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发展思考

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发展思考

摘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对粮食增产、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工程自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还为其它生态工程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但是,此工程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工程后期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三北地区;防护林;成效;发展对策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我国政府为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建设此项工程,这项工程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此工程始于1978年,规划期为73年。就目前情况而言,此项目已经顺利完成了前五期规划任务,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1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成效

1.1生态效益

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40多年来,三北地区的森林面积显著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生物碳储量比原来增加了13.44×108t,带来的生态效益是累计固碳量显著增加,固碳效应包含生物固碳增量、土壤固碳增量和发挥生态功能形成的碳增量[1]。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少区域水土流失也做出了贡献,工程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降低了66.6%,水土保持林面积增加了1.19×107hm2。此工程中栽种的阔叶林和灌木林对减少水土流失起到的的效果明显。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阶段主要建设了农田防护林,40多年来,农田防护林的面积增加了1.34×106hm2。农田防护林建设大大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同时农田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提高,对于产量高、中、低的农田,建设防护林取得较好效果的是低产区[2]。防风固沙林的面积增加了6.4×106hm2。我国沙漠面积从2000年开始出现了缩减趋势,极重度沙漠和重度沙漠面积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呼伦贝尔沙地、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等地区,生态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3]。此工程也对环境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工程开展以来,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生态屏障,对固碳、改善气候和降低水土流失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2社会效益

工程开展以来,带动了三北地区农民增收、城镇建设和乡村发展,帮助了1500万人脱贫;拓展了三北地区的发展前景,建设的防护林在改善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对乡村村容和居住环境改善了很多;促进了三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了森林生态文化;推动了三北地区的社会进步,提升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绿色长城”工程是三北工程上的里程碑,为中国林业带来了历史性转变,对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有着深远意义,让百姓共享生态建设成果,增加幸福感;促进了其他重要生态工程建设,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以来,其带动了长江中上游、黄河中游、珠江流域等共计17项防护林工程[4];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此工程的开展也为我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威信,影响力大大提升,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1.3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建设以来,同时也开展了饲料林、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等新工程的建设。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同时大力发展林果种植加工、林业养殖、森林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大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重点开发地区的果品年产量增加了30多倍,农民林果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复合养殖模式使林业和林副产品的收入大幅提升,建设的森林公园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达到480亿元,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5]。

1.4森林资源增加

三北防护林工程使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森林生态作用明显显现。工程开展40多年来,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有了显著提高,森林面积增加了2.2×107hm2,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3%,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6]。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存活率低,质量较差

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造林面积约4600万hm2,但是保存下来的面积只有约3000万hm2,成林的面积约2100万hm2,造林面积保存率仅约为65%,成林率只有约45%。此工程的造林保存率低的原因是工程初期缺乏经验,栽种的树木密度不合理,对当地水源量和承受能力考虑欠缺,从而导致树木的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相关部门的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对于栽种后的后期没有进行严格管护和补种,从而导致了成林率较低。

2.2造林树种比例不合理

乔木有着容易繁殖、生长速度快、生命力顽强、病虫害较少等特点,所以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早期种植的品种以乔木为主导,造成了干旱地区的乔木栽种面积较大。但是,截止到2017年,此工程净增的灌木林面积约为1100万hm2,乔木林的净增面积却只有800万hm2,说明了三北防护林地区更适合栽种灌木林,其成林率高,更容易成林。根据现有的数据和当地的气候特点来看,应该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调整乔木和灌木的栽种比例,灌木更适合干旱的三北地区,栽植配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农田防护林面积降低

三北防护林工程中的农田防护林主要栽种的品种为杨树。工程早期为了更快形成防护体系,选择了生长速度快可以迅速成林的杨树。就目前情况来看,栽种杨树的效果并不理想,有衰退迹象,防护效果减弱。东北部地区的防护林基本都是由杨树组成,品种单一,而且是集中栽种,树龄相同没有层次,易引发病虫害。目前的农田防护林功能出现退化的趋势,由于农民对于农田防护林的维护意识不全面,缺乏责任心和专业知识,而且还有部分人存在毁林种粮的行为,相关部门对于防护林的更新跟不上衰退及破坏,也会导致防护林的问题愈发严重。

2.4资金不足,技术含量低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其次是地方政府,由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且资金的投入仅限于前期工程,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严重缺乏经费,导致成活率较低,成林率较低。由于经费缺乏,导致工程后期的维护和工程的延续开展受到了限制。此工程的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原计划按照投资总额的5%投入,但是实际的投入只有总资金的2%。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技术培训,这样更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和工程管理。

3发展对策

3.1加强科研工作,提供科技支持

三北防护林工程任务艰巨,工期时间长而且工程复杂,此项工程需要高科技的大力支持,相关人员还要积极进行技术研发,才能保证此工程的顺利开展。相关人员需要对大型生态工程如何构建和如何能发展经营的理论进行研究,确保稳定地高效地发挥生态功能,并且需要科学地做好修复防护林工作,防止其退化。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大防护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这才是工程构建和经营的基础,还需要构建科学发展机制。

3.2构建完善林网系统

根据工程前期的工作情况,要更好地总结经验,科学地进行统筹规划,需要将当地气候、土壤资源和水资源的状况综合考虑,做好湿地和沙土化治理工程及退耕还林工作,进行科学造林、护林、防风、防沙。工程从长远角度考虑,要把三北防护林工程规划做到合理、科学,在掌握人工生态工程弱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做到统筹规划,才能建立林田、山水统一的林网体系。

3.3科学构建三北生态区域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开展以来,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陆续开展了退耕还林和防风防沙工程,主体建设都是以治理生态环境为主旨。三北地区为我国较脆弱的生态地区,所以修护任务难度大,而且此工程担任着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农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的职责。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合理进行规划,从全局出发,在全方面进行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发展当地经济,统筹兼顾,提高生态工程治理效果。相关部门需要将所有类似的生态工程进行整合,集中进行建设,搭建安全屏障,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3.4加强后期维护工作

导致成林率低、防护林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后期的维护工作做的不到位。就目前情况来说,工程后期的经费不足,导致维护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从而导致成林率低。此工程目前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支持护林工作,要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风沙严重的地区,需要对风沙从源头进行控制,才可以将风沙的危害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已经成熟的林区进行一系列的更新改造,提高其质量和成林率。

3.5构建保障系统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资金,地方政府进行辅助投资和出劳力的方式,但是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当地配套能力远远不够,加上后期资金不充足导致工程进展缓慢。因此,要有完善的保障系统,除了需要国家的经济支持,还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相应的配套措施,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护林工作中,才能保证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利国利民。相关部门还需要科学规划农田防护林,为科学造林提供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加大资金投入科研,搭建更完善的科技平台,提高人工生态造林的成活率和成林率,从而促进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一项工期长、任务重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通过四十多年来的努力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营林技术水平,增加森林植被覆盖面积,提高成林率,充分地发挥生态工程的推动力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吴昊 周玉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