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谈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摘要:自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各地政府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模式和成功经验,形成了一批可供借鉴的典型案例,其中利用新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就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方面。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资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乡村产业兴旺;同时还会为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提高乡村治理的效能和质量,促进乡村加快发展。在此基础上,如何顺应时势,引领新乡贤队伍投身乡村振兴,使其成为促进乡村良性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还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明确的路径。本文在深入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关键词:新乡贤文化;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新乡贤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即新乡贤的文化,其二即新的乡贤文化。新乡贤源于传统乡贤又有别于传统乡贤,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乡贤即乡绅,是指那些退休返乡的官员或者当地的世族大家、社会贤达、名门望族的代表人物,他们有着传统的家国情怀,有着反哺桑梓的浓厚乡情,能主动参与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管理乡里公共事务,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新乡贤”普遍被认为是中国乡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他们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笔者更加认同后者对新乡贤群体的这一定义。所以综合来看,笔者认为新乡贤群体不仅应该包括在外的有识之士、社会贤达,还应包括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以自己的专长、财富、资本、学识等来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优秀人物。所谓新乡贤的文化,即指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土的“新乡贤”,以浓厚的“乡情”为情感纽带,主动参与乡村社会建设、管理乡里公共事务,在乡民邻里间享有很高的威望、良好的口碑,为乡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此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新的乡贤文化是相较于传统乡贤文化而言。传统的乡贤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榜样文化,有着地域性、亲和性的特点,主要集中在道德示范、文化治理方面,而新的乡贤文化因为时代不同而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最大的特质在于更加关注农村产业的发展,同时能够参与乡村治理和文明乡风构建,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是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样态。无论是新乡贤的文化,还是新的乡贤文化,这样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批判和继承相统一,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新型的乡土文化都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和人才支撑,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提升

(一)平台搭建初具规模

近年来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各地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而文化是无形的,必须依托某种载体来体现,故各地开始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新乡贤文化载体。主要包括一些工作平台和空间载体。平台工作:包括乡贤理事会、乡贤工作室、乡贤互助经济合作社以及各种网站平台等。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成立了许多乡贤理事会、乡贤工作室、乡贤互助经济合作社等组织,虽然这些组织的数量目前我国没有官方统计,但其规模已经十分庞大,有的地方甚至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全覆盖。比如福建省福清市实现了乡贤促进会的全覆盖;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梁寨镇,其管辖的 20 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成立了“乡贤工作室”。还有的地方为了扩大新乡贤影响,吸纳更多新乡贤加入,创建了相关的网站,将网站作为展示新乡贤文化的窗口,使之成为宣传新乡贤文化的主要阵地。比如浙江绍兴的上虞区和宁波的慈溪市就建立了乡贤研究会的网站,山西运城也成立了运城乡贤网。空间载体:设立乡贤馆、乡贤公园等。一些乡贤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对古今乡贤资源进行梳理,以乡贤馆或者乡贤公园的形式使新乡贤文化潜移默化地在村民间落地生根,为他们崇德向善、谐和乡风、报效家乡埋下了一颗种子。

(二)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第一,主题教育、文化宣讲、事迹报告等。当前各地新乡贤文化的宣传活动形式各异,此起彼伏。比如福建三明市梅列区通过开展“读家谱 传家训 树家风”活动来挖掘优秀乡贤的家谱文化资源,倡导大家形成良好家风;山西省高平市以创新党课和事迹报告来宣传当地新乡贤毕腊英的优秀事迹;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更是编写乡贤文化教材让乡贤文化进课堂,把新乡贤请上讲堂给大家讲乡贤故事,并且自编自演乡贤故事,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舞台,让老百姓直观感受新乡贤的情怀。这些宣传活动形式生动活泼,有效促进了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第二,影视剧宣传、电视访谈、文艺剧目巡演等。为总结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果,全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剧或者专题片,其中不乏新乡贤反哺桑梓,造福家乡的题材,营造了新乡贤建设家乡,报效家乡的浓厚氛围,和观众产生了共情,引发了共鸣。比较典型的有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电视剧《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最美的乡村》等。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电视访谈或者纪录片,抑或文艺节目巡演等,无论是以哪种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他们都将反哺家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样的重任和使命感从民众心中激发、唤醒。

(三)助推经济成果显现

第一,项目、资金回乡。近年来,各地都开始重视新乡贤以及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积极想办法出政策吸引外出的新乡贤回乡投资、创业。比较成功的有浙江上虞和浙江江山。浙江上虞乡贤研究会发起的“虞商回归”工程成效显著,引进各类返乡项目 140 余项,吸引资金已超过 100 亿元。此外由新乡贤出资筹建的公益基金有 200 多个,涉及多个领域。每年可自由支配、直接利用资金达 7000 万元。“回归经济”成效显著,领跑全国。还有浙江江山市也大力吸引乡贤回乡,累计收到新乡贤投资近百亿元。第二,知识、技术回乡。新乡贤群体中除了有财力资本回乡投资创业的人才之外,还有很多属于专业技术型或文化型的人才。他们的回归同样对乡村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上虞乡贤研究会的乡贤就为本地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被称作当地的“文化智囊团”;云南腾冲有当地医学专家回乡开展义诊;浙江东阳市教授博士联谊会组织高校和党校的专家为当地乡村振兴献计献策。此类事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四)参与治理效果明显

第一,矛盾调节效果明显。借助新乡贤中一些德高望重之人来化解乡村矛盾、邻里纠纷已成为当前乡村治理的宝贵经验。新乡贤组织成立的“矛盾调解工作室”“乡贤志愿服务队”从乡情出发,利用接地气的方式将矛盾化解于无形,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效果。为乡村安全稳定,化解信访隐患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当地政府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帮手。第二,能人治村有成效。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队伍老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已经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潮流和时代趋势。而新乡贤具有的才能、品德和资源优势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懂乡村、有知识、有才干的新乡贤群体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助推乡村振兴。

二、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新乡贤文化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也引起了各地的重视。但文化是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如果没有人,文化则无从谈起,所以要想发挥好新乡贤文化的作用,首先要从新乡贤谈起。而现实生活中,新乡贤想要真正参与到乡村治理还存在诸多困难。此处笔者主要指在外乡贤这一群体回归乡村、参与乡村治理所遇到的困难。

(一)感召力度不够,回乡意愿不强

新乡贤不愿回乡,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客观原因降低了新乡贤回乡创业的热情。村民认可度低。村民对于一些回乡为大家义务服务的新乡贤比较欢迎,但是对于想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进入村级党组织担任支部书记的,心理上会有所抵触,认为其只是想混个基层经历,之后就会离开或者是另有他图。村干部排斥。一些村干部对于新乡贤回村参与家乡建设,或者直接担任支部书记参与乡村治理嘴上说欢迎,但内心不愿意接纳新人和新事物,认为新来的人抢了自己的风头,不支持新乡贤的工作,甚至会搞破坏。

(二)体制机制不畅,阻碍作用发挥

新乡贤范围、标准不一。当前国家层面对新乡贤在范围和标准方面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各地选拔推荐新乡贤工作的标准也是五花八门。激励保障机制缺乏。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良好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是吸引人才回乡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新乡贤工作更好地开展的一体两面。但是目前各地普遍缺乏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这就使得新乡贤不能在思想上无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去为家乡拼搏、努力。

(三)宣传氛围不浓,社会认同不够

乡贤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传统的乡贤文化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文化,有形的乡贤文化即指以古代乡贤流传下来的文物文献、石碑石刻、宗祠庙宇等为载体的物质成果,而无形的乡贤文化则是古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维护乡村秩序、服务乡村社会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崇高品格和文化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传承。但是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发展,人们对乡贤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日渐减弱,很多甚至遭到了破坏。比如许多祠堂因年代久远而荒废或被破坏,有的甚至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一些古代乡贤流传下的优良传统、家风家训等无形的乡贤文化,在今天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之下也遭到了挑战。宣传引导力度不大。各地政府对新乡贤文化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大,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以致多数地区尚未形成“崇贤”“尚贤”的良好风气,民众对新乡贤文化的认知也未达到相应高度。有的乡村民众对村上的能者贤者了解不多或知之甚少,对村上在外的有识之士更是无从谈起毫不知晓,而对于村上曾经的一些传统乡贤、历史名人更是闻所未闻。

(四)促进方式单一,产业发展受限

尚未形成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目前新乡贤回乡投资创业的“回归经济”虽然已经初有成效,为壮大乡村经济提供了力量和资源,但是其投资创业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相应的上下游产业链,也未达到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经济发展作用尚未显现。当前乡村发展中文化赋能经济的趋势尚不明显,以乡村旅游为例,没有深度挖掘当地新乡贤文化,也未形成和新乡贤文化有关的延伸产品,诸如一些纪念品或者体验活动,致使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游客体验感下降,对乡村旅游长远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全面解放思想,多渠道吸引新乡贤回流

1. 缩小城乡差距,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缩小城乡差距,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政府推进乡村振兴,吸引人才回流的一个重要抓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必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可借鉴,比如:日本推行的“故乡税”,此税种是为背井离乡久居在外的人而设,鼓励他们通过自愿向故乡政府捐赠,以此换取缩减或退回现居住地所需征缴的民税或个税。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振兴乡镇。乡村通过各种方式推介自己的家乡,吸引在外人士的关注,唤起久居在外人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此吸引募集“故乡税”,使之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2. 做好宣传引导,提高新乡贤的认可度

政府要统筹利用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宣传优势,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新乡贤故事,塑造新乡贤的正面形象,提高群众对新乡贤的认同度,营造“崇贤、尚贤、爱贤”的氛围,增强新乡贤文化的影响力。还要明确并处理好新乡贤和乡村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乡贤文化建设中的政治领导、沟通协调、监督管理等作用,促进新乡贤和支村两委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新乡贤文化建设及新乡贤的相关工作在党的领导下顺利进行。

(二)畅通体制机制,护航新乡贤文化建设

1.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

新乡贤文化具有公共文化的属性,有公用性和公益性特征,需要政府层面给予足够重视,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首先要在政策上给予基层引导,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基层培育新乡贤文化和吸引新乡贤回归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其次要在资金上给予保障。新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人力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以用建立新乡贤专项资金的方式予以保障,以此提高基层干事的积极性。

2. 健全体制机制,提供人才支撑

第一,引进机制。新乡贤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不仅具有文化属性,还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引进新乡贤方面,一要明确标准,政府层面要对新乡贤的标准做出明确规定,最好简单易记容易掌握。二要统筹兼顾,不仅要看“官贤”“富贤”,还要注重“文贤”“德贤”。三要发动群众,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让百姓自己选出信得过的“新乡贤”,还可采取认领制,划分不同领域、类别的新乡贤,诸如道德模范、致富典型、专业技术、管理精英等,鼓励村民自己认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四要严格把关,对选出来的“新乡贤”,政府要通过走访调查、审查审核等方式做好最后的把关,确保选出的是“真乡贤”而非“伪君子”“真恶霸”。此外,政府层面还可通过“团拜会”“同乡会”,搭建和新乡贤沟通的平台,以拜访、慰问等形式增强和新乡贤的情感维系,唤起他们的“乡愁”,谋求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支持。第二,培养机制。政府层面要建立长效完善的培养机制,对通过各种方式选拔出的新乡贤,进行统一培训,加强队伍建设。比如完善任前、任中培训和谈心谈话制度,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要多元化。第三,工作机制。政府要对已有的新乡贤工作平台进行规范引导,使其建章立制,在党的领导下合理合法合规开展相关工作。第四,激励机制。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如城市成熟和完善,艰苦的条件会降低新乡贤回乡建设的主观意愿。所以要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和鼓励新乡贤长期投身乡村建设。激励机制除了要解决物质层面的出行、生活、医疗等困难,还要注意精神层面的表彰和激励。第五,监督机制。政府层面要建立完善可行的监督机制,对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中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其为人处世和口碑等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考核,确保其“贤达之士”的身份,避免成为新的村头恶霸。第六,退出机制。通过量化指标等形式对新乡贤进行打分,使不符合标准,得不到百姓认同、政府认可的新乡贤有序退出新乡贤队伍或群体。

(三)梳理古新乡贤,整合发展新乡贤文化

1. 梳理资源,摸清家底

培育发展新乡贤文化,首先需要对当地的乡贤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摸清底数,了解其当前基本状态,这是整合发展新乡贤文化的前提。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对“人”的统计。即乡贤资源的统计,不仅包括古贤也要囊括新贤。二是对“物”的统计。既包括古代乡贤流传下来的故居、文物文献、石碑石刻、宗祠庙宇等,也包括当代新乡贤所制造或使用的有代表性的物件。三是对“精神”的统计。即对古、今乡贤承载的精神价值进行挖掘统计。

2. 价值评估,形成合力

为了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或文化资本的跨越,需要对梳理出的乡贤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资源品相、开发条件、市场预期等。但在评估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强调经济价值,忽视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双头并进。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各地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创新遗产保护,此外还要注重提炼出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引领乡村更好发展。

(四)打造乡贤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转型

1. 以“回归经济”为基,壮大乡村经济

前文笔者已经提到,因新乡贤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回归经济”在各地已经初见成效,尤其在新乡贤文化发掘利用较好的江浙一带成果尤为显著,由此可见新乡贤文化的大力发展和弘扬可以有效释放乡村发展的经济活力,为乡村振兴筑牢物质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政府在发展“回归经济”的基础上,要有序引导乡村主导产业的发展,还要注意相关产业链的培养,形成产业集群,释放规模效应。

2. 以“乡愁经济”为媒,促进文旅融合

近年来乡村旅游市场广阔、行业发展前景较好,也越来越为资本青睐,一些“在外”的具有资本优势的新乡贤基于乡愁情怀和商业驱动回乡投资乡村旅游也会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为盘活乡贤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价值提供了机会,也为乡村产业转型提供了基础。新乡贤文化的大力发掘则可助推乡村文旅融合进入快车道,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比如以新乡贤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还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将新乡贤文化中的文化元素通过提炼之后融入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强化游客体验,还可拉近在外乡贤与家乡的距离,增强情感联系,激发他们回报桑梓、投资家乡的动机。

3. 以“乡贤经济”为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这里的“乡贤经济”是指引导乡贤回乡建设的“回归经济”和融入了新乡贤文化元素的“乡愁经济”有机结合的再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是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乡村而言同样不可避免。长期以来乡村发展滞后在于无产业或者有产业也是落后产业,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则可作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所谓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就是依托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或民间文化传统,结合现代经济和产业理念开展的经济活动。比如民俗手工艺产业、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节庆会展、以新乡贤文化为主基调的影视剧宣传制作产业等都可列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行列。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就是在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辅以现代产业理念,依托灯光电等先进技术来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文化旅游。需要注意的是,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当文化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后,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一阶段的挖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以及资本。此外,一些具有相关经验的专业人士的参与也必不可少。这就需要通过乡贤联谊会、乡贤资源网等乡贤工作平台加强和在外乡贤的沟通和交流,争取他们在创意、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共同参与,共同创建。新乡贤文化因其独特的乡愁情节和乡土性特征,对于乡村振兴中人才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建设以及乡村自治都具有重大作用。但是新乡贤文化建设也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资源多寡来推进,不可机械式全面推进也不可有资源不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各地在新乡贤文化建设方面要依据各地实际情况量力 而行。

作者:魏飞燕 单位:中国共产党高平市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