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杭白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分析

桐乡杭白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分析

摘要:杭白菊是我国传统的茶用菊品种,原产于浙江桐乡,杭白菊干茶色泽淡黄,香气清新,味道清爽回甘,可作为四季茶饮,兼具药用价值。本文对杭白菊传承过程中在品类、加工技艺和种植方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在历史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改进,也对杭白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识,杭白菊在品种选育、市场拓展和深加工方面还有很大的技术改良空间。

关键词:桐乡;杭白菊;产业;可持续发展

杭白菊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产于浙江桐乡及周边地区,距今有37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传统的饮用菊和药用菊,为浙江的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依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不同大致可分为小洋菊(又可分为早小洋菊、晚小洋菊)、大洋菊、异种大白菊3大栽培类型[1]。每年10月底杭白菊进入开花期,花朵为管状花序,初期萌发的菊蕾为嫩黄色,花瓣内敛卷曲为球状,称之为“胎菊”,胎菊干花形态整齐、花瓣内敛蜷曲、色泽金黄、茶汤香甜浓郁,为菊之佳品。至完全盛开后花瓣开展平直呈玉白色,花蕊金黄,称为“朵菊”,因其花瓣重叠,泡开后花瓣张开,形态优美,具有“千叶玉玲珑”之美称。杭白菊干制后色泽淡黄,香气清新,味道清醇甘美,古时曾为贡品,兼具药用价值,富含绿原酸、黄酮类成分、药理上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2]。

1产业发展现状

1.1市场占有率由朵菊转变为胎菊为主

作为食用菊,桐乡从300a前已开始种植栽培,20世纪90年代以选用杭白菊盛开的大花为主,将采摘后的鲜花经蒸制杀青后晒干,成品为一个圆形的茶饼,称为“饼菊”,大部分销往广东或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作为凉茶的原料。因菊饼黏连,泡茶时要撕碎冲泡,花形不完整;干燥所需时间较长,菊花香味易流失,且易产生二次污染[3]。在长期种植实践中发现杭白菊未完全盛开的花蕾(即“胎菊”)花粉和其他营养物质保留更多,香气更浓,也更为干净,可以单独泡饮(图1)。杀青技术和运输条件的改善,在运输过程中胎菊保持完整形态已不成问题,2000年之后杭白菊的市场逐渐以胎菊为主,胎菊已上升为桐乡产区主要采收加工品种。据桐乡农业农村局资料统计,“九五”期间(1996—2000年)杭白菊种植面积为2800hm2,平均667m2产量为124.3kg,总产量5218t。而2005年杭白菊种植面积为3393hm2,平均667m2产量145kg,总产量6543t,平均收购价22元•kg-1,实现农业产值1.4395亿元,比“九五”期间年均增收9177万元。胎菊为杭白菊中的佳品,它的出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杭白菊产业高质量发展。

1.2加工方式由传统方式转变为微波干制工艺

杭白菊加工为杀青和干制两道工序,传统的杀青采用小灶蒸制方法,将鲜花放置在一个竹条编织的蒸埭中,水烧开后放入灶内的蒸架上大火蒸制4~5min。蒸好后的杭白菊以每埭呈圆饼形状放置在镂空架上阳光晾晒,2d翻1次,大约5d后晾晒至花蕊干硬、花瓣干脆程度。如遇阴雨天气,可放置在屋内点燃火炉烘干。因传统方式晾晒时间长,受天气影响大,往往干制后水分和灰分含量大。随着干制技术的进步,目前上规模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机械干制技术,其杀青工序即将鲜花铺在机器传送带上进行微波气流杀青,将杀青后的潮花均匀放在烘车的烘格上,推入烘道内,烘制时间3h,晾凉后第2次烘烤3h,成品含水率控制在10%左右。微波气流干制新工艺菊花处理时间短,效率高,加工过程更经济、科学、可控。新工艺的成品菊花颜色纯净,干燥度均匀,含水率低,味道更为香醇,保留了杭白菊鲜花的色、香、味、形,提高了成品花茶的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并且营养成分流失少,从根本上提高了杭白菊品质,其中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3个主要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05版《中国药典》规定的绿原酸含量增加更加明显,平均增幅达71.19%,总黄酮增量58.22%,挥发油表现不稳定,沈学根等报道平均增加20%[4]。

1.3由散户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

杭白菊作为商品菊的种植加工历史已有300a,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桐乡的杭白菊产量占到全国70%~80%,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种植,秋季鲜花盛开期时,由农户自行采摘并加工成成品,采摘过后的菊秧在第2年会萌发新芽以待继续种植,传承着“家家种菊、户户留种”的传统自繁生产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去工厂或个人创业,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尝试多种经营提高收益,部分菊农开始种猕猴桃、葡萄、檇李等其他农产品,杭白菊的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为了稳定杭白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牵头,加大土地集中流转补助力度,推进土地集中流转,重点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向杭白菊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杭白菊生产企业,并建立“企业+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杭白菊产业的规模效益。一方面鼓励加工企业自建种植基地,引进杭白菊脱毒种苗,建立符合规范的杭白菊生产基地。另一方面鼓励农户与加工企业合作,签订收购协议,农户需按照企业或农机部门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种植,严禁使用违禁农药。在鲜花采收季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合作农户种植的鲜花,并在收购结束后对农户按收购量的量进行返利,保障杭白菊产业链上各合作方的利益(图2)。

2新形势下杭白菊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1推广脱毒苗防病毒病提高杭白菊生产能力

在长期以家庭种植为主杭白菊产业体系中,由于缺乏系统的品种选育研究,长期的熟地连作种植,种苗和土壤均不同程度被感染带菌,已发现的菊花病毒主要为以下几种:菊花B病毒、番茄不孕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等。杭白菊产地表现为病害加重、植株矮小分枝少,叶片出现斑纹直至枯黄,花朵小且花瓣薄,杭白菊产量和品质下降明显。植物病毒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防治杭白菊病毒病非常困难。因杭白菊可通过扦插繁殖,目前农业上针对脱毒的方法主要为: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法,即取带无病毒感染的生长点的茎段,或是通过超低温或热处理去除茎尖中的病毒,以此达到脱毒目的,并进行组织瓶培养;化学脱毒法,即选用抗病毒药剂添加到植株的培养基中除病毒。经实验发现:脱毒杭白菊的株高和茎粗高于常规染病的植株,在有效花朵数等农艺指标脱毒杭白菊苗有优势,如花朵的数量和分枝数等与杭白菊产量直接相关,脱毒“早小洋菊”的667m2产量可达490.1kg,脱毒“小洋菊”可达1083.3kg,分别增产了11%,29%[5]。目前,桐乡农业部门已开始将脱毒苗推广到企业和合作社基地种植,有效地提高了杭白菊产量,接下来将大范围的脱毒种苗向广大种菊农户推广,改善本地的杭白菊品种,有效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2.2改变销售模式拓宽市场

随着杭白菊市场的不断拓展,市场杭白菊产品参差不齐,出现有外地产品冒充杭白菊现象,目前的菊花的产区除了桐乡,省外还有江苏、湖北、安徽等地,桐乡杭白菊总量相对较小,因口感清甜,价格也相对地高,市场受外来菊产品冲击较大。历史上桐乡出产的杭白菊品质优良,又是最早的主产区,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被冠以‘道地’之名。这是最大的无形资产,应该深入挖掘传承,继承桐乡杭白菊的优势并传承发展是当务之急。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杭白菊多元化发展,如开发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前期做到对种植过程全程有效监管,菊农在日常的种植中将田间管理和用药施肥情况输入系统,确保桐乡杭白菊每一朵花有据可循、有据可查,实现产区溯源、品种溯源,花茶品质数字量化,增强产品辨识度,既维护桐乡原产地菊农、企业的利益,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更好地推进桐乡杭白菊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在销售中,目前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阿里云已经研发“浙江省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即“浙食链”。目前桐乡的正规化杭白菊企业已把产品送上“链”,实现“厂厂(场场)阳光、批批检测,样样赋码、件件扫码,时时追溯、事事倒查”,明确责任,保证品质,来源去向可究[6]。在目前的市场监管环境下,有利于实现杭白菊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并向新零售商业模式转型。除了原有的线下门店,商场柜台和超市外,近年来,杭白菊乃至整个茶行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消费渠道,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行业销售模式。批发市场从传统的茶饮市场扩大到1688等线上批发平台,淘宝、拼多多等购物平台主打零售市场。同时,头部品牌茶企的线下布局,为其积累了品牌口碑与客户资源,通过建立微信群、推广自身品牌小程序等形式致力于为其线上模式的推广进行引流。在目前看来,杭白菊市场线下销售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线上销售规模亦在快速增长。

2.3开发多功能食品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发杭白菊深加工制品时机已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个性化消费的增加,传统沸水冲泡饮用方式无法满足需要,开始追求更加营养、方便、多元化的杭白菊消费方式。茶叶行业也开始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丰富杭白菊的饮用和加工方式,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要。目前企业深加工的方式主要如下:在物理加工方面:为了迎合消费者求新的口味,杭白菊产业开辟速溶茶和茶饮料新品,与其他果蔬或茶叶混合制成瓶装或罐装饮料,如功能性茶饮、复合饮料,蜂蜜菊花茶等,主打杭白菊的口感清爽,为四季清热凉饮。或与传统食品相结合制成茶食品,如菊花口味糕点,糖果,菜肴中的配料。在生物萃取方面:根据目前对杭白菊的有效成分的技术研究,杭白菊中包含许多有益成分,包括挥发油、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7],作为药食同源的食品,杭白菊在药效保健方面有研究价值,其中挥发油成分是一款重要的天然香料,具有抗氧化、抑菌作用[8],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降压、抗病毒等作用。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消除自由基、降血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9]。在微量元素方面,杭白菊中锰、硒、硫含量高于其他品种菊,其硒、锰含量较高可能有助于提高其药效[10]。现代科技可以使我们从杭白菊原料中分离和纯化杭白菊功能性营养成分,杭白菊的茎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类抗氧化成分,总含量可达4%~6%,是提取黄酮类抗氧化成分的绝佳植物原料之一。通过对杭白菊的生物萃取,可运用于美容领域,起到护肤、抗氧化和清洁皮肤的作用,有待通过进一步研究,将杭白菊花及根茎叶的提取物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3对策与建议

3.1政府承担打假责任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桐乡杭白菊”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假冒外地菊,不仅影响了桐乡杭白菊的声誉,也冲击了桐乡本地杭白菊产业发展。对此,需要当地政府集中力量开展打击侵犯“桐乡杭白菊”商标专用权行动,维护“桐乡杭白菊”品牌权益,切实保护原产地杭白菊企业、菊农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首先需出台配套的保护管理政策,以明确桐乡原产杭白菊监管保护的工作思路。重点是维护“桐乡杭白菊”证明商标专属权,打击没有获得许可的包装印制企业印制带有“桐乡杭白菊”名称的包装,打击私自标有品名“桐乡杭白菊”的无资质茶饮企业。其次是要健全社会协同共治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协同保护,联合原产地知识产权、市场监管、农业等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实现政策协同、业务联动和信息共享;此外要联合假冒产品的生产地、流通地、销售地联动查处地理标志侵权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本地杭白菊产品质量,政府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和鼓励菊农或企业加入,要求对桐乡市内的菊农和企业杭白菊生产基地统一进行数字化管理,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和过程监管。在数字化管理中,菊农和基地种植人员需将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地块信息、产量产值、用肥用药、日常田间管理记录和出售情况等基础信息输入系统,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和过程监管,实现产地环境数据采集、生产过程农药化肥监管、农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管控和成品流向管理。

3.2规模化和规范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生产、销售和开发杭白菊,对各流程加强管控,净化“桐乡杭白菊”销售市场。近年来,为保证杭白菊质量,生产加工企业首先需要确保原料的品质,目前杭白菊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主要是来自菊农出售的鲜花、自有基地出产的鲜花以及收购的干花。企业在收购期间需注意剔除不合格鲜花和外来品种菊,雨天可暂停采收鲜花,如有采收需要隔开存放以便单独加工,以延长其干制时间。实力茶企一般自建有大规模杭白菊基地,开展机械化田间管理,脱毒种苗更新,配套设施建立,降低了生产成本,方便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可带动杭白菊标准化生产。其次改善储存条件,杭白菊的存储要求在10℃以下,水分控制在13%以内,夏季高温时节,尤其是当地的梅雨季节往往导致干花受潮、发霉、发黑,产生变质问题。企业需自建冷库,在4—10月期间将杭白菊半成品转入冷库存放,按采收批次和胎菊、朵菊品类分开放置,以便于管理。再次按照标准要求挑选,按杭白菊的国家标准GB/T18862—2008要求,依据感官指标将杭白菊分为三个等级:特级、一级、两级。企业应以此为挑选依据,挑选要素为:花型完整度、含杂率、生花(杀青不到位,晒后有黑边的花)、汤花(蒸制时锅中水过多,花被沸水烫过,晒后成褐色的花)、霉变花和霜打花。按市场发展要求开发杭白菊深加工产品,调整茶类结构,丰富深加工产品。一方面可与其他茶类、食品类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研制开发新的菊制品。将杭白菊的提取物转化利用,开发其保健功效。另一方面树立品牌意识,产品竞争力再提升。除了保证产品质量外,企业还需培育品牌、注册商标,明确企业品牌定位和形象标识,传播好品牌故事,上市销售加贴防伪标签。企业可以开展品牌形象符号版权注册和新包装外观专利保护,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地管理措施,同时支持条件成熟或有基础的企业利用自有基地打造茶旅综合体,强化产品从种植到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品牌文化包装,增加产品附加值。

3.3提高识别假冒产品的能力鼓励维权

要学会辨别,做到心中有数。目前正规桐乡杭白菊生产企业的产品包装上,往往印有国家地理标志和桐乡杭白菊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方的指定位置,标注了企业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经销商和消费者,要注意包装上的标志,对生产厂名,厂址不明确,商品基本信息不了解的,切忌盲目采购,要考虑选择服务有保障的商家。桐乡杭白菊作为经典茶用菊,特点在于其清香甘爽的口感,带有花蜜香,而市场上的外地菊品种繁多,或苦味重药味浓,或味道寡淡,饮用口感不佳。如遇问题产品,消费者应与商家沟通,要求商家提供资质文件。面对假冒伪劣产品,应勇敢地拿起维权的武器,向受理产品质量问题部门投诉,应实事求是说明或写明情况,便于公正、准确解决问题,共同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营销环境。

作者:曹丹 单位:桐乡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 浙江农艺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