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与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探究

李仪祉与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探究

[摘要]李仪祉抓水利高等教育,提江河治理方略,修水利工程,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水利事业奠基性的工作,为人们熟知。李仪祉创办多种水利科技期刊,推动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的发展;撰写大量具有传世影响的论著,从一个侧面展示对水利事业的贡献,现行文献讨论甚少。对此精神财富进行追踪和疏理,以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李仪祉;水利科技期刊;论著

李仪祉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他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以及多所设有水利专业的学校,提出并主持兴建陕西泾、洛、渭、梅四惠渠灌溉工程,主持黄河、海河、淮河、长江等江河治理方略和治理工作,硕果累累,已为人们所熟知。而李先生主持创办中国水利科技期刊,撰写涉及多个水利分支学科具有传世影响的科技论著方面,人们提及甚少。本文对此进行追踪和疏理,以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本文可供水利科技工作者参考。

1创办水利科技期刊

1915年3月至1938年3月,李先生先后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长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职。“每到一处他必组织出版一份(水利)月刊”[1],于是就出现《河海月刊》(1917年12月创办)、《华北水利月刊》(1928年10月创办)、《水利》(1931年7月创办)、《陕西水利月刊》(1932年12月创办)、《黄河水利月刊》(1934年1月创办)等水利科技期刊[2]。这些期刊,以研究学术、促进水利建设为办刊宗旨,刊发水利教育、生产、科研人员和团体“学理有所新得,事业有所新展,法令有所新颁,考察有所新获”的文章[3]。据文献[2]统计,在李仪祉的推动下,中国近现代(1840-1949年)累计出版50种水利科技期刊,以《河海月刊》创办时间最早,《水利》办刊时间最长。截至2013年,50种水利科技期刊中有11种尚有学术影响,其中《水利》学术影响排名第1,《河海月刊》排名第2,《华北水利月刊》、《陕西水利月刊》、《黄河水利月刊》排名第4、第5、第7[4]。这5种水利科技期刊,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的佼佼者。今天,继承《水利》《河海月刊》《黄河水利月刊》传统的《水利学报》《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WaterScienceandEngineering》《人民黄河》或入选中国双核心期刊或CSCD核心版期刊或EI收录期刊等,其学术和社会影响,位居100多种当代(1949年至今)水利科技期刊的前列。

2发表有传世影响的科技论著

李先生以“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为己任,在“工程学之面面观”一文中说:“实行爱国惟有工程家做得远大,实行打倒帝国主义亦惟有工程家做得结实”[5]。他认为,“要把水利工程做好,只靠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要对工作的深度进行研究,写文章便是研究的结果”[1]。李先生在创办刊物的同时,率先垂范,带头写文章。据统计,李先生一生发表的科技文章在“二百篇上下”[1]。发表文章之多,影响之大,近现代中国水利人物无出其右者。这些文章,多围绕教学、陕西水利以及黄河、海河、淮河、长江等江河治理方略和治理工程而写作。

2.1围绕教学而写作。1915-1922年,李先生执教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在《河海月刊》《河海周报》和《河海季刊》等发表“水功学(水工建筑学)”[6]、“潮汐论”[7]、“森林与水功之关系”[8]、“黄运交会诸问题”[9]、“北五省旱灾之主因及其根本救治之法”[10]、“重农救国策”[11]、“德国水功著述调查”[12]、“土压力之新理论”[13]等文章,总结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和水利著作,介绍西方水利技术,阐述现场考察所得等。不少文章,被学生当作最实际的教材来学习[14]。有的文章,经补充加工成《水功学》《水工实验》《实验水力学》等教材;一些教师仿效,写出《水文学》《河工学》《给水工学》等教材[14],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水利专业教材,深受学生的欢迎。李先生这些论著,不仅满足了教学的要求,还在社会上广为流传[15]。

2.2围绕陕西水利而写作。1922-1927和1932-1936年,李先生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曾兼任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等职,他主持兴建泾、洛、渭、梅四惠渠灌溉工程,撰写一系列有关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乃至工程费用筹措等计划、报告书,如“论引泾”[16]、“再论引泾”[17]、“陕西渭北水利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1923年)、“陕西渭北水利局引泾第二期报告书”(1924年)、“勘察泾谷报告书”(1924年)、“我之引泾工程进行计划”(1924年)、“请按庚子赔款以兴陕西引泾水利论帖”(1924年)、“引泾水利工程之前由与其进行近况”(1931年)”、“陕西泾惠渠工程报告”[18]、“泾惠渠管理意见”[19]、“泾惠渠管理章程草拟”(1932年)、“函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陈述陕西灾况及请振修第二期泾惠渠工程(1932年)”、“导渭之真谛”[20]、“陕西引洛工程计划书序”(1933年)、“第二渭惠渠”(1937年)等。泾惠渠被誉为“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学建设的大型灌溉工程”[21],该工程的二期工程加上洛、渭、梅三惠渠工程灌溉面积达180万亩(12×104hm2)[21]。李先生关于兴建关中泾、洛、渭、梅四惠渠灌溉工程的文章,是近现代灌溉工程设计文献的典范。可以说,没有这些文章,就没有上述关中四惠渠灌溉工程的实施,今日关中地区也就不会成为我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2.3围绕黄河、海河、淮河、长江等江河治理方略和治理工程而写作。李先生一生关注黄河治理工作,在他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期间,更是亲赴各地调研。他融汇贯通我国历代治黄经验理论和国外科学技术,写出了“黄河上游视察报告”(1934年)、“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22]、“宋以前河堤之概况”(1934年)、“宋以后河防沿革摘录”(1934年)、“三省会派工程师仿德国作治黄试验之缘起”(1932年)、“函德国恩格斯教授关于黄河质疑之点”(1934年)、“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23]、“黄河治本的探讨”[24]、“关于治导黄河之意见”(1932年)、“治黄意见”[25]、“治理黄河工作纲要”[26]、“黄河治本计划概要叙目”(1935年)、“黄河流域之水库问题”(1935年)等40多篇文章。李先生在治理海河、淮河、长江工作中也写出了一系列论著,如“永定河改道之商榷”[27]、“华北水道之交通”[28]、“指导永定河上游民办灌溉工程办法”(1929年)、“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勘查日记”(1929年)、“导淮委员会工务处查勘队日记”(1929年)、“淮河流域之水道交通”(1929年)、“太湖东洞庭山调查记”(1926年)、“对于治理扬子江之意见”[29]、“汉江上游之概况及希望”(1931年)、“对于上车湾裁弯取直工程之意见”(1934年)、“对于改良杭海段塘工之意见”[30]等。这些论著,“在当时指导江河治理中起了重大作用”[31],特别是治黄论著,“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我国的治黄理论和方略推进了一大步。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32]。

3李仪祉科技论著的特点

3.1涉及多个分支水利学科。李先生熟读中国历代水利论作,有两度留学德国、10年水利高等教育和15年水利工程建设实践经历,学贯中西,其论著涉及《中国水利百科全书》[33]界定的水力学、工程力学、水文、水利工程勘测、水利规划、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利管理、防洪、灌溉与排水、航道与港口、水土保持、水利史等水利分支学科。李先生以科技论著参与构建中国水利学科体系雏型[34]。

3.2体裁多样。李先生的科技论著,灵活运用各种写作体裁,如调查、日记、计划、报告、纲要、意见、办法、商榷、总结、探讨、论述等,开门见山,言之有物。文章标题谦和,几乎不用研究之类的词汇。

3.3贯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李先生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不泥古,不崇洋,认真思考,写作目的明确,论著贯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无欧化文学痕迹,行文简炼,文风朴实。

4结语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受到腐败政治的极大制约”[35],工程建设项目屈指可数,水利科技力量十分薄弱。李先生高瞻远瞩,一手办教育、抓建设,一手办刊物、写文章,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有宏伟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强大科技力量支撑,有充足的理由和条件办好现有水利科技期刊;我们要学习、传承和弘扬李先生当年在工棚里燃烛读书写作的精神[1],勤于学习和动笔,撰写出有学术和社会影响、无愧于时代的水利论著,以推动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