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协同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思考

双链协同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不断提出挑战。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类教学的重点教学环节,本文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案例,对教育链与产业链双链协同下的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毕业设计;视觉传达;教育链;产业链;教学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不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如2018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学生与社会对接的最后一个阶段,毕业设计一直是艺术设计类教学的重点教学改革环节。毕业设计不仅客观反映了艺术类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反映了学生关于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包豪斯时期开始,格罗皮乌斯就指出设计艺术与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深刻影响了设计艺术教育的导向。在外国工业化生产背景下,国外高校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以企业项目对接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政府引导培养模式一直有着良好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经验,对企业和社会均起着良性循环的积极作用。不少艺术类高校基于教学实践结合地域产业资源有机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已经先行探索数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地方高校本身因为地域问题,学生实习、就业机会都不占优势,若高校主动依托地域产业,毕业设计实施内容和教学模式紧紧结合产业链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改革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模式,将企业项目引入毕业设计教学中,以毕业设计成果反馈回市场,不仅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还能促进创造就业和创新创业机会,环环相扣,这势必也是地方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和方向。

一、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培养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应“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知识主体的历史使命,关系到大量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展,关系到为我国各区域发展“造血”输送高素质人才资源的重大战略目标。地方本科院校立足于地方区域,应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精准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打造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结合本地特色实际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二、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链协同作用

早于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创新的能力。有学者就此提出“教育链”与“产业链”形成“双链”融合趋势,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地方产业的市场企业资源进行联动循环。其中“教育链”指的是以学生作为教育起点,通过教学各环节的设置,链接就业单位形成一个循环体系的教育链条。而“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意味着教学结合产业链目标进行合作,将产业链经济目标导入教学主题,以教学资源丰富补充产业链转化,提高就业对接效率。教育链与产业链不是割裂的个体,而是有机统一的。教育链以大学院校作为引擎,融入产业链,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当地的产业优势,搭建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既可以加强变革创新内驱力的需求,也可以转化教学思维营造创新氛围。产业链融入教育链共建研发和转化平台,一方面让教研成果从高校走向市场,同时市场理念和技术反哺教学,不断形成良好互动循环。“两链”结合的教学模式产生市场和教学平台的融合,打破社会与学校的壁垒,突破传统课堂的即时性,学生真正接触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标准,为毕业就业实践提供无缝连接,学生作品也可以进行创意转化,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发生,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与产业融合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再提高,尤其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挑战。视觉传达专业作为应用实践型学科,对接市场中的品牌设计、U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大量设计岗位,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性,尤其在目前产业变革转型的当下,新的行业与岗位不断产生,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的教学是检测、锻炼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从某种程度而言,毕业设计是师生关于设计创作教学理念、教学定位以及教学成果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是毕业生对未来就业思考、产业探索乃至创业摸索的风向标。高校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链结合为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范式。

(一)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存问题

视觉传达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教学多为课堂式教学,教学课程中的对象仅仅为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学生对于毕设的认知完全依赖于教师。在毕设选题时学生多与社会脱轨,呈现课堂与社会隔离的状态,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实践能力都没有激发,最终的毕业设计作品也往往呈现一种空想状态,空有视觉的外观,没有实际的内核。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对接企业就业时,对社会和岗位的认知有限,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无法跟上企业的要求。教育链与产业链双链协同下的教学模式不止于双向教学,而加入了企业的角色,可以说是三向乃至多向教学,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多行业专家的指导,同时导入企业真实命题,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接触到业内标准,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调动学习创作设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逐步从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上转变,生产引导选题,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实题实做”“虚题实做”,打破原有单一的学科需求限制,多渠道多角色交叉融合,活化教学环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企业的真实设计需求融入毕设选题,学生不仅仅对接指导老师,更直接对接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导师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共同推进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方案。企业平台的搭建打破原有的传统课堂模式,学生可直观地感受到企业主体的最新设计动向以及设计需求,提前与市场接轨,明确未来就业方向,为不久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设计调研方面,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创作相对更具针对性,资料的收集更加详尽且准确,不仅仅是空中楼阁。双链协同下构建起创新性的毕业设计平台,借助企业研发机构或设计部门,规范相应的机制模式,项目化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商业实战能力,了解前沿理论技术,同时实现创意的优化和转化。对于指导教师而言,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与行业保持同步,积累教学资源,促进同行间沟通与交流,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加强教师的教研能力,反哺教学与科研,实现企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三赢”。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依托于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基础以及当地完善的产业链现代生产技术优势,教学计划紧扣市场需求,根据国内外设计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正,着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企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的从事相关产品设计、开发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应用型人才。设计艺术学院一直积极支持开展实践教育链和产业链“双链”协作的融合促进,并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从2018年开始,设计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创作首次以“景德镇”为主题,强调以景德镇当地特色企业及文化为设计方向,将毕业设计落到当地服务企业中,将课程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一次全方位专业演练。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联系当地企业,直接与企业进行沟通调研,了解相关设计需求。其中,学生郑碧君、郝月丽、陈洋、潘胜男组成毕业设计小组,针对景德镇当地釉料企业“培荫堂”进行品牌改造设计,“培荫堂”釉料制作坊由张剑老先生的祖上于1930年开创,至今已有91年的历史,始终坚守着传统手工制釉、配釉工艺,也是景德镇陶瓷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当。作为近百年的老店,其在品牌打造上意识薄弱,还是原始的包装和手写标识,没有形成统一的形象视觉体系。毕业设计小组成员在毕业设计期间多次走访其店铺进行实地调研,联系店主了解实际中所产生的设计痛点和设计需求,不仅完成设计任务并实现创作落地,通过综合设计实践完成应用价值,培养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对于当地企业而言,也解决了实际问题。

(一)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困难和措施

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次探索了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方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壁垒如何打破且融合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成为一种稳定的、可复制的、可延续的教学模式,其中依然有多种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1.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

对于传统毕业设计教育模式而言,教育链条更多地呈一个闭环关系,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数都较少接触外部企业环境,对地域产业链中的环节和可以引入教学的资源并不了解,两者其实是一个隔离的状态。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合作范围受到局限的情况,无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作为学校层面本是大力支持双链协同的趋势,认知到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积极意义,例如建立校企合作实验班、打造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甚至积极构建创新中心、研学基地等,但这些机构往往脱离于课堂,仅仅形成独立的机构,与实际教学的合作范围小、缺乏深层次的融合。这导致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仅仅止于小范围的点对点的企业对接,优质对口的相关企业较少,企业的规模和质量也难以稳定,最终两者间的合作流于形式,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合作成果。在某种层面而言,在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的过程中,教师、学校、学生与产业链中的企业需要搭建相应的平台建设,并形成有效的对接计划,打破链条中各方的隔离状态以及隔离状态下所形成的多层信息不对等,形成一个透明流动的信息共享机制,稳固双链的合作关系,形成长期稳定的黏性互动。

2.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需求错位

面对“新文科”的建设需求,传统文科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已经形成了日益突出的矛盾,产业结构和行业需求正在产生巨大的变化,作为培养输送就业人才的教育链条必须紧跟新时代下的新要求。视觉传达专业是一个与行业前沿动态密切关联的应用型专业,需要及时跟随新业态发展、掌握新技术,教学也需要有效地根据产业调整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向。毕业设计是教学检验和综合锻炼的最后一环,同样也是专业能力表现展示的重要舞台,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教学任务的目标设立上和产业链的企业需求往往会形成部分冲突。对教育链的各方对象,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或者是学校,毕业设计作品都需要表现出极强的专业能力水平,掌握各门课程的技术内容,表达呈现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服务对象的产业链条而言,很多时候企业的设计需求则并不看重艺术表达能力,而需要实用性,有时候反而会限制学生过多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性,最终设计出较为平淡的视觉设计作品。教学评判的标准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方向,所以在教学评判时,面对一件极具创造性和艺术表达能力但不符合企业需求的作品,和一件完全符合企业需求却并没有展示出过多设计能力的作品,该如何衡量两者?这也是教育链和产量链之间的需求错位。面对新时代下的新业态发展,企业的设计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人才引进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尤其是现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也需要通过人才的补充提升自己的企业竞争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困扰也会逐渐减弱,甚至形成循环促进作用。

3.构建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机制保障

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需要制定规则章程,毕业设计作为持续时间最长的教学活动管理起来自然更为复杂。在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教学管理对象仅仅为教师和学生两个身份主体,按照时间节点规程来把控时间进度和作品质量,相对自由和简单。但如果是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教学任务中的对象就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还有产业链中的各方,这对整个教学任务的管理和规程的制定都增加了不少难度。尤其是与企业的对接途径,双方都处于摸索状态,一旦开展了双链协同的合作模式,对双方之间的合作内容还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由于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利,对人才培养和质量把控已经构建出了一套现有的体制机制,进行进一步改革可以在现有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加入产业链中各方的管理制度和沟通机制,搭建起一个稳定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技术性问题和资金问题等,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保障机制,也同时为企业培养稳定的服务人才,打造教育链和产业链之间的通道。教育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层的顶层设计,只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才能为产业链和教育链的发展保驾护航。搭建这样的平台需要一系列的政府政策指导、高校制度保障、多方信息支持和社会监督等机制共同形成,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当地的产业优势,将学校的相关信息和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接,确定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时,构建富有经验的专家组,定期对双链协同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估,并给予专业指导。在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优化,明确培养类型,鼓励订单模式的合作,在充分尊重双方意愿的前提下,形成更紧密、更具针对性的合作模式,构建完善的双链协同合作机制制度,进一步提升合作深度和范围,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四、结语

视觉传达专业是高校高素质、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的重要集中地之一,具有极强的应用实践性,而毕业设计教学作为本科四年教学的总结,在人才培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面对快速革新的市场企业环境,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形势下的设计需求,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不再符合社会现状。双链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链接学生从高校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实践场,也赋予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夯实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其职场能力、职场心态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使学生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同时需要政府鼓励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互动,统筹各链条主体之间的链接,推进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加强双链协同下合作课程管理体系,如何更好地促进双链之间的良性循环性,引导两者之间的形式合作迈向实质合作,形成建立长期稳定、深度合作的实训教研基地。优化毕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调整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方向,综合前期课程,在企业设计需求与专业能力表达中寻找平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建立起一套课程体系实施的管理制度,规范约束学生在教学中的行为,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实践技术能力。

作者:罗丹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