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图案性中的美学

印章图案性中的美学

 

印章艺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一直以来为大家所关注,但综观各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其金石意味的探讨,前人对于印章的研究大多围绕“篆”与“刻”的技艺性探讨与内蕴历史文化传承的研讨,鲜有将印章作为一个统一的传统文化图符研究的论述。   本文将印章作为一种传统图案性的符号,从图案艺术的角度对印章艺术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不同时代的印章艺术的比较来研究探讨印章艺术的图案性及构成印章图案艺术的因素及其发展历程。   印章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艺术品种。它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印章艺术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性,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们国家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体现了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特有魅力。   印章,亦称“图章”,古称“玺”。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作为一种具有交接、凭信的手段和功能的实用工具,它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是人们作为昭明信用的凭证。印章的起源正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形成的。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印章”一词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和各种图形印[1]。   通过出土文物及专家考证表明:最早的印章是由“印模”演变而来的,在古代,人们为了在陶器或铜器上方便地制造图案的连续纹样,或重复制造某一单独纹样,发明了“印模”,先把基本纹样制成印模,再转印到陶器或铜器上,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制作工序,而且使图案整齐美观,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有些鸟、鱼、神兽等单个图案的印模,逐渐演变成了肖形印,这就是最初的印章。正如《易.系辞》中描述文字创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既然印章是由图形印演变而来,汉字也是由图形符号演变而来,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印章与绘画的亲缘关系看来更密切一些。即便就篆刻来说,单纯地把篆字罗列在印面上也是缺少美感的,同样需要引入绘画构图中的均衡、对称、虚实、疏密、穿插、呼应等规律与法则。如果说书法体现了毛笔挥洒自如的特点,那么印章则体现了“铁笔”的精神,它不像其他艺术靠形象、色彩或曲折动人的情节来增加感染力,而只在“方寸天地”,以特殊的点画线条,横生天趣。   印章图案艺术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先秦印:形态各异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文字各不相同,反映在玺印中的文字也不相同。这些玺印的印形、文字的安排,圆活自然、结构多变,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性,反映了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的生动局面。在艺术表现上流露出一种自然天真、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2]。   这一时期的印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图案性,在方寸之间,利用古文字的繁简变化、扭曲变形等手段适应边框形制的要求。   秦印:简洁、明晰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制定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这种文字,外形基本上是方的,笔画是圆转的。它第一次把汉字在结构上定型,固定了部首、偏旁。由于玺印基本上是方的,为了制造玺印的方便,又定出一种专门用字叫“摹印篆”,以便以圆适方。这种玺印的改革是在文字改革的轨道上进行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这时的印章艺术尚不成熟,它只是在战国玺印与汉印之间架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这一时期的印章已经初步具有章法,对称构图布局已经在印章图案中得以体现。   汉及魏晋南北朝印:端正庄严到了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印章的使用范围更为扩大,印章艺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开始,西汉印章承袭秦印制度,明显的标志是白文印用边框,后来渐渐去掉边框,在文字上也更方整、工致,表现出一种端正庄严的气象,反映了汉代强大昌盛的威仪。到了东汉,由于手工业更为发达,印章制作趋于精致。印章文字在摹印篆的基础上,笔画加以屈曲延伸,叫做“缪篆”。后来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基本上承袭汉印[3]。   汉代的印章从表面上看方正平直,其实变化很多,风格不一。这时印章艺术已深入到文字书法的线条中去,不像战国玺印那样从象形上去表现,而是讲求典雅质朴。   汉印大体上有平实、浑穆、方刚、峭拔、圆转几种风格。词句印的文字渐多,图画印的样式更加丰富,都较战国时有了很大发展。   后代印章篆刻艺术大多承袭汉印的风格,在章法上,一般都较匀整、对称、疏朗,偶有错综、参差、紧凑。   在印文的用字上,由大、小篆的合一,又扩大了用字面,如鼎彝、权量、镜铭、泉币、砖瓦等文字,不论方体、圆体,均可入印,有创造性。在刀法上,由“冲”发展到“涩刀”“、钝刀”,进而归纳为“刀、石、笔、墨”四者的结合。由“光洁”的一路,发展到“残破”的一路,形成为“工”和“放”两种创作方法。   综合上述比较来看,印章艺术从诞生起就具有了相当明显的图案性。印章图案是将图案艺术中的点、线、面元素展现于方寸之间的艺术,是点、线、面艺术的综合体现。印章图案本身更是一种独特的适合纹样艺术,印章的形制多样,除了常见的方形、圆形外,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异形,在印章内部的文字、图案的布局章法上,需要根据印章的外部形制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这一个过程就是将内部元素作为点线面元素来构建适合纹样的过程。从印章的内部构成来讲,章法上始终贯穿着图案的形式法则,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对照等形式法则在印章的方寸之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分页标题#e#   通过对构成文字的笔画进行简繁的加减法变化是印章图案艺术常用的变化手段。省略、借笔等简化手段使印章图案具有简约之美,尤其为古玺所常用;在印章图案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繁复变化手段的应用,比如:叠增声旁或形旁、美化装饰、加注指示、区别符号等繁复方法,使得印章图案饱满华丽。印章图案中这种种变化手段的应用主要是考虑图案章法布局的需要进行文字结构上的调整,不论是加还是减,最终的目的还是使整个印章图案能够和谐统一,具有美感。   在古玺印章中文字的独立含义被有意识的淡化,对于其的关注主要在其空间的处理和线条的变化等方面,它最大限度的抛开了文字的限制,让印章图案美的视觉审美得以独立出来。古玺印章营造自由的方寸空间,追求空灵的意境和自然天真的意趣。汉印则更讲究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对比与调和的应用,在意境上相对于古玺印章来说缺少了一份天趣。摹印篆文字的确立使得印章文字从奇诡放逸的基本形态转变为以平整方正为主的基本形态,是汉印风格的最终成型的最重要因素。汉印利用平分印面的手法使得整个构图达到对称均衡,产生庄严、稳定、宁静、平和的视觉效果。印面的点线面的分布也是遵循均衡、条理的规律进行布局,利用笔画的迴曲变化、删减增加、图地转换等手段实现画面的均衡、调和。汉印注重整体的气势气韵表现,注重协调平衡,与中国传统图案的追求是相通的。汉印构成的图案没有古玺印章的奇趣多变,但较古玺印章更多了一种中正平和的气韵。   印章作为一种独特的图案符号,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图案性,而构成印章本身的文字或形象更是为人有意识的予以归纳简化或增加添置,图案艺术的构成形式法则在印章的方寸空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