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历史地段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长影历史地段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历史地段是城市更新的产物,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一座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历史地段的景观环境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人群的审美标准和体验需求。在对历史景观环境予以保留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其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协调城市整体环境。以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及其周边地段为研究对象,针对绿化系统、视觉引导、建筑形态、景观小品等方面,分析景观环境现存问题,按照从整体到细部的设计思路,对长影历史地段景观环境进行再塑造,使周边环境与长影风貌相协调,突显长影历史地段景观文化特色。

关键词:长影历史地段;视觉引导;景观资源;景观环境设计

1引言

国内外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多侧重于历史建筑,而对景观环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但景观环境设计作为历史地段活力复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更新有着积极的作用。产业类的历史地段是近年来历史地段景观环境设计的热点对象,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中,有重点强调理性思维,将景观分为点、线、面、体等基本几何元素,引进数量、尺寸、颜色、视觉等变量以获得新的景观形式的设计手法;有着重强化地段特征、场所感、地段可识别性,从实体环境出发,营造某种特定氛围的设计手法;也有重点考虑生态修复,结合气候、地形、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象的设计手法。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但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长影制片厂不再作为电影拍摄与制作的生产基地,而转变为展示长影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原本简单粗线条、不成体系的景观形态不再和长影历史地段的作为旅游景点的功能定位相匹配,也无法满足游客的审美标准和体验需求,景观环境亟待改善。同其他产业类遗址不同,长影历史地段既有特殊艺术文化价值又极富工业气息,国内关于这种的影视产业历史地段的景观环境设计研究甚少,在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改善绿化系统、增强视觉的引导,还需要突出影视文化特色,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找到空间形态重塑与特色文化营造之间的平衡点。

2景观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长影历史地段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与湖西路交汇处,地属繁华的红旗街商圈。根据前期调研成果,将长影历史地段分为核心区和缓冲区(图1),核心区为长影旧址,缓冲区主要包括长影旧址东北侧的东煤新村和东南侧的长影世纪村。东煤新村为楼龄30年的居民区,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90年代的长影历史风貌,而长影世纪村是房产项目与影视文化相嫁接的复合型地产,延续了长影文化特色。一方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长影历史地段带来了大量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但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过快导致长影景观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图1)。

2.1绿化不成体系

长影历史地段不仅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吸引着外地的游客,也是周边居民日常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但地段绿地率较低且从植物的配置到布局都没有层次和联系,缺少人文关怀,忽略了植物配置的多样性,绿化缺乏体系。

2.2建筑景观形态混乱

同德社区和东煤新村都属于老式小区,在建筑立面材质和色彩上都与长影历史建筑相差甚远。小区居民私搭乱建情况普遍存在,致使地段部分道路阻塞,行人观赏的连续性被打断。长影历史地段位于城市中心区,周边的新式建筑多为高层住宅,在体量与长影历史建筑形成巨大对比,使得长影历史地段的轮廓线十分混乱。

2.3景观小品文化特色不足

位于长影旧址及长影世纪村区域内的景观小品,仅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原则,但在实用度和人文关怀上有所欠缺,导致观赏性和互动性的严重失衡;长影历史地段其他区域的景观小品,与长影文化关联性不强,不利于长影地段整体景观环境的塑造,拉低游览人群的归属感和体验感。

2.4视线延伸受阻

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虽正对红旗街,但是由于其正大门识别度不高,且朝向与同侧车行方向一致,对于往来游客缺乏视觉上的引导,所以极易被城市人群忽视。而在具有主要观赏价值的电影厂历史建筑和主街道之间存在一大片停车场,停车场高出红旗街2m,城市行人的观赏视线受阻,使得长影的轮廓大部分都被遮挡起来(图1,图2(a)),没有办法充分的展示给城市。位于长影世纪村内部的小白楼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虽然被保护起来,但并未对外开放,这种束之高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历史文化景观的一种浪费。

3景观环境设计

3.1设计思路

1)景观环境整体设计

景观轴线塑造:在长影历史地段内塑造贯穿不同功能区的景观轴线,通过理性科学的景观组织将长影文化直观地传达给游客。重要景观节点处理:在长影历史地段内有包含长影历史博物馆、小白楼、像、居住区中心绿地等在内的重要景观节点,在这些景观节点的处理上,需要有明确的视线联系和功能互补。景观功能划分:划定不同景观功能区,按照不同功能分区设计具有实用性和标志性的景观布局以满足人群进行多种活动的需求。

2)景观环境细部处理

对建筑立面的材质、色彩做统一处理。既可以对原有材质再生利用,也可以引进新的材质,新的材质需要与原有材质呈现一定的和谐关系。色彩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元素,是景观资源最直观的表现内容之一,长影历史建筑以砖红色为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蕴含厚重的历史感,在景观色彩的处理上以砖红色为主色调,搭配一种或多种辅色调,形成统一而不乏味的外部形态。包含雕塑、垃圾桶、指示牌、长椅等在内的街道小品和城市照明都需要凸显长影的特色,从外部形态到实际使用都延续长影文化风格,注重这些与人密切联系的细部,从而为来此的人群提供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观赏体验。绿化和水体需要构成一个体系,从植物配置、数量、布局、遮挡关系到水体的布局、走向,都需要围绕长影主要景观节点来处理。

3.2设计成果

景观环境重塑后,在历史地段内划定五个功能分区:文化娱乐区依据地段商业结构,在临近红旗街一侧的地段及长影步行街分别形成外向和内向的文娱体验街;绿化观赏区位于地段中心,可同时服务其他四个功能区;住宅区为长影世纪村、东煤新村共同构成的范围;历史景观区是长影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是该地段的核心景观区;文化广场位于地段东侧,由原来的停车场改建而成,成为历史地段的门脸。同时,在历史地段内构成串联长影正大门、像、长影步行街、长影世纪村中心景观区、长影世纪村南门的景观主轴,沿景观主轴向花坛、小白楼、社区中心绿地等重要景观节点发散形成景观次轴(图3),具体如下:

1)绿化系统

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构成了完善的绿化体系,地块绿地率有明显提升,植物类型更加丰富。点:在交通节点处增设花坛,并运用花材的排列组合再现长影经典电影桥段,以花卉艺术为载体,将长影文化传达给城市人群。地段内主要种植树干端直,四季常青的杉树,红砖绿树的衬托突出长影建筑的历史韵味,同时杉树也象征生命恒久、永不枯萎,寓意长影文化传承不衰。线:沿行人游览的主要道路建设两条绿化景观带,一条位于文化广场游客休息区,另一条连接绿化观赏区和长影世纪村入口,在保证视觉上景观的延续性的同时也通过不同形态和植物配置的绿化景观带区分各大功能区,间接引导游客的观赏路线。面:面状绿化观赏区为历史地段提供大面积的绿化场地。绿化观赏区和文化广场相邻,观赏区内增设的长椅和人行步道成为广场集聚人群的休憩区,也成为服务长影世纪村和东煤新村两个小区居民的绿带空间,体现对人的关怀。

2)建筑景观形态

拆除建筑质量较差的东煤新村,在原址上修建新的居住区,新建居民楼采用复古的建筑风格并在建筑色彩上延续长影历史建筑的色调,维持历史地段内长影文化氛围整体性,在建筑立面材质的选取上,除了采用同长影历史建筑一样的红砖,还取材电影拍摄所使用的器械,在建筑中融入厚重的金属元素,夜晚加以灯光点缀,在昼夜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突出长影建筑的文化特色。

3)景观小品

在文化广场设置的灯光投影和汽车影院,将现代科技与长影文化结合,既能使老一辈人群对长影的特殊情感有了寄托,也让年轻人群找到了将兴趣与休闲结合的点。地段内的路灯、指示牌、垃圾桶、花坛都采用复古的风格,可以印上具有标志性长影工农兵的符号,雕塑的形态根据电影里的经典角色进行塑造,高度还原电影桥段,并沿景观主轴进行布局,使得游客移步换景的同时也能看懂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故事。景观环境重塑后,景观小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满足了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成为长影历史地段的亮点。

4)视觉引导

景观环境重塑后,在地段内外都形成了良好的视线通廊,不管是对外部城市人群的展示还是对内部游客的引导都更加合理清晰,地段内的景观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对外为保证红旗街行人可以更直观的看见地段内的景色,将靠近红旗街道的空地修建为与红旗街人行道等高的广场,在广场与长影博物馆的过渡地带通过台阶解决高差问题,增加长影历史地段的开敞性,使得地段的形态更加清晰,拉近长影与城市人群的距离。对内景观主轴将长影博物馆、像、步行街等重要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并在轴线的交点通过景观小品加强视觉引导,为游客提供丰富流畅的观赏体验。在长影世纪村东侧建立与景观主轴相连的景观次轴,引导游客参观小白楼,使小白楼昔日光辉得以重现。

4结语

历史地段作为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地域文化的传递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而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通过改善设计赋予它新的活力,而景观环境设计是历史地段改善设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按照从整体到细部的思路,因地制宜,从视觉引导、绿化体系、建筑景观形态、景观小品对长影历史地段景观环境做出细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将长影的文化充分展示给城市居民,对长影文脉传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姜允芳.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以厦门市旧城区绿线控制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02).

[2]刘敏,李先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制度评议[J].小城镇建设,2002(11).

[3]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03).

作者:徐梓雅 郭夏汝 李昊昊 李乃馨 付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