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艺术教育中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路径

探求艺术教育中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路径

一、怎样催唤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启迪学生熟悉前人的创新模式,而学习创作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要知道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有所不同。公共艺术教育更加偏向感受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能够启迪学生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创造意识与精神,能够使学生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只关注已有的知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必须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概念。理由很明显,如果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科缺乏有机的联系,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上的思维是线条似的、薄弱的。进入某种创造活动还是只能用狭隘的专业知识去理解,而不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想象力,这会直接影响创新意识与精神境界程度的高低。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形象地说明了整体知识结构中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辩证关系:“科学与艺术,它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它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科学教育不同,艺术教育至始至终都更加关注个人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前面已经阐述过,这种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艺术中,想象力与审美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入高级的审美状态。这种在艺术中关注的想象能力能够拓宽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在其他科学学科领有创作的动机、欲望等,还能够预设实验过程与结果,能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远比知识的获得更加有意义。

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更加具有建设性的,能够关注到事物的本质活动的。所以爱因斯坦会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证明艺术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何其的重要。今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应将所有的焦点集中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力与想象力。

这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设置中,像艺术概论、艺术审美等等课程的地位就应该有其着突出的地位。高校目前喜好追求课程的丰富性,但是课程质量较低。比如生活礼仪、计算机基础等等实用的课程,不应怀疑这些课程的价值,而是在此广泛的基础课程之上,应该有更加深远并且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的课程开设。比如各种学科的交叉现象、哲学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心理学与艺术以及美学等等。

科学需要艺术的想象力,而艺术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有着更加宏观意义上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高等公共艺术教育中,对于能够拓宽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课程应该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而且课程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等,这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

深入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究其本质,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过程,如何让“无”变成“有”?怎样推陈出新,艺术家门探索出了许多规律,形成了艺术创作的一系列方法。而学习者往往是先谙熟这些规律与方法,然后在逐渐打破这些规律,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而新的规律也就此诞生。从创作的本质而言,这和科学上的创作是相映成辉的,一个好的艺术大学生,他必然也是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的人,这样的人会具有无可比拟的创造力,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必须是公共艺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即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又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具有完整的规划。这和哲学中事物统一辩证的关系是一样的。

首先,要想培养出顶级的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追求,必须尊重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个体的丰富性会使学生极具创作的生命力,公共艺术教育中倘若能够更加关注学生各自的特点,这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丰富,会对创作规律与方法产生更加强烈的追求。其次,整个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严密的系统性,也就是说学科的开设与发展必须符合大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不能够好高骛远也不能够退而求其次,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有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艺术创造活动。最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要想学生对于创作规律具有本质的把握,应该在教学过程实施“追问”这一环节。

实际上就是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甚至可以适当的角色互换,在课程中不再是绝对的只传授知识,更应该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学生的思考为主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注意思维的形式的规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形式与方法。

作者:周勇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