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喻法在创意设计教育的应用

提喻法在创意设计教育的应用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意设计教育中个体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然后对提喻法进行了概述,接着提出了提喻法在创意设计教育中的应用思路和应用策略,最后给出了提喻法在创意设计教育中应用的启示。

关键词:创意设计教育;提喻法;创意思维

视觉创意设计作为高校美术类专业的一门课程,其重点在于创意。教师除了教授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外,还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创意设计教育亟须进行改进。

一、创意设计教育中个体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在创意设计教育过程中,有些要素可能会对设计者产生羁绊,让他们踯躅不前,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因素可能与创意个体息息相关[1]。第一,同化性。同化性指生命体将环境成分整合到其原有的机构中的过程。当学生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会本能地参考之前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方式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当相似问题再次出现的时候,学生会不加分析、不加思考,习惯利用人人皆知的概念性符号,采取“套式化”方式进行设计。第二,简单刻板。简单刻板就是思路单一。一般来说,创意设计的准备阶段中,最关键的部分包括调查研究、事实发掘及寻找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但是有些时候,学生对于某个产品或服务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创意思路就会越局限、越狭隘。简单来说,学生过于专注某种东西存在的形式,而忽略了这种东西可以延伸出的无限可能性。

二、提喻法概述

提喻法一词源于希腊语“Synetics”,意思是把不相关的因素相互结合起来的方法,提喻法的核心就是类比机制。类比,就是把具有一定相似性(形态、结构、概念)而又不同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并由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推断出其他相似点[2]。提喻法在分析问题时通过类比将熟悉变为陌生,把陌生变为熟悉,让看上去不相关的因素利用类比来连接,提高创造的可行性。

三、提喻法在创意设计教育中的应用思路

应用提喻法时,应从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两个思维点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发散把主题整体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子概念,提纯并转换为最基本概念的能力,并形成隐喻的逻辑形态。

(一)异质同化

异质同化是把陌生的事物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或者将其与早已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将陌生的事物转换为熟悉的事物。根据此思维,笔者设计的训练课题如下。课题名称:抽象概念转换具象形态训练。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以抽象的“源”为主题,把抽象概念转换为人们熟知的具象事物、词或词组,并通过视觉形式进行表达。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如文化思想方面、水资源保护方面、“源”的类比联想等。学生通过对上述分主题进行强行链接,创作出不同概念的设计作品。如以文字“本”为主要形象,将“本”下部的“一”作不同处理,形成了两个字:“本”“木”,很巧妙地表达了“森林是生命的根本”的含义。教学目的:学生灵活运用周边的人物或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延伸抽象概念的具体变化。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抽象主题的概念联想和形象联想发散能力。

(二)同质异化

同质异化是对已经熟悉的事物,从新的角度进行观察或分析,把熟悉的事物转换为陌生的事物。针对此思维,笔者设计的训练课题如下。课题名称:具象形态转换抽象化训练。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以具象的“穿着皮草服饰是残忍的行为”为主题,让学生选择一个具象形态的元素,以具象形态元素的属性、功能、形态为出发点进行联想发散。学生通过“穿皮草是残忍的行为”(具象)—“恶行”(抽象)—、抢劫、偷盗、谋杀、精神摧残、歧视等思路,强行进行链接,如动物、屠杀、刀;动物、拆散家庭、剥皮;动物、虐待、针刺等。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快速联想与给定事物相关联的新形态。

四、提喻法在创意设计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直接类比训练

直接类比指将代表主题的事物与被联想的事物或现象直接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如电话是根据人耳结构类比而成的。课题名称:节约用纸。教学内容:把主题分为抽象概念“节约/浪费”和具象事物“纸”进行类比创作。首先,让学生找出与纸具有明显相似性、具有一定跨度、隐含相似属性关系的事物(如树木、钱、手绘板、电子书、笔、印刷机、点钞机等)。其次,让学生找出根据节约或浪费想到的视觉图像(如小广告、传单、厕所纸篓等)。最后,将与纸具有明显相似、隐含相似属性关系的事物强行结合,设计出具有视觉语言、语意一目了然的作品(如树木和厕所相结合,把厕所里的卷纸表面换成树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将主题概念通过熟知的视觉形象进行整合,直接把主题概念运用视觉形式表达的能力。

(二)拟人类比训练

拟人类比指把创造的对象加以拟人化,用拟人化的设计代替人的身体结构、行为和情感的表现方法,以实现物品的情感转移。课题名称:禁止打猎。教学内容:通过废旧电子产品环保为主题的创意设计———《电子产品在循环》的案例(设计者把机器拟人化,使其像人类一样进行生理行为,幽默地把废旧电子再循环利用的概念传达了出来),让学生站在联想事物的立场进行感受,探讨以下问题:“假如你跟猎物处在相反的立场,你会有什么感受?”教学目的:训练学生对主题联想事物进行人性化处理,以及运用情感的表现方式实现物品的情感转移。

(三)象征类比训练

象征类比指抽象的概念或感情通过具体事物或符号进行表达的方式。这种创意方法往往是将事物的主题概念先进行符号化,然后再利用事物的相似性进行置换的异质同构,进而揭示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属性。课题名称:献血。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主题进行分析,提纯出主体的核心概念。首先,让学生找出献血的核心概念(如奉献、助人、正能量、健康、重生、献血证等);其次,让学生找出“约定俗成”的符号(如手势、红十字、红丝带、输血站等);最后,围绕新概念联想相似性概念,将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有符号形式事物进行类比。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事物内涵属性的思考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具体事物或符号的象征意义进行类比整合,传达那些“约定俗成”的概念。

(四)想象类比训练

想象类比指摆脱常规现象、经验和规律的束缚,通过事物的某一个共同点将其联系起来,采用超现实的表现方式进行想象,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课题名称:水质污染。教学内容:让学生找出水质污染的根源———表征(如工厂废弃污水、生活污水等),然后让学生想象水质污染造成的现象———表象(如农作物减产、鱼塘死鱼、去厕所、臭味熏天无法生存等),最后让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相应事物形象与主题概念强行结合并进行超现实表达。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已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能力,从而使产生的新表象摆脱常规现象并冲破逻辑推理的束缚。

五、提喻法在创意设计教育中应用的启示

(一)思维和观念的转变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些特定的主题,引导学生将表象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概念、形象,但是却有着内在关联的因素进行类比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通过灵活多样的类比方式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采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科学性的逻辑思考和非逻辑类比方法,将抽象概念分离成若干个子概念—提纯出主题简洁的本质概念—发散思维扩大—类比比较—引导触发情感认同—实用配对—主体视觉化,逐步完成提喻法阶段性的教学过程,从而对抽象概念的创意设计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认识[3]。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的改变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唐纳德•韦尔奇教授在2007届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中提道:“创意思维的关键因素首先是随意、放松、活在自己当下的思维力;再次就是一定要有趣味性,要有幽默感,因为严肃一定会扼杀创造性。”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其严肃的授课模式正是扼杀创造性的根源之一[4]。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创意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非理性思考和不合情理的遐想,不要轻易否定,反而要给予鼓励,或者给予适当的启发。其次,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气氛。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或与学生共同讨论[5]。总之,创意就是创新。如果作品一直沿袭旧的轨迹,那只能说是模仿,而与创新无关。提喻法作为推动创意设计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核心价值是在创意设计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式,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延伸概念的具体变式,根据具体事物的特征确定新颖独到的设计内容。

参考文献:

[1]尼克•马洪.国际广告艺术设计基础教程:创意思维[M].孟刚,韩丽,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22.

[2]陈俊红.“综摄法”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1(5):124-125.

[3]崔勇,杜静芬.艺术设计创意思维[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57-168.

[4]廖祥忠.新媒体艺术与创新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6.

[5]晋洁芳.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维创意课程教学探索[J].装饰,2015(9):82-83.

作者:姜颖道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