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的意义

意境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的意义

摘要: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再现真实的自然之美,还在于表达人的内在情感与审美理想,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作品的意境通过画家的主观表现与材料渲染出来,体现了画家的艺术观念,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绘画意境体现了一种含蓄的艺术哲学,其本质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画家通过观察自然的“师造化”过程,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绘画创作中,画家通过材料独特的魅力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精神呈现在观者面前,而意境构成了画家与作品的内在联系。不同的时代、人生阅历及审美态度造就了不同风格的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画家通过对画面的经营等,充分表现内心世界,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艺术作品。水彩画作为独特的语言形式自带一种诗意的美感,同时又受到中国画的影响,促使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展现具有诗意的意境美。

关键词:意境;创作;水彩画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下的意境观

读一首好诗,人们会说这首诗写得有意境;听一首好歌,人们会说这首曲子富有意境。在绘画创作中,意境也是画家极力追求的目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就认为人与自然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人喜爱自然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中国画家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意味着自然景观顺其自然地成为画家绘画创作的核心,画家深入自然,以山水洗涤心灵,畅游于山水之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意境经过秦汉时期的孕育,在魏晋时期得以形成。魏晋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绘画也由发挥教化功能转向对多种情感价值的表达。唐宋时期,意境理论逐渐成熟并趋于完善。唐代,王维以诗入画,创造了简淡抒情的意境。宋代,郭熙以高远、平远、深远“三远法”阐述山水画的意境。画家将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和对客观事物的悉心体会渲染于画面上,赋予意境更为深刻的内涵。现在,常用于评判中国画的“意境”“气韵”等词也被用于评价于水彩风景画,绘画意境的本质在于体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可见意境也成为评价水彩画创作的重要因素[1]。中国文化中意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的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密不可分,儒家讲求“中和”,讲求美的对立统一原则,这种美是平和含蓄的,文人画常以“梅兰竹菊”喻人,象征高洁品质。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图1)便是中和之美的体现,画中云雾缭绕,群鹤飞鸣,盘旋于上空,两只仙鹤分别落于宫殿两端的鸱尾之上,呈回首相望状,屋顶位于画面下方的正中央。画面对称均衡,呈现出稳重端庄的大气风范。道家哲学对事物有着独特的理解,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深层次阐述,揭示了中国画中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规律,并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理念。宗炳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即画家应怀着空明澄澈的心境体味自然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意境不仅是画家创造的视觉空间,而且是观者视觉感知的延续。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大片留白,仅简单描绘一位老人独自坐于船上垂钓,留白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空灵苍茫的意境,给观者以无尽的遐想。受佛家思想的影响,画家注重表达画面空明含蓄的意境,构建出禅宗美学。这种意境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2]。

二、西方绘画对于意境美的诠释

中国画属于中国美学范畴,西方绘画属于西方美学范畴。中国美学注重自然感悟的经验形态,而西方美学注重理性思考的构成形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美学范畴的出现,其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铺垫。西方绘画尤其是水彩画具有诗意的美感,画家通过观察自然,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意境的注入增添了绘画创作的活力,提高了画作的审美情趣。通过对绘画创作中意境的研究,创作者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创作出既有主观情感又能彰显时代特征的绘画作品。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以往只出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然而,艺术是相通的,西方绘画中虽然没有“意境”这一说法,但是人们可以用中国画中的意境理论理解相关的技法,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20世纪加拿大画家亚历克斯·科尔维尔在绘画创作上汲取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等的传统绘画方式,以现实生活为缩影,将其与永恒的价值相结合,以写实的手法描摹客观世界。从他的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出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还体现出画家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二战时期,亚历克斯·科尔维尔把哲学思想中的生命、人生价值、死亡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开展艺术创作。如《月亮与牛》(图2),画面大面积为低明度色调,只有云彩、明月和牛背的一部分处于亮部。亮部只占画面一小部分,使画面稳定、和谐。可以看出,少部分的亮部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种低明度色调的气氛里,画面中的牛背对着观者,斜躺在空旷的草地上。月光的照射营造出清冷的意境,牛也显得格外圣洁,表现了二战后人们对生命的珍视,象征着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此外,亚历克斯·科尔维尔的作品中还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如《奥尔德斯郊狼》(图3),画面采用高明度色调,郊狼和灌木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通过对比,郊狼和前排的灌木格外突出,天空、灌木和雪地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境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渲染。画面表现了一只郊狼在布满灌木的雪地里前行,它为寻觅食物而隐藏于前排灌木丛中。画家通过简单的画面表现对自然的敬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命。

三、绘画创作中意境的表达

1.淡雅空灵的意境美

画家因个人阅历、艺术涵养以及审美追求不同,表现出来的绘画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画家追求淡雅、朴实的意境美。在绘画创作中,水彩语言的独特运用能很好地呈现出淡雅、澄澈的视觉效果。水与彩交织碰撞,形成了简约空灵、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水彩在画纸上形成偶然的斑驳痕迹,将自然的客观景象表现出来。如雨天、江水、远山等,这些景象通过画家的画笔呈现出画面的意境,营造出轻松、明快、空灵的氛围,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一幅优秀作品的背后隐藏着画家的情感世界,表现了画家的个人品质。如19世纪英国水彩画家透纳,他的作品风格充分体现出主观意识和个人特色。透纳对光线有着独到的运用,善于营造瞬间的永恒,画面中天空、云与地面的质感营造出转瞬即逝的感觉,为日后印象派绘画风格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奴隶船》(图4)描绘了台风即将来临的场景,一艘艘船驶过波涛汹涌的海面,船上的人挣扎呐喊,狂风巨浪席卷而来。在构图和色调处理上,画面充满压迫感,而背景浑然天成,表现出人与自然顽强斗争的激烈场面。在这幅画中,透纳将“彩色蒸汽”表现得淋漓尽致,朦胧的意境、转瞬即逝的光跃然纸上。

2.凝练浑厚的意境美

随着画家绘画表现技法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与传统技法不同的画面效果,画家更加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风格,用色大胆,深入塑造,造就了凝练浑厚的意境美。一些画家为追求画面的厚重感,用蛋清、肥皂等改变水彩固有的材料属性,细致深入地塑造以获得想要的画面效果。如画家萨金特,他的作品强调光线效果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画面表现出极强的张力,大胆奔放的笔触营造的意境美感表现了画家内心的激情与澎湃。美国水彩大师安德鲁·怀斯的画面中透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他笔下的草地十分空旷,具有纵深感,画面常带有安静、悲凉、沉默的感情色彩。安德鲁·怀斯曾说,他的作品是与乡土结合在一起的,不仅仅描绘风景,更是表现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怀恋。为了表现特有的环境,他将画笔中多余的水分挤掉,以枯笔描绘出肌理感和厚重感。与诗意、淡雅的意境美不同,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始终向观众传达出厚重而深远的独特意境,他笔下的风景不仅仅是直观写生,同时也流露出画家的主观情感。他对画面布局有着深刻的理解,以空间的不同视角传达情感,如,《土耳其的池塘》(图5)中草地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并向远处无限延伸,增强了画面的空旷感,天空被压缩成一小部分,与大地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这种构图增强了画面的主调,画面中仅有草地、远树、池塘和背对观众站立的男人,显得空旷、朴素,整幅画面传达出了浑厚、凄凉、孤寂的意境[3]。安德鲁·怀斯的构图在水彩创作方面是独树一帜的,其绘画以线组成画面,传达画面的内涵。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赋予画面节奏感、韵律感。安德鲁·怀斯在作品中经常使用水平横线构图,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漂泊》(图6)描绘了平静海面上一位老人安静地平躺在小船上,船的上下边沿和海平面三条线将画面分为四部分,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这种画面构图传达出平静、安详、孤独的画面气氛。另外,画面的黑白对比也是安德鲁·怀斯绘画语言的一大特色,以视觉角度分析画面构成,画面中色彩的明度对比、色系的面积对比突出了主题。在《比基尼》(图7)中,画面中打开的门透进来的光线映照在一位倚在门框、身形丰腴的青年女性身上,画家通过黑白关系的构建,使对比关系明确、清晰,突出画面中心的主体。门框、女孩、门内背景几个色块通过对比,使画面统一、和谐而宁静。在现代绘画创作中,有些画家追求潮流,为突出视觉刺激对画面进行夸张变形,浮于形式,忽视了对艺术创作的本质追求。安德鲁·怀斯诗意的写实风格成为绘画史中永恒的经典,这提醒绘画创作者在绘画创作中不仅仅要运用纯熟的绘画技术,更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冷静客观地看待现实生活,以谨慎谦虚的态度对待绘画艺术[4]。

四、意境在绘画创作中的意义

自然美学影响绘画创作的方方面面,这种思辨的审美方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且是中国画审美体系的根基,从古至今,它都影响着画家的创作方式和审美理念。现在,西方水彩画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其影响。意境的渲染对绘画创作中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至关重要。安德鲁·怀斯的《苹果酒桶》中,前、后景的虚实关系和空间疏密为画面营造出空旷孤寂的氛围,以细腻写实的手法表达了清冷神秘的意境。我国水彩画家段辉的《悠悠岁月》以写实手法表达了空旷苍凉之美。由此可见,意境的表达是情景交融的。客观世界的风景与画家笔下的风景是不同的,画家将客观自然与自己的主观情思相结合,描绘出心中的自然,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观者思考画家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涵。水彩画作为西方画种,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中国水彩画的题材主要分为四大类:城市题材、建筑题材、乡村题材、历史文化题材。在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中,民族性贯穿始终,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水的灵动、清透形成的意境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人与自然有着不解之缘,古代文人墨客常隐居于自然中欣赏自然,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达到“畅神”之目的,构建“可游可居之境”,展现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国古代的绘画题材,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从来都不是单纯写实,画家借助客观事物与艺术媒介展现一种情怀、一种氛围,这些元素就构成了绘画中的“境”。宋代苏轼提倡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他以画家的身份重新看待艺术传统,注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是通过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表现艺术的规律。其中,文人画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巨大的影响,画家审视自然、表达自我,寻求自身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契合。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以简淡的笔墨勾勒出画家心中的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意境在水彩画创作中的体现亦是如此,中国水彩画家既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物体光影、块面及构图的优势,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将中国写意水墨画的气韵、高逸等融会贯通,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彩画。绘画创作中生命与灵性的交汇不仅可以丰富画面层次,而且可以表现画家的艺术创作理念。在水彩创作中,水与色交融和渗透,具有缥缈的意境美,水色浑然天成,形成清新、朦胧的意境。如吴冠中灵动潇洒的绘画风格、陈坚水凝练厚重的绘画意境等,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画家不同的生活阅历及其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追求,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境[5]。要创作一幅富有意境的绘画作品,画家除了要具备审美意识,还需要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画家应不断提升绘画技巧,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将审美观通过作品呈现在观者面前。不论是淡雅空灵的意境美,还是深厚凝重的意境美,都需要画家纯熟的技巧作为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增多,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绘画创作队伍,打破了原有材料的限制,更多的创作手法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创作之中。画家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极大地丰富了绘画的艺术语言,使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意境作为最能体现中国画本质的因素之一,更是深刻影响了画家的绘画创作,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杨成寅.艺术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2.

[3]蒋跃.东西方绘画的交汇——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6-80.

[5]蔡锺翔.美在自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17-20.

作者:徐延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