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图实训总结范例

识图实训总结

识图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市政工程识图”;CAD课程;建筑信息模型;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1.1课程教学实践现状

“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识读施工图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技术,识读能力反映了对施工图理解和实施的水平。“市政工程识图”课程以市政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识读训练,通过训练学好该课程,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施工图的基本识读能力,即掌握施工图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识读构筑物图纸,理解设计意图,并能对施工图进行校对审核,从中发现图纸的问题。“市政工程识图”课程为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造价系必修课,主要包括给排水工程识图、道路工程识图、桥梁工程识图、隧道工程识图及城市轨道交通识图5部分内容,其授课图纸主要采用AutoCAD施工图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学习市政工程中构筑物,比如桥面和桥墩配筋识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现授课素材为二维的CAD图纸,需要同学结合构筑物图纸的立面图、平面图和侧面图通过空间想象构建实体模型。经实践教学及调查发现,学生对构筑物内部构造难以想象理解,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积极性,部分甚至存在抵触心理;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仅凭构筑物二维CAD图纸难以解说构筑物的内部构造及钢筋分布及配置。因此,为了改善现有教学困境,借鉴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该课程教学中引用三维BIM技术就显得尤为必要[1]。

1.2BIM技术发展现状

BIM为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的缩写,其概念由EASTMAN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经过多年发展,BIM技术逐渐渗入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它是一种三维可视化的方法,摒弃了传统二维绘图的局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BIM应用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国内BIM关注度呈井喷式上涨[2]。各级政府、建筑企业对BIM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不断提升,国内高校致力于BIM技术研究以及应用人才的培养。近几年,基于BIM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已在建筑类相关专业课程中初露头角,现有的改革仍在初期阶段,仍处于借鉴西方等发达国家单一课程或交互教学模式。例如成都大学主要以选修课、专家讲座、企业实习等形式普及和强化BIM技术知识。在课程融入BIM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用生动形象的3D模拟图替换PPT中死板枯燥的2D平面图,就“市政工程识图”这门课而言,相对建筑或土木工程技术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直接清晰地认识构筑物内部构造,比如桥梁、桥墩中钢筋的种类和分布等,便于造价专业对工程量精准统计[3]。由此可见,课程中融入BIM技术不但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利于学生理解,还可以为课堂注入新活力,激发学生学习BIM的热情和兴趣。

2基于BIM技术课程教改的作用及意义

2.1认知BIM的主要特征,打造应用基础

BIM具有模型可视化、作业可协调性、对象可模拟性及标准可转化性等主要特征,其可通过数字化形式无形地传递系统化的数据方案,并关联实体对象,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共享,协同作业,如图2所示。具体表现如下:①模型可视化。通过BIM的运用可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可视化,不仅可在图纸设计中,还可在施工运维等不同阶段均做到模型的可视化,使项目在信息的传递过程数据、信息可视,为建筑类等项目助力。②作业可协调性。BIM具有协调功能,可以产生统一的协作意见并实时将信息传给各方,实现设计方、施工方、运维方协同处理,并记录协同处理进度和结果,方便各方跟进、确认。当构筑物部件与部件之间发生碰撞时,具备协同修改作用。③对象可模拟性。通过BIM对需建设的构筑物进行不同维度的模拟,根据模拟效果可知晓构筑物自身拟存在的问题以及待修改的内容。另外,可对不同生命周期的活动(施工、检测、招投标及计量等)作出模拟,进一步达到推进项目开展,促进项目成本节省等作用。④标准可转化性。BIM软件在设计构筑物时可选择采用工业基础分类标准(IndustryFoundationClasses,IFC),目前该标准被国际标准组织所认可,因此,在授权范围内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数据交互读取IFC格式输出的数据并转化为软件支持的协议标准,从而实现标准的可转化性。通过课程和BIM的结合,可使同学进一步了解BIM的主要特征,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基础。

2.2增加学生感官认识,提升教学效果

市政工程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城市建设等工程项目,这门课针对工程造价本科生开设。应用BIM模型,可以直接服务于市政工程的各个环节,对信息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协同、优化部署,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高管控效率。在展示BIM模拟市政工程构筑物时,可构建一个空间和时间维度的3D模型,如图3所示,让学生更直观和准确地了解构筑物施工过程,并结合施工方案、计划、资源配制以及进度管理全过程分析系统内参数,进行模拟运算以及施工调整方案等,进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配制。对于工程造价的学生更关心物料、设备的配制。道路、桥梁或隧道的施工通常会使用上万甚至几百万个物料部件,物料的计量运算对造价师是一种考验。运用BIM物料设备管理模块,可从时间和空间上打破对物料设备信息统计的约束,还可实时跟踪信息传递,达到不受时间节点限制。市政工程识图以构筑物的AutoCAD识读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认识构筑的外形、尺寸、属性信息。传统的教学案例比较独立零散,不易于学生对施工全过程的把握,通过构建BIM施工案例,将BIM融入市政工程识图中,以三维可视化模型观察和分析构筑如内部结构和布置,使得学生沉浸至每个施工场景,从而增加学生感官认识,不仅提升构筑物识读质量和效率,同时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BIM的可视化采用三维立体构筑物代替传统的二维线条式构筑物,能够更清晰地展现构筑物整体结构以及内部构造。通过模型中参数可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构筑物的几何、材料和逻辑信息。比如桥梁、桥墩中混凝土标号、钢筋种类、钢筋数量、钢筋位置等,这样一来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构筑物的空间结构,不但提升了教学效果,还增强了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基于BIM技术课程教改的实践措施

3.1BIM纳入CAD课程教学

在过去的30多年,CAD在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CAD相关课程教学仍是国内高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4]。面对BIM技术的兴起,CAD及相关课程成为BIM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首先,开展BIM基础课,使学生对BIM基本概念和应用有初步认识;然后,在CAD制图课程中植入Revit教学,立足CAD基础,促进BIM发展,相对CAD而言,其不但包含图形几何信息,还包含图形参数和构造参数信息,通过CAD二维图纸和BIM三维实体进行紧密联系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5]。教学中可围绕CAD和BIM的安装方法、操作界面、对象编辑命令等相似之处,采用类比教学法促进学生从CAD向BIM的过渡和转变;最后,可以CAD为基础,建立BIM思维,通过将二维平面图转化为三维的可视图,锻炼学生空间想象及构造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人员成果的交付,不仅局限于一张张图纸,还需交付一个可用VR眼睛观看的虚拟构筑物,让学生能全过程了解市政工程从CAD绘图设计到BIM建模完成的步骤和流程。

3.2建立BIM实训平台

建立BIM实训平台,直接将机房作为授课实训地点,课前教师制作好各构筑物的三维模型;课上多视角全方位展示,对知识点进行详尽解析;课后布置作业以巩固学生掌握内容。考虑成都大学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造价类专业学生基础薄弱,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等相关理论来使用Revit软件绘制构筑物的三维模型,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教学中应加强校企合作,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的BIM设计专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进行BIM的实训操作,使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到未来工作中的相关工程绘图或计量标准和要求,这也将较大程度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另外,可将BIM建设设计引入造价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中,进而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3.3BIM课程师资培养

目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普遍存在一种问题,“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不够成熟。为适应教学需求,应对课程教师进行专业的师资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深入企业跟工程经验丰富的BIM工程师学习交流,将经典的工程案例纳入教学案例,增加教学的多元性。并开展BIM相关技能培训,尤其是软件操作方面,通过实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纵向研究、横向拓展,在实际项目中增加经验,不断学习和研究BIM技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建议教师参与各类BIM技能大赛,通过和学生共同参赛,或以指导教师身份参加,进一步督促教师对BIM技术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提升课程教学综合能力水平。

3.4课程引入BIM元素

通过前期学习,学生掌握了BIM的基本理论,熟悉了建模软件的简单操作。在“市政工程识图”课程教学中引入BIM元素,运用Revit软件构建模型、渲染、施工图展示、工程量表明细等基本操作,直观清晰地表现所讲授构筑物的整体结构和构件之间的关系。以混凝土桥梁结构为例,通过Revit构建模型,能直观地表达其盖板、主梁、系梁、桥墩等构件的相对位置及荷载关系,明确构件中钢筋的种类、数量、位置等。这样一来,不仅可提升教学质量,而且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加强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保障教改课程的教学质量。

4总结

识图实训总结范文2

为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11级、12级、13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遇到问题的研究,采取将课程合并的方式,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14级学生进行实践认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调查研究;课程合并;课程标准

0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大部本专业的学生学习此门课程比较困难。为了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好本门课程,课程组成员研究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提出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的新思路,进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文件的编制,对14级经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例认证。

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生跟教师反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不好学、学不会,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这种情况。在2012年,课题组成员便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1级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然后分别在2013年、2014年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2级、13级学生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采取分级研讨的方式。首先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总共分为四组。第一组的学生是学得最好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是学的较好的学生、第三组是学的一般的学生、第四组是学的最差的学生。其次与每一组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学不好《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原因”,每组讨论结束后,总结原因。将四组讨论结果归纳如下:第一,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第二,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是文理兼招的专业,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是文科生。文科生觉得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第三,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第四,无法识读施工图。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四组学生均有此问题。

2就上述遇到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研讨

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归纳的四个问题进行研讨,采取解决方案。具体解决方法如下:①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减少外聘教师的数量,便可解决此问题。②针对第二个问题:“由于是文科生,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转变文科生的观念,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学习数学是不同的,不意味着“数学”学不好,计量与计价也学不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由浅入深逐渐递进的方式。首先让这些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觉得可以进入本门课程进行学习,最后让学生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全部学会。学生能够走进来,通过逐渐学习,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时,自己的成就感就建立起来了,有了成就感就爱学习了。千万不能让学生一入门,就让学生体会本门课程很难,无法学会。③针对第三个问题:“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实际上教师上课的时候也发现此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大家提议可以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合为一门课程,但是需要担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能将两门课程实现完美融合还是有些困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任课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工作很多,不仅要掌握《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的全部知识,还要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课的时候能够能将二者更好的融合。如果采取此种方式上课,要提高师资水平,需要培养至少两位能够按照此种方式任课的教师。④针对第四个问题:“无法识读施工图”。识读施工图是做预算的基本工。很多学生会说,“老师规则我都懂,但我就是不知道该看什么图算”。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之前,学习过先导课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识图与构造》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筑构造,一部分是识图。先学习构造,再进行识图,总课时90学时。虽然课时不少,但内容众多、繁杂,教师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会全部的识图。识图是一个逐渐积累的的基本工。只有通过不断的识图,识的图越多遇到的问题才会更少。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识图在进行每一分部工程计算时,首先应该讲解图纸,图纸看懂后,再进行计算。通过一、两个项目的训练后,逐渐摆脱识图烦恼。

3实施课程改革

首先,进行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研读《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书籍。第二,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教师成员负责按照教学改革,编写初步的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课堂土建实训图纸,编制实训计划、工程量计算书、建筑工程预算书、工料机分析表、材料价差调整表、费用计取表。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编写教学课件更能胜任。企业成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丰富的课堂资料可供选择。但是他们不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既实用又适合学生的图纸。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对教案的编制,教案编制花费了课题组教师的很多心血,也是本次教学改革实施中的一个亮点。教案采用两节课为一个单元进行编制,细化到每一个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又使教师在内容限定的条件下尽情发挥自己的特色。第三,按照上述编写的初步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以及课堂实训图纸,对经管专业14级学生进行实际验证。在验证中对首先对教案的内容、课时的设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期末修改整体设计,整体设计修改好后修改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特别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类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应该主要让学生动手,而不是教师讲。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着觉得很简单,可是自己一动手就算错。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教师觉得很容易的部分,而有时候学生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教师预留10分钟课内实训时间,可是结果发现学生20分钟还没做完,这样在教案中要及时修改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另外,对课程中较难部分,教师要考虑所任课学生的层次问题,如果学生普遍接受能力不好,教师可以不讲。先让学生学会简单的部分,难点可由学生开拓学习。这样就避免了讲解太难的部分,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太难,打消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4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知识的整合方面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还需继续思考怎么将知识结合才能恰到好处。第二,14级学生订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两本教材,所以学生总是拿错教材。所以需要教师不仅要整合知识,还要整合教材。如果在下一级教材没有整合的情况下,可以只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一本教材,教师把《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知识穿插进去,做好笔记即可。第三,课堂实训图纸还是教师发图,学生私印的状态,如果将其整理成册,更为方便。

5研究结论

5.1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对14级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实例认证,有90%的学生能够学会本门课程,特别很多是文科生以及基础很差的学生。其中有20%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本门课程,并且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准确;希望将来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乐观。70%的学生能够喜欢本门课程,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工程量计算及套价基本准确;希望如果有机会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有所期待。5%的学生虽然喜欢,但是懒惰、不爱动手、老师督促才肯学的学生,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部分工程量计算;对于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过考虑,但是具体能干什么没有想过。5%的学生是不学习的学生,无论教师怎么督促、怎么讲解也不爱学习的学生;对将来就业没有考虑过。

5.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及格率为73%,与往届学生及格率50%比,学习成绩已有大幅提升。

作者:安冰姝 郭素芳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丽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3]武建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

识图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学改革;有效方法;混合式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根据高专土木类专业而设立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民族建筑和工业建筑的有关内容,将识图教学渗透到建筑构造之中,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识图这一手段和方式来认识和学习建筑构造的知识,增强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的建筑素养。所以关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关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内容以及教学改革的方法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一、关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内容

因为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为高职研发的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所以课本的知识由较强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通过实践合理的运用到真实的建筑当中。其次关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的教学改革还要求学生们能够熟练的运用识图的知识对建筑图纸有很好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建筑构造与识图相结合,能够让学生们达到独立看懂图纸的效果,基本的掌握简单的建筑图纸中所表达的意思,结合图纸能对建筑有一定有用的建议和认识,并将识图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图纸和建筑当中。最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还要求将建筑专业职业技术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建筑专业的综合能力,将文化课的教学放在次要的位置,让学生们的文化课水平到达合格的状态,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建筑专业的实训中,从而为社会提供专业的建筑性人才。以上就是关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内容。

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偏于传统

现在大部分的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建筑知识的教学还停留在单方面知识传授的阶段,忽略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这一学科的实践性,缺乏与学生互动的意识,没有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只有少数的尖子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让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加没有机会去学习,使得学生在较难的建筑知识的学习中缺乏理解,只会死记硬背,更不用说将建筑识图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当中。

(二)建筑构造与识图知识点较难

建筑构造在理论知识上存在着宽泛性、笼统性的特点,学生对其没有精准和明确的掌握,而教师们也没有专业的、系统的教学能力,因为在建筑教学的课堂上条件有限,没有实际的施工现场,所以教师们只能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泛泛的讲解,没有实物来让教师进行专业的能力强化训练,使得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建筑实践能力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有关于建筑构造和识图的实践能力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为学生本身的特性就是活泼好动,如果将他们拘泥于一个课堂的框架中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良好的创新思想得不到论证和实践,所以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的教学改革丰富了建筑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更有效、更全面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随着实践和实训课程的增多,为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在实践中论证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在建筑构造与识图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是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需要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我国建筑构造与识图的教学提供了更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培养出大量的关于建筑业的人才,弥补了我国建筑业缺失人才的现象,从而为建筑行业提供大量的储备型人才,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的保证,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四、关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在理论的基础上引进标准图集的教学理念

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最主要的学习就是对房屋基本构造的掌握,那么要想让学生们有效地认识各类房屋的主要框架和结构,就要让学生们学会利用识图的方式,对整体房屋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建筑构造教学内容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各种各样的建筑之间结构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要借助标准的图集来认识各类建筑的建筑构造。比如在墙体防水的教学中,如果只按照课本,对基本的防水墙体构造进行简单的讲解,只在理论上教学生懂得怎么防水,但是如果让学生来负责实际生活中的墙体防水,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将墙体防水的构造用图表来展示出来,那么学生就会直观的看到墙体的结构,混凝土与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的分布位置,学生只要看图1的图片就能够一目了然,例如图1,在图1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防水材料和其他结构的位置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墙体结构的了解。

(二)结合实际图纸和建筑进行形象化的教学

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中,因为大多是对建筑结构的了解,所以光靠理论知识是不能够深入的学习到建筑的精髓的,因此老师们要结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和建筑进行专业的教学,有的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内部的结构和节点在完工之后都是不容易观察出来的,就比如砌体的结构、钢筋骨架的分布、圈梁与构造柱的位置关系等,这些重要的建筑结构在施工中是可以观察出来,但是当建筑完成之后,外表上就毫无痕迹,因此教师在这些内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识图的方式来跟同学们展示,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组织学生们到真正的施工现场去观察,结合实际的施工过程和结构来教学,从而让学生们在现场更加明确的学习到有关建筑构造的知识。

(三)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对学生进行成绩的考核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某一阶段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考核之后加以完善。所以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师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考核方式,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总结,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方式,例如表1,根据表1的课程考核整体设计表可以看出学生在每一板块的表现成果,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在关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分析中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学好建筑构造就要结合图纸和实际,让学生们从课堂走到施工现场。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考核,丰富和创新考核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和短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可以补足自己的短板。

【参考文献】

[1]蒋瑛,方菁.高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求知导刊,2018(3):123-124.

识图实训总结范文4

1.学院学科性教学模式分析

学科性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强调每门课程形成独立知识体系,注重对某一门课程能力的培养。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课、职业技能拓展课等课程,实训教学由课内实训、集中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组成。两年半的课堂学习及半年的实习期,三年时间达到高职工程造价毕业的要求。

2.培训机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培训机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单元,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在每一步工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某一个专项工程造价,如土建造价、安装造价、装饰造价、市政造价等,也可学习四个工程造价。每一个专项工程造价的学习时间为3个月—4个半月不等。

二、两种教学模式特点的对比分析

1.学院学科性教学模式特点分析

(1)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足

学科性教学模式中每门课程相对独立,学生很难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导致课程之间衔接不良,无法有机的结合。同时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广,不能突出重点课程及学生应培养的重点技能,只注重教学层面,忽视了职业技能要求分析,导致学生行动中无典型职业情境,学生学习盲从。

(2)专业知识连续性不强

学科性教学模式中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容易造成知识连续性的中断。如《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清单计价是目前我国投标的主要报价方法,但清单报价离不开定额的套用,这两门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由不同的教师上课,容易造成知识的不连贯。再比如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脱节,学科性教学模式一直都是先理论教学再用实训教学来作为补充,实训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联系不够,容易造成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实训项目有时不能很好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专业教师同一知识的讲述角度不同

好的师资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每名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同,专业方向也存在差异,势必造成授课时讲述知识的角度不同,这个问题在职业基础课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科教学体系中一名教师讲述一门课程可以讲述的非常精彩,但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的重点不同,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专业去转变课程的重点。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应以力学计算和结构计算为主,而在工程造价专业中,应以看懂结构施工图纸和理解结构的构造要求为主,如果教师在不同专业以同样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实训教学脱离实际工作

目前很多实训教学,主要是根据实训教材进行编排,脱离实际工作,甚至只能算作是理论课的大练习。真正的实训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协调人。学生在实训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完成每隔实训任务中需应用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造价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的积累学习过程。

(5)知识点较为分散

学科性教学模式注重课程完整性。要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课程当中,学生不能把握其重要性,更无法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有些知识点又会涉及不同的工程项目,建筑识图及构造课程会涉及好几个不同的工程项目。下面以一个手工计算土建工程量为例,总共会涉及到五门课程的内容。

2.培训机构实践教学体系特点分析

(1)专业针对性较强

实践教学模式专业针对性很强,就是手把手带学生做预算,即“工程识图—手算工程量—软件计算工程量—定额的讲解—定额套价—清单计价—投标文件的编制”的工程项目预算的工作过程。全部课程都以工程预算为主线,围绕工程项目预算来开展。

(2)知识融合性较强

实践教学无论哪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多门的专业课程,不再强调专业课程的完整性,而是把课程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模式中,碰到相关的问题,讲授各门课程在工程造价当中的用到的知识点即可,保持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完整性。

(3)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

选择实践培训的学院目的性非常强,虽然基础不同,但都是想从事工程造价或者是工作中欠缺这方面知识的人员,所以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汲取专业知识的需求强烈。他们不需要很深的理论知识,需要的是快速的掌握工程造价是怎么做出来的,工程造价工作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样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明确具体要求,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计划。

(4)适应工作能力突出

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职业人”的角色,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学习完成之后就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完成工程造价最基本的工作。缩短了实习时间,节约了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

(5)教师知识传递的角度和方向一致

培训机构的实践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都是从事工程造价工作多年的工程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一般是站在工程造价的角度,容易在教学中形成思想的统一。

(6)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强

实践教学模式主要由四名教师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分为工程识图和手工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计算软件的使用、定额讲解及套价软件的应用、招投标的基本知识及清单报价四个部分,每名教师负责一个部分的专业知识,每个部分的专业知识相对独立,在学习中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工作过程,这样的分类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讲述,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两种教学体系的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学科教学体系的缺点,更贴近实际工作,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对工程造价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会用到哪些知识,都有一个很好的把控。但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后继不足,整个知识框架体系缺失,不能适应多岗位的要求,可塑性较差等缺点。而这些缺点恰恰是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两种教学模式加以适当融合,辅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专业课程构建“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工程定额与预算、装饰工程预算、安装工程识图及概预算等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中,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技能训练,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掌握知识,这类型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形成“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成对工程造价中预算类课程的课程实训。

2.专业知识讲述的连贯性

专业知识学习是一个有很强的连续性和专项系统性的学习过程。为了保证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应该首先将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安排给一个专业教师完成,如《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和《工程量清单报价》这两门课程应由一名教师来完成教学。在指导学生做完预算的基础上,完成清单投标报价的专业学习。其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可以穿插进行,如《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课程,就可以在讲完招标的内容之后,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实训,讲完投标之后,再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制实训,更有利于专业课程的消化。再次,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实际工程案例的实践教学带动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将所学的知识马上在项目中反映出来,学生可以很直观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上的使用方法。

3.课程设计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的教学为主

尽量在课程设计当中推行“项目驱动—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遵循“项目引领、能力递进”的原则。每学期开学之初,确定行动任务,提炼典型项目,不是针对典型项目开设一门课程,而是需要对这些典型项目进一步归纳与整合,形成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根据工作工程知识构建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形成确定行动领域,要求行动领域能完全涵盖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确定项目后将工程项目下达给学生,以典型工程项目作为驱动和教学重点,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引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每个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安排组织教学,将工作引入课堂,利用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室,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真实的工作过程上,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以“职业人”直接参与进来,学习专业知识,适应工作环境,增强团队意识,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更能让学生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繁琐的计算公式。

4.毕业设计以全过程工程造价为目标

毕业设计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践环节,是对三年来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特别是对《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装饰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识图与预算》等课程进行全面系统地运用,复习巩固该专业的有关知识,综合运用有关专业知识,锻炼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专业工作打下可靠的专业基础。毕业设计尽可能的以某项实际工作为题目,在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时,应以遵循实际工作过程为主导,以工程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投标报价—进度款报批—工程结算为整个毕业设计框架,学生可以选择某一个阶段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也可以选择多个阶段为毕业设计题目,提高了学生选题的范围,增强了毕业设计的弹性,也能让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尽可能多完成几项工作,避免了毕业设计仅仅局限于施工图预算的通病。让毕业设计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工作预演,成为一次真正的工作。

5.多方位鼓励教师走出校园

高职教育生师比较大,很多实训课程直接由理论教师承担,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专业课程教师缺少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容易与市场脱节,学院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尽量鼓励和保证教师有部分时间能够参与企业工作,一方面能够给学生市场前沿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让教师成为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知识传授者,为教学的连贯性做好专业储备。

四、总结

识图实训总结范文5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年来主要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交替进行,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而一年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往往学生比较分散,管理的难度大,实训效果参差不齐。因此如果能够很好地开发校内实训基地,这将是一条优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不错选择,在分析我专业特点基础上,我们提出与优秀的工程造价事务所咨询公司合作,在学院设立工作室,对教师工作技能进行再提高,同时吸纳优秀学生加入到工作室中来,共同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藉此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任务。工程造价事务所学院工作室模式主要是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在校内与企业共同成立工程造价事务所,使专业教育与企业对接,实现校内知识与企业工作内容的吻合,让学生尽快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掌握工作内容,教师通过工作室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真正成为理实一体化的专家,并通过与企业专家合作,在完成企业项目的同时,对实习学生进行“项目化”训练,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2校企共建工程造价事务所模式

2.1学院工作室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造价事务所学院工作室建设,构建有利于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确保学生实际训练中提升职业技能。①课程实训:通过认识实习、建筑识图与构造实训、建筑CAD培训、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使学生对工程现场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识图、手工绘图、CAD绘图等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识图能力、处理和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专业流程独立承担项目管理的能力,为后续造价类实训奠定良好基础。②工程造价综合实训: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实训、安装工程预算实训、装饰工程预算实训、招投标综合实训等实训教学,利用企业实际工程资料经过简单处理之后,对学生进行工程造价实训。③毕业顶岗实训: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第三年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通过实际工作锻炼,提升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大多数企业先通过简单的实际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编制预结算、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等,在企业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指导下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2.2工程造价事务所学院工作室建设

根据专业特点,与当地优秀企业进行通力合作,在学院建立该事务所工作室,设有工程造价部、招投标部、财务部、项目审核部、综合办公室五个工作部,分别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不同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工作室的工作岗位环境、管理制度完全与企业实际情况一致。这里既可以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完成企业实际项目的部分或全部工作任务。工程造价事务所学院工作室软环境中配有广联达算量、计价软件、招投标软件和电子评标系统等;招投标部设有评标室、招标信息显示屏等。工程交易工作室将企业工作过程复制到学院工作室中来,为学生打造真实工作环境。根据企业的项目情况对实习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别扮演不同工作角色,在五个办公室独立或交叉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①学校方面。为工程造价专业提供环境逼真的实践教学场所,师生直接接触企业工程项目,教师及时更新行业知识,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为打造“双师”素质教师提供场所及途径。为校企合作完成科研课题打下基础。②企业方面。利用学院工作室的软硬件设施,企业提供真实业务项目并委派技术骨干与校内师资结对进行业务指导,降低了工作成本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通过真实业务项目对优秀人才进行培训,降低了招工及培训成本,对潜在的员工非常熟悉,解决企业了人力资源需求的难题。③学生方面。学生通过学院工作室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从中获取知识,熟悉了企业文化,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就业过程中可优先选择合作企业,由于业务能力提升较快,也可以在业内跳槽挑选心仪的企业。

2.3工作室的社会服务

利用工作室与企业合作这个平台,承接项目咨询业务是工学结合的又一种体现,该工作室本着锻炼员工队伍为主营目的,采取企业专家引入项目与教师共同管理的办法,对参与项目实习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完成工作任务。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

2.4利用企业资源整合课程体系

借助学院工作室平台在为企业提供各类工程咨询服务的同时,我们建立工程造价工程资源库,为课程教学搜集好的项目化教学资料,并将内容进行整合建立强大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通过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同时我们在第一时间将行业中最新规范、工艺、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教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的目的。

2.5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我专业与校外十几家造价事务所共建实习、就业基地项目,通过紧密合作,从企业中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校外兼职教师,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建设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行业专家兼职教室资源库。建立兼职教师动态管理模式,根据学生工作实习状况进行评教等,实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学院造价事务所由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承担的格局,同时保证每学期的兼职教师有一定的任课比例。通过几年的建设,遴选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合作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总结

识图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医学虚拟仿真;虚拟仿真技术;知识图谱

随着新工科的建设发展,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不断提升,考虑到传统教学在真实场景模拟方面的局限性,高校逐渐重视虚拟仿真实验的研究[1-2],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传统教学场景难以实现的教学功能。在医学领域,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感触到医院真实的诊断场景,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分年级进行,影响学生的医学技能的掌握水平[3]。医学影像[4]设备较为昂贵,缺少实验设备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3D技术、人机交互、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构建高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成本相对较低,效果较为良好[5],这也是医学领域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绘制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知识图谱,以“医学虚拟仿真”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共检索近十年(2012年1月-2022年2月)共419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领域中的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并将分析结果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纳入研究的419篇文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设置年份、时间片、阈值差值组合等参数绘制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知识图谱,并调整节点大小、字体大小等参数得到可视化效果最好的知识图谱。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知识图谱由节点和连接线组成,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出来的频次,连接线的粗细代表两节点之间的关系强弱,从而分析出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

2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1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每两年一个时间片,(c,cc,ccv)值设定为((1,1,1),(2,1,2),(3,1,10)),共得到281个点,398条边,Density=0.0101。对绘制的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进行了聚类分析,见图1,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热点聚类为16类,并统计了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见表1。

2.2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热点分析

经分析,2012年1月-2022年2月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不同医学方向虚拟仿真实验研究(#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主要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动物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科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机能学、医学免疫学、灾害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pacs系统)、外科学(人体解剖学、外科手术(开颅手术、穿刺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学救援等。姚小玲等[6]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效果,研究发现,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口腔医学学生的研究发现[7],虚拟仿真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提供了机遇。李奇志等[8]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依托,结合实体用于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实验知识。季林丹等[9]结合疫情期间医学遗传学实验的在线教学,阐述了虚拟仿真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曾嘉莹等[10]分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26个虚拟仿真项目,研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虚拟仿真项目的评价指标,以期提高其实验质量。⑵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C1、#C2、#C4、#C5、#C6、#C7、#C8、#C9、#C11、#C12、#C13、#C14)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主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几大方面,其中教学方法主要研究PBL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主要研究线上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mooc慕课教学)、实验室开放、教学实训及培训,做到虚实结合,提升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注重实训教学、实验教学、操作技能量化考核;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应用虚拟系统开展教学,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林琼希等[11]将学生分为传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混合式实验教学三组,对照分析医学微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得出单纯的传统实验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低于混合式实验教学,应结合传统教学及虚拟仿真教学的优势开展混合式教学。肖方竹等[12]构建了预防医学专业的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察发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线上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⑶医学实验虚拟仿真技术研究(#C1、#C2、#C3、#C4、#C5、#C7、#C9、#C10、#C11、#C13、#C15)医学实验虚拟仿真技术运用较多的有三维动画技术unity3D、数字仿真技术、远程通信、虚拟现实技术、网页技术、3D打印技术、模型建模。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渲染实验场景给人以沉浸感,开发虚拟仿真系统及虚拟仿真设备(机器人、模拟人、仿真软件、虚拟仪器),以数字化模式实现医学可视化。

3总结及讨论

本文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分析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热点,浅析医学领域虚拟仿真实验研究的现状,在接下来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研究中,还应作以下三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强,契合市场需要的医学实践型人才。⑴扩充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案例库,完善科学标准。应大量增加医学虚拟仿真实验的案例库,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练习案例,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医学技能实践知识。同时,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需完善科学标准,实验所涉及的医学知识、医学场景等医学元素都应符合现实医疗规范,给学生以科学、严谨的练习,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真实医疗场景。⑵引入前沿信息技术,提高医学实验仿真效果。现有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大多数还局限于医学知识的展现,未真正还原真实的医疗场景,仿真的程度还不够,需要完善。应引入前沿信息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到场景还原,增强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医学实验仿真效果,从而提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质量。⑶打造医学虚拟仿真教学“金课”,培养实践型人才。针对传统医学实验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模式,虚拟仿真教学应辅助教师进行课堂实验演示,对复杂、危险、破坏性强、周期长、后果无法控制的实验,可采用更直观的方式。同时,重视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打造医学虚拟仿真教学“金课”,以医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医学虚拟仿真平台为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培养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军,潘克俭,李丽,等.浅谈部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1)245-246,250

[2]陈为,辛程远,金连海,等.临床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探讨——以“生命支持综合实训系统”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11):52-53

[3]季静,刘娜,寇蕊蕊,等.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19,25(6):417-420

[4]武杰,王远军.新冠疫情下医学影像设备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21,42(1):55-57

识图实训总结范文7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只有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才能完成构建符合我院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我院工程监理专业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

高职工程监理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在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中,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本,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想以工作过程来构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教学内容应当与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及工作目标相关,其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为了突出职业工作任务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为培养高职工程监理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为例,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意义

与传统课程体系模式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具有其独特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中融合了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模拟岗位工作过程,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课程开发与重组,明确工作过程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主线和培养基础分别是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实际的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是分不开的,高职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手能力较强,在构建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尝试适当增加模拟岗位工作的实践项目和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过程动手操作、实践,完成从被动听课者到主动实践者的转变,真正做到理实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职业岗位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对于专业岗位的了解与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符合企业对于专业岗位职责的要求,为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

2工程监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2015年被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为搞好建设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只有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才能完成构建符合我院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面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优化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为主导改革教学内容,着重技能培养。以就业导向、实践能力来重构课程体系,注重以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依据实用、适用的原则调整教学内容,将传统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新课,适当删减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重组融入工作任务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引导,进行实践教学,注重可操作性、实用性,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建筑行业及工程监理企业的走访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的座谈,结果说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建筑行业,培养具有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能力,具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经过实践探索,合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逐步贴近建筑监理行业和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教学效果改善显著。工程监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第一、二学期)、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第三、四学期)、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第五、六学期)。(1)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课程:《经济数学》、《大学英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装饰材料》、《安装工程识图》等课程。(2)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课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等课程。(3)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课程:《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等课程。我专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能力素质的提高,将工程监理专业三年的课程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并将工程监理的职业精华“三控、三管、一协调”贯穿其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企业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时俱进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3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在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小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指由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设计中,对学习情境进行的重组和设计。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领域是指具体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原有学科体系中的课程。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情境是指在职业的行动过程和工作任务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方法论和教学论和转换而构成的学习领域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这种新型课程设计,可使学生从不同的工作过程中去获取不变的思维过程及规律,从具体的个性中去获取一般的共性,并能够用抽象出来的共性和一般规律,去应对新的个性和具体,充分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特色。按照“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依据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原则,结合工程监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监理员的岗位需求,来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依据建筑工程施工图会审这一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新的学习情境,该课程为《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独立的工作过程,其中的难度与深度逐步提升,但它们仍属于同一工作领域,操作步骤类似,可以进行对比。因此通过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是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选取建筑工程中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实际工作情境,并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的工作任务,就是能够作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任务要求,分组组成团队,结合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根据工程类型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或图集,在分专业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方案,结合工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组织工作实施,最后经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总体评价等进行总结、反思和提高。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并可根据工程施工图的要求完成建筑构造实施任务,具备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够更好的完成日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

4结束语

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够增强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变了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进行教条的理论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更好的将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落到实处,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理论研究彻底转化到实践教学中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系的建筑模型实训基地在筹建过程中,预计在年底到明年年初能初具规模,并于明年正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把模拟的“真实”施工现场搬到学校,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完成认识实践的教学过程,再配合现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室,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实现“理实一体”,从理论教学到认识实践,再到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从学习到认知到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才能完成。将理论知识、团队协作、实训技能三者有机相结合,确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能够顺利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作者:李铁津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教育部职业枝长技育中心研究所.

[2]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3]夏喜英.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技术,2009(7).

识图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疫情,建筑识图与构造,线上课堂,教学

1概述

自疫情爆发以后,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众志成城的防疫狙击战。教育部在全国发起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新型教学模式[1],以期减少师生流动,降低人员集聚所引发的疫情扩大现象。响应停课号召,我校所有课程均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所有老师及学生都在仓促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从全面线上到大部分学生返校后线上到线下的对接以及线上线下结合,通过“摸石头过河”经历了一个从0到1的转变过程。通过疫情倒逼教师使用互联网工具革新教学模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建筑识图与构造》作为高职学生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实践性强,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同时课程存在内容较为枯燥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理论实际脱节等问题。本文以疫情为契机,从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这门课着手,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进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反思疫情后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学情分析

此次疫情期间,对《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教学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主要着眼于两个问题,即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主线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转变,学生主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又该如何体现。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2],缺乏教师面对面监督和上课的紧迫感,会使学生松懈课前的自主学习。但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上网技术娴熟,故对多种线上学习工具的接受程度高,对信息化教学手段也有很高的热情。同时,庞大的网络学习资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课本,极易干扰学生自主选择预习资源,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上课集中听讲时间和自习课学习时间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占75%~80%)每节课集中精力听讲时间仅为20min~30min,只有少数同学听讲时间能达到40min;1/3的学生自习课学习时间不大于10min或者说没时间学习。只有接近1/2的大专生每天自习课学习时间在30min左右。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情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监督及学习成果的考核,丰富线上教学活动及教学形式,线下教学中着重动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式学习,进行有效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课堂实施过程

3.1课堂筹备。全面线上教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本门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为实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直播课程需要更加丰富的素材和教学技术加以辅助。尤其在大部分老师对直播课程的操作还较为生疏的前提下,课程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3]。在教学目标设置上,结合施工员、造价员等岗位执业资格标准进行分析。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本门课程特点与实际情况的“模型融通、VR增强、实地探究”的“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4]。在课前三周,根据线上教学安排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通过希沃白板制作ppt,提前录制微课,制作施工动画,录入配套习题,整合线上VR、建筑三维虚拟仿真等资源;同时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已有精品课程资料作为补充,可提高备课资料质量,降低备课工作量。

3.2课堂搭建。在智慧职教上注册账号并创建班级,新增《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在课程下加入系统内班级,对学生进行分组,4人~6人为一组。在课程设计中将前期整合的资源按课程模块导入。同时在腾讯会议上创建课堂,在上课前进行课程测试,检查硬件软件是否能够正常使用。所有工作完备后通过QQ及微信班级群课堂码,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移动设备上下载“职教云课堂”和“腾讯会议”APP加入课堂,保证开课时学生能全部进入听讲。课堂搭建完成后进入到正式的教学过程中,又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使用和课后拓展三个部分。

3.3课前预习。全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设置和考核方式进行调整[4]。预习是学生认知课程,接受知识的重要一环,通过调查,只有20%的学生能在课前主动学习知识,因此检测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对《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课前预习安排上,对学生的预习任务分配的更加明确细致,以避免学生盲目自学,节约学生的预习时间。利用智慧职教云平台课前预习内容,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源的预习,教学资源主要有音视频、文档、图片、PPT等多种类型;对于预习中的疑问,可以提前在讨论区留言,教师在智慧职教云平台可以查看学生阅读课件的进度,预习存在的问题,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对于以实践为主的预习活动,结合“智慧职教”平台上的头脑风暴和讨论区进行检测。如:以某校园教学楼图纸贯穿本门课的学习及讲解,课前布置图纸识读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在线VR进行查找对应,再将识读结果完成在头脑风暴模块,由教师评比结果;在课前让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对模型拍照并进行描述,同时上传至职教云课堂课前讨论区。通过多样的预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线下时间,利用学生较好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在玩中学,学中用。

3.4课堂使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建筑识图与构造》教材内容为基础配合某实训大楼项目图纸将课程划分为七大模块,见表1。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进行突破:整个教学过程融合revit建模、BIM5D软件的应用,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结合实训大楼图纸进行revit建模,整个教学完成后应用BIM5D软件实现整个工程的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对于较为基础的构造内容,贯穿钢筋平法知识进行讲解实现课程融合;对于楼梯和屋顶这两个较为常见但较为复杂的构造,也是学生掌握难度较高的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设置双向互动环节,如在课前要求学生制作模型,使用故宫全景线上VR体验古典建筑的风采,答题游戏小组PK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这些活动更愿意接触建筑,接触课堂;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活动反馈在线上及时评价打分,也能够有效地把控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由于在职教云课堂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分组,所有教学环节均以小组探究形式完成,课程评比也以小组表现为依据打分。每节课中会加入随堂练习以考查听课效果,通过智慧职教摇一摇、抢答,随机抽取等进行师生互动,教师使用希沃白板将练习制作成学生喜欢的游戏,设计小组PK,生生PK的线上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了趣味课堂。在课程开始,一些对学习较有惰性的同学被其他组内同学监督跟上学习,参与到趣味活动中逐渐被引起兴趣从而自主探索学习,同时还可调动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意识。相较于线下课堂,活动形式更加多样,部分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课堂参与度很高。每节课使用腾讯会议进行录播,课后上传至学生群,相较于线下授课更有助于学生随时复习巩固。

3.5课后拓展及评价。教师将作业及时在智慧职教平台,学生可在教师设置的完成时间内作答提交。相较于纸媒作业,这种方式节约资源,环保又高效。同时平台会统计学生作答情况,教师可以更加直接高效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从教的视角看,教师更关心如何把教学内容平稳流畅地传递给学生;而从学的视角看,学生则更加关心互动是否得到及时反馈、有效反馈[5]。因此,课后评教是非常重要的课堂评价环节,通过星级评价和提建议两种方式进行评教。通过课下评教学生有渠道表达自己对课堂的意见,教师可以更加精准收到学生的意见反馈,师生关系更加平等。通过平台上的大数据,教师可对教学情况进行自测,及时调整改进后续教学过程。相较于线下课堂,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监督线上课堂,方便管理人员监测教学实况,及时发现问题。

3.6课程思政。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6]。例如:在屋顶模块中,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苏州园林”“天坛”等模型,将坡屋顶与中国的古建筑文化紧密联系,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感受“工匠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爱国情怀。疫情期间,引导学生探讨健康住宅的建设要点;以“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云监工”为例,引入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前景教学,同学们在课堂上感受中国速度,培养民族自豪感。作为新时代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通过课堂思政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职业使命感。

4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