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古代文学课程大纲编写思考

OBE理念下古代文学课程大纲编写思考

[摘要]在“基于学习成果的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即OBE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论文以OBE理论为指导思想,探究古代文学课程大纲重新编写的必要性,以及重新编写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方法。重点指出大纲中课程教学目标,学习评量方式的编写要遵循学生可习得性和评价多元化、可测量化原则。

[关键词]OBE;古代文学课程;大纲编写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缩写为OBE)是指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也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这一理念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引领了欧美国家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近来,OBE理念被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重视,尤其在工科、商科、医学等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但是目前人文社会学科关于OBE理念的研究和应用还不够深入。那么如何将OBE理念应用于高校文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OBE理念下大纲重新编写的必要性

要在OBE理念下进行高校教育革新,首先得明确OBE理念具体指什么?简单来说,它与高校教育改革一直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非常相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满堂灌,“一言堂”,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改变心态和角色,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OBE仍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是以可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为中心,去设计整个教学的所有宏观、微观环节。它强调“反向设计”,这个“反向”是针对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的。以往我们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只依据课本教授学生书面上的知识,而不去真正考虑书面上的知识是否适应学生就业需要。针对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而言,讲授课程的老师可能都没有真正到中小学当过教师,所以往往是照本宣科。学生通过老师讲授的知识来到中小学教学工作岗位后并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往往对中小学的学生情况特别陌生。OBE针对传统教学产生的问题提出要从满足社会实践需求出发逆着来。通俗的理解就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指向哪儿学生被动的就去打哪儿,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教育流程。OBE理念提出教学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是学生需要打哪儿,根据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够打哪儿,教师再去设计指向哪儿。OBE强调如果学生所习得的知识、技能与素养不能满足社会实践需求,那么以结果为导向,宏观与微观的所有教学环节就需要重新建构。这对我们以往的教学认知是一个冲击。意味着我们若以OBE理念为指导,即使是我们以往认为非常成熟的课程也有一定的可能会被淘汰。在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主干核心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通常开设四个学期,可谓整个中文系课程体系中用时最多的。其在整个中文系课程体系中占有的地位可见一斑,自然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相关的教学文件尤其是教学大纲应该已经被设计得很完备了。那么是否有必要再重新设计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呢?从OBE理念出发答案是肯定的。OBE强调一门课程的设置要基于其能满足实现学生特定学习结果的要求。教育结构和课程都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课程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做出贡献,或者指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重复,它们就要被重建或淘汰。所以无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门课程有多重要,如果这门课程指向的学生学习结果并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那么它必然面临淘汰。在OBE教育理念中,学生会学到什么是最重要的。自然,中国古代文学从以往经验来看它的课程地位很重要,但是如果教学大纲中体现不出明确有意义的学生学习结果,或者课程大纲中体现出的学生学习结果与其他课程相重复,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仍然会面临有可能被淘汰的困境。所以从OBE理念出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必须要重新建构,而且OBE强调大纲不仅要重新建构,随着学生预期学习目标的变化,随着社会工作工种的进一步细化与分工,还要不断地修改而且要常改常新即是不断改进的。目前大多数学者围绕OBE教学理念,对学校教育、整体的专业教育等宏观方面进行研究。但对于OBE理念如何贯彻、应用于教学的微观环节尚缺乏实践经验总结。本文从教学改革的微观即教学大纲的编写入手,结合笔者自身的编写实践,探讨OBE教育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如何编写,以及编写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如何处理。

二、OBE理念下大纲的编写遵循对标原则

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笔者在刚刚接触到OBE理念时,对如何贯彻该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是比较犯难的。因为OBE理念强调的是以结果为导向。它强调根据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反向设计”教学。但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比较特殊,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多是诗歌和散文。中国传统诗文本身它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也即对诗文的讲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或者是给学生带来精神愉悦之感。但是我们都知道,一旦进入审美状态,要求是审美无功利,或者功利是不外显性的。也就是如果以结果为导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结果有时候往往是“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虚幻,是一种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改变,它无法落到实处,这就为贯彻OBE理念带来了困难。但当笔者深入理解OBE理念之后,发觉OBE理念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则即是对标原则。也就是根据不同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在不同岗位就业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对标。OBE不是要求完美的一一对标,而是预期学生学习的成果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对标百分之七十以上即可。所以虽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特点决定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的目标有一部分是对学生精神审美上的提升。对精神审美的评估很难量化落到实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层面,但这并不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能够带给学生的全部,也不是学生去往社会需求的全部。所以我们变化思路,完全可以从对标原则出发,重新制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不同院校对课程大纲的具体编写内容要求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但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所有院校撰写大纲的必备要素。那么按照OBE教育理念,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从确定合理且明晰的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开始逆向设计,同时撰写目标的主语是学生,这也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预期学习结果的设定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教师或学校。笔者顺着这样的思路设计出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中国古代文学1(内容包括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课程大纲的第一稿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1掌握诗歌鉴赏理论。

1.2创作诗歌。

2.能力目标能够鉴赏经典文学作品和文献典籍。

3.素养目标

3.1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2正确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具有人文情怀。

三、OBE理念下教学目标设定要明确且可评量

在编写完第一稿的教学目标后,笔者开始自查,同时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也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关于第一稿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最明显的是没有完全体现出OBE理念强调的教学目标设定要具有明确性、可评量性和课程间的区分性。在第一稿教学目标中,关于知识方面的“1.2创作诗歌”这一目标设定似乎在课程间的可区分性上就不满足。因为关于诗歌的创作,不仅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会涉及,相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上可能都会有所涉及,所以显然这个目标不明确。再有关于素养的“3.1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什么样的方式或方法能够验证出学生是否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呢?显然此项目标的设定可评量性就不足。如何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从OBE理念出发,最重要的考虑就是学生所学专业毕业后的去向即社会的需求与目标是否相符。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所面临的学生专业是不同的。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显然要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而言,学习结果应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来说,应考虑学生如何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如何教留学生习得汉语;文秘专业的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会偏重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写作能力。上面是一个笼统的专业对口的社会需要,为了使目标更加明确,我们必须逆向而行,从结果出发,走向社会去实践调研。就一些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走向分析,该专业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就业岗位为中小学教师,少部分分散为公务员、考取研究生或公司文员。近年也有一些学生选择去民办中小学及培训机构就职,且数量有一定的新增。从这样的调查结果来看,汉语言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仍然选择了教师这样的职业,那么学生具有教学能力必将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与明确点。显然,明确的、可评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与中小学对接的“准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师工作流程大致可有课前备课(包括了解学生学情、解读教材、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这三大方面。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更相关的教学目标的明确是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课程特点,即是学生是否具有把经典古诗文的基础知识理解明白并能讲解清楚的能力,据统计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文共计176首(篇)。那么关于古诗文的诵读与识记的能力、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以及古诗文的教学能力一定是中国古代文学应该具备的教学目标。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目前受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有一部分学生转而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事线上的留学生网络教学,少部分走向汉办等真正的留学生教学工作。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课程特点,就需要培养学生可专可兼的能力。也就是不是单一的指向教留学生这唯一专门职业,而是可以兼顾当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如果考虑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参照上文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考虑教留学生或者从事与留学生相关的工作就要相应的量化难度,除了需要学生掌握与留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文而雅地传递给留学生,即是中国古代文学强调的“雅达”,也是我们说的如何可评量。依据以上分析,笔者针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又做了如下两版教学目标:

其一:

1.知识目标

1.1能阅读并翻译经典文学作品,并且掌握鉴赏理论对作品进行赏析。

1.2掌握创作诗歌技巧并会写作简单的格律诗歌。

2.能力目标

2.1能够鉴赏经典文学作品和文献典籍并且形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讲授的教案。

2.2能撰写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

3.素养目标

3.1掌握中国古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国古代的相关人文知识并且乐于与留学生分享传递古代文化中的正能量。

3.2正确理解先秦到魏晋时期以诸子百家、屈原、陶渊明等为代表的积极的三观,具有爱国情怀、人文情怀,并乐于把中国传统美德传递给留学生。

其二:

1.知识目标

1.1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脉络,系统的理解此阶段一流作家一流作品的文学主旨和艺术特色。

1.2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鉴赏方法,尤其是掌握与中小学语文相关的经典古诗文鉴赏方法。

2.能力目标

2.1能背诵与中小学教材相关的经典作品,并能从文体特点、写作背景、思想倾向、艺术特色等方面清楚的教授中小学生或者是高阶段的留学生。

2.2能说明辨,能够结合留学生的认知雅达的传递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忠孝的价值观念。

2.3能够指导中小学生或者高阶段的留学生进行古代律诗诗歌、古代散文等文体的写作。

3.素养目标

3.1感受中国古代诗文中有骨气的文人的爱国情怀,并乐于且会用一定的方式把这种情怀传递给中小学生。

3.2感悟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内化到个人的言谈举止中。

这里要特别说明,这两版的改动重点在突出教学目标设定的明确性和可评量性。从知识目标的改动上可以见出加大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联尤其是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内容方面的关联性。能力目标方面突出与经典古诗文相关的教案的写作、文体的创作以及相应的中小学教学方式方法。素养目标方面关于如何具体的量化评量爱国情怀等情感感受在不在本篇论文中赘述,但从目标的改动当中已经可见提供了可评量的可能性。这里需要指出OBE理念下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关与动词的选择我们就高不就低,也即是如果是想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个目标,我们就高阶段的动词即掌握而删除低阶段动词了解。以上只是笔者关于在OBE理念下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写作的个人摸索,还有许多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希望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陶雨 姜洋 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