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创新

后疫情时代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创新

疫情的科学防控,为高校的教学改革供给了新契机和新动力。在疫情期间,外国文学课程面对危机,主动求变,开展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化危为机。通过本次教改,教师真正转变了“教”的理念,学生改变了“学”的模式,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为后疫情时代下的课程信息化教学做了初步的探索。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是多样的,以教育信息现代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其路径之一。肺炎疫情防控给高校教育信息现代化供给了新契机和新动力,外国文学课程即在本次疫情期间做出了教改的努力,开展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为后疫情时代下的教改做了初步有效的探索。

1.教改背景

外国文学课程教研组经过对各个课程平台和直播平台的比对分析,以及在线上为期四周的教学后,教研组通过对师生意见的调研分析发现,该门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习资源多,拣选难度大。外国文学课程在国内外不论是学科、教材、管理、还是教学体系建设均相对成熟。近十多年来,由超星/尔雅学术名师讲坛推出的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以及暨南大学张世君教授主讲的外国文学随堂录播课就属于优质资源,播放次数前者是10万+,后者也近5万。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推出的经由蒋晨勇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团队共同建设的《外国文学史》慕课课程更是深受学习者的欢迎。喜马拉雅平台上2018年年底推出的由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付费音频课程《世界名著大师课》,订阅量高达40.3万人次。除此之外,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方向还有大量的国别文学课程或者作家研究课程优质资源上线,面对如此繁多的资源,把好资源关,为学生拣选出优质资源,就成为教师线上教学中的第一要务。还有专业素养弱,自学习惯差。本次教改外国文学课程面向的是河西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尽管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具备了独立研读作品的能力。但实施有效的远程教学,还需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河西学院作为一个地处西北的甘肃省二本院校,生源大多来自当地农村地区,部分学生还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条件限制,网上优质的视频课“直接拿来”还没法解决本校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还必须量身定制适宜的教学内容。在依托线上优质资源进行视频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现状,对本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做自主设计。安排作业,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学习内容,就成为保障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扭转学生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的一大契机。

2.改革创新

有了强大的背景,就需要更好地改革创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建立了“世界文学教学资源库”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我国网民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用户占比98.3%。而微信占到用户总数据流量的34%。”而当下的高等教育受众群体基本都是“95后”,恰好就是微信用户中黏度最高的群体之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顺时应势,将学生的最爱APP“微信”为我所用,润物细无声的借微信公众平台巨大的粉丝群以及功能特征优势传播教学资源,以此助推专业课程的教与学。外国文学课程涉及的是除中国之外世界其他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有限的课时面对庞大的教学内容的无力感是横亘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就势在必行。该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收集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建立健全学科框架,打下坚实的专业素养提供了路径。“世界文学教学资源库”公众平台的宗旨即在收集展示该课程的优质资源,为学生做好资源遴选工作。该公众平台设置了“经典选读”“经典评论”和“作品微展”三大菜单,在各菜单下又按照历时性特征分设子菜单。“经典选读”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接受名家名作启迪;“经典评论”让学生掌握学科前沿信息;“作品微展”展示师生的微课作品和优质作业。其次,再有利用雨课堂+微课制作,来查漏补缺。线上教学中,中国大学慕课中短视频由于时长的拘囿,一部作品往往只涉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必须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为了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也为协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章节知识体系。教师通过雨课堂+录制微课进行重难点内容的补充讲解,集中解决学生在线学习时可能因为不具备相应知识储备而产生的困惑。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利用“雨课堂”中信息推送、实时互动的功能,将师生处于同一场域中,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并且利用雨课堂采集到的学生学数据,再结合线上的学习数据,为在大班额中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雨课堂因使用的是学生自己的智能手机,也不会受限于公用教具,就为加入更多独创性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便利,“可加入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充满情境化的教学设计”自制微课更是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做拓展延伸讲解。最后,通过发放作业+互动答疑,提高学习质量。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教的质量要靠学来落实。因此学生的学习需要刺激源,需要驱动力。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需要有问题指引。可能传统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也有预习行为,但因为没有问题导引,因此漫无目标。而在本次教改中,通过雨课堂,教师定时作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任务驱动下落到实处。常规作业包括知识点梳理、听课笔记、读书笔记、文献阅读笔记和部分思考题。课前教师提前下发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安排学生自主梳理,有助于提高慕课自学效果,完成识记目标。上传听课笔记,旨在确保线上听课质量,避免学生囫囵吞枣。撰写读书笔记,是因为本课程是一门文学课,这是学习文学课的必备素质。因此,以教学进度计划表为依据,教师会积极推送相关的电子书,引导学生在线阅读原著,深入体味文学艺术的魅力。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会或在学习交流群以及线下课上进行集中答疑、互动研讨、点评作业,抑或单独辅导,帮助学生彻底疏通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找出问题,就存在的问题设计研讨的选题,维持好讨论的秩序和大致的走向,以及把控时间进程,在适当的时机对讨论加以引导、点评和总结,进入实现布鲁姆教育目标中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高阶”目标。

3.效果意义

今天的教学改革,多数集中于“雨课堂”或者“教学线上资源”大APP(诸如中国慕课网,学习通、爱课程)的直接引入运用。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因为学情不同导致具体运用时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教师选择自制微课或者慕课,可是碍于慕课、微课的高成本性,以及不能适时结合最新研究动态调整内容的不可修正性,总是给一线教师带来种种遗憾。开展“雨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改革,正是借力使力、顺时应势之举,具有多重效果和意义。河西学院以项目为抓手,“以《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为试点,应用实践‘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教学改革工作,自2017年已经推广到思想政治课和大学外语课等公共通识基础课程,切实促进了学校内涵提升和质量提高。”因此将混合式教学机制全面覆盖到专业课程中具有可行性。“雨课堂”+“微信公众平台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机制。但又不是彻底照搬,在借鉴的基础上有自身的创新。雨课堂中特有的“课堂、课件、试卷、公告”,“成员管理、讨论区、设置、分组”功能更好地实现了线下教学活动有效组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专业课程诸如MOOC等优质教学视频资源的直接引入。经典名篇节选导读、名家名篇学术文献导读资源,主讲教师自制微课资源也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完成共享,实现学生的“SPOC”针对性拓展学习,达到教师教学科研互促的目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性。外国文学课程在文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课时非常有限。教学内容庞大繁多,从古到今除中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余国家的文学均有涉猎,由于异域文化隔膜外加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欠缺的原因,导致教学任务艰巨,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问题引导下的自学也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微信公众平台共享的大量的资源,也切实保障了教学效果。

作者:侯建芳 单位:河西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