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性理论下音乐合唱教学浅析

原本性理论下音乐合唱教学浅析

[摘要]富有感官性、即兴性、创造性是原本性理论下合唱教学的根本特质。原本性理论下的合唱教学,学生能享受到合唱的纯真之美、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合唱,彰显原本性理论下音乐合唱的生态性、音乐性、综合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解放与张扬。

[关键词]小学音乐;原本性理论;合唱教学

合唱是学生音乐学习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音乐合唱教学,让学生感受多声部合唱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协调性、合作能力,且奥尔夫的原本性理论认为,学生的合唱是一种天籁之声。在合唱中,学生能享受到合唱的纯真之美、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从而促进生命的成长。

一、原本性理论下合唱教学特质

奥尔夫的原本性理论认为:“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最终目的。”在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音乐、舞蹈、表演等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更接近人类的天性,更接近最为本真、最自然、最原始的人类生存状态。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原本性的音乐合唱。

1.感官性。奥尔夫的原本性理论认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就是学生感官的全面解放与舒展。因此,感官性、愉悦性、体验性是原本性理论视野下学生音乐学习的最主要特质。音乐合唱教学,教师不应枯燥地向学生传授合唱知识,而应增强学生的听觉,发展学生的直觉。如教学苏少版二年级下册《猜调》时,笔者重点提示学生演唱速度的变化,让学生感受速度逐渐加快带来的效果,体会到合唱的丰富变化以及多声部合成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听觉逐渐敏锐、敏感。

2.即兴性。合唱是人情感宣泄的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奥尔夫的原本性理论认为,音乐教学应当从人的感性经验、情感态度出发,采用令人愉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因此,合唱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从这一层面看,合唱教学具有探索性、即兴性,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如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下册《隆里格隆》时,笔者让学生采用听唱、视唱的方式学习单声部旋律。在单声部旋律学习中,学生模拟京剧锣鼓富有京腔京韵的特点,在分声部的基础上逐步进入合唱。这样教学富有探索性、即兴性,能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喜爱之情。在合唱中,笔者引导学生注意聆听,使学生音色融合、音量均衡,唱出京韵。

3.创造性。“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帮助学生获得音乐认知的最好途径。奥夫尔的原本性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歌唱潜质的发掘,不仅让学生习得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对音乐作品判断力、创造力的培养。如教学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牧歌》(无伴奏合唱)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蒙古大草原的美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辽阔、悠长、舒展、优美的风格特点。在学生理解牧歌内涵的基础上,第一变奏由学生用高声部唱出宽广辽阔的主题旋律,用低声部唱出少有变化的固定旋律,继而由高声部自由模仿;第二变奏由低声部模仿高声部的固定旋律,表现草原生活的自由与安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而且能够在合唱中感受快乐、自由,向更具个性化、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二、原本性理论下合唱教学实践

奥夫尔的原本性理论,倡导人们对音乐的自然体会。在原本性理论视角下,合唱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合作能力、即兴创造能力、听觉感官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想象能力等,使合唱达到和谐、统一、唯美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1.彰显原本性音乐合唱的生态性。原本性一词并非奥尔夫率先提出的,而是奥尔夫将之发扬光大的,使之成为合唱教学的一种重要原则。原本性音乐与人的语言、动作表现等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原本性理论下的合唱教学应当具有生态性。在合唱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可以用动作、乐器、舞蹈等协同表达。正如奥尔夫在德国柏林埃尔夫小学命名典礼上说的那样:“人们必须自己做音乐,人们不仅要作为听者,更要作为演唱者或演奏者参与其中。原本性音乐是自然的、躯体的,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可以体验。”如教学苏少版六年级下册《什么结籽高又高》时,笔者让学生观看《刘三姐》对歌片段的视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用歌声、动作或表情模仿剧中的人物,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合唱的音乐世界中。学生用肢体、语言、乐器等进行演绎,从而以最本真、最真切、最自然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对歌到合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感受性、体验性的动作,如抖抖手、抖抖脚、伸伸腰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悟歌曲中口语化、生活化的特质。同时,在学生合唱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度干预,而应充分赋予学生合唱、表演的权利,让学生自由表达。“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基于原本性理论视角的合唱,学生不会产生心理负担,而是用歌声赋予生命以灵魂。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合唱中,用歌声和动作等来演绎、表达歌曲,真正理解与掌握新知。原本性理论下的合唱教学,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开发,使学生通过原生态的合唱,抵达“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同时,原本性理论下的合唱充溢灵性,彰显合唱的生态性、和谐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合唱学习不只是“合”,更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合唱的表达,抵达合唱的“和”的境界。

2.彰显原本性音乐合唱的音乐性。原本性理论视角下的音乐合唱教学,要能体现音乐的特质,彰显合唱的音乐性,体现合唱的音乐味。同时,要着力体现音乐元素,包括音乐节奏、曲式、音色、音高、调式、曲式等。合唱可以通过歌声表达,也可以通过动作表达,如通过拍手、拍肩、跺脚等动作表达音乐本体的节奏。这种体现音乐元素的教学,较之枯燥的、目的性极强的训练方法或者说教式的合唱学习,效果更好。合唱是声音艺术中最具感染力、表现力,内涵最丰富、表现形式最深刻,集歌词、旋律、和声、表现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彰显合唱的音乐性,让合唱拥有一定的音乐质感,是合唱教学的应有之义。同时,合唱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增强学生的音乐感性认知。如苏少版六年级下册《让世界充满和平》是一首优美的歌曲,被人们称之为“世界和平颂”。这首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然后重复一遍。其中,第一乐句的旋律平稳、安详,第二乐句的旋律舒展、开阔,形象地表现了“让世界充满和平,从我做起”的主题。整个音程起伏跌宕,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庄严、祥和、平安、甜美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情感在音乐审美中得到升华。在学生合唱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旋律和节奏等方面来表现,还出示了和平鸽、橄榄枝等图片,让学生明晰“让世界充满和平,从我做起”的意义。富有音乐质感的合唱,能呈现出立体感极强、音域极广的歌唱表现。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主旋律,而且要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声部的音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合唱更为和谐。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合唱中的音乐元素,在对音乐节奏、音高、音色、旋律及曲式、调式、调性等的感受与体验中,提升学生的音乐合唱水平,发展学生的音乐合唱素养。

3.彰显原本性音乐合唱的综合性。原本性理论指导下的合唱,不仅是唱歌,更是融合表演等在内的各种表现性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原本性理论下的音乐合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门跨界艺术。过去,很多教师将合唱简单地理解为合起来唱,这是对合唱艺术的错误理解。原本性理论下的合唱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语言、动作、打击乐器,其中可以穿插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教学《小雨沙沙》时,笔者将歌曲分为“种子的歌”和“小雨的歌”两个部分。在学生合唱过程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小雨沙沙的背景。唯美的形象不仅唤醒了学生的视觉,更唤醒了学生的听觉、触觉等内在感觉,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合唱中。学生在合唱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自觉地进行合唱,且学生的动作、身体的表现、声音的融合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合唱中,长音像雨丝,短音像雨点;进行动作时,舒缓的动作像雨丝,快节奏的动作像雨点。音、诗、画构建了一个立体性的合唱表现空间,使学生的身体、情感得到尽情表现。在这种综合性场域中,音乐合唱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表达。另外,合唱是一种实践性形式,不仅可以表现音乐教学内容,树立音乐形象,而且可以传递思想感情。音乐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贴合生活。富有生态性、音乐性、综合性是原本性理论下合唱教学的根本特质,原本性理论下的合唱教学是一种接地气的教学。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我们一定要在学校里采用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唱歌。”因此,原本性理论下的合唱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解放与张扬。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威廉凯特.《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吴春瑛.奥尔夫“原本性”思想对小学合唱教学的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0(02).

[5]覃思.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思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探索,2009(06).

作者:曲佳樱子 单位:广西桂林市复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