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

小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

一、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在该课程教学的前期,学生大都已经学习过机械专业英语,但是二者显然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选择的教学模式也不一样。而且该课程与学生学习过的其他课程也不尽相同,目标虽然都是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但是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更注重中文和英语的结合使用。结合苏州科技学院的自身状况,目前在教学中制定的是中文和英语紧密融合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全英语教材,中文教材作为课后辅助教学用,教师自己制作英文多媒体课件,作业采用中英文双语的模式,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呈现英文讲授内容,课堂讲授以中文为主,重难点部分提供中文对照注释,并穿插简单英文表述,尝试由学生用英文回答课堂提问。

二、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

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在选择教材时,以实用和适用为主要参照目标。从国内目前的状况看,引进的原版教材还不是很多。经过调研,学校选用的教材是《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Technology》。该教材既符合该课程的内容要求和双语教学的语言要求,又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相配套。原版教材一般侧重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善于由浅入深地展开理论和原理的介绍,并且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国外教材的内容与现行的教学计划不能完全融合,同时存在内容过浅、过泛的问题。所以,我校为学生推荐传统的中文参考教材,供学生在课后复习使用。国内教材知识体系清晰、叙述严谨,从内容编配、知识结构和难度上都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确保学生不会因为语言因素影响对课程的理解。而学生也可以在使用主体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参阅多本辅助教材,用来帮助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我校制定的培养方案中,该课程是64个学时,其中包含8个学时的课内实验。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优化,否则不能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

1.制作英文课件,使用中英文混合讲述

双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交流能力。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制作高水平的双语教学课件至关重要。我校在实际中使用的课件是由机械设计制造教研室的教师分工制作的。在课件的内容编排上也进行了很多改进,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使用中英文双语来表达,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授更加丰富的内容。

2.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双语学习兴趣的直接动力。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投影把机床内部结构、零件的装配过程和实际的切削加工过程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有亲身的实践体会。从上面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本课程与生产实践的关系非常紧密。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一定要抓好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课内学习和校外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方式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双语教学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是一种新教学模式,与普通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完全不同。因此,如何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是双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最终成绩的评定上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公平公正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本课程的实践中,采用试验考查、独立报告和试卷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在制作该课程试卷的时候改进了该课程考试通常使用的内容,补充了很多双语内容,并要求学生在答卷的时候使用英语。除去正常的考试分数外,学生可以通过如下的途径获得额外加分:阅读专业的外文文献并写出报告或英语口述;学生进行独立或分组实践并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使用这些手段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双语教学需要教师本身具有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该课程内容,而且还需要有很好的英语水平。由于双语讲课教师一般都不是外语专业的,所以学校定期组织他们进行英语培训。在培训时重点是学习提高英文口语,此外还通过讨论会的方式交流教学方法。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校教师的科研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学校定期派中青年优秀教师出国访学,大大提高了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

六、结论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采用双语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对二本院校机械工程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双语教学的推广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整个教育环境的配合以及教师和学生教育观念的转变。而且双语教学不是一项短期项目,如何发挥双语教学优势、提高双语教学水平还需要解决大量细致的问题,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不断思考、研究和探索。

本文作者:曹自洋 单位: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