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农结合农业推广的经济效益分析

草农结合农业推广的经济效益分析

摘要:文章以短期生产理论作为研究模型,利用边际报酬递减理论对草农结合和传统粮食单作2种种植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分析得出:草农结合的种植模式可抵消单一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的粮食边际产量下降的不利影响;同时具有恢复土地肥力、增加作物复种率效果,显著提高粮食作物产量,进而提高农牧民实际经济收益。

关键词:草农结合;短期生产理论;经济效益

1研究方法及变量确定

本文选取短期生产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函数通常假定在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2种生产要素。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因此,短期生产理论既考察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通过对某科学试验站草农结合和传统单作2种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数据分析:2种种植模式在同样的试验天数下所需人工投入相同,因此定为不变生产要素,以劳动(L)表示;“种子”在种植活动中符合生产要素中对资本的定义,因此将其设为可变生产要素,以资本(K)表示。由此,根据生产函数的定义,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即为:Q=f(L,K)短期生产理论主要反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变化对各产量的影响,若设定在短期生产中劳动(L)为不变生产要素,资本(K)为可变生产要素,则:资本的总产量(TPK)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资本的平均产量(APK)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资本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资本的边际产量(MPK)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资本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各产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1资本变动时各产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总产量、平均产量线和边际产量随着可变生产要素资本投入的增加而上升,达到最大值后,随着可变生产要素资本的继续投入反而下降。需要注意的是,边际产量可以为零甚至为负,反应在曲线上表示为曲线会穿过横轴继续下降。3种产量对曲线各个拐点的出现取决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的投入某一种生产要素到某一特定值后,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会从递增变为递减。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原因在于,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最佳组合比例。

2结果与分析

2.1翻耕粮草混作。选取某科学试验站2年期草农结合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该试验站采用“翻耕粮草混作”种植方式,和当地常耕玉米单作作为对照,进行田间随机机组试验。试验数据如表1所示。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进行“翻耕粮草混作”模式的玉米产量比玉米单作的产量提高了21.14%,同时还收获了相应的鲜草。从而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力。此外,总的生物能产出量以及能量产投比率显著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和土壤肥力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下一年的粮食播种及收获产量提高极有益处。

2.2草田轮作。同样选取该科学试验站3年期草农结合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草田轮作”种植方式,比照作物单作模式,作物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据表2分析,草田轮作后土壤的生物及理化性状明显改善,饲草茬地对作物增产效果显著。第1年试验地玉米产量比对照地平均增产18%,第2年平均增产15%,第3年平均增产10%,3年平均增产14.3%。

2.3草农结合种植模式的优势分析。通过以上两表对玉米单作种植模式和不同方式的草农结合种植模式数据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实行玉米单作模式时,由于遵循短期生产理论中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若将种子作为可变生产要素,通过单纯增加种子投入进而增加种植面积的方法来使得总产量增加,其边际产量会在某一特定点之后不断下降,造成总产量增速减缓,甚至出现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下降的结果。用短期生产理论分析总结,即在种子投入所花费资本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种子投入所花费资本量与总产量不成正比。草农结合种植模式,可以草类翻耕恢复农田肥力提高作物单产、牧草饲料饲养家畜、草产品加工出售等多种形式切实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对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重要贡献。再次结合短期生产理论分析,设定资本(K)为可变资本,劳动(L)为不变资本,将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3条曲线放在同一坐标轴中即可分析得出短期生产理论的相应模型:在第Ⅰ阶段(O—L1阶段)中:资本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平均产量;资本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说明在这一阶段,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因此,理性的生产者会连续增加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在第Ⅲ阶段(L3之后):资本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在这一阶段,即使资本要素免费供给,理性的生产者也会减少资本投入量,以摆脱资本的边际产量负值和总产量下降的局面,退回到第Ⅱ阶段。由此可见,理性的生产者会将生产保持在第Ⅱ阶段进行。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在第Ⅱ阶段的起点(L2)处,资本的平均产量曲线和资本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资本的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L3)处,资本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零。对应短期生产理论模型分析玉米单作种植模式。在第Ⅰ阶段,边际产量MPK达到最大值,但仍大于零,农牧民会通过不断增加种子的投入量来确保总产量的持续增加,使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第Ⅱ阶段中,随着种子投入量的不断增加总产量仍呈增长的趋势,但是以递减的变化率增长。此时若仍增加种子投入,遵循边际报酬的递减规律,边际产量MPK最终会达到0点,总产量TPK也会达到最大点D点并进入第Ⅲ阶段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结合短期生产理论模型就可使农牧民清晰地看出,合理的生产阶段是在第Ⅱ阶段。而实行草农结合的种植模式即是将一部分农田拿来种植牧草,将用于粮食作物的种子投入减少并用于他处,以此将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退回到第Ⅱ阶段,以期避免由于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3结论

草农结合种植模式有其显著优势,但目前大部农区牧区仍采用传统作物单作模式,主要源于草农结合在农业推广方面的障碍。出现这一矛盾的原因,除自然条件造成的土地面积相对稀少外,主要是由于草农结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能马上得到体现。针对这一农业推广方面的障碍,如果通过引入边际产量的概念对作物单作模式的效益分析,就可使农牧民直观看到,种子这一单纯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到达一定数量后,反而会出现产量的下降,由此带来收入的减少。而草农结合的实施正则可有效缓解这一不利影响:在种植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将一部分农田用于种植牧草,可将粮食作物连续单作所带来的土地肥力丧失、土地板结等副作用降低,为下一年粮食增产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持有土地面积和财力相对有限的农牧民,通过短期生产理论对草农结合的分析,可使他们认识到在不增加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粮食作物和牧草的合理分配种植,也可达到粮食总产量的增收,收获牧草还可作为禽畜饲料转化为肉产品或是直接进行草产品的加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希望为草农结合种植模式的农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农区牧区结构合理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扶江,南志标,任继周.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J].草业学报,2009,18(5):211-234.

[2]许鹏.中国草地资源经营的历史发展与当前任务[J].草地学报,2005,13(增刊):1-4.

[3]王无怠.草田轮作的现实作用[J].草业科学,1988,5(1):1-3.

作者:刘云姮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