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指令枪的打响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产生了根本的改变。不仅表现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变,也包括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信息技术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对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与分配的技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封闭的状态是科学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科学课堂的必要性

2.1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材重难点,降低教学难度

作为小学阶段中重要的、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强调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从做中学,即亲历探究活动,自主研究、调查或实验。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些科学知识较难理解,有些活动也无法进行。因此,充分利用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技术进行演示教学,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上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手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课堂活动,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有效地突破学科知识的重难点,降低教学难度。

2.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小学科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打下爱科学、学科学的基础。因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来决定的。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接受各种教学内容信息的传递,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冷和热》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学习中,通过网络搜集图片,以插图形式制成课件,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一一呈现出来,同时让学生思考这些是什么形态的水,并以游戏的方式拖拽到相应的“固态”“液态”“气态”框里。在介绍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时,如果仅依靠书本的文字描述和教师的讲解,抽象的内容让学生难以理解,同时也让课堂内容变得枯燥乏味。通过播放视频或以动画形式的课件呈现水循环的过程,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2.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实验演示效果,深化学生探究过程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中心环节和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传统教学拘泥于书本的知识和刻板的实验,课堂有效性较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够将视、听、说融为一体,文、图、声并茂,动静结合,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如果将其融入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使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小学科学课程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和结论等方面应具有开放性和延续性。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要提倡“40+”理念,即重视与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开展后续实验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同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由地进行网页浏览、信息检索、资料下载,以便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作者:翁圆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