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发展性照护联合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喂养耐受表现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出生的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发展性照护联合鸟巢式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喂养耐受表现。[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出院体重、头围、身长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产儿中应用发展性照护联合鸟巢式护理能促进生长发育,可改善其喂不养耐受表现。

关键词:发展性照护;鸟巢式护理;早产儿;生长发育;喂养耐受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其出生体重多低于2500g。相关数据显示[1],全球每年出生早产儿约1500万例,而我国每年约有180万例早产儿出生,发生率达到了8.1%。由于早产儿胎龄不足,且神经功能、器官功能尚未成熟,故其胃肠道耐受表现较差,极易发生坏死性结肠炎等并发症[2]。临床观察发现,因早产儿喂养耐受表现较差,如未得到有效照护,则其生长发育缓慢,生命质量相较足月儿偏低[3]。为提升早产儿存活率,改善其生长发育状况,还需做好照护工作。发展性照护强调根据患儿个体情况确定相应护理措施,以保证干预效果[4]。鸟巢式护理则是基于仿生原理模拟子宫环境,保证早产儿舒适度,增强其安全感,以促进生长发育[5]。本研究在早产儿中应用发展性照护联合鸟巢式护理,探讨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喂养耐受表现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出生的早产儿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确诊为早产儿;出生时未出现重度窒息情况;体征指标稳定,且无其他严重性并发症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者。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疾病者;存在脏器功能不全者;因病治疗需禁食者;存在先天畸形者。基于随机等分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胎龄34~36(35.48±4.19)周;出生体重1900~2463(2052±148)g。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胎龄34~36(35.72±4.21)周;出生体重1918~2448(2065±153)g。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经口喂养、口腔护理、体位管理、呼吸道护理等。观察组采取发展性照护联合鸟巢式护理,具体如下。1.2.1早产儿早期预警评分①早产儿早期预警评分量表:采用黄晓波等[6]研究编制的早产儿早期预警评分量表实施评估,量表包括7个条目,分别是纠正胎龄、体重、呼吸状况、血氧饱和度、心率、体温及意识反应,各条目评分为0~2分,具体评分项目见表1。②早产儿预警评分实施:出生第1天每隔1h评估1次,如患儿体温呈现出上升趋势,且意识反应正常,则3h评估1次,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监护级别及干预措施。1.2.2发展性照护联合鸟巢式护理1.2.2.1鸟巢式护理①制作鸟巢:制作工具包括柔软棉布、海绵床、床单。鸟巢制作采用海绵床垫及床单铺设底垫,使用柔软棉布围绕底垫形成包围,即得到鸟巢状襁褓。②体位调整:早产儿取平卧位时使其躯干与棉布圈相贴合;早产儿取侧卧位时头部向胸前俯屈,屈曲肘关节,双臂交叉贴合放置胸前,屈曲膝关节与髋关节,大腿向腹部靠近,小腿交叉放置,从而形成子宫内生理体位,能增强患儿安全感,有助于改善其舒适度[7-8]。1.2.2.2早期滴服喂养①滴服喂养时间:出生1~5h即可开展滴服喂养,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②滴服喂养操作:首次喂养前基于10mL无菌静脉注射器取5%葡萄糖水试喂服,观察患儿耐受表现,如未出现呕吐症状,则可开展滴服喂养;适度抬高患儿头肩部,借用10mL无菌静脉注射器取1∶1稀释配方乳逐滴喂服,每隔2h喂养1次,首次喂养奶量为每次0.5~1.0mL/kg,并观察患儿耐受表现,据此逐增单次喂养量,每日每次增量0.6mL[9-11]。1.2.2.3口部按摩刺激①唇部触觉刺激:护理人员佩戴无菌一次性手套,基于指尖对患儿唇周实施按压,并基于指腹按捏、轻提口唇,以激发患儿觅食反应,每天喂养前30~40min开展,每天2~4次,每次2~4min[12]。②口外按摩刺激:护理人员佩戴无菌手套,而后按口轮匝肌、下颌、下巴、颧骨、面颊、面部顺序实施按摩刺激,每部位按摩4次,每次1~2min,每天2次。而后对两侧颊车穴、地仓穴、承浆穴实施按揉,每穴位30s,每天2次。③口内按摩刺激:为诱发吞咽反射,改善患儿耐受表现,护理人员特实施口内按摩刺激,基于点按手法按摩牙龈、上颚、舌部,按摩时保持动作轻柔、顺序性点按,舌部按摩时需对舌骨、舌体实施触压,以改善舌肌运动功能,每天2次,每次2~4min;口内按摩结束后放置无孔安慰奶嘴,诱导患儿吮吸,以刺激口腔迷走神经,每天3次,每次3min[13-14]。1.2.2.4视听感官刺激①视觉刺激:护理人员准备红、黄、蓝3色橡胶球,待早产儿清醒后将3色橡胶球先后置于距其面部20cm处,水平、慢速移动橡胶球,引导患儿转移视线,每天2次,每次10min[15]。②听觉刺激:借助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录制早产儿母亲语音,以呼唤早产儿、安抚性语言等为主,经口喂养期间,如患儿出现躁动不安情况,则播放母音语音,音量为45~50dB,播音设备置于距早产儿30~40cm处,轻拍或抚摸患儿背部。1.2.2.5父母抚触护理①抚触环境:调节室内温度至26~28℃,湿度控制在55%,播放轻缓的背景音乐。②产妇患儿体位:引导产妇取仰卧位,调节靠椅向后倾斜至60°,而后将全裸早产儿置于产妇裸露双乳间,确保早产儿体表与产妇保持充分接触,产妇双手分置于患儿头颈部、臀部,确保呼吸通畅,并在其裸露部位加盖棉质薄毯[16]。③抚触护理:患儿父亲对患儿脊背部实施抚触按摩,以脊柱为中线,按由下到上顺序按摩两侧,并对脾俞、肾俞穴位实施按揉,每次2~4min,而后基于掌面顺时针按揉早产儿腹部,每次旋转按揉8~10圈,按摩操作者需严格执行手卫生,温暖、润滑双手方可操作[17]。

1.3评价指标。①生长发育:早产儿生长发育评价指标有出院体重、出院头围、出院身长,护理人员于早产儿出院时测定[18]。②喂养耐受表现:早产儿临床常见喂养不耐受表现有呕吐、腹泻、腹胀及胃潴留4类,统计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计算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发生率越低表明喂养耐受表现越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2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状况比较表3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因早产儿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且机体免疫力偏弱,故易发生相关并发症,导致患儿死亡率增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显示,早产是我国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儿死亡率为足月新生儿的4~6倍,且其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相比足月新生儿也显著偏差[19],故需做好早产儿护理工作,改善其健康状况,促进其生长发育。本研究在早产儿中应用发展性照护联合鸟巢护理,借助早产儿早期预警评分评估患儿状况,并据此确定监护级别及干预措施,包括鸟巢式护理、早期喂养滴服、口部按摩刺激、视听感官刺激及父母抚触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均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开展了早产儿早期预警评分,借助早期预警评分表评估患儿状况,包括纠正胎龄、体重、呼吸状况、血氧饱和度、心率、体温及意识反应,以此为据实施发展性照护,能促进生长发育;护理人员针对早产儿实施鸟巢式护理,模拟子宫内生理体位,能保证患儿舒适度,增强其安全感,为其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20]。护理人员采取了早期滴服喂养,根据患儿耐受表现确定喂养量,并坚持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同时,滴服喂养还能避免患儿呛咳,确保其顺利进食,为其生长发育提供了保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早产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且吮吸-吞咽-呼吸不协调,导致母乳喂养困难,护理人员开展了口部按摩刺激,对早产儿唇部、口外、口内相应部位及穴位实施按摩,能实现对吞咽、吮吸及呼吸组织或肌群的有效刺激,可增强患儿吮吸能力[21]。针对早产儿实施视听感官刺激,能强化患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并通过母音干预有效安抚患儿情绪,同时,借助无孔安慰奶嘴吮吸,能刺激口腔迷走神经,促进唾液、胃液分泌,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护理人员引导早产儿父母实施抚触护理,促使患儿与母亲实现直接接触,有效传递了亲情,增强了患儿安全感,通过腹部按摩有效刺激了胃肠道,促进了胃肠蠕动,有助于提高其消化能力,同时,基于背部穴位按摩,能刺激体表触觉感受器,增大迷走神经兴奋度,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有助于改善喂养不耐受表现。综上所述,在早产儿中应用发展性照护联合鸟巢式护理,能促进生长发育,可改善其喂养耐受表现。

作者:张宇敏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