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防洪治理对生态环境影响探究

小清河防洪治理对生态环境影响探究

【摘要】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涉及线路长、建设内容多且分布分散,通过现场采样及卫星遥感解译手段相结合,基本掌握治理河段沿线陆生生态环境现状。据此,结合工程及施工特点,系统评价分析工程施工建设对沿线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减缓、恢复及补偿“三位一体”生态保护方案。

【关键词】小清河;防洪工程;综合治理;陆生生态;生态保护

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是山东省2020年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工程范围包括济南市区以下段干流及分洪道工程,干流治理长度为198.4km。分洪道治理范围自分洪道入口至分洪道出口芦清沟,治理长度为82.8km,分洪道现状入口隔堤(桩号0+500)以上段纳入干流治理范围。干流治理工程包括河槽扩挖、堤防加固、堤顶路面硬化、岸坡防护、杏花河鼓捣工程等。分洪道治理工程包括子槽疏挖、提防加高培厚、堤顶路面硬化、岸坡防护、槽灌排影响处理工程。为客观评价治理工程涉及区的生态环境现状,针对小清河干流及分洪道治理涉及的陆域范围开展了现场采样调查,总体掌握了治理河段沿线的陆生生态环境现状。基于治理河段特点,调查方法以实地调查及查阅历史资料为主,辅以卫星遥感(RS)解译技术。

1区域陆生生态环境现状

1.1区域总体生态概况

小清河治理河段西起济南市,跨滨州市、淄博市、东营市,终止于淄博寿光市,治理河段长,涉及市县多。据《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识别,小清河干流及分洪道治理工程全线涉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鲁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地丘陵集中分布,地势及海拔变化差别最大,境内以东西向展布的泰鲁沂山地构成了分水脊轴,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平均气温约13.2℃,年均降水量700~850mm;森林植被主要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植被主要为暖性灌草丛、温性草甸。鲁北平原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普遍低于10m,局部有高岗或碟形洼地分布,土壤以滨海潮盐土和滨海盐化潮土为主,平均气温12.7℃,年降水量550~600mm,自然植被以盐生草甸和柽柳灌木林为主。

1.2治理河段沿线生态概况

1)植被。根据《中国植被区划》(孙世洲1999年),工程所在区域属湿润、半湿润森林带的III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黄、海河平原栽培植被区。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的中国华北地区植被类型图,工程所在区域主要分布有农业植被,以种植冬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薯,棉花、花生、苹果、梨、枣、柿、板栗和核桃为主。结合评价区遥感解译及现场勘查结果,评价区植被主要包括旱作地、林地和草地灌丛。2)典型区块植物。小清河及分洪道沿岸及邻近地区荒草地分布较广,植被型以草本植物为主,没有明显的灌木层,乔木数量极少。草本植物占明显优势,但种类较少,总盖度40%~60%,主要以牛筋草、藜、蒿、白茅、大丁草等为主,其余数量较少。小清河及分洪道沿岸及邻近区零星分布一些乔木,为人工栽植的防护林,主要植物物种为毛白杨。林内乔木栽植密度较密,林下灌木较少,多分布草本植物,总盖度为50%~80%,主要以牛筋草、艾、藜、蒿、大丁草、狗尾草等为主,近入海口区域草本主要有蒙古鸦葱、狗尾草等10多种。灌木主要以柽柳为主,约占灌木的80%,单叶蔓荆、紫穗槐、白刺、罗布麻等数量较少。小清河及分洪道沿岸及邻近地区农田植被分布较广,植物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该地区草本植物比较稠密,总盖度为75~85%。3)动物。据现场调查并参考小清河复航工程项目资料,调查区动物主要为鸟类和鼠、蛙、蛇等田园类动物,其中有鸟类8目17科25种。

2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工程施工主要涉及水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的活动包括河槽扩挖、堤防加固,施工工厂、生活及弃渣场占地等。其中河槽扩挖、堤防加固主要影响的是水域生态系统,河槽扩挖将会造成水域内水生生物生物量的直接损失,施工中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工程各种施工占地影响的是河道之外的农田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工程施工期对涉及的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影响这些生态系统的现有面积。

2.2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工程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等。本工程的施工建设不可避免的将占用土地,改变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工程建设征地统计,工程施工临时用地分布在河道两侧空地,占地面积为570.09hm2,占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耕地,还有很少部分林地、空闲用地等,均是小清河及分洪道沿岸分布普遍的土地类型。

2.3对植被及植物的影响

工程施工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生产设施区、弃渣场区等占地,施工人员、机械对植被的践踏和碾压带来的地表扰动和地表植被破坏;施工过程中清除地表植物,剥离种植表土,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和肥力的下降。以上干扰和活动将导致区域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量损失。根据现场调查及遥感解译,评价区域植被有旱地作物植被、人工落叶阔叶林、和灌草丛等,以旱地作物植被面积最大,受工程占地影响也相对最大。工程施工对植物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占地范围清理地表、施工人员踩踏等,造成植物个体数量上的损失,以及过往车辆产生的扬尘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2.4对动物的影响

施工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的影响、施工用地和交通运输增加的影响。施工人员影响主要是施工人员进驻后,因人类活动频率的大幅度增加,施工机械的噪声及夜间施工光线的干扰,对周围环境将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迫使其迁移。施工用地影响,表现在工程占地使原有的动物栖息地缩小,造成短期内动物种群数量减少。施工交通影响,表现在施工中运行车辆增多,容易对两栖、爬行动物造成碾压。

2.5对景观的影响

自景观系统格局和功能分析,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的施工占地,主要造成评价区农田、人工林类型的景观面积有所减少。从斑块数量分析,工程施工不会改变原有景观的斑块数,还将新增施工场地的人工景观斑块。由于景观面积和斑块数量的改变,评价区各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将有所变化。自视觉景观角度分析,工程建设期,由于施工生产及生活区的布置,以及施工机械运输装卸等活动和开挖裸露后的地表等,会对原本自然和谐的景观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沿河分布的村落居民,其影响将比较强烈。

3生态保护方案

3.1减缓措施

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在施工区施工,划定施工范围,并在施工界线上设置警示牌,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前提下,施工过程中尽量少占用植被;2)施工临建设施等临时建筑尽可能采用成品或简易拼装方式,尽量减轻对土壤及植被的破坏,并及时进行施工迹地恢复;3)严格按照设计规定的弃渣场进行弃渣作业,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倒;4)临时用地表土予以收集保存,用于施工结束后回填;5)加强施工管理,重视对评价区野生动物的保护,对野生动物进行识别宣传和设置标示牌;严禁施工人员追赶、惊吓、捕杀野生动物,禁止破坏野生动物巢穴、洞穴。

3.2恢复措施

工程施工结束后,取、弃土场和大临工程的恢复是项目营运期生态恢复的重点。临时用地复垦,均优先恢复为占地前植被类型,主要包括耕地复耕和林地复垦。生态恢复措施主要包括土地整治等工程措施,绿化及种植作物等植物措施。针对弃土场、取土场、大临工程用地区分别制定生态恢复措施。

3.3补偿措施

主要指工程征地补偿,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山东征地片区综合地价标准的批复》(鲁政字〔2015〕286号)的规定执行。

4结语

结合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评价区遥感解译及现场勘查结果,可较好的掌握评价区陆生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工程建设影响时段、主要影响源和影响对象,合理识别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并制定相应生态保护方案,以期降低工程开工造成的陆生生态环境破坏与损失。

作者:李娟 代英富 王冬梅 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东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