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学论文范例

小科学论文

小科学论文范文1

一、创新科学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大多都贴近生活,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努力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如一位教师上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电磁铁》是这样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同学们,我昨天买了一个海豚穿过环的玩具,你们想看吗?”然后,该教师打开电源,让学生看小海豚穿环的动作。这时,就有学生好奇地问:“小海豚是如何刚好钻得进环里面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发现只有在通电的情况下,小环才会吸引着小海豚穿过去。这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在通电的情况下小海豚会穿过圆环?教师就能很轻松地引入“探究电磁铁的性质”的知识。

(二)调整教材内容顺序,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材或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养蚕》这一单元时,可以根据农村的养蚕季节和养蚕所需时间来合理安排科学教学内容的相关顺序,如在养蚕季节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认识桑树,到养蚕户家观察蚕的各个生长阶段,从而让学生认识蚕的生活习性、特点,完成“养蚕”这一单元的学习。

(三)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调整教学方法,确保能按照学生的具体需求来授课。例如,同样是教学《水和空气》这一内容,在较为活跃的班级,我们可以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通过辩论“空气有没有重量”这一论题,并通过教师的点拨,用天秤、充气球等实验来证实等方法,最终得出“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一论点。在较为沉闷的班级,我们就要用“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装空气?”“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可以用什么仪器进行?”等问题循循诱导,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时,教师鼓励学生用鼓、锣、小木棍、笛子和塑料尺等做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做实验和观察实验得出:“这些东西没有外力作用时它们不会发出声音,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会有振动”的结论,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二、充分利用本地教学资源

农村有着丰富的科学课程资源,如农田、草地、山林、池塘、河流都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自然环境资源。另外,农业新产品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改良,以及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等都可以为学生学习科学课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因此,农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资源,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蜗牛》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课堂移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田里、小河边寻找蜗牛、田螺、福寿螺等软体动物。等学生找得差不多时,就提出“这些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身体特点、食物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以及教师的解答中了解这些动物,达到教学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分辨和了解“哪些蜗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田螺和福寿螺有什么区别”“如何消灭对农作物有害的福寿螺”等,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帮助家长科学种植农作物。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

三、合理设置课外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的开放性”,科学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内,还应该把其延伸到课外。科学课不应该把课堂的结束作为教学的结束,而应该把课堂的结尾作为连接课内外的纽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引导学生做好课外观察和探索的工作。如“观察种子发芽”这一实验就可以安排学生观察自家的谷子、绿豆、大豆等常见种子的发芽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促进理解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总之,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活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杜庭汇 单位:百色市凌云县伶站瑶族乡中心校

第二篇:课外实践小学科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一、课外实践,科学课堂教学的延续

科学课堂教学中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探究,在观察、实验等操作活动中验证猜想、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但是,有些探究活动由于材料、时间、空间等限制,在课堂上无法组织,这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探究。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草木》《水生植物》时,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我们无法将一些观察实验材料搬进教室,只能带领学生走到室外、走进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在校园里观察花草树木,组织学生捡树叶,和学生一起到校外的池塘边考察,寻找认识一些水生植物,并采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水生植物,带进课堂仔细研究它们的结构、生长习性等。再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动物》一单元时,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在课外进行,如组织学生课前到野外寻访小动物,捕捉蜗牛、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用于课堂中的观察、实验等研究活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我还将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课后精心饲养这些小动物,细心观察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它们做朋友。科学教学中有许多探究活动的开展需在课堂外进行,如植物的种植、小动物的饲养、月相的观察、水域的考察等等,这些都得依赖课外活动,因此,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延续。

二、课外实践,历练动手能力的基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实践是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亲自接触、亲身体验,增加感性认识,做到知行统一。课外实践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基地,学生在亲历实践活动中,动手操作,丰富体验。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天气》一单元时,我们开展了许多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为了保持学生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培养长期开展科学探究的意志力,笔者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支温度计和一张记录单,要求坚持测量记录一个月中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的气温,为了激励他们长期坚持,笔者让各个小组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够一次不落地坚持到最后。孩子们在比拼中全部坚持下来,既锻炼了他们测量温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坚持不懈投身科学研究的精神。在《风向和风速》《降水量的测量》教学时,笔者还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动手制作风向标和雨量器,并引导鼓励他们利用自制的仪器开展实践活动,用风向标测风向和风速,用雨量器测记录降水量。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使双手更加灵巧,在测量实践过程中使眼睛更敏锐,让大脑更灵活,让精神更愉悦。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手能力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创新能力的基石。让我们致力于课外实践,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外实践中历练动手能力。

三、课外实践,蕴育创新精神的沃土

课外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给学生锻炼能力、发展个性提供更多的机遇,也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催生创新意识,在动中求思,思中求新,在动手操作中蕴育创新精神。譬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时,笔者将一些探究活动移到课外开展,如种子发芽的过程较长,需要学生在课外长时间实验观察种子发芽全过程;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条件以及绿豆芽生长条件都需要较长时间。在长期课外实践中,学生除了在知识上有所收获,也会激发创新的灵感,孕育创新意识。为了研究蚯蚓的生活条件,使学生懂得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我让学生在透明的玻璃器皿中饲养蚯蚓,课外坚持观察、比较,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在挖蚯蚓时,不小心将一条蚯蚓挖断了,一分为二,他把这两条断蚯蚓放入容器中饲养,一段时间后发现两条断蚯蚓都成活了,而且长出了新的头或尾。受到启发,他又继续深入研究还有哪些动物也具有这种本领,并将研究发现写成科技小论文。还有一个学生在饲养蚯蚓过程中发现土壤中突然长出了一些菜籽粒大小的乳白色的东西,他通过咨询家长,网上查找资料,知道原来是自己饲养的蚯蚓产卵了,他开心极了,坚持观察研究,两个多星期后孵出了小蚯蚓,他把饲养盒带到班上,并将实践成果和大家分享,并表示将继续饲养观察,争取更多收获。

四、总结

科学的海洋是浩瀚无限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道路是漫长的,让我们课内外结合,开辟课外实践这片新的领域,使之成为科学教学的第二课堂,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添砖加瓦。

作者:范秋香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第三篇:生本理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析

一、实践感受,注重体验过程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紧密结合生活、知识面广、充满活力的科目。因此,不能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来冲淡科学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而是要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多方感受,通过参与实践来主动汲取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1.丰富感官体验

课堂体验是多向性的,对学生来说,体验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其中包括眼、耳、鼻、舌、身的感知以及心理感悟。丰富的感官视野需要多方位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形成启发,教师要善用各种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制造多元体验机会。例如,在学习《我们的生命周期》时,我为学生展示了人在胎儿、幼儿、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生命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的图片,还准备了一段视频《4分钟的人生》,它通过动态变化记录了人从新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一系列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们非常震撼,在这样的状态下,原本抽象的生命主题顺利地被孩子们接受了。

2.加强动手实验

实践离不开动手操作,如果说感官体验是一种激发,那么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感受体验就是一种渗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结果,它更具有直观的说服力和丰富的思想延伸性。小学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只有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他们才能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学习兴趣更浓厚。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可以由学生按步骤自己操作做实验,按照自己的猜测,逐一验证塑料、木头、金属等在水中的沉浮性。在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明显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

二、探究合作,培养自主意识

科学课的指向性很强,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这其中自主学习的态度是重要条件。怎样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习惯中走出来,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向更深的层次?合作是必要的形式。探究合作能够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取长补短,在探究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如《时间在流逝》一课上,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分钟有多长?有的小组激烈争论,也有小组和谐地表决,紧张而热烈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一分钟就是大概写32个字的时间,一分钟就是爬三层楼的时间,一分钟就是等一个红绿灯的时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都发挥出了主观能动性。

三、思维创造,促进个性发展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越有活力,越能丰富想象,就越善于举一反三。思维的活跃程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息息相关,科学课不是去死记硬背知识点,需要用智慧来拓展创新,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出其中的思维灵感和创新精神。例如《用纸造一座桥》的教学中,我不设任何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一场造桥大赛。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奇思妙想的结果也让我大开眼界,有学生仅用一张纸做出了“最简单的桥”;有学生用纸包住直尺做桥面造出了“最有分量的桥”;还有学生在色彩上下工夫,出炉了“最美观的桥”。在这场比赛和品评中,学生展示出了多样的个性,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四、总结

小学科学课带给学生一个神秘多彩的世界,对大自然的疑问、对生活的改造、对生命的思考,都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得以升华。生本理念是对学生由心而识的科学促进和由念而学的科学牵引,教师要引领学生大胆展示、快乐探索,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让新、奇、趣充满课堂。

作者:杨志霞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初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所以在导入课题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热情。因此,挖掘学生的兴趣作为导题的引点十分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如引人入胜的讲故事形式、饶有趣味的竞猜形式、设有悬念的实验演示、新颖生动的导语、灵活巧妙的设问等都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尚有许多环节可用到情境的创设、兴趣的激发,只要我们处处留心都可以做得到的。

二、引导质疑,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以解决问题的动力,推动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更能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最感兴趣。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优良的学习情境,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善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发问,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乐于问、敢于问、善于问,从而诱导学生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众多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高。

三、大胆猜想,形成假设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样指出:“要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因此,在科学课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进一步让学生大胆猜测问题的大致结果与探究方向,并形成假设。如,教学《测量摆的快慢》,在指导学生研究摆得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实验,数一数在规定的时间里,自己小组的摆来回摆动了多少次。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各小组的摆摆动的次数都不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呢?那么摆动的快慢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猜测,提出假设:可能是因为摆锤轻重不同,可能是用力的大小不同,可能是跟摆绳的长短有关……在这儿教师应注意发挥导向作用,使学生的猜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目的性、合理性。

四、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实验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测量、实验、调查、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只有通过这些方法去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好解释与验证工作———实验。同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从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更多的资料与信息,使他们更好地完成探究学习。如,教学《测量摆的快慢》,在研究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时学生提出了多种假设后,谁的假设才是正确的?学生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就应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各自的假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组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足够使用的材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因为“时间是成功的保证”。教师应该让学生尝试着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组织研讨,重视评价

教师不应把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作为一堂课的终点。实验完成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研讨,交流实验研究情况,最后才能形成结论。此外,在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正确与否将影响着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正确评价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见解,这正是学生创造性意识的体现,不管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从而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评价还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富有启发性的评价。

作者:林美霞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阳光小学

第五篇:探究导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主体自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探究性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它往往以小组形式展开,通过小组成员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小课题,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主人公意识,为将来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打好扎实的心理基础。在教学时,笔者注意转换教师角色,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测量》时,笔者要求学生测量太阳的高度。可是,有的学生测量的太阳高度是70度,有的学生测量的太阳高度是65度。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呢?笔者趁机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进行自主探究:“请各小组成员共同找出导致太阳高度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太阳光通过十字形孔后的阴影没有重合吗?是地势不平引起的吗?还是没有调节好太阳高度测量仪的底部微调旋钮?……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无形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一些复杂的实验需要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等。这样的分工,不仅使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实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白在担任某一角色的时候,必须认真完成任务。如在用温度计测量热水降温过程中各级时间点的水温实验中,笔者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份实验记录,让他们明确实验要求,在实验小组内分工合作,以完成实验记录的质量和速度来记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形成了科学的概念,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还培养了探究兴趣、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性质》的实验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首先,笔者举起一个干净的空烧杯,杯口向下竖直按入装有适量水的水槽中,让学生猜想:“水会进入杯子内吗?”然后,笔者竖直拿出杯子,请一名学生亲自来检测杯子内是湿的还是干的。学生检测后,说:“杯内是干的。”接下来,笔者把倒立的杯竖直按到水里后慢慢倾斜,让学生观察会产生的现象。学生观察到有气泡从杯子内冒出来,水槽内的水进入杯子里。此时,笔者问学生:“有气泡跑出杯子,水就能进入杯子内;没有气泡跑出杯子,水就不能进入杯子内,证明杯子里面装满了一种东西,它是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得出“是空气”的结论,笔者趁机总结:“杯里装满的东西是空气,即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最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自主探求、验证这个结论的正误。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实验探索成功了。这时,笔者又说:“需要杯子、水槽等几种仪器,再加上水,这个实验才算成功。如果缺少其中一种仪器或者水,这个实验能成功吗?”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要互相配合,才容易成功。”当学生意识到“只能合作,才能成功”,就为以后的积极探究、加强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形式不拘——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更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延伸、综合、重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反过来又可以拓展信息技术。在教学“怎样搭配食物”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笔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学生查找食品,如蔬菜、水果等知识;第二组学生了解食物的来源,第三组学生了解食品的营养。在自由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有些学生到学校网络教室上网查资料,有些学生向教师询问……学生们的劲头十足,“玩”得不亦乐乎。一节课过去了,学生们都收获了累累硕果。“老师,我们是上网查到的资料,知道了水果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多吃水果身体有益。但是,有些水果多吃了,却对身体有害,如荔枝,吃多了会上火……我想把这些资料做成网页的形式,这样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知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他们的收获,笔者适时地表扬了他们:“你们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共同完成了这次活动,搜集到许多有用的资料。学到这些知识以后,我们可以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改善自己的饮食,让自己长得更壮实。下面,就请你们汇总资料,然后想想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顿时,课堂上又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装订成册,有些学生把资料做成图册,有些学生把它做成网页形式……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两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可是他们好像有点意犹未尽。在玩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既体验了学习的喜悦,又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三、时空开放——强调科学教学的生活性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把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并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时,笔者组织学生观察附近的工厂污染空气的情况,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社会和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对自然课的浓厚兴趣。

四、总结

探究导学是今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学习的探究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答的方法等,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作者:陆芳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第六篇: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强化自主探究的问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扮演“激励者”的角色,在科学课堂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质疑问难,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好奇心,导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浮力》一课,教师用一个“小魔术”导入新课的学习,先是展示两个装有液体的透明水杯,分别为1号杯和2号杯,再展示一个新鲜的鸡蛋,同时让学生预测:鸡蛋如果投入1号水杯中沉浮与否?接着教师把那个鸡蛋投入1号的水杯中,学生清楚地看到鸡蛋沉到了杯底,然后教师把鸡蛋从1号水杯取出擦干,让学生再预测:鸡蛋如果投入2号水杯中沉浮与否?接着教师把那个鸡蛋投到2号水杯中,此时学生惊讶地看到鸡蛋浮在2号水杯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测:1号杯中的液体是清水,鸡蛋在清水中会沉在水里;2号杯中的液体是盐水,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此时,教师就追问学生:看来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是盐水使鸡蛋浮起来,那究竟在一杯水中要加入多少盐鸡蛋才会浮起来呢?又如教学《照镜子》一课,教师让每个学生从家中带来一面大平面镜,首先开展一个“激光打靶”的科技小游戏,让学生想办法用镜子把窗外的阳光射中教室墙上的靶标,这一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们通过合作,顺利地将阳光射中教室墙上的靶标,同学们开心极了。接着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窗外的阳光会被你射中教室墙上的靶标”、“对于镜子,你还想知道它什么?”学生纷纷提出:“是镜子的反射作用”、“我想知道镜子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我想知道镜子中的物品和生活中的物品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探究性的问题,为下面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教学中,教师寓问题于情境中,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实验方案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实验方案是学生自主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小学科学课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探究性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设计可能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实验方案。前面提及的《浮力》一课,接着教师就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设计小组实验方案“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由此学生的讨论以“往水杯中加多少勺的盐,鸡蛋才能浮起来?”的探究性问题为导向而展开,活跃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思想,引导制定自主探究的实验方案。又如在教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密闭纸盒,在纸盒的底面上有A、B、C、D四个点,点上分别旋着一个螺丝钉。接着教师告诉学生,纸盒里用一个灯泡、一节电池和一些导线,组装成几条不同的电路,电路的外连接点分别是A、B、C、D四个点。然后提问:“不打开纸盒,如果你想要知道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要怎样检测?”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猜测:可以另外用一个灯泡、一节电池和三根导线组成电路检测器检测,每次夹住纸盒面上的两个点,观察灯泡的亮度,来判断两点间的电路。当电路中连的是一节电池,电路检测器的灯泡会变得更亮;当电路中连的是一个小灯泡,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会变暗一点;当电路中只连一根导线,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不变;当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不亮时,可能是断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每组实验用的暗盒里的电路情况不相同,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适合本组暗盒探究的实验方案。”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认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暗盒里的电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实验活动是自主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根据已设计的实验方案,认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前面提及的《浮力》一课,学生设计了“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小组实验方案,就可以动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非常认真地一勺、一勺地数着往水杯中加盐,当他们看到盐加到预计的数量,再经过搅拌,原来沉在水里的鸡蛋终于浮起来时,小伙伴们都高兴地拍起手来!因此,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探究环境,小学中年级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活动要注意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的探究实验教学要体现想中学、做中学。例如前面提及的《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发现: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当暗盒的电路中连的是一节电池时,正向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电路检测器的灯泡会变得更亮;反向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灯泡不会亮。当暗盒的电路中连的是一根导线时,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不变;交换两个连接点,灯泡亮度还是不变。当暗盒的电路中连的是一个小灯泡时,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会变暗;交换两个连接点,灯泡亮度也一样变暗。所以判断A、B、C、D每两点间的线路都要正反测试两次。通过实验,学生对简单电路有了进一步了解。笔者认为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与适当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寻找最佳方法。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甚至可以手把手地帮助他,让他顺利完成实验。这样的做法,并不违背自主性原则。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互动交流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积极互动、能力提升、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活动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把动手做和动脑想的过程中的所有感想和感受都说出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汇报与交流、质疑与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得出结论,从而实现实验探究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前面提及的《照镜子》一课,学生通过玩镜子的探究活动,体验到“当两面镜子的夹角不断变小,镜子里像的个数就会不断变多。”但是在全班汇报交流时,笔者发现有的小组说:“夹角呈90度时,是3个像;60度时,是5个像。”有的小组说:“夹角呈90度时,是4个像;60度时,是6个像。”数据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交流,学生马上发现:坐在夹角正前方观察到的图像个数比坐在夹角左右两边观察到的少一个。说结论前应该说清观察的方位,正确结论可以说:“坐在两面镜子夹角的正前方观察,夹角呈90度时,是3个像;60度时,是5个像。夹角越小,像的个数越多。”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进一步理解,他们很快就体会到,像的个数变多是由于两面镜子相互映射的结果。

四、总结

小科学论文范文2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要想实现高效课堂的建设,首先我们要明白本节课到底教什么,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那么课堂教学就变得非常盲目,甚至课堂结束之后我们都无法衡量本次教学活动的效率如何,所以在课前就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仍然要以教材为中心,任何教学活动和教学思想的延伸和扩展都必须围绕教材开展,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要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考量,并结合课堂上的教学导入和教学情境做适当的调整,并能够统观全局,将前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

二、良好的教学导入设计

教学导入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阶段,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介绍,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本次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形成连接,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发掘出于本课程知识点有直接关联的生活现象,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或者当场演示一些实验现象,并提出部分问题,让学生明白只要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就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中,教师拿出了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装置,然后点燃一根蜡烛,将装置放在合适的位置,装置尾部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蜡烛火焰的影像。教师这个时候可以问学生,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性课堂氛围。总之,教学导入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必须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导入形式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施

良好的教学导入为课程教学做好了准备,而教学过程的实施才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和重点。这个阶段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要想综合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认真地准备和设计这个过程。由于教学导入环节已经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和准备,所以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必须直指课程的核心知识。例如,《骨骼》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身上的骨头,找一找核心的几块骨头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分析我们骨骼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试验,例如有的学生摸到了自己的肋骨然后向老师汇报,肋骨就像一个网一样,这个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一个问题,那么这个网的作用是什么呢?这些骨骼的数量、类型和作用都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知识,无论如何来安排教学活动,都必须以知识为导向,都要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知识的掌握不熟练、不扎实,那么即使课堂气氛和氛围再活跃,教学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注重核心知识的引导和迁移过程,这也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内容。

四、科学的教学评价安排

教学评价的设置应该贯穿教学活动的始末,例如教师在教学引导的环节可以大致介绍本次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然后教师再结合本次教学目标提出一定的教学要求,并告诉学生要在本次教学结束的时候进行抽查或者提问。要在教学一开始就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评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双边活动,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科学合理。教师要对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对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同时教师本身也要思考本次教学过程的效率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是否合理,并在下次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地调整,从而不断地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总结

总之,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效率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任务和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加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思考和创新,找出更加高效和合理的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刘格林 单位:吉林省柳河县实验学校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高效课堂研究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性

1.可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的学生还处于一个低龄的成长阶段,活泼开朗、好玩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像对待中学生一样对待他们,每堂课都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他们是无法接受的。长期下去,他们甚至会对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我们要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他们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教学。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这一方式,不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同时也是符合我们这一学科规律的。科学这门学科重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以及运用。如果不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是没有意义的。采取游戏教学的方式,会让书本上枯燥的知识更加有趣,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有利于改善师生、同学间的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还多多少少会有些障碍。学生都会或多或少有些畏惧老师,所以,当他们在学习上有问题的时候,有时候不敢主动去问老师。在生活上,更是不会把老师当成朋友。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比较疏远,不利于我们开展教学工作。不仅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许多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向、胆怯不敢说话等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如果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会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会一改教师平时严肃的样子,这样有利于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学生对老师畏惧的心理,改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一起以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有助于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会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增进班级的凝聚力。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游戏教学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1.课前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游戏方式及内容

要想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打造优质课堂,我们就应该在课前对游戏的方式及内容做出正确的选择。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不是毫无规则可言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认真对待。首先,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游戏类型。我们要在备课时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游戏方式。例如,我们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是什么》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肥皂泡的观察,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将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使小组与小组之间以竞赛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游戏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同学们进行分组以后,老师以提问的方式问同学们,小组内的同学可以派出代表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回答正确的组加分,最后统计得分最高的小组,并且给小组成员颁发奖品。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教学道具。例如在《科学是什么》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我们要提前准备好肥皂泡等教学所需要的工具,以便开展我们的教学工作。

2.游戏教学要有目的性、创新性、参与性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游戏教学的目的性。根据教学大纲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有哪些。不能因为太过于注重游戏教学本身的这种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内容。例如:我们在三年级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一课的学习中,可以得知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天气的现象及变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我们通过设计大量的游戏环节,目的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最重要的还是要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其次,我们还应注意游戏的创新性。游戏方式的选择上必须要有新意。我们应尽量多变换游戏方式,使学生常保持新鲜感,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最后,选择游戏教学这种方式还应注意游戏的参与性。游戏是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才是目的。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是面对全班同学的。如果设计的游戏只能使一部分的学生参与进来,那么这个游戏的设计就是不成功的。我们应该尽量让全班同学或者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到游戏中来,实现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真正的互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同学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打造优质高效的科学教学课堂。

作者:范敬 单位:江苏高邮市三垛镇二沟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堂模式探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

科学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任何科学都来自于生活。教师应该设计有趣的情境,激发孩子的热情与兴趣,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问题,并且能够大胆提问。学生有兴趣才能主动探究故事中的疑问。学生在孩童时代有一颗纯真的心,教师应该设计温暖纯真的画面,让学生产生保护意识,对学习更积极,也能学习更快乐。

二、科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亲历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恰好学生现在正是喜欢动手的时候,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通过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动手探索其中的奥妙,能更深刻地理解、扎实牢记。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过来加强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动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分组讨论,找出错误与不足

小科学论文范文3

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个探究的全过程,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实验员进行实验,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共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最后在班内向大家展示、交流。这种效果是机械记忆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成主动,学习氛围空前高涨。在整节课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通过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积极参与学习、实验、交流。学生既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团结协作的能力。一节实验课上下来,学生个个流连忘返,兴趣盎然地谈论自己的收获,结束这节课的同时,又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现在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存在有不足之处,一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进行观察和实施实验的难度较大。例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等课,这些内容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约束,进行教学时,许多现象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无法亲身观察或体验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使用班班通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学习“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我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课件,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再现凤仙花各个阶段的生长过程,还有一些动物的生命周期(如青蛙、鸡的孵化和生长过程)。给学生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及时了解该方面的科学信息,学生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如身临其境,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例如,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了“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之后,课余时间,学生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就非常留意身边的植物和小动物。当他们发现校园里的迎春花后,会如获至宝地采摘一朵去观察它的花蕊、花瓣、花萼,然后交给教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当他们发现墙角下的狗尾草、三叶草和车前草后会兴奋得欢呼雀跃。当他们发现了虫蛹、飞蛾后会小心翼翼地捡起或捕捉到,喜出望外地观察一番后,再和教师分享喜悦。有时学生看到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小昆虫,也前来询问。看到学生悉心观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在玩中求知,我从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高兴。因为对于科学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课堂上的一节课,从时间上延伸到课外,空间上扩展到室外和田野。

三、走出课本,走近自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用掌握的科学方法去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为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想,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灵活处理教材,适时实地选用身边的事物做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解决教材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既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到问题的答案。如,研究植物茎的作用时,我除了按照教材中列举的方法,用新鲜的芹菜和红水演示实验,证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外,我还提前为每个学生备好一根麦秆,学生通过观察麦秆的构造,知道植物的茎像管道,好似人体的血管起运输作用,又好似人体的躯干起支撑植物体的作用。另外,身边还有许多植物的枝条能告诉我们茎内有许多运输水分的管道,只不过有的管道细,有的管道粗;有的管道明显,有的管道不明显;还有的茎包着几组管道,每组内还有2-3个细管道。像这样直观的教学,使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学生也不用机械记忆,就学习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课余时间,当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时,还会用心观察周围的植物———有的学生把折到的丝瓜藤条拿来,还有的学生把折到的拉拉蔓藤条拿来与大家共享。学生了解了科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了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四、科学课教学,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就要求科学教师同时具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操作技能,了解各科知识的最新资源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教师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获得自身的发展。

五、结语

小科学论文范文4

1.设计具有驱动力的问题

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如果直接提出“铁为什么生锈了”或“铁生锈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觉得问题枯燥无味,并不能让学生有强烈兴趣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如果让学生直接观察生锈的铁,并拿一块未生锈的铁与之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块铁怎么会生锈的吗?学生会把问题聚焦于“铁生锈的因素是什么”。于是学生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会迷失方向,探究就能有效进行。

2.预设问题关注学生前概念

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在备课时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基础是什么,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情况,在学生前概念干扰下怎么去引导。听过一节实验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上课教师拿出一杯装有水的烧杯,问学生:“一会儿老师往这杯水中加一勺食盐,食盐溶解了,老师继续多加一些食盐,还能溶解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教师再问:“我不断往里面加食盐,它能不断溶解吗?”学生还是回答可以。教师没办法了,只好说:“不断地加,食盐不可能无限溶解,下面我们来研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位教师其实就是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四年级学生刚接触溶解,之前已经知道食盐可以溶解,但不知道食盐的溶解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饱和的状态。那么学生的前概念就是“食盐可以溶解,跟多少无关”。听课过程中多少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的老师措手不及,搪塞过去后按自己的计划往下讲,但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解读出了学生的前概念,及时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有效探究的前提——材料

对于一堂科学探究课,材料是顺利进行的前提。材料使用合理让课充满生机,材料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1.用材料提升探究的效度

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究的程度,是否能够成就高效探究。材料不宜求多求全,否则学生盲目动手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听《我们周围的磁铁》一课时,磁铁性质材料盒里面材料很全,各种不同形状磁铁和材料,教师将实验盒直接发给每一组。学生对五花八门材料兴趣很浓厚,有的同学整节课都在玩材料。教师没有在材料的选择上认真考虑,探究活动低效。

2.用材料推进探究的深度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最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们思考:我可以怎么用这些材料?为什么要这么做?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易拉罐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推进探究深度的材料。易拉罐本身是金属做成的,可以导电,但由于外面喷上了一层涂料,导电性能大大降低,用学生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根本测不出来。学生就会在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金属材料不能导电呢?学生会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和讨论,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里,教师提供的材料直接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深度。

三、有效探究的保证——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要由“扶”到“放”

有“扶”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有“放”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扶要扶的恰到好处,放要放的张弛有度。让学生自主探究,一直是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的干预、指导往往过多,教师“扶”的痕迹很明显,教师放不开,使得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很多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就算实验探究失败了也没关系,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过程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

2.有效指导,激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兴趣了,就会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研究。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谁可以把书分开”。我课前就把两本书一页一页的纸张交叉重叠。我故意挑选了班上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生让他们去拉书,将书分开。两个男生很不屑去做这个游戏,认为自己力气大,区区两本书,很容易分开。结果他们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能将书分开。这是什么道理呢?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四、有效探究的支柱——体验

“体验”不能仅仅是个标签,教师应该努力放大其功能,让它成为学生生命感受的一部分,让“体验”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支柱。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学习科学的好课堂。在公园里,可以观察各种小动物、植物;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如何运作;在马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原理的应用随处可见……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1.开展“信息大观园”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的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各种科学资料、收看最新的科学新闻、捕捉最新的科学信息,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搜集学生中比较好的信息材料张贴在教室的一角。每周更新一次,让学生时刻可以接受最新、最好的科学知识的熏陶,为今后学生创新探究精神的形成打好基础。

2.开展“小小发明家”活动

小科学论文范文5

从“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fetaloriginsofadultdisease,FOAD)概念的发展和演进,DOHaD概念与生殖系统的健康和疾病有密切关系。孕期前6周,男女两性的生殖系统在外观上是相似的,至孕7周生殖腺的形态和结构才开始显现。决定性别的关键是Y染色体短臂上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表达的睾丸决定因子(TDF)是性别决定的关键因子。缺失TDF的未分化性腺则分化成卵巢。不良的发育环境如营养不良、吸烟、内分泌干扰等将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的发育,造成远期生殖器官形态和(或)功能异常。小于胎龄儿(SGA)卵巢体积减少20%,子宫体积减少38%。此外,激素增加,发育可塑性,营养状况等与远期癌症也有一定联系。在生命早期第1000天(即从孕育开始至2岁)可改变一生,改变未来(1000days:changealife,changethefuture),此时的年龄期称为“机遇的窗口”(windowofopportunity),是影响人类未来的重要时期。男女婴童此期是关键,他(她)们本身的健康和发育也会影响和关系到其自身和其下一代。2002年,周郅隆教授在国内讲授孕期营养与子育与疾病的关系。2005年起,杨慧霞、林建华教授等也宣讲妊娠期营养对后代远期影响,以及对DOHaD等予以阐述。近十年来国内有专题讨论,逐渐引起重视。所以,研究小儿妇科学也需学习和重视DOHaD概念和学说,并指导临床实践。

2正视目前中国小儿妇科学的现况

据古书记载,中国小儿妇科学早在公元700年至13~17世纪的“医心方”、“卫生易简方”、“普济方”和“女科经纶”等均有女童、少女外阴炎症,月经异常,发育异常等诊疗总结。但此后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教学、科研和培训等方面发展仍较为缓慢。国外早在1939年,匈牙利Dobszay首先从事女性儿童生殖器官生理和病理学研究;同年在布达佩斯建立小儿妇科学;1942年美国Schaufflor专门研究儿童期妇科疾病,出版了第一本“小儿妇科学”;同期捷克Peter在布拉格设立儿童妇科专科;1978年德国慕尼黑建立小儿妇科学,成为世界上小儿妇科研究和治疗中心。然而中国至今能坚持开设小儿妇科的医疗单位为数甚少,更无专科病房诊治小儿妇科疾病;小儿妇科相关检查的必要设备和器械短缺或没有;小儿妇科的专著仅见寥寥5册(1985年蔡桂茹教援主编《实用儿童与青年妇科学》,2003年和2008年杨冬梓、石一复教授主编第一版和第二版《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2006年郎景和、向阳教授主译《儿童青少年妇科学》,2011年郎景和教授主编《青少年妇科学》);中国现行教材中无小儿妇科检查的叙述和介绍,相关小儿疾病几无提及,护理学中无小儿妇科的护理内容;小儿妇科专业人员甚少;更无小儿妇科专业杂志出版,也无杂志专题增刊,仅有的杂志有关小儿妇科专题讨论虽见有几次,但阐述范围及内容尚不深透,未能满足临床需求;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尚无完全有小儿妇科的专门会议;小儿妇科在医院的归属不清,应属妇科、儿科还是妇幼保健院;临床诊治也出现推诿现象;小儿和青少年妇科年龄段划分未臻统一;凡此种种与我们人口大国,女性儿童所占比例甚高的实际需求差距甚大,应加快改变现状的步伐。

3重视小儿妇科的特殊性及涉及面

小儿妇科涉及女胎在母体子宫中的生长发育,也有关于女性从幼年到青年、成年、老年一生的问题。人类的半数为妇女,而妇女中约四分之一以上处于小儿期和青春期。小儿和青春期女孩从出生至发育成熟的这个阶段是女性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心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过程。遗传、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发育。此期发生的妇科疾病不仅发病时给患儿和家属带来病痛和后续损害,有的甚至会有终生的影响和后患。小儿妇科问题有其特殊性,与成年妇科问题也有连续性,但绝不是成年妇科的缩微。小儿妇科的特殊问题主要包括:生殖器官发育缺陷和畸形、有或无激素功能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发育成熟障碍及内分泌功能、炎症、生殖健康问题、损伤。小儿妇科问题也与社会,宗教等问题有关,如性、性传播疾病、少女妊娠、避孕、计划生育、性暴力、性侵犯、割礼、法律保护、人文、文明等联系在一起。无论在小儿妇科的诊治理念、具体治疗、药物使用、手术操作、保护女童及青少年女性的卵巢内分泌功能、生育功能等均应全面思考和个体化、人性化处理,切莫“一刀了之”,除近期效果外,更要注意远期效果、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在开展小儿妇科学科建设中也要重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女童的各种正常数据,包括生长发育、第二性征、不同阶段女童、女青年各生殖器大小、内分泌测定值、影像学数据和正常值,不要总是借鉴国外儿童和青少年女性的数据,应结合国情掌握中国自己的数据,更有益于对中国小儿妇科疾病的保健和防治。

4加快小儿妇科学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小科学论文范文6

1.详尽解读课改内容,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详尽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后发现,依照小学数学教育新课改的相关内容要求,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其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服务于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老师教学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基于此种内容标准,小学数学老师应该从自身出发,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传统的教育理念完全跳出来,善于秉持和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把自己看做知识的传播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随即指导小学学生学习和成长。与此同时,老师应该适当放低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和谐,拉近自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朋友和领路人,在双方的交流、协作和相互作用中互相成长、互相进步。但要注意的是,老师切不可忘却自身的原则,不该做的、不允许做的事情绝不纵容学生,为学生划定出一道明晰的界限,树立自身威严,奠定教学基础。

2.善于联系数学知识,巧妙运用媒体技术

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极丰富,涉及分数计算,负数认识,图形简单变换,以及圆的基本运算等,对于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十分有效,所以小学六年级老师要迎合多样化的数学知识点内容,善于将数学知识点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相联系,从而达到调动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主动性的目的。比如,老师在讲授“分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大屏幕上播放一大块圆形蛋糕的图形,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将这个蛋糕分给5个人,怎样分呢?平均每个人分多少。给学生时间思考的同时老师便可放映蛋糕的动画图景,将一个大蛋糕瞬间划分成三个均等块,每人分得1个蛋糕的,就是(块),也就是1÷5=(块)。在此基础上,老师便可继续提问:把五个人得到的蛋糕平均分成4块,每个人吃掉一块,相当于就吃了几块,那现在每个人手里剩的蛋糕是最原先大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此时老师无需直接说出问题答案,最好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剩余动画图景,最终得出问题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十分有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不知不觉地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3.借用现实生活事件,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从人类的成长规律看,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虽已经走出低年级的幼稚期,但依旧有小孩子的稚气,此时的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与赞赏,所以他们热衷于模仿一切他们所认为正确的行为举动,旨在成功长成“小大人”。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面对六年级学生时,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尽量借用现实生活事件为他们创设相对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他们在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位置,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出一份力。比如,老师在讲授“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xx学校里面有一个直径为6米的圆形荷花池,请问这个圆形荷花池的周长是多少呢?具体要怎么计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学生说:“拿一根细线围绕荷花池边缘高台走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荷花池的周长”,另一学生说“太麻烦了吧!肯定有更好的办法!”其他学生皆在思考与讨论。这时老师便可引入本节课堂教学的主题,带领学生解决“荷花池周长问题”,从而熟练掌握“圆的周长”这一数学知识点内容,教会学生解决生活现实问题的简捷做法。

4.重视课后作业设计,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稳定

课后的练习作业,它虽然与数学课堂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稳定的必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层布置作业,比如在一张作业表单中涉及三个层次的作业,有针对学困生的基础性作业,有针对中等生的巩固性作业,有针对优等生的拔高综合型作业。这样层次性的作业设计,可以充分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获得学习成果后的喜悦,进而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稳定。同时作业反馈时,还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充分鼓励学生但要把握尺度,批评学生错误也要适量,真正发挥作业设计的作用,为小学六年级高效课堂的构建把好最后一道关。

5.总结

总而言之,在构建小学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好以上笔者提及的四种具体方略,多层面把关,最终构建出真正的高效课堂,为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尽一份力。以上即为笔者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方略的一些见解,希望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提出一些可用建议。

作者:袁勇 单位:重庆江津区先锋小学校

第二篇:微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适时引入微课元素

在一堂课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引入微课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可以用微课为学生展示有趣的提问或者课堂内容中最精彩的片断,这有利于学生对这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切的探索欲望;在课堂教学主体阶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运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并化解难点知识;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教师通过制作精美的微课,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升复习巩固的效果。因此,适时地把微课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小学生的高效学习。例如,在四年级上册《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运用微课导入,用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几个有趣的问题,如:“你的身体部位有‘角’吗?”“没有‘角’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或者用视频展示一些美妙的几何建筑,让学生认识角的魅力等吸引学生对角的学习兴趣;在《混合运算》这章,课堂学习的主体部分用微课展示混合运算原则“先乘除后加减”的难点部分,以形象生动的视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本堂课学习的结束部分,用美妙的幻灯片展示本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原则,提升小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

二、合理进行微课组合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微课教学手段不能滥用、泛用。如果一条龙全身都长满眼睛,那就失去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若一堂课过多地使用微课,会使学生出现“微课抗体”,使学生失去对微课的兴趣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效果反而不好。所以微课教学不能为了微课而教学,必须是为了教学而微课。但并非整节课教学只能使用一个微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几个微课或者微课组合,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为原则。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方程(2)》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微课提出问题或者展示方程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意义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主体部分的教学中,用微课为学生们展示未知数在等式两边的移动规律以使学生对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掌握;在课堂的结束部分,再用微课为学生呈现问题或者规律总结,促进小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这样,通过组合形式的微课应用,使学生对微课的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因此,适当地使用微课组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生扮演微课主角

在一些视频微课中,主要由教师担任微课授课的主人公。通过视频中老师的示范、讲解等活动,让学生对视频进行观摩、理解与体验学习。这种微课视频模式与课堂教师现场授课的模式基本相同,只是教授范围针对性强。少年儿童好奇心、自尊心很强,如果把视频微课中的授课主角变成同龄的小同学,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课堂中的小学生会认为视频中的主人公能做好,我肯定也可以!在这些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微课中扮演主角,有利于小学生的高效学习。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微课制作中,教师在设计好“(3/4-4/3x5/6)÷3/2=”的讲解和示范的具体步骤与要求后,让六年级某个班的学生通过培训后,进行讲解和演示,录制下来这个过程作为微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同学能完成得这么优秀和成功,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竞争欲望,对学生的听讲和独立学习有着很好的刺激效果。

四、自主利用微课学习

微课短小精悍,其设计都是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重点或者难点,非常有针对性且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互联网的普及为拓展学生学习时空提供了有效的保证。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的博客、空间,学生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微课非常灵活,可以满足各种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控制视频播放快慢和重复点播,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学习,这就弥补了教师在课堂中照顾不到每个学生的不足,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五、总结

总而言之,微课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以给学生以非常优美的视听享受,还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高效性和灵活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引入微课元素,合理进行微课组合,鼓励学生扮演微课主角以及教会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利用微课学习,以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的高效学习。

作者:吴钒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讨

一、构建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引导学生,创设一种让他们乐于学、善于想、敢于说、勤于练的学习氛围,以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首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差异,秉性各有不同。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上也有高低之分,接受新知识能力也有强弱之别。尤其是小学生,更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前走,用发展的心态和眼光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学习中给予学生深切的关怀和期待,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中,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教师才能做到一视同仁,做到不仅爱“小天鹅”,也喜欢“丑小鸭”。正是由于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得到了尊重,才会尊重教师,亲其师就会信其道,学生自然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其次,师生关系要民主、和谐。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也是隔代交往的过程。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教学质量良好的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平和地接受学生对与错、优与劣,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努力创建一种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是主观能动的人,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也允许学生自由舒展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你的学生才会尊重你,进而接受你的教育,这样你的教育才会有效,你的课堂才会高效。陶行知先生曾言:师生要成为朋友,学校就会成为乐园。因此,希望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注意力并不能持久集中,易于被新鲜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规避,采取各种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在学习上,其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就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首先,讲故事,创设情境。小学生还处在对事物认识不清的阶段,喜欢幻想,也喜欢故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问题变成简短的小故事,尤其是那种看图做题更适合,这样可以为课堂增添很多趣味,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当然,在数学课堂上编小故事,最好用身边的或者小学生们感兴趣的人物、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卡通动画剧的人物,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笼络”住学生学习的心,使其比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可消除他们厌学的情绪,可谓一举多得。常言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玩”又是小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他们感兴趣的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所学知识背景相关的游戏情境,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也可以玩游戏,学习数学也是一种游戏。这样在教学中既做到了寓数学知识教学于生活游戏的情境中,也实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快乐。同时,“玩”能唤起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能让学生主动去动手、动脑、动口,能引发他们积极探索知识的心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有趣。可见,只要教师能带领学生玩得巧、玩得妙、玩得恰到好处,就能有效地把数学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教学,让学生玩中学,学习必将是事半功倍。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每一个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存有一种好奇心,而小学生更是对未知事物存有好奇和探知心理。因此,适当在课堂上设有疑问,能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而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师生在解疑、答疑中建立友好关系,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多角度探索和思考,并提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新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实效的教学、高效的教学。

三、总结

总之,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而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更应讲究方式方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学习,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人人获得“成就感”,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发挥智慧去反思、发现、探索、创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生动的情境,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隋日升 单位: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总校

第四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创新思考

一、巧用现代设备,打造情境化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现代化设备,打造情境化的语文课堂,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教师讲解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看、去听、去思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化静为动,感悟文意。

小学语文课本中一般都会有插图,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但毕竟图片是静止的,立体感不强。因此,教师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功能,由静变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形象。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来播放有关蝴蝶谷的视频。通过生动、奇妙的景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完全陶醉于蝴蝶谷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中,对于蝴蝶谷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由此可见,借助现代教学设备,能够将课本内容由静变动,使学生生动悟意,更好地理解文章,学习兴趣和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难点。小学生年纪尚小,理解能力不强,对于课本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虽已反复讲解,但学生理解起来仍旧会有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将课本中的文字化为图片、视频等,巧解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难点。例如,《问银河》一文中提到的“斜拉桥”和“葛洲坝”,课本上只是简单地进行描述,但学生从未见过,很难形成画面感,也难以理解透彻。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图片,然后展示给学生。借助多媒体,配合演示图和讲解,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分层教学,打造个性化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倘若只是一味地追赶进度,按照同样的要求、速度来教学,很难兼顾所有的学生,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就难以提升。实施分层教学,打造个性化的语文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对于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有着积极的作用。

1.分层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层次进行课堂提问,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要懂得提问、善于提问,既不能向优等生提一些没有挑战性的问题,起不到实际效果,也不能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很难的问题,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以课文《蚕姑娘》课堂提问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侧重对全文中的字词回忆进行提问,如诗中“蚕”和“桑”两字。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笔者会拿出“蚕虫”、“桑叶”的实物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会侧重对全诗的内容理解和作者的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侧重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生自己的体会进行提问。

2.分层练习。

所谓分层练习,就是在同一个班级里,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设计练习题,组织学生练习,既要分出层次和阶梯,同时层次和阶梯之间又应当有紧密的联系。以古诗两首《春夜喜雨》、《春晓》的课堂练习为例,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思维扩展练习为主,如进行写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等,题目训练以探究式开拓题为主,但不能忽视必要的基础练习;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上以知识巩固和再提高为主,主要对基础题目和提高题目进行练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上则以课本内容的再复习为主,练习题目以基础类题目为主。

三、融入生活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找寻语文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1.贴近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结合,从生活中的语文元素进行拓展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将教科书上枯燥的说理和抽象的定论变得有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木兰从军》一文讲述了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因此,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回到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事,在课堂上来谈自己的体会,许多学生演讲感情真挚,甚至讲着讲着就开始流泪。此时,教师再趁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学生要怀感恩之心去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让学生体会责任无处不在。借助源于生活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悟生活的目的。

2.结合语文活动,生活处处是课堂。

语文生活化教学主张语文活动“生活化”,语文活动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学习由课堂扩展到生活,把生活环境变成语文教学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和用语文。新课改中提到,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却不是唯一的内容。生活中的语文资源随处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生动的元素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如常见的语文活动有排演节目、故事会、辩论赛、朗诵演讲比赛、猜迷活动、黑板报比赛、情景对话,等等。

四、总结

小科学论文范文7

一、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能否构

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学习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三样素质,一是精深的专业知识素质,二是良好的职业素质,三是高尚的道德素质。语文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特别是小学生,很容易厌烦这种枯燥的学科。这样,要想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变成鲜活的内容,让学生体会的到感受的到。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的思考、探索、实践。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制造一种轻松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愿意学习的心态、想学习的动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语文课堂焕发出高效课堂的魅力。

二、认真学习课标,努力钻研课本,备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堂反思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要有创新精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课本,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学习的资料。教师要参考教科书,根据教材特点,理清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吃透教材。备课是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本科内容进行讲授的思路,要认真准备,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等的运用,这也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上完一节语文课后,教师要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进步和提高的关键。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中好的方面进行总结和加强,对不好的地方要努力解决、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上提高效率。

三、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对语文进行学习,把握整个课堂。因此,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对语文老师来说很重要。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课文中的问题,就马上催促学生进行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阅读的时间就急于要结果,这是不对的。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浪费了时间,收不到好的效果。这种形式主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要给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把握课堂的节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再如,小学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有任务地去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师生互动,充分享受和谐快乐课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是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强调书本知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活泼好动,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多想一想、多动一动、多读一读、多说一说、多议一议,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中,如此才能让学生学得深刻,让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上确定任务后,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如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记忆生字。这样在学生记忆生字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探索意识,发展了个性,发挥了创造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优化练习布置,巩固学生知识

课堂教学中,课后作业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不够熟悉深刻,所以,留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对知识的强化和巩固是非常必要的。当堂学,当堂练习,当堂掌握,这对构建高效课堂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练习设计得合理与巧妙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课后及时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

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的观点和情感。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比较差,阅历不丰富,而且小学课文绝大部分是情文并茂的美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课文知识的传授,还要把握文中的“情”,以文中的情感为主线,认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愉快的环境可让人感到自由、舒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以一种宽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学习,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七、总结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很有益处。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努力就能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小学生们的发育规律、特点,不断地尝试和积累,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索,从而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杨申杰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学区

第二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一、尊重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1.了解学生个性。

小学生大多渴望老师的表扬,老师的激励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他们会因为老师经常性的小小表扬而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所以说,数学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你的课堂上都如花儿一样,因你的赞赏,开的更绚烂夺目。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

课堂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障碍,使学生很快融入新知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创设有关数学知识的有效情境,理论连接生活,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摇篮,生活处处皆数学,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运用,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学生发言很热闹的情景,但其他学生却不知道在听什么,精神开了小差,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只有用心倾听,才能理解发言的内容,和发言的人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情感的交流。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即使学生没有说话,通过学生的神情,教师也能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教师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目标要难易适度,既不能简单到轻而易举,失去挑战,体会不到努力就有收获的幸福,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就会降低,也不能太高,任凭你怎么使力,也达不到终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很难再有探究知识的勇气。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数学教师要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这样学生打好基础,未来的继续学习才有可能。才能保障高效课堂的实施。

四、优化教学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恰如其分的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要学知识的质疑,为后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的伊始,讲有关的数学故事,播放相关的视频,动画等,也可以凭借教师自身独特的语言艺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导入新课。这样,就能让学生融人教师制定的情景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2.展示提纲,自主学习。教师课前做好课件,多媒体展示,明确本节的自学提纲,并要求自学的时间,指出要检查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就会格外用心。教师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对在自学中发现好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能力,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技能,合作共赢,不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合作中,更能锻炼沟通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的交流。还能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良好的自学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由此知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数学教师必须有改变教学方法的观念,才能在改革中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为学生打造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中领悟知识的真谛,然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去完善数学知识,让知识在脑海里立体完美起来。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与自主探究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教师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六、结语

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的教学素质,学生学习品质,都很重要,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只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完美实现数学教师的高效课堂,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张遂珍 单位:山东省莘县河店镇联校销金寺明德小学

第三篇: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探究

一、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有关要求,准确把握儿童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让数学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积极地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数学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开发。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合格的教师要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跟随家长一起去逛商店和超市,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商品的摆放。上课前,我把商店里摆放的商品做成课件,在新课开始前先播放自己制作的课件,并且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看情境图,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知道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马上联系到前一天逛商店的情景,很快回答出:“把同一类品摆放在一起。”这种亲身实践就为分类的认识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又如学习“小明的一天”一课时,我在前一天放学时就布置学生注意观察记录自己第二天起床、上学、放学、写作业等时间,给学生初步建立了时间观念,上新课的高效就体现出来了。而以这次生活记录实践为基础,学习“认识钟表”知识就很容易了。就这样,我常用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性和趣味性,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高效的效果,并使学生受到了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育。此外,小学生对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更感兴趣,我在数学教学中常把数学知识穿插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比较轻重》这节课时,我变教材里的小熊与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班里学生之间玩跷跷板的场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借机就顺利导入了课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使学生会学数学,增强课堂效率

叶老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高效课堂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先学的良好习惯

“自主先学”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达成部分简单学习目标,为后教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自主先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发现本课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成为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单纯的知识传授早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体制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倾听的习惯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内容之间紧密相连,再加上小学生好动性强、自制能力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听清老师布置的任务,听清老师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思路及理解方法。此外,课堂上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补充。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重视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每天对学生出几道口算题进行练习,不把准备的题目写在黑板上,而是老师读题目,学生写答案,我认为这对训练学生的认真倾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来的,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一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中大部分章节中的问题都是通过学生的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解决的,高效课堂中更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积极实践的良好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把自己的实践与现有的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很有意义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学生在操作实践后还不会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地把动手实践与自己的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能使脑筋得到发展,让它变得更加明智;脑能使手得到发展,让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为此,教师在指导实践操作时,必须让学生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养成良好的亲身实践习惯。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组织学生合作分糖果,先把9颗糖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颗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实践后指导学生分析思考,并用语言把两次分的结果叙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10÷3=3,还剩1。教师借机揭示余数的概念,给学生指导正确的书写格式,这样就让每一步操作都与学生的思维联系了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了课堂高效。

作者:高健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打造分析

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经实践调查发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不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效率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机械的练习中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降低教学的质量。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从主观上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主动学习知识的“人”。因此,教师要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其首要任务是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诸如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以《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法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依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基础以及学习态度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并要求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绘制多边形,并探究多边形不同的面积计算方法。其次,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观点,并不强行干涉与参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因此,学生会根据个人的能力提出个人的观点并分享自己的收获,同时也会提出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此时,小组内的学生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困惑进行交流与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解决数学问题,并吸收与借鉴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多样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在此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对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与成熟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值得教师关注与思考。所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将课堂变为学生练习和交流的场所,而课后则成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空间。这种教学模式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使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突出主体性,在探究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升自身的能力。例如,在《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教材、工具书以及互联网开展教学,要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与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在学生借助一系列的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后,学生对小数的减法与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总结出自己没能理解的地方,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也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练习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收获的把握,要明确学生遇到的疑难点。基于此,教师掌握了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就明白了教学讲解的重点。以此为依据,教师就能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而学生也拥有了学习的目标,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三、总结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获得提升。与此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梳理出课堂教学中的目标,也帮助教师把握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就能够极大的缩短课堂教学的时间,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白雪

第五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探析

一、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意愿,即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与探索者,这种心理需求在儿童世界更为强烈,这也正是学生探究的强大动力。采用主动探究,改变了以往学生的机械接收,而是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自主地发现知识,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与发现者,从而让学生能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展开更为主动而快乐的探究,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一)运用生动的故事

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语文学科本身包含着十分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每个汉字是一个故事,作者的生平趣事,创作趣闻等也是故事,这些都极具趣味性,也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而有趣的故事来巧妙地提出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信息输出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视听结合,更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从而激起学生更为主动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图文声像效果来向学生直观而动态地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并配以动听婉转的背景音乐,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激情。

(三)制造认知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来巧妙提出问题,制造认知悬念,从而让学生的主动探究更有动力。

二、主动探究,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理念。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讲解式教学,而开展学生的主动探究,正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学生不再是消极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而主动的信息构建者,这样才能让教堂成为学生的学堂,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构建生本课堂,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教师通过文本的阅读直接告诉学生山与水的特点,这些都是直接从文字层面来提取的,并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之美,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失去了思考与探究的机会,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这些信息,将其生硬地存储于头脑之中。很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而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教学,通过巧妙地布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阅读与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体参与,变消极接受为主动构建。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是存储信息的机器,而是有着独立性的学习个体,通过学生之间的探究与交流更能够体会出山与水的特点,更能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进桂林,真切地感受山水风光之美,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简练、生动与优美,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更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与探究者,让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三、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学习的人。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课堂的构建不再只是追求学生获取知识的量,而是要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看学生能否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探究,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样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结果,而是亲身经历学习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探究,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从学会解决问题到学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与解决者。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而这些在传统教学中被视为异常的举动,认为与教学无关而加以压制。其实这正是展现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的重要时机。而通过自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得以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与感受,并就这些不同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这可以说是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保护,可以让学生有更多创新与发现的机会,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勇于挑战,善于质疑。

(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下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创新并不是凭空地创造一种新的事物,而是基于认知对现有事物的改造。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打破教材与教室的限制,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实现知行统一。主动探究改变了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小组成员的共同优势来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究,在探究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不再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机械运用,而是用所学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创新的萌芽,促进学生将知识不断地转化为能力。

四、总结

总之,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收,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所展开的自主活动,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与思维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能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真正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作者:刘晓玲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一、准确把握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其学习特点也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并准确把握低中高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如小学生喜欢游戏和娱乐。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设计歌曲、比赛、角色表演、游戏等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学习动力会更足,教学效果会更为有效。小学生好奇心及观察力较强,教学中充分运用卡片、图片、简笔画、头饰、实物以及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学生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诵读并记忆掌握丰富的单词。对于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的陌生内容,可组织学生网络搜集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使枯燥艰涩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拓宽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二、关注情感态度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更具实效性。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并有意巩固和保护学生的情感态度。如学生初学英语时,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教师应当善表扬多鼓励,充分树立并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一个阶段后,学习遇到困难或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充分理解宽容,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刻苦用功,有疑惑及时解决,当天的任务要当天完成,不留漏洞。尤其对于学困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关爱,指导要耐心细致,多加肯定与鼓励,不歧视放弃,帮助其消除自卑,如此这般,才能带给他们继续学习的勇气与信心,才能让他们爱上英语这门学科。

三、创设语言环境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用英语语言工具交际,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上。教师要积极创设学习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提供听觉、视觉等感性认识的机会,利用游戏或情境表演,让学生有表达语言的机会,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发散思维及分析能力,提高运用交际能力。教学中创造条件让课堂练习情景化,鼓励学生口语表达时有表情,并伴以手势动作模仿、问答和复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文中语句表述思想、体会及自由作文等实际操练,引导学生仔细听倾,认真观察,把握语言交际的时地、内容、方式和情感,模仿说、写,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真正地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培养听说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开口说话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并对他们进行大量、反复的语言训练。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把培养听说能力摆在首位,坚持对学生进行经常的持久的足量的听说训练。(1)采用对话表演。模拟教材中的对话材料,分角色表演对话。(2)积极开展情景会话。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由学生自编对话,或在小组内自由对话。(3)定期进行专题说话。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确定会话专题,如介绍人物、班级、学校、家庭、房间等。(4)自由会话。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意自选话题说话或会话,逐步养成日常听说英语的习惯。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尽量采用英语组织教学,以增加听说机会,努力创设英语会话语言环境,既能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又可发展所学语言材料,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境,提高所学知识的复现率,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采用上述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游戏和教学有机结合,克服了小学生怕说英语的怯场心态,让学生自觉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

五、重视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必须渗透学法指导,学生依此学习,便能形成技巧。一是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得如何;学生如何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他们的困惑需求是什么……教师要了然于心,以便在教学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二是学习进程中,要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学法指导。课前要明确预习目的,借助辞典扫清障碍,跟读录音模仿朗读,标注重点疑点。课中通过对语言的感知、体会、分析、理解和训练,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学会带着问题听课、抓住要点和重点思考,积极发言展示、参与课堂活动。课后梳理复习,及时消化巩固所学内容;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以外,还要进行个别指导,矫正指导帮助寻求适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只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处处为学生着想,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六、开展合作学习

英语学科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习将会大大提高互动练习机会,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欢乐和谐的合作学习气氛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与同伴交流会话,展示自己的成果,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比,学生体验到了成功与自信、团队的力量与荣誉感,同时也发展了互助协作精神。为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就要注意建立完善的、活而有序的合作学习常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认真倾听、遵守课堂纪律的合作精神,这样才能使合作真正达到实效。

七、课内外充分结合

《英语课程标准》极力倡导“自主性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十分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指出课外学习活动对学习英语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内训练的内容延伸至课外,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鼓励学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为家庭生活用品粘贴标签,编写英语小报等,鼓励学生在课内外用英语交流等。总而言之,要想实现高效英语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运用不同手段与措施让学生乐学英语、善学英语、会学英语,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主人。

作者:杨萍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勤锋小学

第七篇: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高效课堂,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所谓兴趣,就是指人们探求某事物的积极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一旦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探索。相反,缺乏英语学习兴趣,他们就极可能形成散漫的学习态度,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巧妙设计导入

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乐学、爱学,积极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等,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

(二)精心设计游戏

小学生天玩、好动,游戏教学符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新课,兴致盎然地学习新知识。

(三)有效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栩栩如生的情境,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野餐、旅游、问路、看病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这不仅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效课堂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好坏。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所教授的学科,还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高效教学。这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努力。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变课堂控制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勇于表达。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多关心、爱护学生,处处体谅学生,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更要加倍给予关注,了解和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善于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同时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多给他们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以激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加倍努力去学习。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切忌不能因他们学习的好坏、家庭条件的好差而差别对待他们。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把关爱、尊重带进课堂,学生就会感觉课堂像温暖的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三、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一起学习、探索、讨论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纷纷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但效果却不太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的内涵,把握小组合作的实质,表面看来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仍是以自己为主体进行教学,导致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合理分组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为了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发展,组与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这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

(二)明确职责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有学生无所事事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在分好组的同时,就应根据学生自身能力,为他们分配适合的角色,如选择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选择口语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等,以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促使学生共同发展。

(三)布置任务

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目的明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将所有问题都设计成合作学习任务,应从中提炼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需要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让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分析、讨论,以得出结论。

(四)及时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既不能控制学生的言行,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而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在学生思维受阻、讨论主题偏离正确方向时,及时加以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正确的思路,经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得出答案。

四、结语

小科学论文范文8

(一)政策倾向以及教学资源的分配城乡差距较大

首先,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因地理环境特殊、经济不发达,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所以和城市学校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差了一大截。其次,教师的综合素质低,一些“正规军”不愿意来山区学校任职,在农村学校任职的大部分是一些民转正以及职教毕业的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不硬、教学水平有限,直接导致了对于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澈,执行起来当然也就不顺利。

(二)学生缺乏家庭教育

在农村,许多学生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差、基础知识薄弱,对于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课堂上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实施。

(三)缺失相应的高校课堂督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在实施高效课堂的同时,免不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多么希望接受专家学者的监督和指导。但是由于远离市区,上级教育部门督导起来不方便,加之督导人员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使得我们农村学校高效课堂实施起来不顺利。

二、解决对策

(一)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首先,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和传统观念本质的区别,切实地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再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少一些责怪和批评,使他们对于学习产生更大的信心和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课堂气氛相应得到活跃,当然,高效课堂实施起来也会更加顺利。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想尽一切办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及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虽然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大自然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外,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使高效课堂顺利实施,我们必须改变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水平有限的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培训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汲取好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三)建立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

我们不但要成为学生的良师,还要成为学生的益友。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我们必须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这样不但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还可以相互理解和包容。具体做法:定期开展家长会,教师和家长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这就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详实的信息,通过家校联合,使得高效课堂更加顺利的实施。

(四)加强自身的督导作用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督导方面做得不尽人意,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周密的督导计划。比如和督导员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把自己平时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案,当督导员亲临现场时让他们给予指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高效课堂更好的实施下去。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