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使用现状及农村环境污染探讨

沼气使用现状及农村环境污染探讨

摘要: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区及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一些种植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会产生一定量的秸秆等。秸秆、禽畜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是青海生态环境污染的直接来源之一。沼气技术可以将秸秆、粪便等污染物转化为沼气燃料及有机肥,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对青海沼气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沼气使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青海;沼气使用现状;农村环境污染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问题,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突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沼气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生物能源,应该在青海等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农业畜牧业废弃物是沼气发酵的主要原料,能有效缓解农业畜牧业环境废物污染问题,并且生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能源。

1青海沼气使用现状分析

青海省乐都县是建设国债项目实施以及完成的重点县,本文对沼气户进行了调查,对其使用以及使用意愿现状进行了分析。在乐都县蒲台乡中有79户农户,有58户人家建有65座沼气池,建沼气池的农户占了农户总数的73%。其中正常使用沼气池的农户用沼气池占了总数的33.8%,其中停用的沼气池有52.3%,半停用状态的沼气池有13.8%。农村户沼气池使用不正常甚至停用的有66.1%,总体情况并不乐观。由此可见,农户尽管认同沼气,但是因为沼气运行技术培训以及后续的技术服务并不能有效满足农户需求,再加上对沼气技术的知识认知较少,在日常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制度的强化必不可少,同时提升配套措施,以奖励性措施调动农户主动建造沼气池使用清洁燃料,加速沼气池的推广应用。

2沼气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中的意义

2.1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改善

在青海农村公共生态卫生事业中,畜禽圈和厕所是较为严重的2个问题,二者是比较严重的污染源头,排泄物中寄生虫以及细菌也是最多的,常常也是疫病的源头。旱厕,是当前该省最为普遍的厕所,禽畜粪便也会随意堆放,没有或者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环境尤其是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沼气投入使用之后,污染源处理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青海沼气示范户统一规划了庭院建设,对住宅、沼气系统等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其院落也较为干净整洁,灶台明亮干净,生产物品的堆放也井然有序,人畜分离,厕所也较为清洁。使用沼气做饭,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全面的提升。再加上粪便等污染物流进沼气池,能发生厌氧发酵反应,寄生虫卵以及一部分病菌均能被杀灭,进而达到无公害处理标准,使环境卫生问题在家居和庭院中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还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而消灭传染源,并且切断疫病的传播渠道,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大的保护作用。

2.2对农村土壤结构的改良有积极的意义

农药、农膜、化肥等的无序使用使土地土壤板结,水源受到污染,被污染的水源在夏季干旱时用来浇灌农田,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板结问题,使土地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等受到严重的影响,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沼气池中的沼液以及沼渣等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对土壤的性质改良和改变其耕作性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还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在农村进行沼气建设,能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维护和改善,对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起到较好的助推作用。

2.3对农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草地开垦以及森林植被破坏等,青海农村能源严重短缺,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而出现了滥砍乱伐以及植被受到破坏等现象。沼气的大量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沼气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还体现在能将农村空气环境的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青海一些农村地区,煤炭是主要的能源,主要用于烧水做饭以及取暖。而煤炭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硫以及一氧化碳等气体会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进行沼气建设,能使煤炭等能源的使用率得到有效降低,进而对空气烟尘污染进行控制。

3结语

青海沼气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意义非凡,在建设中要进一步探索农村沼气建设和管理模式,使其在改善青海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得到长期发挥。

参考文献

[1]何检荣.浅谈当前农村沼气使用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10):83-84.

[2]卢立昕,刘易平,王昌海.朱鹮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沼气使用意愿研究——基于陕西洋县沼气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沼气,2017(1):87-92.

[3]韩睿,陈来生.青海沼气使用现状及其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意义[J].青海农林科技,2016(2):44-48.

[4]张云熙,岳志强,胡晶,等.云南省农户沼气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4(6):119-123.

作者:刘春兰 单位:青海省大通县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