的,从来都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产生转移,并且超越了人们的主观意识。在工程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内,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风险发生的偶然性以及风险发生的必然性

在工程项目中,任何一种可能会发生的事故都具有非常多的风险因素以及其他的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工程项目中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是没有任何规律的,是杂乱无章的。但是,通过对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大量风险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将研究结果进行观察以及统计学分析之后,能够十分清楚地发现,大量风险能够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通过这个运动规律,能够应用现代概率统计方法或者其他现代风险点分析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风险之后可能会造成的损失程度实施预测。

3.风险的可变性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随着工程项目施工的进行,某些风险会得到相应的控制,一些风险会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并且得到相应的风险处理。但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新的风险产生,尤其是现在的工程项目施工逐渐开始向大型项目方向发展,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以及设计因素都越来越广泛。所以,在这些大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就越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当中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风险的可变性也就越明显。

4.风险的多样性以及多层次性

现在的工程项目大多都是大型项目,在大型项目施工中通常都存在着施工周期长、施工规模大以及设计范围广和各种风险因素数量种类多的特点,也就导致了在大型工程项目中所需要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并且在风险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关系。风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人们很难清楚地弄清各个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且在风险因素之间或者风险因素与外界因素之间总会产生交叉影响,进而导致工程项目风险中还存在着多层次性。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就必须要做好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管理工作。

二、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需要面临的风险

在工程项目中工程项目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可变性、相对性以及阶段性特点,并且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将施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试运行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在工程项目施工各个阶段中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对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产生直接影响。下面笔者针对这些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以下分析。

1.成本风险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或者人工设备都是需要成本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或者是设备的价格产生上下浮动,就会对工程项目施工产生一定风险。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各种材料或者设备价格走向的错误估计也会对工程项目施工造成一定风险。

2.技术风险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也存在着潜在风险。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以及施工经验等都存在着一定风险。

3.自然风险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说周围的自然环境变化产生恶劣的天气情况或者恶劣的现场条件等,都属于自然风险。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水稳地质条件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域内发生了持续高温或者雷雨等恶劣天气的情况都属于自然风险。

4.其他风险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能够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面说到的三种风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风险,比如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发生的风险等。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首先需要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以及评价,然后风险管理人员就需要根据这些项目风险性质以及风险潜在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需要以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作为分析的依据,根据分析的结果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对策,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各种风险的控制能力以及减少风险对工程项目产生的影响。在现有的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对策中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风险控制;第二种是风险自留;第三种是风险转移。这三种风险管理对策都有自身的优点及局限性,所以工程项目风向管理人员在进行风险管理对策选择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对策,还可以将多种对策进行组合,而不是单一的使用一种对策。下面笔者对这三种对策进行简要的介绍。

1.风险控制对策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所有对项目施工风险发生可能性进行避免或者减少,对风险发生的潜在损失进行减少或者避免的所有措施都属于风险控制对策。为了能够更好

地实行风险控制对策,风险管理人员必须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对风险发生的条件以及风险造成严重损失的条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分析得出的条件进行风险控制。只要将这些条件进行控制,就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当前,我国的风险控制措施中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风险回避,第二种是损失控制。所谓的风险回避就是通过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引发因素进行回避,从而规避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极大地降低工程项目风险发生的几率。这是现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采取的比较多的一种风险控制方法。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风险回避有以下特点,第一是风险回避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可能的,并且项目风险定义越广,进行风险回避时的可能性就越低,也就越不可能进行回避。进行风险回避的过程中虽然会对风险进行完全回避,但是在回避过程中也是对从这个因素中获益的进行回避,从而失去了从中获益的可能性。第二是在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回避时有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新的工程项目风险。

2.风险自留对策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风险控,风险自留对策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管理技术。在这种风险控制措施中,业主将要承担项目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自留对策与风险控制对策是不同的,他并没有对项目中的风险性质进行改变,也没有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改变。在风险自留对策中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对策,第二种方式是计划性风险自留对策。区分风险自留对策是计划性还是非计划性,主要就以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人员有没有意识到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风险的存在,如果意识到了那么就是计划性的风险自留对策,如果没有意识到那么就是非计划性的自留对策。

3.风险转移对策

风险转移政策是现在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使用非常广泛的对策。风险转移对策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非保险或者非合同的转移方式,也就是说这类风险转移方式主要通过与承包商、设计方以及材料设备供应商通过签订合同或者协商的方式将风险进行转移。第二种方式是工程保险。这种风险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这两种风险转移的对策都是将业主所需要承担的风险通过某种方式转移到其他单位承担。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各种工程项目数量以及规模都得到了增加。但是,随着工程项目数量的增多以及规模的增大,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就越来越大。怎样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风险进行管理,是现在施工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三种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对策,希望对我国的施工企业有一定帮助。

作者:宁学将 单位:浙江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第五篇: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

一、建筑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评价的目标与风险管理的步骤

建筑施工项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风险问题。需要对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进行监控,及时的发现施工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通过对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进行分析与识别,形成对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的评价,最终通过分先的评价实现对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

1.1建筑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评价的目标

建筑施工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施工过程,由于工程所处的具体环境因素各不相同,施工过程的主体很多,使得建筑施工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协调的复杂的关系。建筑施工需要重点做好工程造价风险的管理工作,多工程造价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管理与应对,及时的防范和化解工程造价的风险,确保工程项目的效益。具体的建筑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评价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通过对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比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分析风险的重要程度,并进行排序。二是,要对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的影响因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运用系统性的思维,找出风险因素的因果关系,并运用科学性的措施实施风险管理计划。三是,要重点做好施工项目工程造价的风险量化工作,分析风险的重要性与发生几率,通过施工项目的风险评价,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对策应对工程造价的风险。

1.2建筑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步骤

第一,施工项目工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建筑施工项目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首先要做好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工作,这个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要搜集施工企业工程的各类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需要专家针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第二,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的评价。在做好施工项目工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工作之后,需要建立一个风险的评价模型,对施工项目工程造价的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最终分析出风险的主次顺序与重要程度。第三,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风险控制方案的确定,要根据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评价的各项指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二、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

伴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越来越意识到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为了获得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减少建筑施工的经济损失,需要重视施工项目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

2.1专家调查方法

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可以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专家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向相关的施工项目工程专家进行工程造价的咨询,通过咨询过的信息对工程造价的风险进行识别,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采用专家调查法可以有效的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专家调查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专家的判断是根据个人的知识面与性格脾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专家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个人色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可以采用专家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探讨,找出防范和化解工程造价风险的最佳方法。

2.2核查表方法

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可以采用核查表方法,核查表方法是通过对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归纳与识别的方法,主要是运用表格的形式,将施工项目工程的各个评价对象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同时,通过对比施工项目工程的实际发展状况,找出工程项目最新的风险因素,通过列举的方式分析核查表中的主要风险因素,经过一级一级的排查,最终决定在施工项目中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删减或增加。

2.3施工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方法

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可以采用施工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方法,施工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方法是一种具有时效性与效率性的工程造价风险识别方法。它所运用的原理主要是在一个统一的原则基础之上,通过对施工项目工程的分解,将同一类别的建设项目划分为一个系统,有利于更加清晰的更加直观的对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管理。在进行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时,通过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方法,可以将整个工程项目划分为不同的单项工程,不同的单项工程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单位工程,这样一级一级的细分,可以更加清晰管理方法,更加明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具体因素。

2.4情景分析方法

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可以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于施工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可以通过情景分析方法来分析和识别风险因素,通过情景分析方法可以对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分析的更为准确,可以确保风险管理更具有针对性。情景分析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分析现有的工程施工资料和项目建设的整体情况,对施工项目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情况进行推理和假设,通过模拟施工过程工程造价风险的情景,来实现确定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的目的。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同时成本也较高,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结语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7

[关键词]高校;基建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许多航空母舰式的学校逐渐产生。高校原有的校舍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近年来,为了满足高校规模化发展,基建工程项目越来越多。高校基建财务工作具有资金需求量大、专业性强、周期长等特点,容易发生超预算、过度借贷、使用浪费、权责不明的问题,如果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重视风险管理,就可能导致不同阶段工作难以顺利衔接和过渡,最终会影响项目建设周期。通过采取加强内控建设、控制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尽可能减少工程设计变更和加强全过程监督等措施,能更好地控制基建工程中的财务风险。

1高校基建工作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1.1周期过长风险

目前,高校在基建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配套措施多、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从而增加了财务管理风险,特别是随着建设周期的不断延长,财务工作面临的风险环节越来越多。对于很多高校来说,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高校的现代化水平,在基建建设过程中应遵循规划与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一步到位;对于高校来说,由于学生比较多,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逐渐进行转移和过渡,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周期。基建建设周期延长,由于时间、人等变化,再加上记忆模糊会出现账款不符等问题,难以找到相应负责人,导致财务风险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1.2缺少综合性的财务人才

高校基建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但是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组织,导致风险控制措施难以有效落实。对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来说,财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一方面需要相应的财务知识;另外一方面需要了解相关建筑知识。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或者风险管理组织不够完善。目前,部分高校的风险管理组织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他们不了解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也不了解基建工作的要求,难以有效发挥风险管理组织应有的作用。

1.3风险意识不够

高校基建项目涉及的问题较多,不仅包含资金管理,还包括人员管理、工程验收等内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项目按期完成,导致风险问题暴露。部分高校在基建工程中规划不足,忽略了基建工程过程中的风险,会导致高校财务支出超标。例如,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为了获得额外经济利益,会合谋随意变更设计;建设单位可能与监理单位勾结,虚增工程量,导致在验收阶段出现超额付款的问题。部分高校在项目招标过程中不规范,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在基建工程中受贿或者接受好处,出现内外勾结的现象,导致项目中的风险难以及时识别和化解,最终损害高校利益。

2加强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措施

2.1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充分认识到基建项目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建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为了防止出现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应当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在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沆瀣一气的现象,学校应当坚持职务独立性,制定职务不相容制度。基建工程涉及资金巨大,因此,通过提高职务的不相容性,能够使职工之间相互监督。同时,为了防止信息和权力过度集中,在基建经济活动过程中,所有支出都应当得到两个人员以及部门的审核,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贪污腐败的行为,从而在制度上形成良好的监督作用。例如,高校可以设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基建工程的招投标以及投标单位资质等审查工作,负责签订施工合同以及对合同进行监督等。

2.2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对于高校来说,在基建项目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识别能力不足是管理的一个难点也是痛点,最终会导致财务风险暴露,给高校基建工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高校基建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风险评估,根据项目建设变化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方面,高校基建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根据对风险的容忍度、偏好等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即哪些情况可以容忍,应当坚决控制和杜绝哪些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地发现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及时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列出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并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导致的损失,对风险进行分级,从而发现影响比较大的风险因素,并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在明确项目风险之后,高校风险控制部门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及风险转移等,降低或者防止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例如,可以通过放弃部门项目或者进行项目分包等措施化解风险。

2.3加强财务审计

对于高校基建项目来说,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状况是瞬息万变的,例如,建筑材料费用涨价等。为了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高校应当加强财务审计工作。在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结合高校基建过程中的特点,建立动态化的审计制度,即提高审计工作的突然性,不打招呼、不提前打报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基建工程的建设状态,从而对基建项目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做出客观、科学、真实的评价。在风险控制、财务审计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突出基建工程的本身特色,更好地反映基建工程的财务状况。在财务审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短期基建工程的情况,同时也要关注高校长期的资源投入等情况,从而合理地规划好资金,防止发生风险事件。对于基建工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来说,在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由于政策变化,例如国家政策调整等,增加高校基建工程财务方面的风险。因此,高校在审计过程中,要随着时间变化以及基建工程进度变化进行动态审计和管理,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在财务审计过程中,高校应当创新审计方法,联系高校基建工程的实际,确保审计得到的数据和指标是可以信赖的。审计程序对于审计结果和效果也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减少基建工程中的风险。审计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内部环境变化以及基建工程性质、资金规模大小等,都会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以及审计侧重点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建立审计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关注高校内外环境变化,关注基建工程方面的政策变化,创新审计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基建工程建设,控制好其中的财务风险。

2.4控制工程变更

高校基建工程的投资比较大,周期比较长,基建部门应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不合理、不完善之处,降低后期变更导致的工程造价超支风险。第一,应当对项目立项进行管理,为项目决策提供充分的证据,从而使项目满足预期要求。第二,在立项过程中,应当对项目的充分性、必要性以及项目方案、资金预算等进行充分论证,为项目启动做好充分准备,提前评估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风险等。第三,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应当做好决策,提高决策的民主性,防止任何人因为个人利益而影响项目立项的结果。第四,当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设计变更时,应当召开专门的讨论会议,加强设计变更研究,在设计变更完成之后,还应加强程序监督,作为后期项目决算的依据。第五,在项目部分完成后,应当加强对工程量的审核,减少后期工作负担,同时确保工程付款有据可依。第六,在工程竣工之后,基建部门应当对项目进行验收。

3结语

近年来,高校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成为高校吸引人才的重要基础,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基建工程中的财务风险,会影响基建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内部审计等,做好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最终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化解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实现高校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高校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滟平.新会计制度下降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风险的相关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7(11).

[2]陶海燕.Z高校基本建设内控制度的设计与完善[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3]孙云.浅议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6(21).

[4]陈群.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6(7).

[5]陈攀.新会计制度下降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4).

[6]赵利兵,赵瑞静,张瑞权.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与控制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4).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8

一、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主要特征

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是商业银行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关乎商业银行声誉、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表1是近几年的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案例。信息科技风险的特殊性如下:一是广泛性。信息科技风险广泛地存在于信息系统、部门、业务、员工和外部事件中。二是易扩散性。银行服务对象复杂、分布广泛,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个人、企业利益乃至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一旦发生重大信息科技事件,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银行声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复杂性。引发信息科技风险的因素复杂,如系统的升级改造、生产运维、制度流程、人员操作、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使科技风险更趋隐蔽性和复杂性。四是隐蔽性。在特定外部环境下安全隐患容易被忽视,但会随着环境变化逐步暴露出来。例如,系统中的漏洞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被不法分子利用,或内部操作、管理流程漏洞被内部人员利用等。五是变化性。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化,信息科技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六是损失难以准确计量。信息科技风险产生的损失包括直接财务损失和间接损失,但目前仅用直接损失金额计量,远远低估了信息科技风险给银行带来的影响。

二、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建设,体现了科技、风险管理、审计三个部门之间相对独立、有效分工、适当交叉、合理覆盖、多级监督、信息共享、协同开展的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第一道防线是指信息科技治理,由科技部门承担信息科技风险的直接管理责任,以风险控制的视角开展事前控制目标和预警指标制定、事中流程技术控制、应急处置、事后全面分析,以及现场或非现场的检查等工作。第二道防线是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由风险管理部门和内控合规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的控制标准和分类分级标准,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监测、报告和计量。内控合规管理部门对信息科技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及尽职监督检查和评价。第三道防线是指信息科技审计,审计部门按监管要求和风险状况,以独立的第三方立场开展信息科技审计,检查评估科技部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促进科技部门完善风控和内控机制。

三、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难点

1.信息科技风险管控边界定位认识存在差异

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过程中,科技部门存在“重开发运维,轻风险管理”的思想,认为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做好系统运行管理方面,风险识别、控制和检查监测是第二道防线的事,作为第一道防线,不能由自己检查自己、自己监督自己;或是认为风险管理只是事后独立的检查监督,应由第二道防线部门独立实施。这些观点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没有认识到各道防线都可以运用风险识别、控制和检查监测来实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二是没有认识到将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内嵌到日常管理活动中,可以实现更有效的事中风险控制;三是没有认识到有效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可以控制各种风险的威胁和影响。在信息科技风险第二道防线管理中,检查监测主要着眼于事后查找问题,无法在事前和事中管控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科技专业性较强,检查监测只是“走走形式”;或是根据职责划分,过度追求“发现的风险越多越好,科技部门对风险问题的整改越快越好”。这些观点同样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没有认识到事前和事中管控信息科技风险的重要性;二是没有认识到应将各种风险控制措施与第一道防线专业管理流程紧密连成一体;三是没有认识到信息科技风险管控重点和考核导向,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价值,因此,造成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重点不突出、考核管理导向偏差、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

2.信息沟通和分享缺乏完善的途径

从科技部门绩效考核角度来看,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科技管理中的风险“不利于”绩效考核结果,因此,科技部门内部往往以“半封闭、半遮掩”的方式应对第二道防线部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监控检查工作,人为掩盖风险隐患或事件,对于能够在内部消除的风险隐患不能主动充分揭示,漏报、少报、小报信息科技风险隐患,或者低报真实的风险状况,导致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在监控检查过程中提供的信息科技资料内容简单、内外有别,未能真实、充分反映信息科技风险暴露情况。科技部门长期处于“半封闭”的运行状态,造成第二道防线部门无法真正了解信息科技风险总体状况,缺乏有效监控。在日常运维过程中,科技部门还存在用技术性问题掩盖管理和人为操作错误的情况,导致风险隐患的根源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或没有在事前或事中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这些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和隐患信息没能及时、充分、有效地传递到第二道防线部门,导致其无法对该类事件和隐患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防控建议。

3.第一道防线内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不明晰

科技部门内设的系统、网络、机房环境、应用、运维等各信息科技子专业科室认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应由信息安全管理科室承担,而信息安全管理科室则认为应由各信息科技子专业科室承担。角色不到位、职责认识不清使得各科室信息科技风险责任难以明确,资源不能有效整合,风险管控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

4.第二道防线部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理念传导、培训不足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监控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科技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第二道防线部门缺乏具有科技专业的信息科技风险监控人员,难以有效、独立承担信息科技风险的防控和合规操作监督管理职能。一是信息科技风险理念的传导和监控手段培训不足,导致第二道防线部门机械性、形式化、应付了事地开展信息科技风险监控,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现场检查走过场,监控质量低,达不到监控效果;二是对信息科技风险监控要点补充和更新滞后,目前信息科技技术快速持续发展,信息科技各领域风险不断变化,部分信息科技风险点已不再适用,新的信息科技风险点又未纳入风险监控点,导致监控点与实际脱节。

四、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策

1.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科学管控信息科技风险

(1)确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和容忍度

风险容忍度决定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策略、重点和控制强度。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容忍度指标管理体系,对信息科技风险实行容忍度管理,关键的信息科技风险容忍度指标要纳入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体系。例如,对全行性中断、省域性长时间及国家重大活动等敏感时期核心系统中断“零容忍”,但对于局部营业网点中断,只要合理引导客户,控制好声誉风险,可以有一定的容忍度。

(2)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标准和策略

信息科技风险分类分级策略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准。商业银行要制定信息科技风险分类分级策略,对信息系统、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统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逻辑和语言。第一,对信息系统实行分级管理。按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划分为核心生产系统、重要生产系统、一般信息系统,各级信息系统实行清单制管理。第二,对信息科技风险实行分级管理。按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影响程度划分为高、中、低风险。根据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比如高风险隐患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中等风险隐患尽快采取控制措施,低风险隐患要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控制措施等。第三,对信息科技风险事件(项)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发生时段、信息系统级别和损失等因素,将信息科技风险事件(项)划分为灾难性事件、重大信息科技风险事件、一般信息科技风险事件、信息科技风险事项。

(3)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计量和考核

将信息科技风险计量纳入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体系,强化对重点领域操作风险计量,强化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的主动性。按照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管理方式,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计量方法、标准和模型,以业务环境与内部控制因素为基准,通过情景分析数据,制定中断时长与损失金额的转化标准,按中断时长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同时,根据监管要求和风险形势实施差异化风险计量考核,对监管部门专项治理领域,或是特殊时期、特定类型信息科技风险提高加计力度。例如,在特殊时期发生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或发生特定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均要大幅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标准。

2.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机制

(1)以风险排查为主的信息科技风险控制阶段

第一道防线部门要按照监管要求,在信息科技关键环节设置恰当的风险管控措施。内设的信息安全科室要主动牵头各信息科技子专业科室,利用各类风险检查控制工具,严格落实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做好自查和检查。第二道防线部门要加强对信息科技管理制度、规范和监管要求的落实情况检查,重点是关键风险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并根据检查结果评估科技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

(2)以技术控制内嵌管理过程的专业化管控阶段

第一道防线部门在信息科技建设中,要以风险视角和理念,将风险管控措施集成内嵌于信息科技管理中。一是要加强实时监测、预警和技术控制的主动风险管理;二是规范生产运行流程,落实风险管控责任制;三是采用自动化技术审核和分析生产系统日志,做好统计分析和评估;四是不断完善横向岗位制约、纵向权限制约的管理体系。

(3)以预防为主,完善信息科技治理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第一和第二道防线部门要共同承担信息科技全面风险管理职责。一是完善部门间横纵双线、统分结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清晰划分职责边界,有效制衡,发挥部门的专业优势,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实现信息科技全面风险管理;二是优化完善信息科技治理,在用户管理、数据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事件管理、应急管理、系统网络安全、信息保密管理、机房管理等领域设置监测要点,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三是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优化完善覆盖各技术领域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实战演练,并根据演练和信息科技建设实际适时更新预案;四是第二道防线部门应从相对独立、专业化和系统性的角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做好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工作,深入分析和识别风险,对风险较高的信息科技领域进行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管控措施。

3.完善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共享机制

(1)主动、及时传导风险管控理念

第二道防线部门通过会议、座谈、培训、风险提示等多种方式,及时将风险管理理念传导至第一道防线部门,提高全员信息科技风险意识。同时,要及时将信息科技监控报告、评估报告、信息科技内控评价报告、信息科技外包评价报告等通报第一道防线部门,加强信息科技风险信息横向沟通。

(2)主动、及时、充分暴露信息科技风险隐患

第一道防线部门将发现的风险隐患信息及时、充分、有效地传递到第二道防线部门,并及时将信息科技风险分析、检查、自评估报告,监管评级报告,审计报告和底稿,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报告等通报第二道防线部门。第二道防线部门要参与信息科技日常管理,列席信息科技生产运行例会和重大科技事项会议,定期监测生产运行情况,实现信息共享和多维度综合评价,强化信息科技全面风险管理。

4.建立常态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组建稳定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团队,实施评估专业化

评估检查团队成员要由风险管理条线、信息科技条线、内控合规条线人员组成,应覆盖机房、网络、主机、开放平台、应用、信息安全、信息科技外包、业务连续性等专业领域。信息科技评估检查团队要梳理重点领域的信息科技风险点,制定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手册,明确评估方法和标准。

(2)建立嵌入流程并能自动触发的常态化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机制

要将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嵌入到信息科技管理流程中,以定期信息科技风险专项评估逐步转为以“嵌入式”和“触发式”评估为主。实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状况评级,评级结果纳入到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考核体系和内控评价体系中。

(3)常态化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

科技部门要按季度、年度和专项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在技术架构变更、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立项、系统变更或投产等关键环节要会同第二道防线部门进行风险评估,查找风险隐患和管理薄弱环节,优化风险防控措施。

5.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监测系统,提高风险预警的敏感性

(1)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监测系统

设立信息科技关键风险指标,持续监测,按需调整,及时分析和实时预警。第一和第二道防线部门在梳理重点领域各流程环节关键风险的基础上,设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科技风险指标和阈值,整合对接核心系统生产运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相关数据。

(2)实行信息科技关键风险指标的自动化监测

将核心生产系统交易量、交易成功率、核心及重要生产系统运行情况、重要系统可用率、投产变更成功率、监控覆盖率、应急与灾备覆盖率等系统及应用监控信息均纳入第二道防线部门日常监控范围,促其及时掌握第一手风险信息。

6.常态化开展信息科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风险评估和现场检查,防范重大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

(1)加强信息科技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流程的评估检查

要落实监测、配置、容量、变更、问题、事件、日志等管理环节的风险管控责任,常态化开展信息科技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流程的评估检查。

(2)防范全行性或区域性运营中断风险和资金风险

以生产运行持续安全稳定为重点,防范因机房基础设施故障、软硬件故障、交易量超容、数据库异常、生产系统运行异常、违规使用系统接口等引发的全行性或区域性运营中断风险和资金风险。一是加强对机房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的评估检查,重点对机房供电、网络通讯、空调、消防等方面的监控、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评估检查,防范机房因供电容量负荷不够、空调制冷量不足引起的设备宕机风险;二是加强对生产系统部署环境可靠性的评估检查,尤其要对核心和重要生产系统是否采用多活、集群、负载均衡的方式部署,是否存在单点部署的系统,是否定期开展系统和应用层面的切换演练等进行评估检查;三是加强对投产变更环节风险管控的评估检查,重点对投产变更的事前评估、事后验证、审批和管理流程、特护监控、异常回退、敏感时点投产变更等进行评估检查,防范因变更引发生产运行异常的风险;四是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评估检查,对核心和重要生产系统漏洞扫描、互联网类应用系统渗透性测试等漏洞识别和修复情况,网银类系统网络边界加固措施、数据防泄密措施等边界防护情况,以及信息生成、传输、存储、访问、处理、归档、销毁等信息分类管理进行评估检查,防范信息被非法窃取的风险;五是加强对系统接口管理的评估检查,对使用或对外提供系统接口时,科技和业务部门的双重审查、验收以及报备、报批等进行评估检查,防止擅自或越权接入。

(3)加强信息科技外包项目的准入管理和风险评估

一是第一和第二道防线部门要对外包服务和外包服务商进行准入审核和风险评估。二是对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实行分类风险管控,根据外包项目性质,分类确定外包风险管理策略和重点。对研发咨询类外包,重点关注科技能力丧失、服务水平下降、用工关系不清、交付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风险;对系统运行维护类外包,重点防范服务中断、服务水平下降的风险,特别是重要系统的运维人员须有两名技术能力相当人员互为备份,确保服务连续性;对业务外包中的信息科技活动,重点关注信息泄露的风险,建立信息资产授权清单,按“必需知道”和“最小授权”原则确定访问权限,限制其对银行敏感数据的接触范围,并关闭数据下载和拷贝权限,防范客户信息泄密的风险。三是加强外包服务检查、评估和后评价,第一道防线部门应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检查,充分评估信息科技外包对业务连续性的影响,制定重要信息科技外包的中断场景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同时,第二道防线部门应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和后评价。

(4)加强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检查团队建设

在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和现场检查时,要由第二道防线部门牵头组织,评估检查团队人员应覆盖机房、网络、主机、开放平台、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信息科技外包、业务连续性等专业领域。其中,第一道防线部门人员占比不低于50%,第二道防线部门人员占比不低于30%。

7.多措并举,塑造合规审慎的信息科技风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