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论文范例

文字学论文

文字学论文范文1

对“现代世界如何诞生”的思考实质上是理解当前人的存在方式的基本前提,而对这一问题玛丽•伊万丝侧重于从“技术”层面给予回答,麦克法兰则除了技术之外,看到了人们对“财产权的态度”以及“对利润最大化、对积攒财富和花费财富的态度”是其中最为“核心之处”。但是,在现代世界建构过程中,人们怎么会成为“心甘情愿”的参与者?换句话说,人的存在方式、价值观念如何能够同步于这一建构?福柯的“规训政治学”显然有助于我们介入其中加以扩展思路。福柯曾用“酷刑到规训”来勾勒现代世界“支配人体的技术”的改变,即不再是“增加人体的技能,也不是强化对人体的征服,而是要建立一种关系,要通过这种机制本身来使人体在变得更有用时也更顺从”,这是一种新型的“政治解剖学”。它的意图在于“规定了人们如何控制他人的肉体,通过所选择的技术,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效果,使后者不仅在‘做什么’方面,而且在‘怎么做’方面都符合前者的愿望”。这就是说,通过“技术”使得人们成为了“听话”的人,“规训”也就达到了自我实现而不是“强迫”的效果。福柯将这种思考归功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他认为,“马克思在几个地方强调了劳动分工问题与军事战术问题的相似性”,“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必须用纪律来满足的新需求:建造一种机制,应能通过其各基本构成因素的协调组合而达到最大效果”。但是,对于纪律以及商品世界中纪律以哪些形式得以铺展并未引起学术界太多的重视。实质上,“价值”概念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正是作为现代人生活的“规训”(Discipline)之一种形式,马克思由此开启了“规训”的政治哲学思考。

1.“价值”概念成为人的劳动乃至人的生存的“规训”手段。

在马克思看来,价值不同于商品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在价值的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关系,“被设定为交换价值的产品,本质上已经不再被规定为简单的产品;它被看作和它的自然的质不同的质;它被看作是一种关系”。价值只有在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双重扬弃时才呈现出来,一本书既可以用来读(使用价值),也可以用来换一块面包(交换价值),但是,读和换是隔离的,不能合为一体。交换关系的完成需要“产品把自己看作是一定量的一般劳动即社会劳动时间的实现”。对此,我们不妨再以宫川彰举的例子来说明,人民辛勤地用汗水耕种,收获了具有使用价值的蔬菜,但是作为商品出场时,就存在了一个被市场、被“价值”评判的过程,如果不能满足条件,这些蔬菜只能腐烂处理,“最终元凶就是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成为了衡量人的劳动的尺度便一目了然,“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每个私人劳动者自身的劳动是否有“价值”并不在于自身,而必须交由“市场”裁定,从而“价值”在商品生活中不再是一种逼迫,而成为了一种自觉的劳动取向,实现了“规训”人的劳动。进一步讲,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也“规训”了现代人的“商品化的存在方式”,即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被展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分离”了。

2.价值概念的抽象性成为“人受抽象规训”的存在论基础。

我们知道,依据福柯的意思,支配人的方式从一种“外在的”通过技术化处理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内在的“抽象力量”。马克思也正是通过“价值的四种形式”展现了现代世界是如何走向“抽象”的。价值具有“可感又超感”的特征,这种超感性只能通过另外一种商品体表现出来,最终在货币那里完成了整个商品世界的抽象过程。抽象世界(货币)发生的第一个阶段是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0码麻布=1件上衣便是这种形式的最重要特征。第二步是把1件上衣置换为10磅茶叶,2盎司金或其他等等,这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第三步,则是对第二步的一种“颠倒”,各种不同质的商品体能够展现为“同一商品体”,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这里对于“等同性”作了强调,马克思批评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不可能在质上等同”,因为他“缺乏价值概念”。也就是“一切劳动都表现为等同的人类劳动,因而是同等意义的劳动”。显然,能够将各种商品世界中出现的物(Sache)等同起来在第四步,即货币形式中完全借助“抽象”(货币)实现了。马克思正是在价值形式的“历史性”层面上告诉我们货币是怎么来的,实质上是告诉人们,现在完全被一种“抽象”统治(规训)着。这就类似于一个人在衡量自身的价值、社会属性的时候,往往以某种“身份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准一样,经济生活中的价值概念的表现本身就具有此种高度的抽象性,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受着资本、权利与形而上学抽象统治的基础,没有经济生活,当然为商品经济保驾护航的权利、形而上学的观念也无从谈起。

3.价值概念维度中的“剩余价值”揭示了现代世界“规训”的根本秘密。

在人们理解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总是简单地认为其仅是“对无酬劳动的占有”,即“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样的理解显然还无法推进到马克思剩余价值的真实内涵。恩格斯就指出,这在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那里,“也有人已经多少明确地说过”。马克思正是在这些人止步的地方进一步说明,不是要将这种“对无酬劳动的占有”作为一种“经济事实”加以描述和确认。相反,他要将“经济事实”置放到历史的语境下,追问这是从哪里来的。所以,他“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且论证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怎样和为什么由于商品内在的价值属性必然造成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并进而又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第一个详尽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从而说明这一过程,而这是他的任何一个前人都没有做到的”。恩格斯的意思再清楚不过,在经济学家直接面对的事实的地方,马克思将其引入到历史中瓦解其秘密,通过对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才能够回答剩余价值何以可能,这一点揭示出现代人生活的所有规训的秘密,并最终引向了对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权批判。进而,马克思又通过剩余价值积累展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趋势,实质上,今天所谓的空间理论不过也是对剩余价值的扩展,也正是通过这种概念的分析,马克思呈现出现代世界构造的图景。

二、“价值”的实体化“错认”与观念世界的拜物教“支配方式”

如果说“价值”构成了客观的商品世界的建构,那么,它同时也需要完成对人的观念世界的建构才能真实地阐明“现代世界的诞生”的秘密。这需要价值拜物教来完成“颠倒世界”的正当化过程,“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了、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正是通过拜物教批判这一资本论全卷的观点来完成的。对这种颠倒,马克思说,“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本身的客观的(Gegenstndliche)性质,真实地反映成这些物(Dinge)的天然属性”。之所以造成人们将一种历史性赋予的特征看作是自然性、永恒的,马克思曾从生产的角度给予过论证,诸如认为“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的旧形式消失了,但只是为了以新的价值形式出现”。这一点诚如詹姆逊所说,“资本擦拭了自己的前历史的痕迹(还擦拭了它之前的生产方式的存在痕迹),正如它坚决地把生产的直接痕迹从产品中擦掉一样”。可以更为直接地推论,商品交换社会生成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历史意识的过程,于是,拜物教意识自然成为主流的意识。实质上,马克思还在“价值”概念的讨论中更进一步深化这种拜物教批判工作,这与福柯所谓的新时代“支配人的方式”有着某种隐性的相似点。从福柯的“规训政治学”切入来看,他认为,国家必须要想尽办法去维持人们的健康、强壮、勤奋和安全,而需要两样东西作为保障,那就是知识体系和行政设备,后者主要是一些关于自由、平等、公正、进步和理性以及价值观念的集合而成的体制。也就是说,福柯已经完全看到“价值”也能够成为一种“规训”,但这还是一种哲学层面的价值观念,我们上文讨论的是经济学生活之中的“价值”,两者有什么样的关联?在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价值哲学研究”中,所谓经济学价值概念与哲学价值概念之间一直争论不休。实质上,从经济生活中以价值概念实现对人的规训(统治),转而深入到人的意识之中,踩着如此这般的思考路向将能够明白后者正是一种“哲学上”讨论的价值概念。诸如,马克思在谈到三位一体问题时认为,整个商品世界的颠倒对人的意识的影响,“把在生产中由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充当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换句话说,也正是人们的视野将外在的商品世界看作一个既定的事实承接下来,不再去在内在逻辑上思考其“从哪里来的”。从而整个现代世界所需要的“忘记财产权的不正当来源吧,就从这里开始吧”便获得了价值观念的支撑,这便得到了一种“价值”观念的规训的完成。详而言之,在商品交换层面来看,日常生活通过“价值实体”的交换被看作是“习以为常”才能够完成上述任务。对此,马克思分析认为“,1磅铁盒1磅金,虽然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却代表同一重量,同样,包含同一劳动时间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代表同一交换价值。因此,交换价值表现为使用价值的社会的自然规定性,表现为物的使用价值所固有的规定性,由于这种规定性,使用价值在交换过程中按一定比例相互替换,成为等价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将“交换价值”看作是物本身固有属性的观念,随着种种交换的经济生活逐渐得到强化,人们面对的与之周遭生活的“物”内在地也被看作是具有“交换价值”。例如,地下器官买卖、拐卖儿童之类的非法交易,在价值拜物教的视野中,竟然连身体本身也蕴含了“交换价值”。这就是真实的人们的拜物教处境,“这种现象只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看惯了,才认为是平凡的、不言自明的事情。”当然,这已经非常接近对商品世界日常意识分析了。再集中一点讲,为了试图更准确地把握,还得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谜一般的性质究竟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诸如,从形式上来看,一块面包作为商品要和一本书来交换,这种可能性使得人们觉得“神秘”,也使得人们自觉地以为价值就是一种“实体”,反而认为商品内在并无“价值”这一个固定属性倒是无法想象的了。接着,我们再从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的社会性质来看,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使生产一个使用物所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从这里可以看到,只有在人们的劳动被“表现为”物的自身固有的价值的时候,那个劳动产品才能够是商品。但这个过程的完成,还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是财产权的确立。但是,私人劳动如何才能成为得以认可的社会劳动呢?这必须要将劳动产品置于“交换”之中。这样的结果便是,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被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展现的直接的社会关系,反而“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显然,劳动产品只有放入交换才能够具有一种“价值对象性”并与“使用对象性”分离,劳动产品自身的此种分裂“只是发生在交换已经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时候,那时有用物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因而物的价值性质还在物本身的生产中就被注意到了”。所以,对于这些劳动者来讲,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已经作为“交换者”的形象在从事劳动了。当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本身的价值在生产中就已经作为存在前提。诸如对于一个面包商人来讲,他所生产的面包从一开始就是赋予了价值于面包之中的。如果这个面包商从来不考虑“交换”中的“价值”,那么他的面包可能在无法交换后成为腐烂物。再从劳动产品的交换进一步来看,在“交换”过程中,人们首先关心的当然是自己的劳动产品能够换到别人的劳动产品的“比例”,可是这些比例也并不是一种“天然的事实”。这也是“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实质上,劳动产品在交换中所表现的“价值”也不过是“通过劳动产品表现为价值量才确定下来的,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而一旦完成交换之后,进入到商品世界所完成的货币世界,这种价值的掩盖形式更加隐蔽,价值也就获得了“规训”的最高级形式。诸如在G-G′中,人们仿佛真的以为货币能够生出货币,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并且连货币所获得增值也被看作是货币本身的属性,而忘记这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此,“价值”所具有的自然性以拜物教的“错认”方式完成了对人的生活的“支配”。

三、走出“价值”概念的拜物教与拆解“规训”的实践智慧

历史地看,在商品社会中人们是以“交换者”的姿态从事劳动。可是,在经济学中,“它甚至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劳动—引者注)采取这种形式(价值形式—引者注)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呢?”正因为将此作为既定的事实前提,他们当然不懂得,这是“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社会形态”。但是,“在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意识中,它们竟像生产劳动本身一样,成了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当然,关于政治经济学家的此种思维方式的“奇怪”(拜物教)看法,在上文我们对马克思通过“价值”呈现了整个现代世界的“建构性”的论证,正好反映了人们深陷于拜物教意识之中。那么,现在我们要追问的是,既然人们的“现代生活”整个“规训”机制在根本上说,来自于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即“价值拜物教”。那么,如何拆解这种规训,则涉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拜物教批判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分析。

1.拆解“价值”规训必须瓦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占有原则,改变劳动生产的“交换性特征”,让交换劳动走向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如果仅就劳动过程本身来讲,它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形式所共有”。在这个语境下,我们当然也就不再会谈论“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但是,马克思并未从这种“生产的一般”直接宣判资本主义的劳动的交换的“非正义性”,他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特征,“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生产一般中当然有属于如上述的一切时代的特征。可是,现代的人们如现代的经济学家一样将现有的特殊的物质生产方式看作是这种“生产一般本身”,而忘记了两者的差别,从而这样的看法也便成为拜物教深入人心。“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样说是因为恰好抛开了正是使‘生产工具’、‘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这个特殊实质上就是对生产资料“占有”的特殊性质。人们在解释生产的前提占有时,总是以寓言的方式认为,“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种人“是勤劳的,聪明的,而且是节俭的精英,另一种是懒惰的”,但是,马克思通过历史回溯的方式论证了“原始积累”是充满暴力的过程,“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这种积累使得“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这种特殊的“生产”已经以“资本积累”为“起点”,生产、分配等都依据于占有原则,所以,“国民财富”的增长不过和“人民贫穷”(相对性的理解)是一回事情。

2.超越“价值”规训的实质是走出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

就资本逻辑对世界塑造的内在矛盾来讲,一方面资本试图将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向社会领域进行普遍化的拓展,另一方面“资本又绝没有把历史一体化”。如今,正因为商品的生产过程已经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性质,即生产过程不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而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的生产过程,同时,这种生产还要求投入中的“增值”,这也是资本逻辑的本质。所以,对于资本来讲,“扬弃以自我消费为生产主要目的的、仅仅出售多余商品的那种生产方式”成为了商品流通的前提。从而,“一切与资本关系有关的要素本身越是成为商品,也就是说,这些要素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占有,资本关系就发展得越充分”,这种生产也就“越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今天,这种资本逻辑的延展不仅在民族国家内部完成其使命,它还外推为“全球化”的空间扩展,哈维等人如今的工作正在展现剩余价值概念的空间维度。一时间,历史完全臣服于资本逻辑,正如福山所叫喧的“历史的终结”那样得到了认同。马克思的《资本论》难道就是告诉了一个我们被封闭在资本逻辑内部的一个生活事实吗?显然不是。马克思实质上在瓦解资本与劳动分离的基础上打开了走出这个封闭的可能,这个可能性奥斯本以及维拉都已经看到了。如今所谓资本主义把历史普遍化,它不过“只是量化的抽象形式”罢了,“资本主义绝没有把历史一体化”,这恰恰是“另一种生产方式的使命”。这才是真正超越“价值”规训提供可能性的路径。

3.在人的生活受“价值”宰制、规训与超越“价值”规训的辩证处理中,智慧地走出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

文字学论文范文2

1.识别和品味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对于增添或更换部首、偏旁等的衍生字,要以“会读”为标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着重要求“能写”;对于一些表意不明、不便记忆的文字,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做好汉字识别的基础上,由读入手,反复品味,体会汉字的音律美和情意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安排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等,引领学生走入汉语的语音世界,通过“读”让学生体验作品语音的艺术表达,在语音流动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情感。对汉字语音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品位言语声律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教师应首先通过朗读规范字音,与默读穿插进行,激发学生的初始情意反应;而后进行精读细品,将情意反应由外在表达转向内在体味;最高阶段是诵读,达到学生主体与言语表达课题的自然融合。

2.言语形式的初步体验。

古代文学非常讲究音律的艺术表达效果,要求言语表达要此起彼伏协调搭配,体现言语的韵律美。不同的声律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调质美感,激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如阴暗低沉的字音让人伤感,响亮清脆的字音让人喜悦,圆滑轻快的字音描绘水流,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马蹄声等。教师应充分唤起学生主体与言语韵律一致的情意反应,去体味这些言语表达的深层意义。韵律之外也要关注言语流动的方式,即节奏,它体现在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配合而成的起伏变化。言语节奏是作品审美情趣的表现,能够强化情感表达,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音律的协调、节奏的有致给人带来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意体验,教师应在学生准确把握音准、初步感受言语音律之妙后,引导学生融入语音所传达的情意世界,在诵读中反复玩味言语作品的文脉、气韵,为深层次的阅读提供心理预设。

二、言意转换,体验言语语意

1.组织概括。

语言文字运用的大师水平是把厚书读薄,长文读短,段落读成句子,句子读成字词。自三年级开始,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应努力探究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合理引导,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做到适度有常、通达圆融。在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组织概括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进行练习设计。模式一,给出重点词语和连接短语,使学生能够借助台阶“跳一跳”进行语言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模式二,针对脉络清晰的课文,从让学生概括一个句群、一个自然段开始,一点到面,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模式三,有些课文题目的课题基本概括了主要内容,从课题入手也是一种锻炼概括能力的方法。模式四,针对较难的文章,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摘要的重点词或者线索结构,将学生分析感悟之后的理解填入,水到渠成。

2.学会复述。

只有充分理解内容、切实把握要点,运用有组织、有逻辑的语言,才能做好对课文的复述。复述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学习、运用、发展语言的训练场。复述课文不同于背诵课文,复述要在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有序组织语言,按一定的逻辑,清楚、连贯地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背景等内容;既要遵循原文,又要发挥自主性,恰当地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复述。以《蝙蝠和雷达》为例,教师应设计几个递进的问题。1.蝙蝠是靠什么探路的?并设计表格,记录在不同的试验方法下铃是否发出响声,得出蝙蝠探路的方式。2.蝙蝠的嘴和耳是怎么配合探路的?引导学生梳理关键词并画出示意图,结合图示总结探路过程。3.科学家是怎么模仿的?让学生结合图示和重点词进行描述。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探寻复述的角度和顺序、语言选择。

三、由意入情,体验言语情感

1.反观情景体验。

言语作品在基本语意的表达之外,还在情感、哲理、人生追求、生活趣味等方面给予人类永恒的关照,也因而具备了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体验言语作品情感的关键在于达到读者与作品情感的统一,在于实现感同身受的过程。情感是发于内而表于外的东西,而言语形式是最好的情感外化手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蕴含作品内在情感的言语形式,深入其情其境,体会作者言语表达中的深情厚意。在解读文本时,学生总会带着自身特有的情感准备,甚至形成言语理解的心理定式,倾向于以前接触过、或是当前他们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同化言语表达。这种以“有我之境”投射个人思想感情的模式,不仅使学生的自我情感得到适度宣泄,更让已有的情感体验升华了作品的底蕴和内涵,在由此及彼、彼此相容的复合式反观言语情境中,促进学生自我内心世界的成长。

2.驾驭情景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文学鉴赏工作,即前文所说的文本理解、言语品位、情感体验等,之后就要将教学重点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身心成长上来,这是教师开展语言文字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已经融入作品,切己体察了言语语境,但如何跳出文本所营造情意世界的樊篱呢?一方面将言语情境纳入自我促进的轨道,力求这些阅读行为价值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由此及彼,对言语情意进行深层剖析和意义探寻,体验言语作品韵外的别致。教师不应止步于学生与言语情境世界的相融相感,更应将这种和谐共振的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素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体情能力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所阅读的内容加以融合,促成自我情感阅历的增长。教师和学生不应在言语情境体验中过度迷失,应有教学检测的自我驾驭能力,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提升境界,体验言语“意蕴”

1.理清文路,点拨文眼。

进行阅读训练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脉络结构,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五年级是一个过渡期,也是培养理清文路这一学习能力的关键一年。比如,在执教《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时,教师可以在课始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初读文章第一段,你认为黄山被誉为什么?它以哪四绝闻名于世?2.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松树?第一个问题是重温第一段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回忆起来。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浏览全文,“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几个关键短语浮出水面,凸显了“三大名松”是黄山闻名的“奇松”,为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指明了道路。文眼阅读法,即抓住文章题目中蕴含的双眼,捕捉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在《黄山奇松》的授课中,可扣住“奇”字展开教学,提问学生黄山“奇”在哪?黄山三大名松“奇”在哪?带领学生潜心观察,交流感悟。

2.体会言语主体人格境界。

文字学论文范文3

1.自主学习适应经济社会

当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科技社会,“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因此在高中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

2.自主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主观上比较容易接受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知识。自主学习正是运用多种方法来简化课堂知识,促成学生有效的自主参与。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是课堂教学效率优质、高效的保证。

二、自主学习可行性策略分析

1.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激起对语文学习的强大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

(1)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计算机网络与社会生活日益紧密结合,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与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教学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录像等,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来传递信息,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从视听多重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

(2)语文教学中巧设悬念

大家在收看电视剧时,节选片段配上精彩的解说,往往总会激起人们收看的兴趣,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电视节目预告。往往是几个精彩的镜头或画面把我们的兴趣及注意力吸引过去,使得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教师在讲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恰如其分的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讲读语文课文之前,可先把文章中的亮点、事情的高潮与结尾中的某个部分讲述给学生听,激起学生阅读全文的欲望。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

2.营造阅读气氛,体验语文学习乐趣

领悟文章含义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阅读,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化静为动,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感情的语言,还原作者的感情。阅读文章可以让学生感知文章的内涵,是体验文章感情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通过形象思维,将文章中的人、事、物等等变成可以看到、听到、感触到的客观存在。运用联想和想象,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从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兴趣只是激发学习的一种动力,要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直保持自主学习的势头,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及学习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要充分授以其方法。诗歌、文章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当的方法学习,避免在学习中出现能理解但是不能做题的现象。现代高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领会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尊重个性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和领悟的权利交给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自我,体验创造的乐趣。可在课程设计中导入体会学习所需要的问题,比如: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对文章中感受最深的一点?等等这样的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们阅读中体会的差异,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

三、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的思考

教育的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着漫长变革的过程。课程改革需要遵循规律的客观性,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开展教育工作,避免一些学习的误区,才能在教学效率中事半功倍。

1.自主学习的自流化

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就可能出现不给学生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提示,没有要求。使得教学课堂变成了典型的“放羊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主。这种方式让课堂失去了控制,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是无法替代,不可或缺的。

2.非教学活动过多

文字学论文范文4

1.1注重课堂知识的讲授,学生很少有时间独立思考

基本上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考试也基本期末一张卷纸,考核的是平时讲授的内容,很难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1.2授课方式比较单一,还是以板书为主

没有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即使有投影、用PPT授课,基本上也是纸质教案的投影,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因此学生觉得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1.3实验设置的不够合理,大部分是验证性试验。

验证性试验只是对学过内容结论的一个检验,学生在试验箱上按照步骤循规蹈矩的重复性验证,很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也不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知识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考试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2.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例教学。

通过实例教学,告诉学生设计目标,由学生自己自行解决问题,这样改变了学生以往只是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促使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设计方案、选用器件、完成案例。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比如,我们在讲译码器时,因为有门电路的知识作为基础,这时只告诉学生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将三位二进制数作为输入,然后将它转化成八位输出的电平信号,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一个3/8译码器,然后在仿真软件上实现。这样设计完之后学生对译码器的功能已经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熟悉了仿真软件的使用,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采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扩展知识面,增强趣味性。改变多媒体只是板书的替代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以扩展这部分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彩色线条、动画效果一点点分析译码器这种中规模集成电路,加强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一起一点点的完成对译码器内部逻辑电路的分析,可以很容易的看清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省去传统画图费时费力、解决了分析时枯燥无味、学生理解效果较差的弱点。将远期大的学习目标转化成近期小的明确的目标,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实际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链接功能扩大知识面,接触一些前沿的东西,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改革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融入到设计性实验当中去,在设计性实验中完全可以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内容。比如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是学习组合逻辑电路时验证3/8译码器的功能,学习时序逻辑电路时验证计数器的功能,验证过程枯燥无味,学生也完全不知道译码器和计数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只是简单的了解这两种器件的输入与输出的逻辑关系。为此我们可以将两个验证性实验改为一个设计性实验。提出设计要求:用译码器和计数器设计一个电路控制8个彩灯按一定周期依次循环点亮。这样学生就必须在理解译码器和计数器功能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去设计出这个电路.用译码器的八个输出端口分别连接8个彩灯,然后用计数器记时,将计数器输出端的低三位接至译码器的输入端,控制译码器的输出,进而控制彩灯间隔固定时间点亮。然后让学生在实验箱上完成这个电路,即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好的理解了这两种器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3增加实践环节,设计好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作为实验内容的有力补充,使学生充分综合利用所学的所有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课程设计环节可以让学生用555定时器设计一个时钟电路,将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做一个很好的整合,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两部分知识的内容。关于电子技术的仿真软件也很多,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

2.4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通过训练计划项目使学生提早接触专业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指明方向,合理规划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涯。在训练计划项目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去找课题、定计划、实施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辅助指导作用,提供信息,帮助解决难点问题等等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吸收到自己的项目中来,毕业时优先推荐就业。

2.5改革考试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期末考试成绩实行结构分,卷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提高设计性实验的成绩所占比重,由20%提高到30%,从而促进学生重视设计性的实验,能够独立思考,勤思考多动手,并充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剩下的20%成绩由老师进行面对面的问答考核,由老师综合学生的表现给出成绩。还可实行加分政策,对于参与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以及参加老师科研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分数。对于平时勤动脑、动手能力较强、喜欢做设计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找题目、多做课外的东西,然后在总成绩中适当加分,促使学生平时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参加科研项目势必要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所以对于项目做得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是公平的。

3结束语

文字学论文范文5

在大学生英语课堂中实施自主性模式学习,必须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师不再担当知识供货商,而要转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或管理者。在合适的时间向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热情。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和知识讲授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多于自我反思。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实施该学习方案,并监控自我学习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式外语学习方法被认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最好办法。英语课堂小组学习与学生自主性学习并不冲突,二者是协调互补的整体。这两种学习方法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再过度依赖教师的引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既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还能在遇到疑难情况时及时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各种小组语言练习,增强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跳出了英语教材的范畴,有利于培养和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教师可在课堂外为学习小组提供必要的指导,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等相关教学设备,将英语学习小组的功能与作用延伸到课下,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

三、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学习工具

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可以建立课堂自主性教学辅助软件系统,设置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员三种类型用户。其中,教师负责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指导和答疑辅导,并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学生可通过其他辅助工具,进行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英语学习;教学管理员负责系统更新和维护。这种练习辅导系统适用于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性学习,学习内容包括课程学习、问答练习、课堂对话、单元测试等环节。课件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内容提示、问题提示和答案提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答练习采用分级形式,学生可选择不同级别的练习题。多数大学英语学习者有很强的自主性学习意愿,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对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的帮助不够,需要进一步地增加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了对不同来源信息资源的有效组合。大学课堂由传统纸介质课本占主导,变成电子化、交互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同时使用,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应用软件等教学资源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这些资料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的学习语境,辅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节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性和个性化的英语学习。

四、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考察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用一次试卷的考试成绩来检查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是不合理的,试卷的分数很难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和语言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要打破单一笔试的方式,运用多种考核办法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可在原有试卷考核的基础上将平时学习态度、作业、课堂提问等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之内。还可实行分阶段考核,对每次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计量。考试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起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例如,可以增加英语课堂对话练习和小组练习等活动得分在总成绩中的权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结语

文字学论文范文6

(一)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这里的自主性包括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学生的自主人格。从学生接受教育过程来看,学生是教育客体,但从学生内化过程来看,外在影响必须通过他们的心理矛盾运动起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过去传统模式转变到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模式上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并及时进行学习结果的反馈,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设计学习过程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热情,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意和创造力,通过选择、重组、循序渐进走近目标。

(二)构建民主而和谐的教学环境

民主是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保证。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我们知道,当今时代的小学生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过去的学生了,他们的个体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在新时期环境下都有了很明显的发展,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尽可能以民主的态度来扶植、提升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

二、适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选择课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而在一定的教学进度内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这种作用可以帮助完善知识讲解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但这种模式又不完全等同于过去的那种一味以教为主导,以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它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基础上的。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而每个学生又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即使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再加上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结构的建立。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两者兼顾的基础上,去协助学生树立信心,指导学生把握认知的方向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为此,教师本身必须明白一个重要理念,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思维而教,为解决问题而教,获得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实现问题解决。只有教师自己对教学目的做好“定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才会“到位”。

(三)教师是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激发者

首先,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知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其次,在处理课堂活动细节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利用这些媒体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不时穿插一些知识背景,让学生在更为逼真、真实的场景中,去体验知识演绎的过程。例如,在朗读语文课文时,如果配上相关乐曲,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配乐轻声齐读,就会使学生朗读的兴致更高,效果更好。再次,在对待学生发言和各种结果时,教师要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对待,教师要延迟判断,让他们有自我修正错误的机会,并用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交流。最后,教师还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调控,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反馈,学习会变得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的回应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推动力。

三、正确理解“双主”理念,努力实现教学互动

(一)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所致力实现的目标

作为语文教师,其发挥主导作用时必须首先树立“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教育活动开展前了解主体,在教育环节设计上尊重主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靠主体,在教育实践中信任主体,这样就能根本实现由过去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转变为师生共同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来进行的“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不要个人完全接管学生的发言权,而是要注重对话,不要刻意地、命令式地去改变人,而是邀请学生参与,使语文课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和教师)彼此都能成为在语言习得和人文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收获的人,互相造就对方。如果教师设计的语文课程教学只顾着去达到自己所制订的目标、内容,而不去听听学生真实的声音,看看学生真实的生活,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而言,将只是国家的、学校的、教师的、考试的,而不能被学生放置在自己的生活脉络中理解,进而展现人文教育意义与生命力。

(二)教师主导是学生主体发展所需的前提条件

文字学论文范文7

1.过度相信学生,教学过程“放得过多”

在有些高中语文教师的眼中,似乎只要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教学就会“无所不能”,对学生能力过高估计,教学中一味地“放”,将全部的学习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的方式显然操之过急,一味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兼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基础,反而难以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2.教师成为局外人,课堂中“沉默寡言”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虽然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题之后,自己似乎就成为了局外人,没有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习情况,也没有及时掌握学生探究学习的进度。出现了教师闲得慌、学生学得乱的状况,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沉默”,教学互动性效果大打折扣。

3.追求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自主课堂中需要热烈的氛围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气氛轰轰烈烈,停留于表面的繁荣。有些问题看似学生讨论得很有氛围,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深入理解,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成效不高,整体教学效率明显低下。

4.检测固守格式,未能坚持“随机应变”

当堂检测能够及时获得教学的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完善教学内容,这样的形式应当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部分教师在运用中较为呆板,一定是印刷出来的作业纸才是正式的当堂检测,常常为了保证留有足够的教学检测时间,而倒逼合作探究环节时间压缩。

二、贯彻课改理念,让自主教学凸显成效

将自主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是正确和高效的选择。但是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合理,避免形式僵化以及片面理解的现象,从而真正体现自主教学模式对教学深入开展的促进作用。

1.坚持大局掌控,收放均在控制之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教学智慧,尤其是要能够灵活掌握教学的进度、节奏,巧妙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一点对于自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有度、“收”有力。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内容与环节,绝不迟疑,立即放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应当由教师进行点拨引导的“收”的环节,也要“收”得到位。通过有放有收的互动来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2.坚持引领启发,以互动促教学深入

对于自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可以达成一定的目标,但是许多方面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尤其是在思维方式方面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为开阔,思考更为高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双轮驱动”,一手抓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一手抓学生学习难点的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这样既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内解决难度中等以下的问题,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难点问题,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3.坚持实效原则,摒弃华而不实程序

语文教学是一项务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那种只追求表面形式的教学改革是伪命题,只有踏踏实实抓好教学的重点环节,才能够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对自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要点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凡是能够省略的无效环节一概略去,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点,始终体现学生思维的启迪,始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例如在探究题的设计中删除没有深入思考价值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明确牵头学生,保证学生的研究活动井然有序,避免叽叽喳喳“一窝蜂”的现象。

4.坚持灵活机动,务求信息反馈实效

文字学论文范文8

在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者学习效能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通常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进行看待。对于不同水平的网络自主学习者而言,自我效能不高的原因可可能有三:一是部分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导致学生从心理上恐惧学习;二是部分学生来自于较为偏远落后的地区,因此对于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操作不够熟练,同样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必要的信心;三是部分教师在进行学习任务的制定时期望值过高,而学生本身的水平通常都是层次不齐的,因此同样导致部分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不同性别的角度来看待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控制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女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都是要明显高于男生的,女生对于网络自主学习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行为上都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还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自我效能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文科生网络英语学习自主能力要高于理科生,这主要是因为文科生往往英语基础更为扎实,因此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感来。

2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自我效能的干预手段分析

上文当中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所存在的差异以及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说明和分析,教师在认识差异的基础之上就应当采取各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处理。下文结合具体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2.1将网络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因素的一种,直接或者间接的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向学生讲授具体的语言知识以外,还需要让网络学习者在学习环节过程当中认识到较高的自我效能也是外语教学目标之一。到目前为止,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咋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者进行指导时仍然沿用的传统外语教学方法,重视的也仍然是只是和技能的传授,而完全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和信念对其未来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针对于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来进行实现,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为自己的学习做计划,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乐观的反思,这样一个过程不仅能够较为突出的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更是会促进和加强学生的有效自主学习。

2.2让学生充分体验情境教学

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当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情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要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和内容,使得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层面之上能够始终处于进步和提升状况,在不断感受到成就和进步的氛围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其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学习内容和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不能够局限于教材和练习当中,还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方法和模式来,具体形式可以是专题讲座或者是英语辩论等,多元化的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决策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建立和增强自信。最后一点就是强调教师对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学习平台上的各种资源来与学生保持联系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使其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目标和自信心来。

2.3加强各种形式的学习合作

加强多样化的合作式学习对于学生的成功体验同样是有帮助的,如可以让学生在基于任务的合作市学习模式下完成自己的自主学习任务,实践发现,基于任务的合作型学习模式对于学生的互助合作以及取长补短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于学生效能感的增强也同样非常有效果。在此环节当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鼓励和帮助,事实上,他人对个体的言语是个体自我效能最为敏感的信息来源之一,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当中要擅于对学生进行言语鼓励,基于此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赞扬也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应当基于一定得原则和标准,如应当在发生学生闪光点和优点的时候予以表扬和鼓励,其次就是表扬和鼓励要和事实尽可能的相符,过高或者过低评价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