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停车改善方案分析

老城区停车改善方案分析

摘要:为促进老城区停车系统良性发展,本文调查C市老城区停车现状,基于停车需求分析,在静态交通良性发展框架基础上,针对现存主要问题提出停车设施改善措施,推动构建“配建为主、路外为辅、路内补充”的停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增量供给约4000个固定停车泊位,可解决67%的停车泊位缺口;利用老城区更新用地12.65公顷建设公共停车场可有效缓解停车供需矛盾;推广公建类建筑夜间停车共享,可为老旧小区提供约1310个夜间泊位,满足居住区夜间停车需求。研究结果为停车设施建设优化提供一定参考,并为行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静态交通;停车系统;改善措施;停车需求分析;老城区

1引言

老城区能更具代表性地反映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交通问题[1]。受历史欠账、建设经费等多方面限制,老城区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占道停车和巡游找寻车位致使道路通行能力下降,阻塞交通、威胁安全,也带来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2]。可通过增量建设、盘活现有资源实现存量更新,破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3]。本文将研究范围划定为C市琅琊区东至紫薇路、西至丰乐大道、南至凤凰路、北至明光路围合区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调研区内停车设施供给规模、使用饱和度及管理情况,诊断停车问题症结并提出相应改善方案。

2空间布局及老城区停车现状

截至2021年底,C市常住人口399万人,总面积13398平方公里。琅琊区为C市老城区,以占市区1.3%的面积聚集了6.7%的人口,人口及公建的高度聚集致使停车需求集中。核心商业区建设年代早、开发强度大,城市建设和管理由低密度、粗放型向高密度、集约化方向转变,早年停车配建指标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致使停车供需矛盾加剧。

3老城区停车问题调查分析

为深入了解C市老城区停车设施现状和突出问题,开展停车普查,总结现存问题如下。

3.1停车泊位缺口规模大

据调查,研究区域内明确施划的停车泊位总量约为4880个。配建、路外公共、路内停车泊位供给结构为73%:10%:17%。配建和路外公共停车泊位比例较合理值偏低(合理值为配建车位75%-85%,路外公共车位10%-15%,路内停车位5%[4]),路内停车泊位比例高,停车供给结构失衡,占用过多道路资源。研究片区为停车严格限制区(一类区),依据当地《建设工程配建机动车、非机动车泊位设置标准》,计算得到现状停车泊位需求总量约为10846个,泊位缺口约为5966个。选取“夜间高峰”和“白天高峰”两个特征时段,对停车占有率进行分析,白天住宅类泊位缺口为833个,公建类泊位缺口为2102个,共计2934个;夜间住宅类泊位缺口为833个,公建类泊位缺口为2102个,共计2934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白天供给住宅类952个,供给商业、办公类336个,夜间作为住宅车位。研究区域内商业、办公、医院、学校等建筑白天停车矛盾相对更为突出,夜间住宅类基本停车需求量大,而公建类建筑配建车位有空余。

3.2商业区停车矛盾突出

研究范围内共39处配建停车场。接近饱和的停车场集中在高杆灯商业街区、人保大厦周边、水石广场等商业区周边,如图1所示。研究范围内共有公共停车场5处,泊位总量约500个。从服务范围来看,公共停车场距离核心商业区过远,无法为其提供有效服务。高杆灯商业片区乐彩城自身配建机动车泊位约419个,其中地面停车泊位112个、地下停车泊位307个,高峰期严重饱和;商业和住宅车位使用权划定完全分离,不利于实现停车泊位共享;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利用人行道设置专用车位,不对外开放,仅供内部办公使用,且单层开发,作为核心商业区,土地利于效率较低;非机动车泊位施划不合理,挤占人行通行空间。人保大厦周边片区配建停车泊位数量和建筑体量不匹配,大量停车需求造成区域停车饱和,3000平方米的核心商业区土地仅作为单层停车场使用,造成资源浪费。天长路商业片区停车设施利用不均衡,商业停车高峰时段水石广场停车泊位紧张,饱和度为0.9,而苏宁广场空余泊位较多,饱和度为0.5,商业体之间停车引导需加强,人行过街条件需改善。

3.3居住区停车秩序较差

研究范围内,世纪商业园小区、五金巷小区、水利局宿舍片区、建福园片区、凤凰一村等老旧小区基本无配建停车场,大量机动车停放在周边街巷,停车秩序混乱,造成交通拥堵,且内部乱停乱放现象较为普遍,管理难度大,占用消防通道停,造成安全隐患。

3.4违章停车现象较普遍

目前,C市老城区已设置路内停车泊位808个,部分路段停车泊位设置较充分,部分路段施划不足,丰乐大道、定远路、紫薇路、明光路、天长路等路段违停现象严重。

3.5其他问题

C市老城区部分停车设施存在设计缺陷,南谯路与琅琊路交叉口、天长路与紫薇路交叉口、南谯路与凤凰路交叉口、丰乐大道与凤凰路交叉口附近停车场出入口距交叉口不足80米,影响交叉口交通组织,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路段靠近停车设施一侧连续侧分带较长,南谯路(琅琊路——凤凰路段)连续侧分带长度达300m,机动车进出停车设施不便,持续占用非机动车道通行;停车管理不到位,天长路步行街、高杆灯商业街区等周边存在占用人行道私划停车位、私装地锁等现象,丰乐大道两侧摊位侵占停车泊位;部分路段禁停标志和停车位共同存在,易对驾驶人造成误导;停车自动化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停车诱导系统未普及;停车收费杠杆失灵,根据现行路内停车收费标准,停车均摊费用呈现随停车时长增加而变小的趋势,与路内停车“临时停放、高周转”的规划目标相违背[5],而路外停车累计费用高于路内停车,路外停车泊位存在闲置现象。本次研究区域内路内停车泊位总体饱和度达到109%(含违停),路外停车场饱和度约为54.5%,停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影响动态交通运行。

4老城区停车设施改善目标与原则

老城区停车设施改善总体目标为落实规划、建设、管理为一体的停车政策框架体系,科学合理推进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制定近期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强化停车管理政策,缓解停车矛盾。停车设施改善的基本原则为全面统筹、重点突出、精致发展、有序推进。

5老城区停车设施改善方案

针对现状停车问题,围绕增量供给、优化设计、深化管理3个核心,推进有条件地块建设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夜间共享、整改路边停车泊位设置问题等改善措施,提出加大停车执法管理力度、促进停车收费标准合理化、大力发展智能化停车管理等管理办法。

5.1利用有条件地块增设固定公共停车泊位

5.1.1利用搬迁腾退用地建设公共停车场

鼓励挖潜搬迁腾退土地、闲置用地等用于停车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地上停车楼、地下停车库、地面停车场等,既满足城市规划要求,又能较好缓解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停车需求。可用于建设公共停车场的搬迁腾退用地共可提供停车泊位1870个。

5.1.2结合棚户区改造建设公共停车场

对位于棚户区改造范围内且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结合棚户区改造,规划建设专门的公共停车设施。结合棚户区改造可开发公共停车泊位1060个。

5.1.3开发建设立体停车场

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用地政策的通知》(2016)[6],可利用研究范围内住宅、商业等建筑配建的地面停车场相应地下空间规划停车设施,倡导用地综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可通过开发建设立体停车场新增固定公共停车泊位1020个。通过以上措施,可新增固定公共停车泊位约4000个,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5.2倡导公建类建筑停车泊位夜间共享

停车泊位共享模式作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可盘活现有停车资源,达到停车泊位的供需平衡[7]。根据调查结果,夜间公建类建筑车位有较多空余,可用于共享的停车场覆盖范围较广,可提供泊位数约1310个。

5.3调整优化路边停车泊位设置

消除利用公共资源私设停车泊位现象,梳理区域内所有占用道路红线设置的停车泊位,要求其必须对社会开放共享,作为公共停车场使用和管理。可转变为公共停车位的泊位共174个。此外,撤销在人行道上不合理施划的机动车、非机动车泊位,确保人行空间,拆除地桩,消除人行安全隐患。

5.4优化停车设施管理方法与政策

加大违停罚款、扣分力度。在增设路外公共停车场的同时,加强停车执法管理力度,增设违停视频拍摄设备,扩大严管路段范围,将所有主、次干路全部纳入;调节停车收费,实行路内停车平均小时成本随时间增长而提高,提升路内停车设施周转率,指导路外停车收费低于路内(建议取值4元/小时以下);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部门提供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在既有管理办法基础上,细化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政策,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智能化停车管理,关键路口设置停车场诱导屏,停车场出入口处设置停车场信息显示屏,发展自动化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实现人工收费向自动化收费的转变。

6改善方案实施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以上改善方案,可解决近7成停车泊位缺口,极大缓解老城区停车压力。通过增量供给可新增4000个固定泊位,解决67%供给缺口;利用12.65公顷搬迁腾退、棚户区改造等城市用地,使停车场建设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通过提倡公建类建筑夜间停车泊位共享,为老旧小区提供夜间停车泊位约1310个,补齐停车短板;全面梳理并整改私自占用道路资源划设停车泊位、私装地锁等影响行人交通安全的行为,改善路边停车泊位设计,还路于民[8];多管齐下,通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停车产业、推进停车收费杠杆合理化、主次干路实施严管、建立停车诱导系统及自动收费系统等举措,停车管理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7结语

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是较为系统且复杂的一项工程,需在挖潜现有停车资源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综合施策。近年,C市通过新建停车场、停车杠杆优化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停车问题,但由于老城区特殊性,其停车系统真正得以改善须以“供需统筹、以供定需”和区域差异化的理念为指导[9],使改善方案易实施、可落地。

作者:孙舒蕊 单位:滁州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