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国电影全球化对我国电影的启示

他国电影全球化对我国电影的启示

【摘要】近几年,韩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有着不俗的表现,无论是电影获奖情况、商业表现,还是凭借电影影响力带来的文化输出,韩国电影在政府“文化立国”的口号下,向电影全球化又迈出一步。而作为世界电影票仓的中国虽然在2012年就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电影的艺术影响力、文化输出能力与现在的市场地位仍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关系。而电影除了商业属性更重要的是文化艺术属性,也许可以从韩国电影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韩国电影;电影全球化;文化认同

一、韩国电影产业的崛起

近几年来,韩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收获颇丰。2018年,李沧东导演的《燃烧》刷新了戛纳电影节场刊评分新纪录;2019年,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不仅拿到韩国第一座金棕榈奖,还捧得了奥斯卡第一个非英语最佳影片小金人,2021年,凭借《米纳里》中细腻的表演,尹汝贞斩获了韩国首个奥斯卡最佳女配。韩国电影凭借成熟的工业技术、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逐渐成为世界电影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而韩国电影从百废待兴到崛起也几经起落,并在一些困境中转危为安。

(一)几经起落的韩国电影。韩国电影和韩国历史一样,在20世纪前半叶的动荡中举步维艰,到20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第一次黄金时期后,又受“军事执政”的禁锢,直到1984年,以《电影法》的第五次修订为标志,电影生存环境才变得乐观开放,好莱坞电影和电影公司长驱直入,香港电影也进入韩国,二者都对韩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9年以119天内620万观影人次①的《生死谍变》为标志,韩国电影拉开了振兴的大幕。而2003年,《实尾岛》则开启了韩国千万电影的大片时代。《太极旗飘扬》(2004)、《王的男人》(2005),每年一部千万电影的频次,让韩国成为少数可以与好莱坞抗衡的电影市场。2006年,为了顺利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韩国在电影放映配额天数上做出让步,国产电影每年必须放映天数的规定从原来的146天变为73天,韩国电影进入了发展停滞期。虽然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缓慢,但也让业内人士对大片是否可以被韩国有限的市场消化进行了思考,“大片瘦身运动”开始。刚进入千禧年,韩国电影建立了完全的电影分级制度,以年龄划分为五个等级,在业界的不断努力下,2011韩国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开始回暖,2012年金基德导演的《圣殇》收获韩国第一个三大国际电影节金奖——威尼斯金狮奖,直到2013年韩国电影才彻底迎来了第二次产业复兴。

(二)崛起原因探析。对韩国电影来说,它的崛起和政策的扶持、市场的规范、资金的充足以及人才与专业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政策的扶持。1995年《电影振兴法》的颁布标志着韩国政府振兴电影的决心,后经多次修订,1999年正式将电影促进会更名为电影振兴委员会,2000年建立完全的电影分级制度,2002年设立振兴基金库。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电影委员振兴会,这一隶属于韩国文化观光部的民间机构,对韩国电影资金的统筹、小众艺术电影的扶持、国外市场的拓展、国内电影的教学等都有一定的介入,是韩国电影良好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电影税收减免、将电影从服务业转到风投业等政策引导了大企业的资本注入,这些宏观调控手段为韩国电影的振兴提供了积极自由的环境。其次,市场的规范与资金的充足,韩国电影制作分为“准学徒制作体系”“独立制片人体系”和“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1],制片人制度的确立促使电影的开发管理更为高效,也激发了电影创作者的热情。最后,人才与专业技术的发展。韩国电影教育几经改革,为韩国电影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尤其韩国电影学院(KAFAKoreaAcademyofFilm)近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如精英主义的招生原则,双轨制的授课安排,长篇电影制作教学等,除此之外还会对一些优秀电影人进行再教育来适应电影市场和技术的快速更迭。奉俊昊、金泰勇、崔东勋都是该电影学院培养的电影人才。韩国电影的崛起还离不开韩国电影业界人士的团结,最著名的便是1999年的“光头运动”②。对本土电影的热爱也倾注到他们的电影里。

二、韩国电影的全球化

一年四次的人均观影频次使这个人口数5000多万的电影市场没有继续增长的空间,不光韩国电影,包括K-pop(韩国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文化商品开始在全球寻觅发展机会,通过中外合拍、在世界各地举办韩国电影展览等手段也获得了全球化的一些成效。此外,全球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沟通价值,而韩国电影擅长通过构建民族精神与情绪来达到这一目的。

(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13年是韩国电影的海外发行元年[2]。朴赞郁、金知云、奉俊昊③三位导演都交出了好莱坞作品处女座,其中奉俊昊指导的《雪国列车》获得了口碑票房双丰收,引发的连锁效应为韩国电影带来超过2000万美元的出口额,被认为开启了韩国电影走向海外的大门。之后,《釜山行》(2016)、《小姐》(2016)、《寄生虫》(2019)等电影也在海外市场有着不俗的表现。韩国振兴委员会认为,韩国电影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与海外发行和营销模式有很大关系。为了更好进行国际推广,韩国电影不仅常常参与国际电影活动、还积极举办韩国电影展览来增加韩国电影辨识度,对宣传材料的印刷也有补贴和支持。此外,一些电影还积极参与到当地的节目中进行宣传,比如,《寄生虫》在获得奥斯卡前登上了美国家喻户晓的肥伦秀,降低身段来到脱口秀进行营销造势,增强了电影在海外观众心中的熟悉感。

(二)韩国类型电影与民族情绪。相比于西方国家中作为自发接受的产物,电影是通过一种现代文化(殖民式地)移植方式传入朝鲜半岛的。[3]韩国电影一开始没有自己的类型片,在近十多年才逐渐形成具有自我标识的电影类型。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识就是影片中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情绪,这个标识也是韩国电影区别与好莱坞、区别于其他国家电影的重要因素。韩国电影中最具辨识度的是以《辩护人》《杀人回忆》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题材、以《高地战》《特工》等为代表的南北关系题材、以《哭声》《釜山行》等为代表的恐怖题材、以《新世界》《中国城》为代表的黑色题材。其中现实题材电影要么取材于社会、要么根据现实生活虚构而来,虽然展示的是现实主义但也对细节和真实性进行艺术化的加工;而反应南北关系题材的电影,不会直接究责,而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用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去反思民族的分裂;恐怖题材灵感取材多元,不拘泥于俗套的恐怖片形式,开发广阔的题材空间;而韩国黑色题材电影借鉴了港式黑帮片的风格,并因地制宜找到了自己反英雄、复仇主题的黑色之路。

三、韩国电影全球化对中国电影的启发

中国电影市场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海外文化输出能力与现有市场地位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关系。中韩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中韩电影有相似也有差异,在韩国电影的崛起和全球化中寻找可以借鉴的方向。

(一)规范市场与法规。从韩国电影的崛起与海外传播的努力上不难看出,电影振兴委员会和《电影法》的几次修订、电影市场的规范高效等都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将电影发展的宏观环境变积极,才会激发更多的创造力。但我国又和韩国国情不同,在不伤害原则的情况下,首先,应该与时俱进地修订电影相关法律法规,来解决目前有碍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问题,如明星天价片酬挤压创作资金和热情、版权管理等问题等。其次,我国电影缺少创新创作能力,应当鼓励电影题材多元发展,对原创剧本、原创影人给与支持。最后,我国现有电影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高效,应当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国的电影运营机制。

(二)因地制宜坚守本土文化。无论是《秋菊打官司》、还是《霸王别姬》,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总是立足与本土文化、本土精神,最后面向了世界。但在国产电影后来的发展中,这样根植于本土文化和精神的电影越来越少。反观韩国,虽然历史文化并不悠久,但总能因地制宜,把民族精神与情绪融入在电影中,将外来类型片进行本土处理,最大限度地展现电影故事发生的那个节点的精神与文化。其实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和纪录片一样拥有文献价值,就算是虚构电影,也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应创作者当下的思考与感受,而这也是与时代相关的。因此人们需要认识到电影作为传承本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手段应当好好利用,只有立足本土才可以面向世界。

(三)主动的海外推广。我国的电影海外影响力不够强大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展现优秀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作品,另一方面便是海外推广难成规模,尤其在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推广不仅应该和新技术结合,还应当从传统的、被动的状态改为主动出击,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可以借鉴韩国的方式来举办一些优秀电影的海外展览来增加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熟悉度,但由于疫情防疫处于常态化的阶段,可以将这样的展览搬到线上,向世界主动推荐中国电影。四、结语我国电影有过非常灿烂辉煌的时期,不仅在国际上屡屡拿奖,电影本身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潮。今日,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我们,却缺少了当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情感,口碑与票房常常存在不对等的关系。因此,中国电影应当立足于本土文化精耕细作,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主动的进行海外宣传,才能使中国电影在世界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宋晓利.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运营模式研究[J].传媒,2016,(02):59-61.

[2]范小青.韩国现代电影产业发展[J].当代电影,2014(02):104-109.

[3]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M].周健蔚,徐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

作者:袁楚晨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