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举国体制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1“举国体制”的发展历程   1.1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的萌芽期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刚从战火硝烟中统一,一切都在百废待兴。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也在伺机反扑,再加上50年代后期的,苏联的单方面撕毁合同,内忧外患中,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顶住了各方的压力,使包括体育在内的政治,经济等各领域都有了很大发展。体育的“举国体制”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2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的停滞期   20世纪60年代后期,运动给了中国的建设一个致命的打击。各行各业几乎处于瘫痪边缘,中国的“举国体制”由文化上的“举国体制”代替了体育的“举国体制”。体育的“举国体制”陷入了低谷。   1.3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的发展和高潮期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号召下,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进入了“黄金时期”,中国代表团在国际赛场上频频摘金夺银。外国的报刊媒体才第一次引入了“举国体制”这个褒义概念。到了20世纪末,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民的物质条件达到了初级小康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800美元。据有关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600美元时,人民对于体育健康的需求就会产生。温饱问题的解决促进了人民向更高层次的追求—健康和精神需求。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纲要》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同时,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支持下,确立了大国强国的地位。《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把“举国体制”推向了峰顶浪尖。   但是,计划经济下产生的“举国体制”在有些方面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所以,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要不要“举国体制”,要,该如何要的问题上。   2“举国体制”的内涵、功能   2.1“举国体制”的内涵   “举国体制”的内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定义,但是,在每一种定义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计划强制性;(2)资源的集中性。(3)行政性。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看出,“举国体制”具有强烈的计划性和高度资源的集中性,是在计划经济下产生的,具有适合当时国家的背景和计划经济的条件,所以,“举国体制”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人民意志,智慧,资源的体制是成功的。   随着国家整体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背景也从一国的发展也转变到了“全球化”的发展,而“举国体制”的内容没有变化,显然会有一些不适合时代的内容和特点,造成“举国体制”的时代感严重滞后。   2.2“举国体制”的功能   正面功能:(1)政治需要,如转移国内矛盾;(2)展示国家实力;(3)增加人民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促进经济发展,吸引外资;(4)增加同世界各领域的交流;(5)集中资源。   负面功能:(1)过度重视“金牌”和“锦标”,造成运动员丑闻事件的发生如,“兴奋剂”事件;(2)体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3)报露实力,增加别国的恐慌;(4)相关的体育制度和法律及发展规划严重滞后。   3“举国体制”的实质分析   3.1在计划经济时代,“举国体制”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是值得自豪的   一个不富裕的国家能够创造性地采用“举国体制”来集中民力,物力,财力达到国家各个领域的突破如国家的统一,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体育健儿们的一次一次拿到金牌,这一切对当时的冷战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多么大的鼓舞,对全世界的第三世界国家开了多么好的头,这一切是任何国家在短短50年所达不到的。   3.2时代变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总体指导方针,国家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入市场经济,人民生活富裕了,健康的需求产生了1995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纲要》就是要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满足人民健康需要。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也造成了失业现象的产生,通货膨胀,给人民带来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影响。人民需要在健康和精神上需要满足和发泄,全民健身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活动方式。   3.3虽然国家的经济,科技的发展很快,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理念当中,而在市场经济下的人们需要健康,需要国家大力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而国家无论在思想上还是体制上表现的相对滞后,造成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投入和发展上出现矛盾。对“举国体制”的争论也就随之而来。   4“举国体制”与全民健身的哲学理念   4.1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举国体制”与全民健身产生的时代和背景不同,前者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而后者是市场经济下发展的产物,所以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内涵就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还需要发挥他的优势,但是要和时代紧密结合起来。   4.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p#分页标题#e#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全民健身和“举国体制”是他们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在一个国家,任何时代都要体现出“以人为本”,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这样的国家才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而后者也是结合时代,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沿,这样的国家才是有生命力的。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要有的放矢,结合时代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处理好“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矛盾,充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哲学基础。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这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举国体制”与全民健身之间的矛盾,就要分清他们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目标,根据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进行矛盾,使他们都能够为中国的体育发展增加活力。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4.3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举国体制”与全民健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从本质上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增加民族自豪感o“举国体制”是长期的,短时期内显现出的目的性不是太明显,但是仔细推敲,还是可以领悟的,如:运动员们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他的效应远远不是对培养运动员所投入的所造成的影响大,首先,他的效应是国际效应,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世界都会产生深远得影响。其次,他的效应在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同时,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的兴盛,不就是中国人民的兴盛吗?不就是以人为本吗?全民健身以人为本的外显性比较强,所以会给人以误解:“举国体制”不是“以人为本”而全民健身才真正是“以人为本”。其实早在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全民健身与“举国体制”二者的本质都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它们之间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前者的顺利实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成功是前者的动力;相反,前者处理不好,后者必然没有基础来支撑,后者处理不好,也必然导致前者整体发展的滞后,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要注重把握好二者的度,他们是能够共同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的。   5小结   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的中心议题“建立和谐社会”,对中国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解决“举国体制”和全民健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举国体制”和全民健身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