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1人工繁殖

1.1雌、雄亲鱼选择

选择适宜的亲鱼至关重要,一般应选择重量在0.5公斤以上的雌、雄鲶鱼。挑选腹部大,生殖孔红肿且轻轻按压腹部时有卵粒排出的雌鲶鱼,挑选腹部能挤出精液的雄鲶鱼,雌雄比例应为1∶1~1.5∶1区间。

1.2卵巢制备及人工孵化

好的卵巢,可以有效提高鲶鱼的着卵利用率。底巢一般为人工焊成的长方形的框架,中间着卵位置放上棕榈皮并缝在筛绢上即可。将亲鱼产出的鱼卵及时放入水泥制作的平坦干净的孵化池内,并将水温控制在20℃左右,使其自然发育。3~4天后鲶鱼苗会吸附在鱼巢上,再过2~3天将鱼巢取出进行下塘。

2池塘养殖技术

2.1鲶苗开花

通常鲶鱼在出膜3~4天后就可以吞食大型轮虫和小型枝角类生物等,这个时候应培养枝角类生物以供鲶苗食用。培育枝角类生物可采用施用有机肥的方法,采用分次分批进行投放,当后期饵料不足时,可以用50毫米的筛目捞取其他池塘内的枝角类或是将新鲜的动物性饵料进行切碎投喂。在保持饵料充足的条件下,10~15天便可培育成夏花。

2.2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生态养殖培育鲶鱼种,可在鲶鱼放养前20天放养鲫鱼,前10天放养花白鲢等,同时在池内培养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小型杂虫,这样可以有效地为鲶鱼提供营养丰富的饵料;二是运用颗粒饲料培育鲶鱼种,为了更好提高鲶鱼成活率,可以投放天然动物性饵料和陆生动物性饵料,人工颗粒饲料应该以高蛋白质饲料为主。为了防止由于饵料不足或者饲料颗粒较大导致鲶鱼苗生长大小不一的问题,可以在夏花放养前,在主养鲶鱼塘中投放适量适口的动物性饵料,例如切碎的鸡肝、鸡肠等,可提高鲶鱼苗成活率。

2.3成鱼养殖

一是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应当在鲶鱼夏花放养的成鱼池塘中,要注意套养密度及水源条件,池塘杂鱼量不应太多;二是由于鲶鱼游动缓迟只能吃到小型野杂鱼及有病的养殖鱼类,放养少量鲶鱼春片可提高鲶鱼重量;三是成鱼颗粒饵料蛋白质含量应该为35%左右,这样有利于鲶鱼更好地吸收营养。

2.4提高鲶鱼存活率的技术措施

2.4.1适时下塘

由于刚出膜的鲶鱼苗在静水和微流水的环境中不发育,因此鲶鱼苗大多数均匀吸附在鱼巢或网箱壁上,鲶鱼苗体呈现为乳白色,随着鲶鱼苗体表的色素不断沉积,使得其体表逐渐变成灰色,3~4天后体表呈现为灰黑色。此时,卵黄囊基本消失,为保证存活率应当及时下塘。还应注意同塘不能放养两批不同规格鲶鱼。鲶鱼苗出膜后的3~4天便可以进食大型轮虫及小型枝角类,因此浮游动物的数量直接影响了鲶鱼苗的存活率,为提高鲶鱼成活率应选在最佳时期,也就是水温稳定在20℃,在鲶鱼苗下塘前8天施加发酵的有机肥500公斤/亩并注入井水。

2.4.2适宜的池塘面积

鲶鱼发塘池一般是0.5~1.0亩,鱼种培育池塘1~2亩,套养鲶鱼夏花或搭配池塘可大一些。

2.4.3鲶鱼苗下塘规格整齐一致

首先鲶鱼苗规格应当相同,必须放养同一批孵化的鲶鱼苗,夏花放养时必须筛选同一规格的鲶鱼苗,坚决杜绝放养两批不同规格鲶鱼现象。在放养鲶鱼种时一定要放养规格一致且整齐的鱼种,避免大吃小现象发生,保证成活率。

2.4.4补充动物性饲料

鲶鱼在4厘米前不应喂养或很少喂养人工饲料,应多以肉食性饵料为主,发塘前期,浮游动物数量较多,食物摄取量较小,鲶鱼苗规格比较齐;后期因为鲶鱼苗口径的不断增大,食量也随之增加,此时极易出现食物的供给不足及不适口现象,使得鲶鱼苗大小不齐,应在其他池塘捞取天然食物或投放动物性饲料,提高鲶鱼苗规格的同一度和存活率。

2.4.5饵料的适口性及营养性决定鲶鱼苗的成活率

由于肉食性鱼类具有相互残杀的特点,故鲶鱼苗种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其他鱼类,因此饵料应当随着鲶鱼口径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还应保证饵料的充足和营养。实践证明,饵料的不适口及营养不全会导致鲶鱼出现规格不齐的现象,最后发生互相残杀现象。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鲶鱼规格一致,以保证鲶鱼的成活率。

3结语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应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养殖规程,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让该技术形成规范。同时还应加大其推广范围,使得越来越多的养殖者能够掌握鲶鱼池塘养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获得更高产量,从而提高渔民的经济效益,这对鲶鱼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继文 单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