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疫情卫生行业期刊应对探析

迎战疫情卫生行业期刊应对探析

[摘要]2020年初暴发的肺炎疫情,是对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及受众影响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卫生行业媒体的行业贴近性、报道专业性、社群带动性的一次大考。本文以《中国卫生》杂志在疫情阶段的新闻报道活动为例,分析新媒体行业新闻类期刊的发展困境和未来路径。

[关键词]肺炎疫情;卫生行业媒体;发展路径

2020年初暴发的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各类媒体的新闻反应力、选题策划力、受众影响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卫生行业媒体的行业贴近性、报道专业性、社群带动性的一次大考。疫情就是命令,各类媒体随即展开了一场新闻舆论战。在这场战役中,卫生行业媒体地位特殊,备受关注。面对疫情瞬息万变、新媒体快速反应、公众渴望信息实时更新的多重挑战,行业新闻类期刊有着明显的优势。本文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行业新闻期刊《中国卫生》在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活动为例,分析在全媒体时代行业期刊的发展困境和未来路径。

一、面对肺炎疫情,期刊媒体时效性、分众化方面的短板凸显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媒体业态不断迭代的大环境下,期刊媒体在时效性方面的劣势更为突出,分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卫生健康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伴随着大型公立医院规模的扩大,医药市场产值不断增加,卫生健康类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迅速成长,市场贴近程度强,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肺炎疫情影响下,卫生行业新闻类期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面对突发疫情,公众对卫生健康领域的关注度空前提高,最新数据、科普知识、地域动态等都是公众的迫切需求,而期刊多为月刊或半月刊,自办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又有条数的限制,时效方面的短板凸显。疫情暴发之初,公众最为关注的是武汉及湖北的最新动态,行业类期刊本可以发挥资源优势进行深度采访,但疫情发生突然,又恰逢春节期间,尤其是湖北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后,期刊必须听从相关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和调遣,采编人员难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容易错过最佳采访报道时机。此外,卫生行业新闻类期刊的受众对象集中于行业内,而对于疫情相关信息最为关注、对相关科普知识需求最为迫切的是普通百姓,行业期刊读者的局限性更为明显。

二、不比速度比深度,跳出行业看行业

百年一遇的重大疫情,对于行业新闻类期刊来说是考验,更是机遇。在这场新闻舆论战中,卫生行业期刊不仅不能缺席,还要化危为机,发挥应有的作用,扩大行业影响力。为此,要规避媒体形式固有的短板,运用并放大独具的优势。对于行业期刊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行业属性,这一属性意味着行业资源和业内发动力。疫情发生后,各省份援鄂医疗队陆续出发,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3月20日的数据,全国共派出援鄂医疗队员4.2万人次。这些医疗队的相关物资需求、方舱医院的建设、重症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对于肺炎病毒的认识等问题,不仅业内关注,也是社会热点。《中国卫生》发挥行业优势,在疫情防控最为吃劲的二三月份,先后电话连线采访了援鄂和坚守本院疫情防治岗位的近40位医疗机构管理者,在4月刊杂志上开设“湖北亲历”“院长在‘疫’线”专栏,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立“抗疫者”栏目,持续、集中推出专访文章,由新闻当事人讲述一线故事,发出行业声音,弘扬抗疫精神。行业属性意味着行业认可度,具有在第一时间找到业内焦点新闻当事人的能力。疫情发生后,卫生健康战线的多位院士、医务人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人物。为此,《中国卫生》先后电话连线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等院士,讲述他们的抗疫故事。采编人员经过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反复沟通,通过两个多小时的电话采访,于3月26日在微信公众号首发《解封在即,李兰娟首次披露武汉封城细节》一文,针对公众对武汉即将解封这一事件的关注,解读关键时刻、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发挥的关键作用。文章刊发后,点击量超10万,截至3月30日阅读量超过1亿,被众多媒体和公众号转载,成为网络讨论的现象级文章。行业属性还意味着采编队伍的专业性和前瞻性。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重要会议,释放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信号。公共卫生体系如何加强建设、如何做到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杂志推出《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危机与转机》《构建强大公卫网,筑牢筑实隔离墙》《优质公卫人才从哪里来》等系列报道,提出问题、集纳观点、梳理政策,除了邀请业内相关学者、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者、相关政策制定者发表署名文章、陈述个人观点,还注重引入更多业外声音,跳出行业看行业,进而引发业内思考。期刊媒体形式有其固有的不足,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杂志印刷精美、便于收藏;同一话题集中刊发,具有整合资料、集中阅读、强势推出的功能等。面对肺炎疫情,《中国卫生》明确了不比速度比深度的报道理念,着力展现行业的思考、政策的脉络、观点的呈现、实践的探索,体现卫生健康行业的人文情怀。

三、思考与启示:拥抱新媒体,打造融合平台

疫情终会过去,新闻报道必将回归常态,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和洗礼,行业新闻类期刊必须总结和反思。这一场足以深度影响整个卫生健康领域走向的疫情,到底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警示和启发。进而明确办刊重点,找准着力方向,规避形式缺陷,发挥特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增长。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做强行业新闻类期刊,就必须拥抱新媒体,运用更多新媒体形式弥补传统媒体在时效性、表现力等方面的不足。疫情期间,《中国卫生》充分利用自有新媒体,第一时间抢发最新疫情动态信息和深度报道,打破了微信公众号的限制。传统媒体运作新媒体有着天然的人员和资源储备优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观念的转变。传统媒体要树立新媒体优先的理念,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在信息和热点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传统媒体采编机构在讨论选题、确定报道角度和具体操作时,应该优先考虑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以新媒体作为首发。确定报道主题要具有新闻事件背景,或新出台政策背景。由于杂志刊期较长,等一系列流程完成后,即便是深度报道也往往过了最佳报道时机。因此,只要稿件完成就应该立即安排新媒体首发,最大限度发挥深度报道的新闻价值。对行业报来说,行业资源、行业需要和行业影响力能确保杂志销量不降低。即便有了新媒体平台,杂志也要发挥现场采访优势,应比以往更加关注记者队伍的培养和动态新闻的捕捉。鲜活的现场新闻和独到的记者观察,是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以前受刊期影响,行业期刊的新闻采访内容往往被淡化;现在有了新媒体的加持,期刊、报纸、新媒体都站在新闻采写的同一起跑线上,为行业期刊现场采访由弱项变强项提供了可能。《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的运营模式。随着媒体业态的变化发展,提供专业的报道内容已经不再是行业期刊存在的唯一价值。如何把内容价值、行业资源和拓展服务相结合,将行业期刊打造成新闻报道平台、行业交流平台、政策咨询平台、典型推广平台叠加的新媒体融合生态系统,是行业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路径。疫情期间,除了新闻报道,中国卫生杂志社还致力于举办各种会议,搭建行业智库,进一步拓展行业影响力。比如,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联系多位医药卫生领域代表委员,召开线上政策研讨会。9月12日,在浙江省杭州召开“2020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邀请卫生健康政策制定者、实践者、相关专家学者交流研讨。此次会议是疫情期间卫生健康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线下会议。在媒体融合时代,专业内容和行业视角依然是行业期刊立足的根本,丰富的行业资源和权威的行业信息依然是行业期刊发展的优势,稳固而忠诚度高的受众群体依然是行业期刊经营的基础,多媒体展现形式则是行业期刊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