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本主信仰的性质及特征

白族本主信仰的性质及特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为1,858,063人。大理白族是指大理白族自治州内世居的白族人民,占大理州总人口的34%,主要分布在大理洱海流域及剑川、洱源、鹤庆等县。“在云南诸民族中,大理白族是接受汉文化最早、所受影响最深、自身文化发展最快、以及对云南地方的发展推动最大、贡献最大的民族之一。[1]大理白族地区即以“玉洱银苍”为中心的环洱海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这里杂居着汉、藏、彝、回、傈僳等多个民族。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白族独有的本主信仰与本主文化。   1本主信仰的性质   本主信仰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极具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民间信仰,是白族社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现象,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很大一部分学者都认为本主信仰的形成时间为南诏中后期。”[2]经过加工改造以后形成自然神、土地神和村社神崇拜,盛行于元明清时期,一直沿袭到现代。白族认为,“本主”就是“本境福主”,它们是村社的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乡民的生死祸福之神。本主信仰“淡化宗教而重于伦理”,它与农耕经济和宗法血缘关系相适应,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伦理化宗教或宗法性宗教,它没有超越现实,向彼岸世界拓展,而在自然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层面上徘徊,人们向往得到祖先和神灵的庇佑,内心缺乏对终极意义的追问,从而未能发展为皈依超自然世界主宰者的宗教。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水系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其核心是祈雨水,求丰收,求生殖。它具有人为的宗教特征,同时也存在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扎根于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白族人民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成为白族群众中最集中、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信仰。   2本主信仰的特征   2.1世俗功利性   本主信仰的不像世界三大宗教那样追寻彼岸世界,寻求“来世”的幸福,而是为了“寿连绵,世清闲,兴文教,保丰收,本乐业,身安然,龄增寿,泽添延,冰雹息,水周旋,家清吉,户安康。”[3]本主神是村社的象征,是福禄寿喜的赐予者,是与每一个乡民都有着某种亲缘关系的神秘力量。本主信仰的实质或最终目的是建构白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及其对自己的自信,帮助其实现各种人生福祉,同时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与永续发展。本主信仰的方式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信仰的目的是“有求必应”、“心想事成”。以实用为出发点,并以实用为最终归属,它就成为白族村民生活理想的寄托。所以世俗功利性成为本主信仰最显著的特征。   2.2堆垒复合性   白族信仰的本主神来历各异,他们之中有“自然神本主”、“龙本主”、“英雄人物本主”、“帝王将相本主”等,来源各异、互不相属、纷然无序,可谓“三教同源,万法归宗”。它还自创了一批本主神,如段宗牓、段赤诚、白洁夫人、张乐进求、杜朝选、王乐宽、李宓、金宵等;又从佛教、道教中网罗了大批中国古代神灵加以改造使其本主化,如观音大士、送子娘娘、大黑天神、文武判官、财神等,使其成为乡民们普遍认可的本主神。到了现代,本主神祗更是包罗万象,新旧杂陈,神、仙、鬼、魅、精、灵应有尽有,只要能够赐福于我,为我所用者皆可享受献祭。在大理白族地区,有的一村一“本主”,有的数村一“本主”,有的一县一“本主”并形成谱系,逢村逢邑必有本主庙。“据有关资料统计,1949年建国初期,大理地区本主神只有62位,而至今已有500多位。”[4]信仰神的来源其底层是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又在此基础上不断堆垒复合而形成。   2.3民族民间性   本主信仰以“零星、分散、乡村化”的方式在大理地区传承上千年。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也是村寨居民的一份子,有妻有子,以理性化的生活方式存在于广大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娱乐打趣或要求帮忙的邻居。它贴近大众生活,迎合信徒的心理需求,信仰形式简便易行。在本主信仰的文化氛围之下,所有村民皆可成为信众,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本主信仰没有严格的禁忌,没有系统的理论经典,没有完整的信仰体系。它本身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们展现了一幅人神亲和、人神和谐的理想图景。彰显出民间生活的真诚与鲜活。本主是神化的人,过着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本主故事中自由、诙谐、幽默充斥其间,本主神可亲可近,人情味颇浓,它超越了神圣不可侵犯性和宗教神秘性,于是也就成为广大信众信赖、依靠甚至嘲弄的对象。   2.4娱乐休闲性   本主信仰在白族文化生活中的娱乐休闲性,是在“娱神”的名义下展开的各种自娱活动。大凡集体性的本主祭祀活动都明显带有娱乐的特征,在迎“本主”的队伍中,领队的男女“朵希薄”都是能歌善舞的佼佼者,他们演唱的内容除神曲外大都是有关男欢女爱的即兴之作,其他青年男女敲八角鼓,打霸王鞭,唱大本曲,对白族调,一路狂歌漫舞,祈求本主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节庆活动中酬神又自娱。“一路歌声一路舞”是“绕三灵”最吸引民众的地方。“人喜则神欢”、“三斋不如一戏”,迎送、拜祭、颂赞本主的隆重祭典,同时又是村民们周期性的载歌载舞、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许多本主庙,如将军庙、宝林寺、神都等,无论是本主节会期间还是平常日子,都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早已成为当地民众和外来旅游者游览观光的名胜古迹。现在很多修缮一新的本主庙,如寺脚村、七邑村、石屏村、阳南南村、阳南北村等本主庙都已挂牌成为各村的老年活动中心。#p#分页标题#e#   3本主信仰的仪式   本主信仰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形式,必然有其活动场所及表现形式,这既是宗教信仰存在的方式,也是其传承的载体。“举行任何宗教仪式都要一定的程序、表现形式和表现工具,而艺术的各种形式,诸如歌、舞、诗、绘画、雕塑等等就是最恰当的形式、手段或工具”。[5]对本主施行拜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本主寿诞日在本主庙举行大规模的本主节,另一种是白族乡民以个人或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日常祭祀。   每逢本主诞辰,都要杀猪宰羊,以本主庙与庙前戏台组成的方形广场为中心,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之为“本主节”,这是白族最盛大的宗教节日。本主节有一整套复杂而有序的祭祀仪式,如迎送、献祭、祷告、诵经、叩拜,在本主戏台上演奏洞经音乐、唱戏、歌舞表演等等。日常祭祀仪式的时间不确定,凡白族村民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立柱盖房、消除病痛,求功名,求富贵,求升迁,求平安都需要举行“请神—迎神—祭神—娱神”这一整套程式化的祭祀仪式,向本主神祈福求赐。“白族村民用一种虔敬、依赖和祈求神灵的宗教情绪与心理状态中去行使巫术。采用献祭、礼拜、祈祷、颂赞和尊崇去感动本主神抵,对本主神施行软求利诱,以此获得本主的同情与帮助。”[6]所有的祭祀活动都以本主庙为主要祭祀场所,通过种种复杂而有序的祭祀仪式,表达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崇敬并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同时强化人伦,加强村社人际关系,实现村民之间的尊重与关爱。   综上所述,本主信仰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极具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民间信仰,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形成于南诏中后期,盛行于元明清时期,一直沿袭到现代。它是在人与自然、人与庙宇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亲和的关系,是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中展现着的活态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本主信仰是一种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水系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其核心是祈雨水,求丰收,求生殖。具有世俗功利性、堆垒复合性、民族民间性、娱乐休闲性四个特征。对本主施行拜祭,以本主庙为主要祭祀场所,举行一整套程式化的祭祀仪式。借以达到和谐共生、延续传统、传承信仰、凝聚民心、教化民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