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台和狼图腾的生态音乐

断头台和狼图腾的生态音乐

 

在亚洲的西北部和中部,与中国接壤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和中国与外蒙古的接壤的边境地区都曾经是广袤的原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绿色的原野日渐萎缩,现在,中国内蒙古境内的乌珠穆沁草原大部分已经沙化,吉尔吉斯境内的大草原也遭到严重的破坏,渠沟、公路、煤气管道、农耕地使古老的原野面目全非。这两个相距不远的亚洲大草原的环境恶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20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叫钦•艾特马托夫的苏联兽医兼作家和一名叫姜戎中国的知识青年分别曾在这两地生活过,他们先后写出的长篇小说《断头台》和《狼图腾》均将草原狼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两位作家都自觉地站在生态主义的麾下,为狼,这种在人们印象中凶残狡诈的大型食肉动物奏起了哀歌。   一、序曲   在艾特马托夫的《断头台》和姜戎的《狼图腾》中,两位作家分别讲述了在人类没有掠夺大草原和屠杀动物之前草原上的情景。在艾特马托夫的笔下,莫云库姆草原生长着耐旱的柳树,粗硬的牧草,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金灿灿的草丛永远闪耀着变幻不定的光斑”。一对新结合的狼伴侣,在春天生下了三只小狼。夏日的一天,它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一片芬芳的草地过夜,路上望着羚羊吃草而不出猎,因为他们知道“万物都有自己的时辰”。随着小狼长大,冬天降临了,单独行动的野狼将要集合起来,合伙围猎。这对草原狼将带着狼崽参加猎取羚羊的追捕行动。   姜戎的《狼图腾》是在严冬里人观察狼群捕获黄羊中开场的。“冬季山地里的白雪覆盖。一群黄羊在上坡上吃草,不远处狼群组成了包围线,狼群的围猎行动很轻慢,羊群在拼命抢草吃,毫无察觉。狼群开始总攻,飞奔的狼群向黄羊群冲去。一时间寒冷的空气中充满了羊血的浓膻腥气。一些老黄羊和头羊带着自己的家族冲上了山坡,其余羊群大多数难以幸免。”   艾特马托夫和姜戎分别摄取了草原狼在不同季节的生活情况,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二者穿连起来,基本可以构成一条以狼为线索的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种群的食物链和自然生态情况。《狼图腾》客观而理性地交代了狼在草原生物链中具有巨大贡献。草原上主要动物有狼、黄羊、鼠、旱獭、兔,它们在草原上的食物链是狼———黄羊、鼠、旱獭、兔———草。它们相生相克,共同构成繁复的生命之网。蒙古老人毕利格根据多年草原生活经验指出草原有四害:黄羊、野兔、旱獭和草原鼠。草原鼠和旱獭掏洞挖沙,会导致草原沙化,是毁坏草原的第一大害,野兔和黄羊过多会将草原上的备灾草场吃干消尽,草场不保,人畜就惨了,因此黄羊和野兔也是一大害。而狼作为大型食肉动物是减少这几种动物数量的主力,夏季草原鼠和旱獭是狼的美味,在冬季这两中小型动物进入冬眠,野兔和黄羊就成为狼在冬季的主食之一。生态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一方面环环相扣,互相依赖,另一方面又生生相克,充满血腥。   《断头台》中,虽然没有对草原食物链进行明确的交代,却对草原狼在这种相生相克的生命循环中的作用给予了道德上的补充说明。狼来到世上是天命使然,它们力大无穷,疾如闪电,是一把把切断其他草原野生动物的尖刀。“羚羊流血是为了让流淌在灰皮动物体内的另一种血维持生命,因为它的血得由另一种血滋养———这是天意,别无他法。这里谁也不是法官,因为两者之间无所谓谁是谁非,一切只能归咎于创造一种血来滋养另一种血的造物主。”草原动物就是这样共同演绎生命乐章。两位作家都是出于对草原狼的深刻理解而写狼,所不同的是艾特玛托夫以狼的家庭为单位,突出母狼和公狼之间的爱情,大狼对小狼的爱护与柔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活泼欢快、舒缓亲切的节奏;姜戎以狼群为单位,通过它们的合作狩猎,突出狼的智慧、勇猛和剽悍,其节奏紧张恐怖又雄壮有力、豪气冲天。表面上的互补必有深层次的共通,两位作家都突破了人们普遍对狼的印象,对草原狼抱着一种欣赏、钦佩和赞美的情感。用《狼图腾》中一位牧民的话说:“草原太复杂,实施一环套一环,狼是个大环,跟草原那个环都套着……狼对草原牧业的好处数也数不清……   二、哀歌   草原上蕴含着生死轮回的天然规律,狼处在草原的生态食物链的顶端。但是狼怕人。人虽然不是狼的天敌,但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不是单纯地以自身的存在影响自然,而是要凭借自身的意志改变自然,人类曾经对大自然肆无忌惮地索取,其中最为残忍的莫过于对野生动物的屠杀,狼作为草原动物中的王者,在人的这种行为面前上演的悲剧尤为怵目惊心。   1.隆隆隆……啪啪啪在《断头台》中,艾特玛托夫给笔下的那对草原狼分别冠名阿克巴拉和塔什柴纳尔,它们没有完成猎取羚羊的伟大追捕行动,因为就在他们准备出猎的一瞬间,草原上空响起了隆隆的声音,那是一种“钢铁怪兽”发出的声音。那里的人类要用羚羊来填补自己的政府要求的肉类交售的缺口。为此,他们往天上派出了直升机,把羚羊轰到一起,汇成了疯狂的洪流“,这场突然降临在草原偶蹄动物头上的旷古未闻的灾难越演越烈。灾难不仅危及羚羊,连野狼———他们形影不离的旅伴和天敌,也陷入了类似的境地。”接下来,开阔的平原上也隆隆作响,出现了吉普车,坐在上面的射手们无需瞄准地用自动步枪来回扫射羚羊,撂倒一批又一批,鲜血如注。头上直升机隆隆隆,地上的枪声啪啪啪……   人乘着吉普车索取草原动物性命的场景也出现在姜戎的笔下,同样的声音也回响在《狼图腾》里。在这里的人类眼里,狼威胁家畜罪该万死,而且,“打狼真是件美差,一能为民除害,二能自个得皮子,第三还真治病救人,第四还能治治一大帮馋虫”。于是,军吉普在草原上轰隆隆地疾驰,特等射手伸出枪管,端枪瞄准,啪、啪两响,两条大狼一前一后同时栽倒在地上。又是一日,两辆吉普车追一条巨狼,为了保证狼皮的完整性,狩猎者只追赶不开枪,并用汽车的喇叭声和啪啪的枪声进行恫吓,最后,在开阔的大平坡上,那条巨狼骤然停下,转身蹲坐“,全身痉挛,目光散乱,瞳孔放大……巨狼像一尊千年石兽轰然倒地……”人类用自己先进的科技装备,谈笑中将草原狼的性命玩弄于股掌。#p#分页标题#e#   2.呜呜呜……嗷嗷嗷狼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维护族群利益,爱护家庭成员,合作狩猎,行动统一。其中尤为令人感慨的是狼父母和狼儿女的亲情。在灾难来临之际,这种亲情通过狼嗥而表现得淋漓尽致。《断头台》中的草原狼阿克巴拉和塔什柴纳尔幸免于人类屠杀草原动物的行动,但是他们的孩子未能逃脱。这对草原狼远走他乡,来到阿尔达什湖畔,在芦苇丛中他们又生下五只狼崽,然而,人类要在这一带开矿筑路,于是万顷古老的芦苇成为一片火海,五只小狼命断其中。最后这对草原狼逃到山区,在那里又产下四只小狼,两只大狼外出猎食,令它们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次人类又充当窃贼,把他们的四个子女偷走了,行窃的人出于贪婪把小狼卖给动物园拿钱换酒喝。两只大狼追到了牧民的住处,但是无法夺回自己的孩子。夜幕降临了,山野里响起了一种拖得很长的,声嘶力竭、直冲天空的狼嗥“,狼的嗥叫已经变得痛哭,哭声里充满了遭到损害的野兽难以平息的痛苦、呻吟和哀号……嗷呜———嗷呜———呜———呜———呜啊———啊———啊!……这叫声时而凄惨、痛苦,时而愤怒、怨恨。……阿克巴拉车开嗓门,叫得特别伤心,像上坟的村妇,边哭边数落。”   狼嗥在《狼图腾》中也频频出现,起因也是狼崽被人类窃走了。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窃贼陈阵等一伙知识青年既不是处于贪心,也不是冷酷无情,而是出于对狼的好奇心甚至是敬仰之心,想要收养一只小狼,以更好了解狼性。这种出发点导致作者重点描写小狼崽在人为环境中的成长状况。知青们给它喂最好的食物,并且与小狼朝夕相处,竭尽爱护之能事。但为了人畜的安全,小狼被一根铁链拴在桩子上失去了自由。草原上的夜晚狼嚎不断,小狼长到一定程度,自发学会了“呜欧……欧”的狼嚎,由此引来了野外狼群的注意。“在春天里失去了狼崽的母狼们全都悲悲切切,怀着一线希望跑来认子了。……从母狼心底里发出的、天下最深痛的母性哀歌,呜呜咽咽,悲凉凄婉。”两位作家出于对狼的理解和同情,对狼嗥的声音加以内容的解析。《断头台》中的母狼阿克巴拉在失去了小狼之后的数日里,每天夜晚围着农庄哀嚎,这天深夜,她离开伴侣到旷野中仰望月亮,对这传说中的狼之女神哭诉:“……我是多么难受!你听到我在哭吗?你听到我的嚎叫和恸哭吗?我悲痛得五内如焚,我的乳房胀满了奶水,奶头肿了,可是我没有小狼可喂,我失去了我的孩子。啊,他们在哪儿?他们怎么样了?……”《狼图腾》中母狼们听到了小狼的长嗥,用一种亲切绵软、温柔悲哀的狼语说道“:孩子啊,你还记得妈妈吗?我是你的妈妈……我好想你啊,我找你找得好苦,我总算听到你的声音了……我的宝贝,快回到妈妈身边来吧……大家都想你……”   嗥叫是狼表达情感所发出的声音,那长长的颤音和拖音对人来讲是没有具体内容的人性化语言,虽然能够确定意念,但也限制情感表达,用音乐的方式去感受狼嗥似乎更为合理。音乐“从总体上把自己对于对象的感情体验通过音响象征性地表现出来……它具有多种感受和多种解释的可能性。《断头台》和《狼图腾》的作者对此似有体会,姜戎直接用音乐术语将人对狼嗥的感受记录下来,小狼长嗥时,“他把长嘴的嘴形龙城像弹簧管得圆管状,运足腹内的底气,均匀平稳地吐气拖音,拖啊拖,一直到一腔激情全部用尽为止。……音质极嫩,极润,极纯,如婴如童,如婉转清脆……它那悠长的欧声‘像长萧,像薄簧,像小钟,象短牛角号,尾音不断,余波绵长’。母狼的嚎叫却给人以另一番感受:母狼们的哀歌将本来就哭腔形式的狼嗥表现得表里如一“,此起彼伏的狼歌哭嚎,在额仑草原持续了很久很久,成了惊天地、泣鬼神、摄人魂的千古绝唱。母狼们像是要把千万年来,年年丧子丧女的积怨通通哭泄出来,苍茫黑暗的草原沉浸在万年的悲痛之中”。小说中的知青们为狼嗥而肃立和流泪。《断头台》的作者艾特玛托夫没有刻意用音乐化的语言来描写狼嗥,却有意无意地遵循了音乐回旋曲式的原则。失去了狼崽的母狼仰望皓月发出了声嘶力竭、直冲天空的狼嗥,“狼的嗥叫已经变成痛哭,哭声中充满了遭到损害的野兽难以平息的痛苦,呻吟和哀号”。随着母狼一声声“拖得长长的嚎叫,公狼用发自肺腑的低音与它呼应。在他们的嚎叫声里,激愤与恫吓变成了哭泣,接着叫声中又重新充满了疯狂的仇恨与绝望,随后再次变成哀求……”在艾特玛托夫描写狼嗥的章节中,虽然用了许多情感词汇,但每次以哀号、哀求或者类似的描写告一段落,具有音乐的回旋效果,并突出了哀歌的性质。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母狼阿克巴拉失子之痛:它痛苦得昏头昏脑,“咬自己,啃泥土,随后长声哀号……它那不同寻常的蓝眼睛里滚下浑浊的泪水”。小说中虽然没有人为狼嗥而流泪,但读者的目光到此,会黯然而涕下。可见,两位作家均有意识地对狼嗥进行了刻意描写,有意无意地用音乐式的声响和旋律调动着人的情感,使人从狼嗥中听出了如泣如诉的哀歌。   三、警钟   两部小说的都以狼的毁灭结尾,但是这并不是人的皆大欢喜,相反两部小说的尾音均是警钟缭绕,令人悲伤和叹息。   在《断头台》中牧民波士顿虽然能够理解狼的处境和情感,但为了人的安宁生活,开枪首先打死了公狼塔什柴纳尔,之后,母狼阿克巴拉出于母爱叼走了他的儿子,想要把人子当做狼崽来养活,以缓解失子之痛。波士顿无法理解母狼的心意,开枪杀死母狼的同时误杀了自己的儿子。痛苦和愤怒之余,他认识到这是人的贪心造成的罪孽,于是,他又开枪打死了拿狼崽换酒喝的无赖,最后走向自身的毁灭。狼的家庭悲剧导致了人的家庭悲剧,借此,艾特玛托夫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暗示着人类毁灭大自然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   《狼图腾》中,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看到人的悲剧,但是,狼群的消逝导致草原的沙漠化。用小说人物陈阵的话来说:“草原狼的存在是草原存在的生态指标,狼没了,草原就没了魂。“”内蒙古草原是华夏的生态和生命的屏障”,没了这道屏障,北京城“突然腾起冲天的沙尘黄龙,遮天蔽日。整个北京城笼罩在沙尘细粉之中,中华皇城变成了迷茫的黄沙之城”。在此,狼的悲剧转化为草原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它还发展为国家的悲剧。人类生活环境大范围的恶化对于人的生存而言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警钟。#p#分页标题#e#   《断头台》与《狼图腾》从生态视角共同为狼演奏了如泣如诉的哀歌,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同时聆听其中那由欢快亲切或雄壮豪迈转为痛苦凄惨和挣扎哀伤等等多种情感构成的哀歌以及余音未绝的警钟声,我们会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中亚和西北亚大草原环境恶化的缘由,人类应为自己的行径而感到耻辱,又为自身的生存危机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