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旅游业持续发展途径

秦岭北麓旅游业持续发展途径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与气候的天然分界线,也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横贯中国中部,绵延甘肃、青海、陕西、河南等数省,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由于它位于中国的中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它的存在与否决定了中国的气候的布局,因此得名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   秦岭北麓旅游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仍很严重。在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带,一些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和景区开发项目,未经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即开工建设,违规乱建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城镇乡村普遍缺少环境保护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造成环境污染。毁林开荒、盗砍林木、偷猎珍稀动物、采挖药材等常有发生。二是规划相对滞后,管理无序。一些景区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和长远规划,管理无序现象突出。导致村民乱建房屋,随意摆摊设点,放牧和坟地烧纸,乃至引发火灾。在环山路沿浅乱建农家乐、娱乐场、开挖鱼塘和沙石场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上有不少自助旅游者,随意深入山区探险观光,引发森林火灾。上述情况,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影响了旅游带的整体景观和形象。三是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底蕴,赋予陕西“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称号,诸如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古城墙等知名的人文旅游资源,陕西近年的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凭借这些资源打响品牌的。但同时也遮盖了陕西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陕西的自然资源,一直掩盖于人文资源之下,从而导致了形式上的旅游产品种类单一,后继产品的开发不足,致使产品结构没有形成持续吸引力。   “十一五”末期国务院下发了41号文件,标志着旅游业已经从第三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来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黄金期,也是陕西省旅游业转型攻坚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精神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保护大秦岭,建设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在目前国际旅游大发展的新形式下,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如何改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规划相对滞后、管理无序的现状,如何改变游客对陕西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观念,核心在于如何开发和保护好秦岭北麓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让游客既能领略它的自然魅力又能感受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   首先、要在保护中开发,决不能盲目开发,要按照“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旅游理念,突出“尊崇自然形态、体现人文关怀、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思想,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   其次、要着重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二是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三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抓手,切实利用好、保护好秦岭北麓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   再次、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这就要求秦岭北麓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旅游景区评估制度,对生态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开发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景点开发,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项目开发,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秦岭北麓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秦岭北麓旅游景区,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秦岭北麓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第五、做好长远整体规划,高起点规划,打造特色旅游景区,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秦岭是名山,也是陕西的旅游资源宝库,特别要充分利用七十二峪口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要制定长远规划,分批逐步实施,条件成熟的地方先实施,达不到标准或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坚决不做,杜绝盲目开发,无度开发,做好规划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和陕西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当地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道路建设,在妥善保护生态资源、原居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建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以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温泉康体旅游,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   第七、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旅游景区,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资源与当地的生态资源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   近年来,随着秦岭北麓环山旅游公路的相继建成,以及与其并行的西潼高速和西宝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秦岭北麓各旅游景区应利用自身极为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开展相互连接、大力宣传和广泛推介工作,充分挖掘终南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重塑集历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迅速推动秦岭北麓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秦岭北麓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将为陕西的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区域,有利于丰富和提高陕西旅游产业的内涵和档次,进一步强化陕西旅游省份形象,改变陕西旅游品牌单一化的局面,为陕西旅游产业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增加一个新的引擎,同时也为陕西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