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发展问题及整治构思

草地生态发展问题及整治构思

作者:马文明 单位:夏河县草原站

加强草地建设与保护是改善生态环境是畜牧经济稳定和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持草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步骤。甘南州在草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性严重制约草地生态的改善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并导致部分草场开始呈现逆向演替,因此必须针对甘南州草地生态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甘南州草地概况与生态地位

甘南州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之一,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其境内分布着丰富优质的天然草场,草场类型大致可分为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山草甸类、高寒草甸草场类及沼泽类等类型,草场具有植被密度大、盖度高、产草量好等特点,拥有天然草地272.2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达265.53万公顷。甘南州区域辽阔、气候多样,在高寒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了植物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适应高寒气候特征的植物和动物区系。植物优势种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豆科、毛茛科和菊科植物为主,而且还大量分布着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雪莲、冬虫夏草、甘川贝母、红景天等60多种药用植物。甘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区域内具有充沛的降雨量、纵横的河流、草地水源涵养量大,生态地位显赫。境内分布着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等主要河流,其中黄河在玛曲草原上流径430公里,净补充水量占此段出量的45%以上,这在涵养和补给黄河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甘南草地存在的生态问题

㈠草畜供求不平衡甘南州牧区平均海拨在3000米以上,牧草的年生长期不足3个月,其余9个月均为枯草期,草地产草量呈现季节性不均衡,而牲畜对牧草的需求没有季节性差异,这就出现了草畜供求不均衡的矛盾。尽管采取了人工种草、围栏封育等措施来缓解草畜供求矛盾,但仍然满足不了家畜对牧草的需求量,目前在理论载畜量为620万个年单位的甘南草原上实际载畜量超过了800万个羊单位,严重的超载放牧使草畜矛盾进一升级,草地严重退化。

㈡过渡放牧引起草地植被退化草地是畜牧业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牧区经济收入的重要保障。要增加群众收入,就必须增加草地载畜量和提高出栏率,因此在传统思想支配下,靠天养畜、粗放经营、增加家畜头数是目前草地经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天然草地不堪负重,植被严重退化。家畜的践踏和对牧草的择食,使优良牧草难以恢复生长,植物种类减少,产草量下降。在草地植被组成中可食性低的草种、毒草占优势地位,从而改变了植物群落,使草地呈现退化演替的特征。

㈢草地沙化与裸地面积不断扩大甘南草地生态的动态演变不仅严重影响到全州畜牧业生产和牧区的经济收益,而且也影响到黄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在全州七县一市的部分草场植被植物群落变化引起了草地逆向演替,特别是玛曲、碌曲、夏河三县的部分草场严重退化,集中表现为植被稀疏、覆盖度低、土地裸露、水土流失和草地荒漠化加剧。据有关方面测量统计,仅玛曲县黄河两岸的沙化带就有119公里长,从1980年到1998年沙化面积发展到4.48万公顷,平均沙化速度达到21.8%,平均以299公顷的速度递增。在草原沙化区域中植被稀疏,甚至有些区域就没有植物存活。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的扩大,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许多优质牧草消失;稀有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许多部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

㈣严重的鼠害使草地生产能力下降为追求单一经济利益而采用的掠夺式的放牧形式,使草地生产能力急剧下降,造成草地生态平衡失调,草地食物链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造成鼠害泛滥,植物根系不断被啃食,造成地上部分枯死,致使草地植被稀疏,土丘连片出现,草地涵养水分能力下降。在许多天然优质的草场上由于鼠害成灾,形成大面积的“黑土滩”,并促使草地向荒漠化过渡。目前甘南州草地鼠害面积达128.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7%,这种草地退化、鼠害成灾的现象还在不断扩大。

三、治理思路

㈠树理正确的经营理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在草场承包全面到位的基础上,要引导牧民群众合理利用草场,科学规划冬春牧场和夏秋牧场,加强草场管理,使草场植被具有一定的更新时间。正确引导牧民群众转变草地草经营理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调整畜群结构,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严格控制单位面积上的放牧强度,减少或降低草地载畜量,遏止草地退化的趋势。

㈡扩大舍饲化养殖,提高草地生产效率引起草地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草地载畜量过大,因此在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配套暖棚养殖设施,降低牲畜死亡率。将草地承载量以外的畜群进行舍饲化养殖,在牧户经济收入没有受到影响的同时,及时有效地减缓草地的沉重负荷。同时极积开拓弃荒地和农业生产能力低的土地,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确保舍饲化养殖的饲草料补给。这些有效的措施可以缓解草地的承载能力,为促进草地生态恢复与平衡奠定良好的基础。

㈢实施草地封育,促进植被恢复要进一步扩大、完善和巩固草地围栏面积,建立健全围栏配套设施和监管机制,确保草场围栏的耐用、持久和有效性。在草地开始呈现退化的区域,要及时实施封育、休牧、禁牧及时补播等措施,在自然气候正常情况下一般封育3年~5年,则草地基本可以待到恢复。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草地建设和草地利用和草地保护生态的观念,逐渐用现代畜牧业经营模式取代“靠天养畜”的传统经营方式,加速草地植被的恢复。

㈣综合治理沙化区域,最大限度恢复草地生态基层草原工作站每年要组织进行草地勘查工作,尽早发现草地退化或沙化的区域,及时封育和补播,控制草地进一步退化和沙化面积的持续扩大。对流动沙丘和固定沙滩要采用工程固沙措施,在围栏禁牧的基础上种植抗旱、耐寒的灌木或半灌木,同时播种再生性强、耐旱抗寒性强的沙生植物,使其成为沙化区域的先锋植物,并逐渐演替为稳定的具有固沙作用的植物群落。在封沙固沙工作中必须严防急功近利,要以点带面,采取有效地治理措施,逐渐扩大固沙面积,恢复草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