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油画的新技法及其新趋势

浅论油画的新技法及其新趋势

油画创作中的新技法

油画的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快速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艺术的大发展,国人对绘画尤其是油画艺术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通过专业院校的培养和社会宣传,油画创作在中国有了本质上的发展。在这个大发展的阶段里,从学习西方技法到巩固西方理论,油画学习者在不断研究油画的技法同时,完整的理解和探讨了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轨迹。油画创作在这个学习和巩固的时期后,终于迎来了创新与开拓的高潮。油画创作的新技法不断产生和发展,成为油画创作领域内公认的主要成绩。这其中在新技法的创新上包括传统元素的回归、新科技的应用、新材料的组合、新风格的展示。

所谓传统要素的回归,就是在西方油画的创作中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意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情油画,让油画获得了新生。比如油画的内容中出现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器具,鼎、樽、爵等器物,皇冠、汉服等装饰。新科技的应用是电脑绘图在油画创作中的具体实现,通过电脑辅助勾画,让油画的创作在金属感和未来感上带有了强烈的现代气息。从油画创作的新材料组合中来看,荒凉的戈壁不必通过浓墨重彩才能表现、油画的内容与层次也不必通过色彩的厚度与光影调整才能够突出,这些问题都随着将其他材料融入到油画创作中而迎刃而解,比如利用铺沙子来完成结构和层次上的调整,通过将油画燃料与沙子颗粒的结合,从而实现了新的材料组合,达到了原本很难实现的油画效果。新风格的展示就是在众多创新背景下产生了新的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创作内容,这是油画新风格形成的基础。比如中国风油画,其特点就是将中国元素的文化意见通过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强烈的画面反差,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结合。油画创作的新技法来源于现代化的发展,正如后现代让西方油画从写实转入抽象一样,现代化产生的新鲜事物和新鲜想法以及所具备的先进科技手段,都不断的将促进各个领域的内容不断融合和统一到现代化的发展之中,让科技手段和机器工艺代替人工,让理性思想促进油画发展的现实价值,从而让油画有了变革的动力和变革的意识,并为油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这是促使油画创作新技术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反过来说,也正是油画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生促进了油画自身的发展,从而不断的沿着时代特征前进。不管其中经历的巅峰也好,落寞也罢,油画创作的新技法必将在大浪淘沙之后为油画发展史涂抹上浓浓的一笔。

油画创作中的新趋势

油画创作是踏着文化和文明而来的,早在西方油画产生之初,油画就是文化形式的一种直接表达,在其成为艺术之前,油画就包含了艺术所具备的一切要素。油画创作是无拘无束的,正如西方文明所倡导的精神那样,油画的发展暗合了这种精神的追求,鼓励这种精神的发展,油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作为文化传播途径的一种,从不间断的展现着其永恒的魅力,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为人类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每一个阶段的油画发展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打下了伏笔,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属于上一个阶段的新趋势。按照这个逻辑思路,我们不难从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来总结和整理油画创作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趋势。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个新趋势的产生和具体形态之前,我们以中国的水墨画作为比较的例子。水墨画是中国所独有,相对于西方的油画,两者处于相同的地位,在各自的发展空间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方是浓墨重彩,而东方则是清净淡薄。中国古代颜料的色彩是很多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衣服就可以体现出多种颜色,然而中国却并非使用过多的颜色来展现绘画艺术,反而仅仅通过黑白相间的水墨来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水墨画艺术,成为了国宝,成为了国粹,这种形式的艺术是最为珍贵,是西方在缺乏文化理解的情况下所不能够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而油画在这个层面上则稍逊色于国画艺术。这并非是因为油画艺术不够独特,相反却正是因为油画艺术的过于独特导致其发展趋势的变化。

当国画变得更为本土,而油画的创作变的更为世界。油画创作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代表了油画发展的最新趋势,代表了现代化发展本身所具有的最新趋势。具体的说来,油画创作中的新趋势有三点,第一是内容的发展趋势更加具有现代性,尽管油画的创作不断的有回归传统的趋势,但是总的趋势上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并不是所有的精英画家都赞成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回归,这造成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并不妨碍这种趋势的进步性。第二是方法的发展趋势更加具有多元性,新世纪的油画发展终于耐不住寂寞,在装饰和设计艺术以及艺术商业化的刺激下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油画不在拘泥于色彩和结构的发展,不在固定的光影范畴内徘徊,而是结合多种材料和多种绘画方式,走向了新的发展路途。第三是对文化特性的保留。我们从中国的油画创作中越来越多的看到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加入,越来越明白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对艺术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总的说来,油画创作正是在这种新技法与新趋势下不断前进和发展,并最终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文作者:张宇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