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问题对体育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谈恋爱问题对体育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爱情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必经情感,但体育类大学生由于个体和环境影响,在恋爱的过程中会呈现诸多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特点具有可变性及不稳定性,本文旨在从情绪压力管理和情绪稳定教育的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体育类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和呈现的问题,探讨高校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体育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培养体育类大学生健康的恋爱行为,在遇到恋爱问题时选择适当的途径来缓解负面情绪,为体育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问题;体育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活是积极阳光的,但近期在高校中因恋爱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屡次出现,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类高校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体育类大学生及其恋爱心理凸显有别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的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体育类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着眼于情绪稳定教育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合理管理情绪,保持健康的恋爱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是体育类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对情绪压力管理及情绪稳定教育的解读

(一)情绪压力管理的内涵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加之大学生在学校中面临的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日益凸显,使得大学生的情绪呈现多样化与不确定性,必须针对大学生不同的情绪问题进行适当的管理和调节,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ross等的研究指出,情绪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面对情绪压力时应按照情绪发生时间的先后选择不同的情绪管理策略。情绪发生前的管理策略包括情景鼓励、情景修正、注意分配和认知改变[1]。其中,情景鼓励和情景修正就是要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压力情景,通过改变学习和生活模式使自己摆脱当前面临的逆境。注意分配是在面临情绪困境时,适当进行注意力的转移,通过参加其他类型的活动充分舒缓大脑,使大脑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更易于找到解决当前困境的途径。根据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对事件认知的失衡,认知改变是指通过改变自我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来缓解情绪压力,从而改善其行为和情绪反应。情绪发生后的管理方式为表达抑制,包括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经过大量研究Gross等最终发现,面对情绪压力,认知改变和表情抑制能够达到更好的降低负面情绪体验的效果[1]。

(二)情绪稳定教育的内涵

情绪稳定教育提倡教育除了应重视传道授业,也应重视培养学生感知、表达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使大学生深入认识不同情景下自身情绪的正常范围及情绪变化的特点,并通过适当的控制方法保持乐观、和谐的心态,提升自身面对消极情绪的反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显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体育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情绪呈现不稳定和多样化特点,加之他们大都好斗且控制力差,因此高校有必要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情绪稳定教育。

二、体育类大学生在恋爱中面临的心理问题

研究显示[2],高校大学生总数中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恋爱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2.58%;还有调查指出[3],目前约25%的大学生具有恋爱心理压力并处在显压区,约1.3%的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处在高压区,约25%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有必要作一定程度的调整[3]。可见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恋爱心理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体育类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稳定教育,就要研究其恋爱心理发展过程和层次。

(一)恋爱动机不纯

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所以恋爱动机也是体育类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内部驱力,并将恋爱需要与恋爱目标直接相联系。一项对体育类大学生的恋爱问题的研究表明,体育类大学生普遍具有多样的恋爱动机和目的:主要体现在选择人生伴侣、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打发无聊时光、满足生理需求、证明自身价值和随大流等,分别占总人数的18.2%、19.1%、22.2%、31.2%、2.7%和6.7%[4]。可见有些体育类大学生对待恋爱的动机早已跳出爱情本体,而是抱有填补内心空虚或从众的心理。甚至尚有部分大学生为了展现自身魅力和几位异性同时交往,恋爱关系扭曲复杂,产生了较大的破坏性。

(二)择偶标准不切实际

体育类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过于理想化,往往与现实差距较大,从而造成双方过重的心理负担,且他们的择偶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项研究指出[5],不同年级的体育类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存在差异:大一的平均分最低,大二的平均分显著较大三、大四高,这说明体育类大学生的择偶标准随着年级的增长在不断变化,其中在大学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大二年级[5]。

(三)恋爱关系脆弱化

体育类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挫折经历较少,形成了他们特殊的人格特点:自由散漫、任性蛮横、自控力缺失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等。他们的恋爱行为也会受到其人格特征的影响,体现在过度依赖恋爱对象的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对待感情全身心投入却缺乏对感情理智的驾驭能力、追求浪漫主义的同时不能承受恋爱过程中的挫折等。在恋爱过程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体育类大学生会情绪失控,背负深深的挫败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训练和生活,这种脆弱的恋爱关系也会造成恋情极其容易中断,导致恋爱的成功率降低或失恋成为常态。

(四)网恋日益盛行

网恋在对传统恋爱方式的冲击下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由于网络具有虚幻性、不稳定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不正常的网恋给体育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体育类大学生在网恋过程中不惜花费高昂的费用和宝贵的时间,引发学业和经济危机,并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导致其逐渐疏远现实的人际、生活环境和活动,对他人信任感和责任感缺失,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和恋爱观[6]。

三、影响体育类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因素

(一)普遍的自卑心理

体育类大学生实际录取分数较低,对体育类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部分学生理想缺失,对本身存有偏见甚者自暴自弃。体育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影响,他们大都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学习方法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困难较大,加之社会、家长对此有不正确的认识,都有意无意地使体育类大学生觉得低人一等,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二)独立生活能力弱,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较差

体育类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出生于优渥的家庭环境,加之父母从小对他们的溺爱,使他们逐渐养成自私、任性、争强好胜、占有欲强等习气。而大部分单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抽烟、酗酒、沉迷网络游戏,追求爱情却不能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往往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对象[7]。体育类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经济、情感、心理及就业等多重压力,更容易陷入精神和心理的贫困之中,这些成为体育类大学生恋爱之风盛行的客观基础。

(三)入学前后环境的变化

体育类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还受到入学前后的环境转变的影响。入学前他们虽有对爱情的憧憬,但迫于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干预只得压抑而不敢表露。进入大学后,随着从高中阶段的高压状态中释放出来,学习压力的减轻使他们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加之高校没有对大学生恋爱明令禁止的规定,家长和教师也无法直接干涉,处在相对自由状态之下的体育类大学生对于恋爱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实训中相互了解并频繁交往,出于社交、陪伴、承认等目的纷纷走上恋爱之路。另外,进入大学后受到学长学姐的影响,以及社会媒体对大龄青年择偶问题的过分渲染,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着体育类大学生加入恋爱大军。另一方面,体育类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上一些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学校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恋爱观教育,而社会对大学生恋爱的容忍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性心理和恋爱的认识往往是感性和主观的,好奇和从众心理也使体育类大学生的恋爱出现泛滥的趋势。

四、从情绪教育视角培养体育类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对策

(一)拓宽教育途径,引导体育类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

第一,高校应高度重视在体育类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恋爱心理辅导,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个别或集体辅导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到点对点或面对面。依托恋爱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开展不同形式的恋爱心理教育,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体育类大学生对待爱情与学业本质联系的正确认识,引导其文明、理性恋爱,尊重恋爱自由。与此同时,高校应将心理咨询室全面下放到二级学院,大力引进高素质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专业队伍,指导体育类大学生正确看待恋爱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帮助体育类大学生消除恋爱的心理障碍,恢复往日健康阳光的风采[8]。

第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督促功能,提倡父母定期进行适当的生理保健辅导和心理健康疏导。重视辅导员和家长之间的纽带作用,对恋爱中的不当行为早发现、早教育、早调节。同时要努力将辅导员在体育类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定位于知己,鼓励和引导他们放下顾虑,就恋爱中的烦恼、疑惑和痛苦及时向辅导员吐露心声并寻求帮助,正确、积极、合理地解决和克服恋爱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应立足而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重视利用网络媒体及多种平台,通过QQ、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常接触的途径,以中外优秀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引导体育类大学生提高对恋爱本质的认知,激发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同时要力争全天候、宽视野、多渠道的方式,着力于强化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体育类大学生的恋爱品格[9]。

(二)丰富教育手段,培养体育类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

首先,开展恋爱行为教育。引导大学生恋爱言谈要文雅、行为要大方,在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在恋爱行为中要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其次,加强恋爱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增强恋爱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与责任,让他们明白在对待恋人的关系上要互尊互爱,恪守信义。培养体育类大学生对爱情的忠诚品质,增强其未来的家庭责任感。倡导体育类大学生要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培养理性三观,并以良好的恋爱心态来获得健康的恋爱心理,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恋爱行为。再次,开展情感教育与人际关系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和情感品质,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态度,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交往水平。

(三)从情绪稳定管理视角,引导体育类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第一,增强对体育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锻炼与培养。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设置专门栏目,开通心理热线,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发展提供服务,使大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学会正确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其恋爱挫折承受能力。教育体育类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化恋爱的悲痛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参与各种学生社团及校园文化活动来弥补恋爱投入的精力,在减轻困扰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适并逐步完善人格。

第二,恋爱情绪失控时的认知重评手段。认知重评是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看法重新评估情绪事件,缓解此件及此类事件对自身心理的负面影响。评价忽视和评价重视是认知重评的两种主要手段。前者是通过暗示自己尽量忽视情绪事件,降低自身对该事件的重视以削弱负面情绪对其心理的打击;后者旨在增加自身对情景的心理防备,预想情景会带来何种情绪体验,强调在负面情绪发生之前就做好防备。对于体育类大学生的恋爱问题高校可根据大学生个人偏好采用不同手段。如可利用评价忽视手段引导体育类大学生遇事多多向积极乐观的方面看齐,忽略表白失败给身心带来的影响,至少能通过失败看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之处,下次表白就有了经验,也使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和机会将时间利用在学习和完善自我上。

第三,恋爱情绪失控时的表达手段。表达抑制分为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是指大学生当情绪发生后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绪对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体育类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大多由内心的焦虑和抑郁引发,而表情是内部语言的外部表现,对表情过多的抑制只会使其心理负担加重,相比之下表情宣泄的方式更为可取。可引导体育类大学生将在恋爱过程中的抑郁感和焦虑感与同伴或辅导员交流,或进行适当的剧烈运动,甚至可以在隐蔽的空间尽情地大哭或大笑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五、结语

大学生恋爱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基于学校的立场,建议从围绕学生情绪发展特点、提升体育类院校育人能力、积极开展恋爱教育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自我调适,预防和解决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体育类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作者:王琳 于亚光 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