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在服装设计中的艺术性表达思考

褶皱在服装设计中的艺术性表达思考

[摘要]“褶皱”这种元素在当下的造型艺术和设计中被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争相投入标新立异的改革浪潮中,使得“褶皱”这项工艺在时尚界大放异彩。以褶皱元素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褶皱在不同服饰的设计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凸显褶皱工艺的不可替代性及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褶皱;服装设计;艺术性;表达褶皱

在服装设计中的艺术性表达,就是把褶皱元素应用其中,为穿着者营造出视觉遐想空间,对服装本身的整体感进行最大化的协调,不仅可以达到“遮瑕”的效果,同时可以增强穿着者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赋予穿着者及服饰本身更多的艺术价值。

一、褶皱概述

早在汉代,司马相如就在《子虚赋》中提到“襞积”一词,襞即折叠,积为聚集之意,至元代《感皇恩•赋迭罗花》“楚腰舞怯,襞积裙馀旧宫褶”,可见古人就非常注重服饰当中褶皱的堆叠。据《西京杂记》记载,当时赵飞燕无意当中将面料压出了褶皱,做出了一款风靡一时的裙装,唤作“留仙裙”,引得当时民众争相效仿。“留仙裙”飘逸的视觉效果让人能够联想到天仙形象,穿在身上可使穿着者气韵陡增,随着穿着者的活动,还能形成一定韵律的“体量感”,动静结合彰显出丰富的视觉韵味,完全符合传统服装的审美,自然得到了大家的争相追捧。盛唐时期,达官显贵将那些质地轻薄的高端面料堆叠出褶皱做出的“留仙裙”,配以短衣、披肩等,加长了裙摆,增大了可视面积,大幅提高了整体视觉占比,提升了服饰本身的艺术性,一直延续至元明清还十分常见。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百褶裙”,制作工艺精湛,大致分为过膝的中裙款和不过膝的短款,纵向硬挺,横向弹性十足,成为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纵观世界,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大多围绕“一块布”的着装艺术展开,当时人们尊崇自然、敬畏自然,不同的缠绕和披挂方式使得“一块布”由于本身重量下垂产生了自然丰富的褶皱,充分展示了最自然的服装状态,巧妙发挥了布料的自然特性,不仅起到了“遮瑕”效果,同时展示了女性的自然曲线美和形式美。18世纪诞生了巴洛克艺术及洛可可艺术,极具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塔夫绸面料的广泛使用,男装通过衣领、袖口、裤脚等处的抽褶处理,女装则通过极致收腰后在裙摆或者臀部的大量堆褶叠皱,腰身处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了女性的体态特征,增强了服饰的层次感和装饰性。再看洛可可艺术时期,当时的服饰文化则相对更简洁轻盈,譬如袖口或者门襟处的飞边褶皱,裙身之外再以褶皱线条搭配,使得服饰整体看上去细碎烦琐又不失华丽。近些年来,巴黎国际时装周上,褶皱装饰元素的应用,诸如褶皱流线设计配以类似于金属材质的配饰,让人充分感受到服饰的立体感以及建筑感造型,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制作工艺和设计创意。这种褶皱设计概念,让女性可以在各种环境下穿着,更容易清洗,舒适度也大幅提高,既能大幅提升服装的内空间,通过对服装外空间的处理,也能很好地隐藏人体的自然柔美,这样的创作表现形式也和东方传统的审美观遥相呼应。

二、褶皱与服装设计的结合

(一)面料

褶皱用于服装造型设计的主要媒介是面料,尽管手法相同,但是面料质地、性能的不同就可能导致呈现出的褶皱风格也不一样,同理,尽管面料相同,但是不同的褶皱工艺也能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效果。因此,褶皱造型的呈现效果面料自然是首要因素。

1.柔软型

混纺针织面料和柔软型面料诸如丝绸、棉麻等,它们质地轻薄、硬度小,本身塑型能力比较差,很难达到塑造整体造型的效果,但是其优势就在于质地轻盈细腻、悬垂性强,可以很好地修饰人体曲线,呈现出自然柔和之美。

2.硬挺型

硬挺型面料和柔软型面料不同,它本身的支撑力就比较强,譬如皮革、毛呢、牛仔等面料,看上去相对厚重些。褶皱应用于硬挺型面料中,主要是以细密有序的褶皱形式呈现出来,强调构建服装廓形,弱化曲线来遮盖某些穿着者本身的缺陷,呈现出一种坚硬的视觉体量感。

3.光泽型

这类面料多用于舞台表演,配合现场灯光来达到一种华丽炫目的效果。随着大众审美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褶皱应用到光泽型面料的服装设计中,也为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比如波浪形的褶皱应用到光泽面料当中,既能使折射的光感千变万化,同时也提升了着装者的着衣风格,低调而不失内涵,细节更值得他人去推敲。

4.透明型

这类针织面料多以雪纺、合成纤维、乔其纱、薄纱为主,不仅质地轻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通透性。它和柔软型面料都很轻,但是透明型面料当中有相对有支撑力的挺括型薄纱面料,这种支撑力可以营造出一种人与服装适量的半封闭式空间。褶皱用于透明型面料,其呈现出的立体感和通透感还能营造出一种朦朦胧胧、性感飘逸、时隐时现的视觉效果,显得穿着者本身气质更加清新脱俗,体态更加轻盈优雅。

(二)造型设计

褶皱造型的设计风格实现了经济适用性和服装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和统一,可谓是动静结合。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到褶皱与外部空间、时间以及人体这三位一体的作用关系,大胆去尝试突破造型设计,从褶皱的平面化设计到褶皱的立体化处理来创新造型设计手法,譬如折叠、堆积、扭曲、错位、抽褶等,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立体感。

(三)制作工艺

1.形式与种类

按照制作形式,褶皱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自然褶皱,另外一种是与之相对应的规律褶皱。就像古希腊服装,就是自然褶皱最好的例证,它的视觉表现随机性比较大,美感随着褶皱面料的质地、悬垂性、面积大小和穿着者本身的体态以及穿着的变化而变化。不同于自然褶皱,规律褶皱依托丰富多样的处理方式和处理工艺,在塑造结构版型上效果一点不输自然褶皱,且其形式美相对可控一些。

2.表现手段

规则型面料表现手段大多以浅浮雕为主,通过对面料进行规律、有序的褶裥排列达到多样化的表现,营造出有规律的错落感。按照构成规律基本可分为空间立体构成、点线面的构成、四方连续构成、渐变韵律构成四种。空间立体构成的规则型褶皱面料组合出具有一定规律、连贯性、空间感的骨骼和纹样;点线面构成为主的规则型褶皱面料更加方便设计者进行“定点”构成;四方连续为主的规则型褶皱面料主要根据纹样和设计图案进行有规律的定点后逐一挑缝收缩,达到装饰效果;以渐变规律为主的规律型褶皱面料处理工艺相对复杂,不断地重复变化、组合搭配,呈现出极具流动性和动态感的渐变规律。在完成款式设计后,设计师也会考虑到服装本身的静态效果和穿着者上身以后的动态效果,再进行叠加缠绕、局部收放、拼接套叠、纵横穿插等二次设计,叠加缠绕为款式添加了亮点设计,同时扩充和丰富了服装的整体廓形和体量感,强化了整体的肌理效果。局部收放的手法可以打破直线型规则褶皱过于僵硬的感觉,用弧线为服装整体增添一些动感。拼接套叠的目的在于丰富规则型褶皱面料的视觉效果。纵横穿插以两块面料进行穿插,也可以在一块面料中间隔穿插多块面料,通过角度调节来丰富其褶皱交替产生的效果。

三、结语

褶皱元素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服装形式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服装的艺术审美和情趣,古今中外褶皱元素在服装设计的广泛运用,极好地诠释了传统的唯美主义和现代的功能主义,从最初的单一材料到当下的多种规律褶皱材料也正满足着当前人们对服装功能性的需求,加上设计师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使得褶皱这项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刘雪 单位: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