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程论文范例

轻化工程论文

轻化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轻化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0背景

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轻化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轻化工产品是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轻化工程专业所扮演的作用非常重要。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以学生的学习产出(Out-basedEducation)为中心,通过工程教育质量考核来对各大学的轻化工程专业水平进行评估。[1]我国自2006年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宗旨是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在2013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3]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轻化工程专业计划2018年申请参加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希望通过该轮认证,对轻化工程专业学科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毕业设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近年来毕业环节训练主要是毕业论文(占比90%),毕业论文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研究,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属于局部训练。在工程认证过程中要求设计类占多数,这主要是设计类训练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知识训练。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标准为:结合所学运用相关知识以及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在遇到相关专业工程问题可以随机应变加以解决。[4]工程毕业设计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是学校对于培养学生质量的检测,是学生四年来学到知识的总结,是每个学生踏向社会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工艺原理、染整设备、染整助剂、颜色科学、环保概论、染整工厂设计、表面化学、皮革工程概论、造纸工程概论、新型纺织纤维、文献检索利用、纺织品贸易实务、功能整理、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纺织品性能测试与检验、特种印染、毛织物染整),对某一轻化工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培养学生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本专业已采取了部分措施:相对于以前的轻化工程的教学计划,已在原来传统教学计划上变成一年三学期(包含一个三周的短学期),这能提高工程教育效率,更好的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优势。以前因为缺少前期工程训练而严重影响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的工作效率和相关工程意识,导致毕业设计不达标。想要真正的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让广大学生去生产一线实践,亲身体会,因此需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其它的主客观因素,例如选题与工程实际问题脱钩,指导老师工程经验缺乏,学生面临找工作、考研、留学等,也影响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效果。[5]通过问卷调研,并结合自身毕业设计教学指导经验,目前遇到的毕业设计的常见问题总结为如下三点:(1)选题内容陈旧,时效性及创新性差。虽然这样的选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锻炼效果,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这种关门办学,老旧的高校教育模式与产业需求有很大的偏差。(2)选题来源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节。目前的选题模式为教师定题,学生选题。由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难以给出与当前工程问题密切相关的选题。此外,教师定题只能让部分学生选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和师生间沟通不畅的因素,使学生对选题不感兴趣,导致最终毕业设计失败。(3)到了大四下半学期,学生马上离开学校,大量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中,无法定心完成最后一项重要的毕业设计任务,致使毕业设计训练质量降低。

2问题思考及改革方案探索

针对这些问题,按照学校毕业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结合工程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几点毕业设计改革措施。比如建立师生互动选题模式,这样学生有了自主性,导师也愿意全身心的帮助学生,这样毕业设计更以学生为中心,可更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在选题方面一定要涉及本专业的工程领域,并有一定的工作量。当然选题需进行课题筛选,使其具有工程性,实践性,广泛性。因此,轻化专业工程毕业设计选题可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在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市场部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以便培养出能够直接适应公司需要的人才。此外,为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将来人才市场,可让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提前进行企业培训,使得大学生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并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2)在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老师们在上课时应该将实践与知识理论相结合,而且应该让学生们能够学到企业中较为先进的知识理论,为未来进入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近5年,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老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等课题,为毕业设计选题提供最新研究方向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其中2013年至2017年间有36%课题出自学科前沿研究。(3)鼓励学生针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例如学生打算参加的项目,要写出项目申请书,经与指导教师讨论、修改、定题后系部讨论,确定申请项目具备专业性知识训练的设计。以此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综合训练为中心的作用,从而在设计中发现具体不足的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专业知识储备。虽然高校培养工程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生产,但目前我国传统的高校工程教育模式与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为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需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社会实践,在企业的实践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很好地升华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使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弥补传统教学中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偏差,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服务社会生产。此外在带有指导性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总结各自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和其他师生留下宝贵经验教训,推动学校本专业的整体的进步与发展。要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教育背景学生,首先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指导,因为只有好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学生们才能够在实践中去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才能够推动专业知识技能不断向前发展。老师们掌握的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能够跟上公司的发展脚步,不至于落后于时展。教师进行教授时都是系统性的传授专业知识,更利于学生们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加容易的运用到实践中,所以师资的强大是大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的首要因素。除了学校导师之外,还可以在企业中优选合适的企业导师。当然在企业导师遴选方面,要求企业导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其提供的毕业设计题目需具有成熟的理论研究、知识技能,也能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使得研究更加方便和深入。通过企业专家、学校教师的讲学和汇报,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前瞻性专业知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加容易构建工程背景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以及OBE教育理念,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全过程管理模式,保证毕业设计质量。(1)在毕业设计命题环节,要强调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和以学生为主体,并提供大于学生数2倍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2)在毕业设计执行环节,采用督导抽查占比20%的设计课题,以此实现毕业设计选题的严格管理,以确保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3)在答辩环节,除专业教师外,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应该至少为中级职称以上,拥有雄厚的专业技能储备,能够真正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参与答辩,以确保毕业设计的工程实用性。(4)在答辩评判标准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察学生是否有自己的专业方面见解,是否能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延伸及创新思维。(5)在时间节点上,可将选题时间提前到大三下半学期,并将开题时间提前到大四上半学期,从而为课题开展提供足够时间。通过企业的评价干预,促进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需求的良性对接。

3结论

轻化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借助工程认证契机,推进轻化工程专业培养人才适应当今企业要求,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根本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很好的掌握纺织染整、皮革、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独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维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将来能在轻化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从而获得行业的认可。因此在毕业工程设计中,科学的选题能够确保毕业设计的可行性、创新性和工程实用性;充足的时间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前瞻性的毕业设计以及专业的企业指导老师能够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环节提供宝贵的建议,也能帮助学校指导老师持续改进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牛金星,李恒灿.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设计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7):233-234.

[2]佘艳华,曾磊,黄文雄,王德玲,肖桃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153-154.

[3]何庆,洪燕云,刘浏,谈衡.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创新[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3):146-150.

[4]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5]李德强,仲云云.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模式研究——基于中美对比的视角[J].大学教育,2016(12):12-14.

轻化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教学改革

2017年9月,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天津工业大学办学从此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统计表明世界上约85%的科技资料是以书籍、期刊、专利和技术报告等形式用英语出版的[1]。一般而言,国际学术会议所规定的工作语言均是英语。另外,近年来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外资、合资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接触和使用专业英文文献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同时,印染行业的精密仪器、设备和技术工艺大多是从国外进口和引进的,企业订单中来自国外的占比也较高,这对从业人员的英文文献阅读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具备扎实的专业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将为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正是专门为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创新班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以染整为主要教学方向,属于应用型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作为轻化工程专业创新班学生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检索能力、文献阅读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尽管当前我校在轻化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已经增设了文献课内容,同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目前的专业文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最终的考核方式均不能适应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因此,对传统的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势在必行。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鼓励各个高校开展关于“新工科”改革的研究实践活动。由此我们认为,对《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不仅是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顺应“新工科”改革下纺织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1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效果与同学们是否有稳定的兴趣投入两者之间具有直接关联[2]。针对目前在学生中存在的对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厌学、兴趣低这一现实情况,本研究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应从多角度入手扭转学生对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排斥情绪。具体而言,比如可将英文原版科技动画安排在课间休息时段进行播放,让课堂处于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对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同学们英文听、看能力。在课堂中适当介绍染整行业目前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们将来可能从事的就业领域等方面的情况,让同学们有较深入的了解。染整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势头良好,要让学生们充满信心。然而,我国的染整加工技术的确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同学们只有掌握广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好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才能够学习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将来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讲解《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与后续环节[如毕业论文(设计)]的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学好《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因为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同学们必须精读、理解并翻译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这部分表现会计入毕业论文成绩中。此外,学生们今后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外资企业中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要想顺利入职这些大公司,就要求同学们务必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能力,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学习《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主动性。当代大学生处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丰富,汲取新知识的渠道广阔,不满足于被动听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枯燥地翻译、讲解英文文献原文,而是要经常性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专业文献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并分组讨论和回答,然后老师再对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

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制约着教学过程[3]。因此,作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环节,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安排一定量的课外文献阅读和写作任务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国内外常见专业文献介绍、中文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以及英文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三大部分。国内外常见专业文献介绍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对比教学法和课题探究式教学法;然而,为了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在英文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文献追踪学习法以及自主学习法进行教学。

2.1对比教学法

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有多个章节可采用对比法教学。针对中文和英文专业期刊的特点,比较两类文献组成、检索和阅读方法的差异。对比讲授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多种中文期刊如《纺织学报》《染整技术》《印染助剂》《棉纺织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和《针织工业》等主要涉及领域及特色的差异,以及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多种纺织类英文期刊如《TextileResearchJournal》《DyesandPigments》《Cellulose》《FibersandPolymers》《JournalofTheTextileInstitute》《JournalofEngineeredFibersandFabrics》和《AATCCReview》等的主要涉及领域、特色及阅读方法。内容还包括如何针对某个特定课题,快速找到与该课题相关的综述性文献和研究性文献。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应从多角度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和分析,从相同中看出不同,不同中找出相同,并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期刊文献的理解和掌握。

2.2课题探究式教学法

围绕指定教学内容,设定研究课题情境,启发学生在阅读、思考和探究中构建知识。如针对印染废水如何净化这一科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光催化净化印染废水为主题,查找相关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实际处理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净化措施。依次设立如下探究问题:二氧化钛(TiO2)起什么作用?可见光下降解染料是否有效果?环境pH值对染料去除效果有何影响?基于TiO2的光催化材料的重复使用性能如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学生通过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分析、演绎和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如有不清楚的问题,可进一步通过检索文献找寻答案。运用新型的课题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实现由不知到知,然后知之甚多。只有这样,学生们获得的知识才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有助于后期进行自主学习。课题探究式教学法对同学们问题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

2.3文献追踪学习法

为了使同学们在较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教师在《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献选取的时效性。《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作为学习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及时向学生传递与专业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面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文献写作教学环节,追踪文献发表的全过程,重点讲授科研论文写作前的准备,科研论文的结构安排与撰写,科技英语的文法与表达以及图表的编排等;针对某一特定研究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追踪法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强化学生对该领域发展进程的理解,便于学生在今后的研究生涯中能够准确把握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与动态,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2.4自主学习法

按照教学计划进程,我校《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教学,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立性强、自学能力较好以及探索新知识欲望较强等特点。因而,仅仅依靠课堂来传授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4]。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适当安排一些章节让学生自学,分组完成研讨交流。例如,针对近些年报道的新型贵金属染料染色这一主题,把学生分成5人小组,要求学生们查阅10篇相关文献(教师可提供4篇),并以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贵金属染料上染棉和羊毛的作用原理和优点、工艺流程以及成效等,教师课外加强辅导或与学生讨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建构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结合自己正在开展的课题方向及已经取得的实验结果,查阅中英文文献并制作PPT,每位学生安排8分钟时间进行汇报(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和结论等)。该汇报环节可充分锻炼学生阅读文献、总结文献以及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自学,巩固和深化对轻化工程专业文献的理解,扩充知识面,教会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察

《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考核方式的复杂性。过去仅仅依照学生的结课报告来评定成绩,对文献阅读与写作过程的考核不够重视,具有一定的弊端。学生忽视文献来源途径的多样化及文献阅读和写作流程的规范化,导致其对英文文献的理解缺乏广度和深度,同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从轻化工程专业文献检索、阅读、写作和汇报等方面全方位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考核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5],这样不仅能够科学、公正地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评定,还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其主动性及创新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经过改革后,我们实施了课堂成绩与结课报告评定相结合,从定量和定性角度进行全面考核的方式。同学们的考核成绩依照其文献准备、课堂提问、PPT汇报和结课报告等部分来进行综合评分,以保证其成绩涉及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教学的整个环节。文献准备是轻化工程专业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的重要过程,指导教师可依据文献检索结果的相关性或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评定成绩。课堂提问则是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核心环节,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阶段熟悉文献中每个环节,并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听课效果,适时提问,依据互动效果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量化记录,以便为学生课堂成绩做出准确评价。学生围绕自身研究领域,以PPT形式完成一份文献阅读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交流;教师围绕PPT内容和格式、文献综述情况、结果与讨论的深度以及质询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价。结课报告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全面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与收获。结课报告的考核要点不仅包括格式书写是否规范、文献阅读量是否达标,更应该重视学生对文献阅读总结以及写作水平(尤其是英文摘要)的考察,这对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本文开展的关于《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对于“新工科”改革背景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进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了借助专业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黎珊,陶永新,秦勇.轻化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讨[J].广东化工,2010,37(12):155-156.

[2]邢铁玲.关于《染整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89-90.

[3]祁珍明.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39-41.

[4]韩振邦,杨文芳,杨丽,等.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14(1):140-141.

轻化工程论文范文3

1.思想重视不够,对基地建设认识不足。

曾经说过,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教育还只是基础教育,尽管这个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人才的培养及其健康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虽然学校很早就提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工作落到实处,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真正了解实训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普遍认为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育任务,而把基地实训和工厂实习仅作为正常教学之外的辅助性工作,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形式上与企业展开合作开辟校外工程教育中心,也通常只挂牌而无实际培训内容。

2.基地设施投入不足,教学硬件体系不完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我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轻化工程专业在其中属于相对弱势学科,学校投入相对较少,不足以支撑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加之专业系与企业横向联系较少,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强,无力添置和更新教学设施,以至于实训基地设备老化、陈旧,实训开出率较低,基地建设停滞不前,实践教学硬件体系难以完善。而校外基地由于从学校得到的技术支撑及帮助较少,与学校的联系多止步于一年几次的参观实习,因此提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几近于无。

3.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管理制度不严格。

长期以来高校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主要采用以类似于标准答案的、刻板的评分标准作为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制度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以前工程实训的学分一般是按一周一个学分来考核,由于考核办法简单,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有的学生常常不去实习,实习报告等等书面材料往往以抄袭别人来应付,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过程所涌现出来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得不到学分上的奖励,严重抑制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在管理方面,也多注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却很少关注实训教学具体环节的运行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

4.师资队伍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实用。

实训师资的缺乏是多数高校的普遍存在问题,往往由理论课教师兼任。比如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专业教师9人,其中理论课教师7人,实验课教师仅2人,而学生数目达到283人,平时教师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生产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费时、费力的实践教学项目力不从心。另外,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实训教学内容目前也多以理论验证型为主,动手操作机会只有一次,学生无法反复进行,故常常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管学校很重视这一问题,组织教师改编或新编工程教育实训教程,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程实训教学原有的框架,而且由于与企业联系较少,教材的编写很难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合拍。

5.校外基地建设不给力,教学过程不规范。

建设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是专业实习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受各种因素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着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滞后的窘况,因此利用企业现有的条件进行实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企业一方,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企业考虑到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真正作为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未能向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科技支撑,也导致一些企业不愿接受实习生。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在全面开展与企业合作之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企业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得不到企业单位的支持,教师也只能将学生“放羊”,最后只管学生交上来的报告和鉴定表格,而不管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和实际收获,因此很难保证工程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二、可行应对举措

应用型高校承载着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把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训教育摆上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抓出成效。笔者认为,尽快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多管齐下,以形成“对症下药”的强大合力。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有针对性的制定工程教育实训教学方案。

工程实训教学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提高对工程实训教学的认识上,我院一是组织中层教学管理干部对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实现工程实训教学的各种途径,强调培养的人才要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二是对广大教师进行集中的工业生产专业技能培训;三是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宣传,在学院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氛围;四是根据校外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有针对性的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整合规划,形成科学的知识技能培训体系。

2.加大基地投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现在,我国致力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大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为校企合作发展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院自2012年以来,一方面加强实训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350万元购入诸如溢流染色机、平网印花机、热定型机等行业内主流生产机型,强化了轻化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鼓励并帮助轻化工程专业教师与盐城市印染有限公司、盐城市科创印花有限公司、盐城市悦达集团、盐城市濯源印染有限公司、盐城市鹰昌服装印花有限公司等等13家生产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努力把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工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互通有无,从而更好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3.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我院自2012年以来,一方面定期把教师和学生送到工厂,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人员为师,不拘泥于学校内部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聘请企业部分生产、技术、管理一线的骨干人员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此外还加强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明确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比较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同时打破原来的学科知识结构,逐步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考试。

4.完善标准,加强激励,健全实训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工程实训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我院自2012年以来,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训环节教学细则和实施方案,明确专人指导,专人负责,并进行统一部署。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科技活动小发明小制作,根据工作量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从而在制度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保障。对于学生反映良好的、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快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和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惩罚。

三、结束语

轻化工程论文范文4

一、“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新范式,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趋势。这一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高中英语这门学科中有许多知识是需要记忆的,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目前的许多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如果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利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式,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减少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使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角,学生自己探索知识,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现在许多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依旧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带给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翻转课堂”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是对听力材料的选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听力材料进行归类,将其分成几个板块或者有意思的话题,然后对听力材料中的内容进行剪辑,呈现在课堂上,这样会使重点更加突出,学生也更容易把握。其次,在整理好听力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将听力练习这个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而在课上教师只需对核心知识点以及课下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使课堂的讲解内容更有针对性,节省了许多课堂时间,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效率,起到了优化课堂的作用。以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高考英语听力题为例,教师可以将同一种类型的题放在一起进行总结,也可以将几套题中同一话题或相似话题的题目整理到一起,使学生分版块进行练习,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也更容易对其中的重点进行把握,掌握的效果会更好。

2.“翻转课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会选择让学生在课上做阅读题,然后进行讲解。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并不提倡让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教师可精心选择出一篇或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课上先对阅读中出现的新单词和新短语进行讲解,然后给学生提出几个与文章主旨相关的问题。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课下去思考教师的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阅读题目。在下一堂课中,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重点讲解学生出错或者理解偏差的内容。以2015年江苏省英语高考题阅读第三篇为例,这是一篇社会现象类的阅读,主题是志愿者为什么要坚持做下去。教师可先对文中出现的launch、internal、focusedon等高频单词及短语的用法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以下问题:WhatcanwelearnfromtheFloridastudy?Whatisthepurposeofthisarticle?等一系列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做习题,课上主要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并对习题进行讲解,教师只负责总结和纠正。

作者:卢倩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三垛中学

第二篇:轻化工程英语教学问题及改革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不但对外技术交流变的更加频繁,同时对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讲英语的人数约有10亿人,学英语的也有约10亿人,达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二。据统计,世界上有85%的科技资料是以书籍、期刊、内部技术报告和专利说明书等形式用英语出版的。不论国际学术会议在哪个国家召开,会议所规定的工作语言一般都是英语,英语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另外,近些年来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外资、合资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他们接触和使用专业英语词汇、英文文献的机会也在日益增多。同时,染整行业的大多数高档仪器、设备和技术工艺大多是从国外进口和引进的,企业的订单很多也来自国外,这就要求行业人士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此外,高校里的老师及相关的科研人员也都通过外文文献来把握科研的前沿信息。因此,不论是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还是即将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都会为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培养轻化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及英语能力成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1轻化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2007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相关专业所需信息,同时使学生的读、听、说、写、译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能够顺利阅读各种英文专业文献,且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真正实现“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培养目标。

2轻化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轻化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多由从事本专业的专业教师来讲授,他们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培训,给学生上课时不能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上把较难的句子与段落讲解透彻;而公共外语教师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形,他们虽然有着较强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应用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因而不能对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拓展分析。由此看来,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影响了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2.2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理论上讲,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应被同等对待,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如此。表现在,专业英语往往被当作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造成了学生普遍地忽视了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的区别。学时安排中,轻化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比基础英语课程的学时数少的多,这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在时间方面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另外,课时较少的专业英语大多又是选修课,对那些学分已经选够的学生来说,专业英语就会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其次,由于4、6级英语等级证书的压力,学生自然在基础英语的学习上会多下功夫。

2.3专业英语教材不够统一

现在大多高校都是综合型院校,开设的专业课门类繁多,专业英语教材不可能像基础英语那样有较完整的通用教材。再者,目前专业英语的教材版本不够丰富,样式不够齐全,有的过于简单,有的不够完整、不够全面,有的专业性太强,其难易程度不一定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对教师来说,没有合适的教材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学生们则期望拥有质量高、内容新的教材,如果要求学校老师自编教材,鉴于轻化工程专业的开设历史尚短,优秀专业英语教师匮乏,难免给教材的编写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4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较单一

现今,不少高校的专业英语依旧采取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大多采取“词汇+语法+翻译”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经调查发现:阅读与翻译结合、纯翻译的教学方法占40%以上,阅读为主兼有听说的占30%左右,说明当前专业英语教学依然采用的是阅读和翻译为主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他们思考的空间少,反馈的信息几乎为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极为低下。所以,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将专业英语作为进一步探索专业知识的工具,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3轻化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选择

首先,轻化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应选用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或文献,它们应具备内容与课程有较好的关联性,广泛涉及本专业的专业词汇等特点,这样的教材既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语言特点,又能提高其专业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专业英语老师可介绍一些翻译和写作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并配合一定的听、说、读、写、译专项训练,比如在阅读技巧训练中,教给学生如何略读和跳读;写作技巧训练中,针对专业特点及未来应用需要,可辅导学生练习写个人简历、商务书信等。同时,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相关的常见外文杂志和全文数据库,同时教授学生文献搜索的途径与方法,帮助他们把握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仅仅对文章讲解和翻译的教学法,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去适应当代大学教育要求。教师应针对英语水平不等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教师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每次都带着问题上课;课堂讲解时,教师可采取讲练结合、情景教学的方法;当学生在理解和翻译中有错误或者不妥时,先让学生自己摸索着去解决,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课中抽出一部分时间组织学生用英语讨论,在课堂上用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以来,教师就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强弱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应不定期地对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回顾,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自我总结的好习惯。教学手段的丰富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积极引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编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地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原版的专业影音、国内外名校的相关专业的讲课视频,并对重点、难点词句加以讲解,让学生尝试着用英语交流、或用英语对观看过的内容进行总结或复述,这些手段的引入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3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

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决定专业英语课的质量。高等院校的专业英语课一般由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虽有专业方面的优势,但听说能力还极度欠缺,大多是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在写作方面相当薄弱,有的专业英语老师发音不准,甚至常常犯语法错误。另外,专业英语老师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语言教学培训,缺乏英语教学经验,不能较好地组织教学,导致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质量降低。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选派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业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英语,以弥补他们自身英语基础方面的不足。其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可采取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基础英语课堂上听课,或是让其参加基础英语的公开观摩课等措施,引导教师业务学习与交流;也可以请英语专业老师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老师进行辅导和培训。所以,专业英语老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但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还要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外语表达能力。

4总结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加强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选取合适的教教材,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探索能高效优质地培养出双语人才的教育模式,就能够大大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掌握语言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李珂 孟春丽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第三篇: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在国际化发展的今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未来职业以及社会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是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的扩展。它用于某些特定的职业中,由于其职业性和英语性强的特点,ESP已经成为成为未来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一般用途英语过渡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大学英语的现状

目前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工作评价仍然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为主要指标,因此大部分大学的英语教学仍是以四六级的考试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即使近几年来四六级考试做了较大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向还是四六级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考试内容和技巧,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这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作者也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在词汇,语法,句型等内容上多有重复,大学英语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大一新生没有吸引力,而基础不太好的同学也感觉英语越学越差。对于通过四六级考试大二学生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加缺乏新意,课堂的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关系不大。根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实证研究”课题组在全国12个省市高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英语学生在三、四年级没有英语课的比例高达64.6%,即使目前有许多高校基础阶段后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据调查也只有1.21%的专业专门用途英语课时只有36-72学时。因此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还是很有必要进行的。

二、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关于ESP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Hutchinson&Waters提出的:ESP是一种在内容和方法上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教学方式。专门用途英语可分为很多种类型,Hutchinson&Waters以学科分科为主线将ESP分为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和社科英语三个分支,每个分支又再次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支。Jordna以学习者为最终语言使用的目的和环境为主线将ESP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个大分支,而学术英语又再分为专门学术英语和一般类学术英语。ESP有三个显著地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

三、我校医学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笔者入校以来我校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为大一,大二均使用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主要针对一般用途英语,本套教材的编写即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有针对性的学习,也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培养。2012年学院对临床专业大学英语进行试点改革,学院通过层层选拔,选拔出第一届临床专业教改实验班,教改实验班同学入校高考成绩均为120分以上,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课程设置计划,其他普通班两个学年要求完成的基础英语教学课程,教改实验班同学一个半学年完成随后进行四六级考试,在课时安排上也比其他普通班的课时多出30%,两个学年结束后班级同学四级通过率100%,六级通过率30%。同时学校要求其他有能力开出双语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双语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学生自入学以来才接触专业的医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有难度,当老师使用双语教学时导致专业和英语都没有学好,个别的双语课程就是掌握一些英语词汇在句法结构,语言表达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教改实验班的学生也迫切希望四六级通过后能够对医学英语进行系统的学习。另外笔者所教授的第一届医学学生面临毕业,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主要有两种一部分同学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同学在准备研究生初试和复试时也遇到了难题,大学英语课程只开设两个学年,学生大五准备考试时发现所学内容已经忘记了,另外一部分发现进行复试时不能用英语很好的表达自己专业上的问题。选择就业的同学也发现在实际运用中主要还是运用跟医学相关的英语,但是在大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导致学习和社会的脱节。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大学英语过分注重基础,未能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2)应用性不强,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差;(3)应试倾向严重,不利于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4)缺乏“双师型”英语教师。

四、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作者认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分为两个阶段的教学,第一阶段是一般用途英语的教学,这个阶段应该强化EGP的教学,虽然从初中至高中一直是基础英语的教学,但是大学阶段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这一阶段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交际中流畅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二阶段从一般用途英语过渡到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开设英语课程,内容上应该包括专业词汇,专业的表达方式,其最低目标在于学生能有今后在相关专业领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较高目标是能够读懂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建设是语言教学界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大多数英语教师而言,如果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改变,那么就要求教师具备教学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就专业知识而言,对于大学英语教师并非易事。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应该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向语言教师转移,随之要求专业教师掌握语言教学的特点以及基本技能,并且具有良好的语言水平。在专门用途英语发展初期,国外就开始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的形式,即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共同担任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工作,其目的是帮助语言教师能够更好的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合作教学形式同样也适用于我校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双方教师可以共同协作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编写教材,专业教师可以协助英语教师进行目标语言情境的描述以及提供学习的重点,难点等等。合作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帮助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语言使用目标情形,另一方面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也可以使专业教师了解到学生面临的语言困难。

(三)专业教材的选择

专业用途英语课程的设置目的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英语专业词汇,培养自己专业相关的语言技能。作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的教材选择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专业性但专业性不宜太强,主要在词汇语言的选择,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要具有代表性。教材的选择或者编写应该在广大学生,教师尤其是用人单位等进行调查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编写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都应该合作进行,这样可以确保教材能够重视相关专业的术语和运用,又能保证语言的准确性。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依托,它决定了教与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服务于社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与专业相结合满足专业,学生,社会的需要,能够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我们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的选用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共同努力下使得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能够顺利得以实施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同时英语交流过硬的人才。

作者:袁丽坤 单位:长沙医学院

第四篇:职业导向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以职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使得公共英语课程的课时被缩减,影响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认识到职业导向的重要作用,以就业为目的进行教学,才能让英语教学成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实践。

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问题分析

1.高职英语教育理念错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理论并没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理念与普通院校基本相同,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创新的教育观念,没有对高职教育形成新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才设置公共英语课程,很少将英语视为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水平的一门课程。错位的教育理念,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职业化程度的提高,也限制了学生职业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提升。

2.英语课堂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将英语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对待,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将英语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职院校很少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或者行业需求进行英语教学。在社会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今天,虽然一些学校考虑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会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分开。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得不到有效地结合,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更会让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对专业英语文章的翻译与理解,没有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不足。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法

1.基于职业导向设计教学目标

高职英语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只有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词汇量与英语能力,才能让英语教育的意义发挥出来。在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更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通过英语学习得到职业能力上的提升,对于学生就业渠道拓宽有很大意义。所以,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只是一门语言课程,更要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高职英语课堂要成为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与就业发展机会增多的基础课程。加强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考核体系的优化,才能促进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一线人才。

2.基于职业导向选择英语教学内容

受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有别于普通院校。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应当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个人发展。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英语教材内容的优化,构建全新的特色化知识体系,才能让英语教学的职业性更强。首先,英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切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将英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坚持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的专业需求,针对学习特点选择英语教学内容。比如,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当选择“Howtowriteapplication,howtoanswerthecall,thewaytowriteletters”等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3.基于职业导向培养学生全面英语能力

高职英语教师要重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口语能力。无论学生从事什么行业,英语口语都可以派上用场。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选择“airport,meeting,restaurant,hospital,shop,office”等不同的场合进行练习,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上能够轻松应对多种场合的英语交际。

三、结语

轻化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确保普通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普遍认可的质量标准的重要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工程教育创新与改革,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新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1]。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部级特色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以及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自2017年以来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标准为导向,积极组织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热科学、机械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所涉及到基础课、专业课繁多。其中,毕业设计是全面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专业培养与学校培养目标能否达成最为关键的一环[3-5],毕业设计作为毕业生踏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练兵”“军演”,是衔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重要纽带与桥梁,是毕业完成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是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也是企业挑选人才的重要参考。因此,本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为依据,结合以往指导毕业设计所积累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加强毕业设计选题与审核

选题之前,针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应认真做好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思想动员,组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相关内容、《工程教育认证办法》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指南》,强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对教师以及对学院乃至学校发展重要性及必要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纲,合理、规范推进每一步工作。导师在选题时应因材施教,鼓励指导教师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类型制定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难度适当、工作量饱满、能激发毕业生对毕业设计兴趣的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初定之后,院系应邀请校外企业专家与本校指导教师组成专家评议小组按照图1所示的表格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课题来源、难易程度、工作量以及与工程的结合程度进行逐一审核,并对存在异议的题目给出建设性意见。学生选题之时,实行网上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先由学生选择题目与导师,再由导师选择学生,对于落选学生与导师进行二次选择与分配,最大程度让导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选择结果,从而充分调动导师、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毕业质量保障监督

毕业设计没有固定上课时间、教师指导时间,各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学校监督难度大、导师对学生指导“放羊”现象。因此,为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首先应提升导师自身专业水平、职业道德,要求导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尤其加强导师责任心建设,把毕业生对导师的评价作为导师职称评聘与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本专业严格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校、院(部、系)、系(教研室)三级督导体制,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对每一位毕业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在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设计提交阶段均安排检查,中期考核采用小组答辩的形式,并要求导师在各个指导环节都要网上留痕。学院则在选题、中期、答辩、成绩审核等多个阶段进行抽查。毕业答辩时学院则认真组织推行毕业设计(论文)二次答辩(每个答辩小组的后两名参加二次答辩),对学生的学业严加督促,进一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3聘用校外导师,加强校企联合

工程教育认证鼓励导师与学生到企业去寻找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毕业设计题目,并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企业专家进行指导。针对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与企业工作经历缺乏的弊端,本专业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优势互补的优势。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选题,保证选题紧密结合实际,研究背景与工程意义明确。毕业设计过程中,对于非卓越班的学生采用定期邀请校外导师入校指导、学生定期向校外导师汇报进展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对于卓越班的学生则委派到企业中去锻炼实践,在校外导师的亲身指导与校内导师的监督下完成毕业设计。

4加强学生满意度和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

建立毕业生学业满意度评价制度。每年召开毕业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毕业班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对导师指导过程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加强对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校友会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往届毕业生的工作与其毕业设计题目的相关程度,以及他们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5结论

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简述了本专业近年来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做的改革与探索。经过认真总结发现以下结论:通过加强毕业选题的审核力度,从源头上消除了毕业设计质量差的根源。通过提升教师素质,加强质量保障监督,确保了对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控制与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督。通过聘用校外导师加强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就业率。通过以上改革与探索,本年度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质量相较往年有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栗俊广,白艳红,张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7(5):140-141.

[2]郑杰,刘曼,刘琼,窦益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轻工科技,2017(6):193-195.

[3]徐进,王树根,付少海,等.工程认证背景下轻化工程毕业设计探索与总结[J].科教导刊,2019(3):22-23.

[4]缑瑞宾,张春雨,张雅晶,等.基于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33(2):93-98.

轻化工程论文范文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局限于绘制模具图,已不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课程设计改革在内容上增加了材料改性及工艺探索的题目,并通过两次试点,在人员、进度安排及突发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课程设计选题应因人定题,与学生就业意愿相结合,在进度安排方面应制定应急预案,预留机动时间。相关改革成果为2015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综合实验”环节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成果

课程设计环节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所占学时仅次于毕业设计环节,历年来均以绘制塑料模具图为课程设计内容。但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从事高分子材料产品生产管理、原材料改性、成型工艺制定等工作的学生已占2/3,而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设计的学生仅总人数1/3左右。显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课程设计环节迫切需要补充材料改性以及工艺制定等内容,以便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学时以及有限的设备条件下让更多学生获得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方面的训练[1]。从2012年起,笔者承担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相关教研课题,在课程设计指导工作中增加了材料改性及工艺探索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两届学生试点,证实了学生在4周内完成材料改性及工艺探索相关内容的可行性,也在课程设计题目选取、人员进度安排及突发情况处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相关改革成果为2015级新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综合实验”环节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1课程设计改革内容简介

2012年秋季学期,笔者承担了课程设计改革相关教研项目。按照进度安排,第一次试点放在2013秋季学期,从笔者指导的5名2010级学生中抽选了2名学生完成材料改性相关课题,主要是验证学生在4周内完成材料改性课题的可行性;2014年秋季学期进行了第二次试点,从笔者指导的11名2011级学生中指定4名学生完成配方探索及工艺制定相关内容,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课题选取、实验进度安排及突发情况处理方面进一步积累经验。

2改革试点成果介绍

2.1课程设计题目选取与人员安排

选择难度适中的设计题目是保证学生如期完成课程设计的前提[2]。因材施教、因人定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确保课程设计顺利进行。往届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只会在毕业设计阶段涉及到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的内容。毕业设计阶段时间非常充裕(12周),足以让学生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以及应对实验失败等突发情况。而课程设计环节仅有4周的时间,因此课程设计选题应“小而精”,难度应明显低于毕业设计题目。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第一阶段试点时选取了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课题,在材料制备工艺方面无需进行探索,减少了学生“走弯路、耗时间”的可能。将往届毕业设计题目“硅橡胶阻燃材料性能研究”分化为两个课程设计题目,分别由两个学生完成“硫化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结构控制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从第一阶段试点结果看,学生借助已有的工艺参数,在第一周的实验中就顺利制备出了硅橡胶材料的空白试样,完成后续实验内容的时间也较充裕[3]。因人定题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第二阶段试点时,笔者在题目选取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在这一阶段试点的学生中,有3名学生的题目仍然衍生于往届的毕业设计题目。而有1名学生曾担任过两年的科研助手,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针对这名学生的特点,笔者让其独立制备一种天然有机填料/淀粉胶复合材料,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案等自己通过查阅资料确定,笔者仅在实验遇到困难时参与讨论并提出建议。最终,该名学生通过6轮实验探索制备出了符合要求的材料样品。试点结果证明,对于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生而言,即使只有4周时间,也能在没有研究基础的情况下完成课题内容,但实验工作强度偏大。课程设计题目与学生就业意愿相结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在大四秋季学期工作单位已提前落实为材料改性或工艺制定岗位的学生,可以优先安排其在课程设计阶段进入相关实训。本次课程设计改革中,参与第一阶段试点的一名学生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就确定了工作单位(主要生产硅橡胶产品)。由于课程设计题目与就业单位需求密切相关,这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非常积极主动,最终很好的完成了课程设计内容[3]。

2.2实验进度安排及突发情况处理

课程设计时间有限,如果安排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内容,则在短短4周时间内需要学生完成资料搜集、方案拟定、方案实施、论文撰写等内容,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合理安排实验进度。此外,由于实验设备故障、实验失败等突发因素会严重影响实验进度,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急方案是确保课程设计顺利完成的又一关键。课程设计初步的进度安排是[4-5]:第一周完成资料搜集、方案制定以及原料采购;第二周、第三周进行实验;第四周完成课程设计论文撰写。在两次课程设计改革试点中,均出现了一些突发情况,导致实验进度安排临时调整。在第一次试点时,由于实验关键设备平板硫化机的温控器失灵而维修了几天,耽误了实验进度。针对这一突发情况,指导教师及时调整进度,让学生在设备维修期间完成前期实验数据整理及课程论文框架构建等工作,从而大大缩短了后期课程论文撰写的时间,确保了课程设计如期完成。第二次试点时,由于其中一个选题没有研究基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花了两周多的时间尝试了多种原料配比,才最终敲定实验方案。所幸学生自身积极性很高,时间安排也比较紧凑,白天进行探索实验,晚上查阅资料调整实验方案,最终按期完成了课程设计论文。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实验进度安排不能仅仅依靠指导教师“纸上谈兵”,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能力以及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进行设定。对于能力强、积极性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增加实验内容,紧凑安排实验,以便学生得到更多的能力锻炼。对于专业基础较弱、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预留出合理的机动时间,以便学生能从容完成实验内容。

3改革成果推广及应用

目前,本次课程设计改革成果已经进入应用阶段,在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增设了4周的“专业综合实验”环节,并从2015级学生开始实施。这一环节将专门用于学生进行材料制备及工艺探索等综合实训内容。笔者认为本次课程设计改革已经达到预期目标:(1)改变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内容单一的现状;(2)证实了4周内完成材料配方探索及工艺制定等内容的可行性;(3)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4)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实践依据。

4结语

课程设计改革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从而使其成长为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内容多元化,可以让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企业需求,有利于扩大学生就业面,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双赢”合作。相信本次课程设计改革取得的成果在将来的实践中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充实。

作者:盛旭敏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盛旭敏.浅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J].广州化工,2014,42(7):182-183.

[2]范雪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理念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69-70.

[3]盛旭敏.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5,43(2):155-156.

轻化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教科产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业建设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教学环节。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党的报告更是明确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度关切。齐鲁工业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专业是传统的轻工类专业,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一直面临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科研对教学的支撑度不足、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工程教育与生产实际脱节和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欠缺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一直是解决问题的研究热点[1-2]。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3],强调产学融通。在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本科教育方面,不少学校也进行了教科产方面的探讨[4-5]。齐鲁工业大学秉承建设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一直重视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2017年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整体合并,在科教融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办学多年来,在专业建设方面坚持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校企合作,提高专业群建设水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6]。随着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专业建设中不断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7]。以产教融合建设专业,其实践内涵包括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以及一体化资源共享3个方面[8],笔者所在学校的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专业建设方面也积极推动资源、师资的共享。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传统的包装工程专业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还需要解决制约专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里对教科产融合模式中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在笔者学校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

1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

针对包装工程、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OBE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思政引领下,形成基于教科产融合模式的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改革方案。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

1.1思政引领

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的全面育人观,构建了轻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有机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成果《课程思政建设-轻化工程》即将出版,撰写了《轻工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保持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

1.2理实融合

坚持问题导向,丰富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轻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的联系。针对教学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了课堂、网络和移动端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轮驱动的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研、创”的有机结合。

1.3科教融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科研同教学的结合,把“科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实现了科研对教学的有力支撑。学校和山东省科学院合并后开启科教融合时代,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推行“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三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方法,支持校内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本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4产教融合

坚持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统一导向,与轻工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面向产业需求,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将产业发展的成果融入课堂;在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拓展轻工内涵,设立新媒体技术新工科专业。构建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的应用

1)思政引领、科学规划,构建“教科产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在齐鲁工业大学“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基础上,成立了轻工课程思政工作室,制定了《轻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培养方案支撑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学设计实现专业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引导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构建了思政引领的教科产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见图1。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学业导师制,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校企专家组成导师组联合指导,开展真实工程项目训练。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智慧课堂、手机APP等信息技术手段,课堂、网络、移动端三位一体,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名匠”工作室等形式,提高学生“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先后获“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奖项,以及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等荣誉称号。

3)推进科研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科教协同育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教师将高质量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有效建构“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三步推进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加入科研团队,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性学习。大二开始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超过40%。近5年来,学生获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4)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优质产教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坚持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相统一,以学科前沿、产业最新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加入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产教联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中心、“学习工厂”,合作开发课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近20位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促进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增强教师实践能力。目前校企合作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等达到40余家,“双师型”教师占比80%以上。

3教科产专业建设模式创新之处

3.1培养理念创新

德育为先、思政引领,挖掘凝练轻工类专业教学中的德育元素,构建了轻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为践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方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包装工程、印刷工程专业建设中深入挖掘凝练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强化德融课堂建设,给课堂注入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撰写了《轻工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重构了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设计。10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好教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2培养模式创新

创建并应用了轻工类专业建设的“教科产融合”的模式,成效显著。面向产业需求,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科学规划,通过理实融合,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轻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轻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了一批高质量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印刷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包装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3学科专业创新

创立印刷与包装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拓展轻工内涵设立新工科专业,开创轻工类专业建设新格局。针对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专业没有对应的二级学科、高学历人才匮乏的问题,2013年设立印刷与包装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迄今已培养了60余名硕士毕业生。为满足传统媒体产业转型过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合利用教科产资源设立新媒体技术专业,拓展了轻工内涵,学科专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3.4工程实践创新

建成轻工工程“学习工厂”式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共享覆盖包装、印刷与媒体产业链的“学习工厂”式实践基地,配置了材料检测、制版、印刷、虚拟演播等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实训教学、课程教学和工程研究环境,开创了轻工领域“学习工厂”式实践基地建设的先河。

4结语

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应用以来,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育人平台组多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5年来,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申请专利总计80余篇(项)。每年为包装印刷行业输送应用型人才100名以上。据第三方专业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在95%以上。毕业生于世平荣获“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赵文全荣获“第二十二届青年泉城榜样”称号,程明武荣获“山东省十大就业创业标兵”称号。2021年校友会轻工类大学排名中笔者所在学校居第2位,软科学科排名笔者所在学校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居前30%、新媒体专业排名第1位。

2)师资建设效果明显。通过“教科产融合”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思政引领”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先后获得“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5年来,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科研课题20余项,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轻化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量化分析;复合指数;评价指标;创新人才

1创新人才管理综述

创新人才管理既是良好人才管理体系的延伸,也是管理体系内各维度协调的关键。当今称为“数据时代”,各类数据为社会方方面面的治理提供了改革和创新的战略资源。以数据说话,可以说是构建了社会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实现了从封闭管理走向开放管理,从静态管理转为动态管控,从单向管理演变为多维度协同治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影响科研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差异化管理,以期取得最佳业绩的同时减少资源损耗。因此,本研究就是为各级科研管理者提供“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参考数据,当数据量足够多就能挖掘数据背后的创新人才管理内涵,为决策者提供更严谨、准确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关键是对数据进行筛选,挖掘有效信息和知识,指导决策行为。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针对近三年调研单位引进的创新人才群体,覆盖了12个大类,27个一级学科。调研内容涵盖了个人信息、学术经历、纵横向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科研荣誉、论文成果、著作成果、知识产权、学术会议、平台团队、学会组织及期刊管理等十余个类目,囊括了创新人才、海归等创新人才能够获得的各类与科研工作相关的业绩项目。同时,兼顾了常规科研评价指标涉及内容,以及社会机构、业内同行对个人的认可程度,还有相关科研团队、平台建设等工作的付出等方方面面,力求全面体现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

1.2研究思路

创新人才管理一直都是管理领域里极具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一些可以用数字或统一形式表达的信息往往被用来作为重要的管理评价标准,比如前述的论文、专利、著作等。而更大量的无法用数字表达的信息则被弱化或模糊处理。这必然导致管理片面化。本研究根据传统质性思维,利用经验和抽象概括,将大量的无法用数字或统一形式表达的信息凝练出来,赋予抽象意义,以便于数据化。同时,又利用复合指数模型,为管理提供逻辑特征和必要导向。研究将通过概念抽象化-信息数据化-评价系统化的逻辑分析,实现创新人才精细化管理。研究涉及参数根据权重赋值并量化,指标权重可随管理导向调整。本文以层次分析法来构建复合指数模型。建模逻辑如图1所示,本研究首先将两类初级指标,含可量化指标和不可量化指标,两两结合形成全新的复合指数。对复合指数优先采用人工分析进行筛选,主要结合研究人员经验设置筛选指标。同时,人工筛选结果可以用于指导自动筛选阈值设定。研究过程还将对复合指数进行自动筛选模拟,根据结果不断调试阈值范围,以提高自动筛选精度。根据以上两类筛选方式得出的符合要求的新指标将作为二级指标和初级量化指标同时构成全新的管理评价体系所含复合指数。本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将复合指数指标(Y)和指标(X)通过加权求和构建适合的复合指数模型Y=∑ni=1αiXi,其中,α为各指标的权重。将上述模型采用MATLAB程序实现以下功能:自动读取数据,对各类指标进行去量纲(范围:0~1;目的:使权重为衡量各指标重要性的唯一标准),计算综合指标,保存结果模型数据格式,运行程序前将数据和各分类指标的权重按实际情况及管理需求进行完善即可。后续研究将利用该模型针对不同指标参数逐一进行对比分析。

1.3创新人才科研产出

根据本次信息采集上来的数据,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对所有创新人才的科研产出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近三年来各位创新人才的总产出和其入职时间的对比图(如图2)。本次统计原则是尽量体现个人在成果中的作用,以及支持高水平成果的导向。因此对参与、低层次成果降低或取消权重。并且,对于入职时间尚短或仍未获得水准以上成果的人才信息不予记入。与常规预期不同的是,科研产出量与入职时间并没有严格的关系(部分获得在职学历人才的统计时间以毕业至今为准)。笔者在统计科研产出时,不但对常规项目如:科研项目、论文、专著、专利、奖励等;还将团队平台工作、所获荣誉称号、学术会议、学术团体工作以及负责期刊编辑工作等情况纳入个人科研评价体系中来。因为,后面这些数据一方面能够体现外界对个人学术成果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能衡量其本人在所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资源,这些都是长久发展所需的续航能力,乃至冲击更创新项目的软实力。尽管图2反馈出时间与产出无直接关系,但相对而言,入职时间越长,在统计入职后科研产出总量时,总是存在优势的。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各位创新人才的科研工作,本文采用的分析模型基本消除时间差异。但是,入职时间较短的创新人才,没有科研产出计入是合理的。反之,如果入职时间短,但是产出可观,则在年均分析中会占据优势。这是对部分优秀人才,能够突破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的权重倾斜。经过统计,可以得到多数参评人才科研工作量对比数据,但是总体数值不高。调研发现具有一定优势的个体通常具备某些特别突出的业绩,提升了个人数据。科学研究鼓励发挥特长,找出个人的长处并合理发挥,也是科研管理工作重点之一。同时,应指出“特长”不是“瘸腿”,没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就不能在科研路上走得太远。在没有寻找到个人契机前,科研管理首先要做得还是引导人才沉下心来,丰富自己的科研基础。如果入职三年内没有良好的科研业绩,一旦科研工作出现断层,再想接续博士期间研究工作就非常困难了。未统计入图3中的部分人才已经开始显现出科研断档趋势,必须加以重视。同样,本次分析结果良好的人才,如果不能保持工作状态,也可能有下滑趋势。因此,数据在不断鞭策创新人才向科研投入更多精力。

1.4科研业绩综合分析

本次统计涉及众多学科的近三年引进过创新人才,占调研对象的90.7%,但总体分布以理工类为主。统计数据中的学术带头人和部级项目主持人在科研表现上极为优秀。但还有占比26.9%的创新人才受多种因素影响,暂时还没有良好的科研产出。另有20.5%的创新人才科研业绩较低。图3反映了本次统计数据分布,26.9%为无业绩人数占比,20.5%为个位数科研业绩人数占比,10-20业绩分人数占比为25.6%,15.4%为20-40分的占比,大于40分为11.5%。

2创新人才管理复合指数模型研究

在数据分析中,本研究将学术会议、团队平台、学术组织及杂志管理等社会工作统一划归“社会资源”,将论文、专利及专著等科研工作产出合并为“科研成果”,将科研奖励、学术荣誉综合为“学术成就”,将每位创新人才入职前后科研水平的变化差异定义为“发挥度”,将个人近年来全部科研工作设置为科研“潜力值”,将其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统称为“科研项目”,此类为本研究侧重分析的复合指数。

2.1科研项目分析本研究

根据不同项目类型的特点,分别提高其引导性权重值,纵向在于国家层面的项目主持和审批资金双向引导,横向在于主持合同金额增长的引导。希望能借此机会,真正为单位发掘出各类人才,能够发挥各自特长服务于国家整体科研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指导性原则,特筛选部分在科研项目上的业绩突出人员数据作图4。图4中只标出了入职以来横、纵向项目业绩突出的创新人才。从图中可以看出统计范围内科研项目主体以各级纵向项目为主。根据调研对象单位需求,在数据分析中对部级项目进行了加权配重。同时,数据也对横向项目进行了一定的权重倾斜,为的是鼓励更多人才参与到横向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中来。可以看出第一梯队,大多具备部级项目,或在具备一定省部级纵向外还能实现成果转化的人才。其他人员多以省部级项目为主,含少量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专长人员。这体现创新人才在做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做应用型技术开发方面还缺乏积累。这也是目前科研管理的难点之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没有足够创新的项目,很难说其具备良好的创新水准;没有足够量的项目经费,也不能说这个单位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实力的体现必须要有经得起检验的数据支撑。

2.2不同学科创新人才综合分析

图5为不同学科创新人才群体科研总量分析图,对于本次调研占比最高的工科专业而言,其科研总量与其它两类专业对比无意义。因此上图重点在于分析拥有相同人数的“文、理”两类专业成绩。在总量上,多数项目下都是“经管文史”类创新人才群体占据优势,除了科研成果一项理科创新人才具备明显优势外,其余几项均无优势可言。从这一数据而言,“经管文史”类创新人才群体并不处于绝对弱势。而且在新时期科研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手抓”的导向下,“经管文史”综合起来比理学类占据一定优势地位是可以理解的。图6分析了发挥度、人均产出、总产出和年人均产出。由于各指标参数量级不同,采用百分比对比分析。如图6所示,工科类除了在总量上占据明显优势外,发挥度最低,人均最低,年人均略好。就发挥度而言,理工类均远低于文科类。工科类在年人均数值上有所好转,而“文史经管”类下降明显,一方面工科基数大,新入职人数高,整体结构年轻化;另一方面文科类在职创新人才比例较高,人员结构相对老化。

2.3不同学源创新人才群体科研工作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