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教学模式分析

异常心理学教学模式分析

本文作者:郑铮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

当前高校本科教学中的教师“灌输式”教学和学生“接受式学习”现象依旧较为普遍,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科目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满足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PBL教学法则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符合探索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培养临床思维模式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基地建设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学生在学习异常心理学课程时很少有机会进入心理障碍的专业治疗机构,从而缺乏与心理障碍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PBL教学法打破了这种限制,通过对案例的呈现、讨论与分享,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认识与体验,他们可以在案例讨论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角色的转变,不仅可以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更能作为临床诊疗者对案例进行分析。因此,PBL教学法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

拓宽学生学习思路,促进个人成长

心理学属于一门新兴的科学学科,众多理论流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经过前期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可能已经对某个理论流派较为认同和亲睐,因此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倾向于通过该理论流派的观点来探讨案例的发生原因及干预对策。通过PBL教学法特有的小组讨论形式,小组成员可以在学习中以开放的态度进行讨论与分享,有助于扩展学习思路。此外,学生往往会在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自身成长经历、价值观的影响。所以有时分析案例的过程,也是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过程。

学习小组的组成与制度确立

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不宜过多,应能让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履行自己相应的任务。如果人数过多的话,容易出现责任分散等问题。同时由小组成员制定小组内部的制度,如任务分工、完成时间等,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切实参与到学习中,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分工与配合,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以完成学习任务与目标。

学习任务的确立与难度选择

在异常心理学课程的PBL教学中,对案例进行分析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临床特征、从不同心理学理论角度探索心理问题的成因、探索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所以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尽量能选择真实的案例,尤其是教师自己的案例。如果是教师自己的案例,教师不仅能够从细节上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助于学生进行分析,还能在分享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当时的诊疗思路以助于学生学习和参考。此外,任务的难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过于容易的任务或案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当任务难度过大甚至花费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时,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