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名结构的翻译过程调控

一量名结构的翻译过程调控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点[1],英语有表量结构而没有量词,汉译时如何发挥汉语的优势又不将优势过度发挥,是值得认真思考的理论课题。翻译是对母语补充、丰富的有效途径,但历史上汉语曾出现过度欧化、欧而不化等问题。英语有表量结构,英译汉时译语受原语影响,往往会向原语靠拢。汉译“一量名结构”具有一定的恶性欧化表现,具体表现为“过量使用”和“功能不当”。对其研究利于有针对性地调整翻译过程中汉译“一量名结构”的产出,利用良性欧化,避免恶性欧化,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   一、概念   (一)汉译“一量名结构”   汉译“一量名结构”与汉语本土“一量名结构”相对应。汉语本土“一量名结构”是数词为“一”时的数词+量词+名词结构。如:一本书;一轮明月;一屋子客人。本文讨论的汉译“一量名结构”指英译汉过程中现代汉语普通话译文里的“一量名结构”。如:将abook译为“一本书”,其中,汉译“一量名结构”“一本书”为研究对象。   (二)欧化   本文中,欧化指英译汉时,语言层面上以英语为模本产生的新的语法模式、语汇和语音。欧化可分为良性欧化和恶性欧化。   二、欧化概说   《现代汉语词典》中,欧化是指模仿欧洲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欧化一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语言等多个领域。本文讨论的“欧化”限制在语言层面上。汉语欧化研究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本文仅探讨与“一量名结构”翻译问题的相关领域。   (一)汉语欧化的发展过程   汉语欧化分为三个阶段:小范围客观欧化阶段、主观加速欧化阶段和大范围客观欧化阶段。   1.小范围客观欧化阶段   小范围客观欧化阶段始于17世纪,西方殖民者活动于中国沿海地区,促使“洋泾浜英语”的诞生。这是两门语言自然互动的结果,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商人、传教士中,是汉语小范围的自然欧化。   2.主观加速欧化阶段   主观加速欧化阶段处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以新文化运动和为高潮,以五四学者为主力军。1840年鸦片战争强行打开封闭的国门,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语文献大量流入,汉语的发展面临变革。以前,汉语存在口语和书面语发展不一致的矛盾。口语与现实生活共同发展,书面汉语却仍坚持先秦经典文言。客观上,书面语已无法满足表达的需要,很多新兴事物、概念、事件都超出了文言文的表达界限。因此,文学领域的胡适、鲁迅等人倡导用白话文写作,打破文言写作桎梏,新文化运动开始。为解决语汇匮乏问题,五四学者倡导汉语欧化,旨在向西方语言学习词汇、概念。汉语的第二次欧化是人为、有目的的一次语言改革运动。第二次欧化客观上为当时的汉语带来了新的血液,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可汉语欧化,甚至有人认为汉语欧化是“中不中,洋不洋”的错误表达方式。而且,在汉语欧化的表达方式中,并未对“恶性欧化”与“良性欧化”加以区分,而是统一使用“欧化”一词,“恶性欧化”往往被冠以“欧化”的名号,“欧化”一词开始具有了贬义的感情色彩。   3.大范围客观欧化阶段   大范围客观欧化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使中国与英语世界全方位、多层面地接触,英语通过教育、文化、媒体等途径广泛、深刻地影响汉语,在欧化的强度、深度上远远超过前两次。汉语的第三次欧化是两种语言广泛接触、融合的自然结果,此时对汉语欧化的研究已经开始,对欧化现象也开始理智地分析。但随着汉语欧化现象的普及,一些“恶性欧化”或以“欧化”为名的错译、乱译大量出现并对汉语的规范使用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种现象需要译者极力辨别,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之一。   (二)处理汉译“一量名结构”欧化的态度   汉语欧化发展长久。有学者认为,汉语欧化是丰富汉语的有效手段,要保持原文色彩,如五四学者;汉语欧化会混乱汉语的表达方式,应抵制欧化;要辩证地看待欧化问题,利于丰富汉语表达的欧化可以倡导使用,不利于汉语表达的欧化应抛弃(余光中观点)。本文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群体共用语言的变化结果,其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保护汉语特色,我们应在欧化现象之前,通过标准的翻译,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使读者通过汉语的特色领略原文的世界与精神,从而学习新的语汇。我们对待欧化的态度应当是积极引导,维护汉语特色;利用良性欧化,丰富语汇;避免“恶性欧化”,坚持汉语风格与语法结构的统一与完整。   三、汉译“一量名结构”恶性欧化表现   汉译“一量名结构”有一定的恶性欧化,具体表现为“过量使用”和“功能不当”。汉译“一量名结构”恶性欧化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阅读困难,也给汉语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现将汉译“一量名结构”恶性欧化表现作系统描述。   (一)过量使用   汉译“一量名结构”的过量使用指在可不用或不应用“一量名结构”的地方使用“一量名结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1.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全本伊索寓言》Ⅰ[2]中,使用271个“一量名结构”。而删掉后使译文更简洁又不改变句意的“一量名结构”共有134个,占49.4%。2.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伊索寓言》[3]中使用“一量名结构”297个,但删掉后使译文更简洁又不改变句意的“一量名结构”共有138个,占46.5%。3.在现代作家刘庆邦的短篇小说《看秋》[4]中,作者共用“一量名结构”61个,但可删掉的只有17个,占27.9%。通过以上现象可以断定,汉译“一量名结构”存在滥用、不会用的问题(见表1)。汉译“一量名结构”之所以过量使用,正是英语表量结构对译者的影响所致。英语中汉译“一量名结构”译源结构的广泛使用、英汉表量结构的相似性和国内译者对“一量名结构”产出的无意控制性,导致汉语译文中“一量名结构”的过度出现和错误使用,这是汉译“一量名结构”欧化的重要表现。如:(1)Isittohaveonelongerday?原译:为了要过一个长些的日子吗?改译:是要日子长些吗?原译将oneday译为“一个日子”,有两点不妥,一为错误搭配,二为?唆。汉语中“日子”不与“个”搭配,因为“个”为个体量词,而“日子”是抽象名词,不可具体计量,“一个日子”是错误的表达方式。“日子”或者用作光杆名词,或者与表不定量的“一段”搭配。此句中,day可指一天24小时,也可指白天。另外,英语喜用名词结构,汉语习惯使用主谓结构,年、月、日等时间名词通常用作光杆名词,译为“一量名结构”实为受英语NP结构影响所致。因此本句不妨译为主谓结构。#p#分页标题#e#   (二)功能不当   功能不当指汉语“一量名结构”功能丰富,但汉译“一量名结构”功能单一。为用语言事实揭示汉译“一量名结构”的功能问题,我们统计了黄源深版的翻译作品《老人与海》[5]和汉语本土现代作家刘庆邦短篇作品《看秋》。1.《看秋》使用了“一量名结构”的三种功能:表量功能、修辞功能和感情色彩功能。表量功能为主导,占60%;修辞功能次之,占18.57%;感情色彩功能最少,占2.86%(其余为“一量名结构”变体结构,功能特殊,本文暂不统计)。2.《老人与海》使用了汉译“一量名结构”的两种功能,表量功能和修辞功能。其中表量功能占主导,占82.69%;修辞功能几乎没有,占2.31%(其余同上)。可见,“汉译一量名结构”功能单一,几乎只表量。汉语本土“一量名结构”以表量功能为主,修辞功能和感情色彩功能为辅(见表2)。功能上的单一性是判断汉译“一量名结构”恶性欧化的主要依据。量词系统作为汉语区别于英语的独特之处,在表述汉语意境美、形象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原文对译者思路的影响与限制,导致汉译“一量名结构”丢掉了量词活用的种种优势,将自身的特色功能逐渐抛弃。如:(2)Itlookednowasthoughheweremovingintoagreatcanyonofclouds.原译:看来仿佛他正掉进一个云团大峡谷。改译:看来仿佛他正掉进一座云团大峡谷。译文中,将acanyon译为“一个峡谷”。“个”为万能量词,并无联想之意,只表量,不修饰。“座”用来修饰较大或固定的物体,常与山等突出物搭配。用“座”搭配峡谷,可以突显峡谷的高大,修饰峡谷像高山一样陡峭险拔,形象之感跃然于读者脑海。从例句可见,目前汉译“一量名结构”功能单一的问题严重,表量功能为绝对功能,修辞功能和感情色彩功能亟待加强。   四、汉译“一量名结构”恶性欧化的影响   汉译“一量名结构”的种种欧化并不孤立,它通过译文进入汉语后,会对汉语“一量名结构”,乃至量词系统产生影响。下面将就汉译“一量名结构”欧化对汉语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汉语重意和特点的影响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是两门语言的显著区别。修辞功能是“一量名结构”区别于英语表量结构的独特功能,它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其中量词直观地表达形象,给人联想之意,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一大特色。在汉译“一量名结构”中,由于原语对译语的影响和限制,汉译“一量名结构”的修辞功能被大大地削弱,进入汉语后,汉语本土“一量名结构”的使用的意识会受到逐渐削弱。例如:(3)IwishitwereadreamandthatIhadneverhookedhim.原译:但愿这是一个梦,但愿我从来没有钓到它。改译:但愿这是一场梦,但愿我从来没有钓到它。例(3)将adream译为“一个梦”,与梦搭配的量词可以有“个”和“场”。“个”为万能量词,只表量,无任何形象联想作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场”指戏剧中较小的段落,用作量词时,用于文娱体育活动。用“场”表梦的数量可以很形象地将做梦的过程比喻为观看一场电影。从梦中惊醒,也好似电影散场。因此,“一场梦”比“一个梦”可以更形象地传达做梦的意境,给人联想之意。   (二)对汉语量词系统的影响   汉语量词大致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名量词大致分为个体量词、借用量词、临时量词、专职量词等。翻译时,由于大量译者翻译出过多的带有个体量词的“一量名结构”,致使译文中个体量词的使用数量急剧上升,导致“个”、“张”等使用过度频繁,而带有修辞色彩的借用、临时量词使用过少,这一现象直接影响读者对量词使用的语感,从而影响读者的量词系统。客观上,会使汉语量词中个体量词的使用频率上升,使临时量词、借用量词使用频率下降。也会影响汉语中专职量词与名词的固定搭配转为用万能量词替代专用量词。例如:(4)Thesettingofthesunisadifficulttimeforallfish.原译:对任何鱼来说,太阳落下去的当儿是一个难对付的时光。改译Ⅰ:太阳落下去的当儿是难对付的时光。Ⅱ:太阳落下去的当儿是一段难捱的时光。例(4)将adifficulttime译为“一个难对付的时光”。这是量词的错误搭配,汉语中“时光”或用作光杆名词,或用“一段”来表达不定数量。量词“个”是个体量词,无法表达“时光”的不定数量。   (三)对汉语简洁凝练风格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汉语讲究简洁凝练,讲究朦胧美。英语讲究条理清晰,逻辑明确,所言详细。受到英语原文风格的影响,汉译“一量名结构”也出现了过量使用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汉语简洁凝练的风格。造成汉译“一量名结构”过量使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英语中不定冠词a(an)的使用,英语中无量词,但所有名词必须与限定词连用,其中不定冠词a+N.结构所占比例巨大,而英语又是名词占主导的语言,因此a+N.结构是汉译“一量名结构”过量产生的主要诱因。例如:(5)Aboyisaboy.原译:孩子就是孩子。对比: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孩子。如果译为译为“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孩子”,可以说也完全正确。但汉语本土使用者通过语感可知此种表达较为?唆,汉语名词与量词的结合非强制,从文言文延续下来的光杆名词用法现今仍然存在。因此当面对原文时,对汉译“一量名结构”的产出要多加思索,避免出现通篇“一”的现象。结语欧化一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语言等多个领域。本文讨论的“欧化”指:语言层面上,英译汉时,以英语为模本产生的新的语法模式、语汇和语音。汉语欧化分为三个阶段:小范围客观欧化阶段、主观加速欧化阶段和大范围客观欧化阶段。#p#分页标题#e#   处理欧化的态度应当是积极引导,维护汉语特色;利用良性欧化,丰富语汇;避免“恶性欧化”,坚持汉语风格与语法结构的统一与完整。   汉译“一量名结构”的恶性欧化既给读者带来阅读困难,也给汉语的发展也带来不良影响。汉译“一量名结构”恶性表现有两种:过量使用和功能不当。汉译“一量名结构”的种种欧化现象并不孤立,它通过译文进入汉语后,会对汉语“一量名结构”,乃至量词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有三方面:对汉语重意和特点的影响、对汉语量词系统语感的影响、对汉语简洁凝练风格的影响。   因此,译者要有意识地调控汉译“一量名结构”的翻译过程,减少产出数量,加强修辞和感情色彩功能的使用,减少万能量词的使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