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应充分对“四史”教育的特点及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四史”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同时,应充分运用“四史”教育的优势项制定科学的教育融合策略,有效拓展教育融合发展路径,增强“四史”教育及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四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普及“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应以时代青年教育培养为载体,加强“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师对“四史”教育相关内容在思政课程教学方面的运用能力,使“四史”教育可以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一、“四史”教育的实际意义及其影响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其中,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充分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及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深入剖析,对于青少年群体更好地传承我党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充分贯彻“四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切实推动“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教育引导能力,使“四史”教育真正意义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实现对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帮助高校以史为鉴,运用新时代新思想、新视角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提高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先进性与前瞻性,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走在时展的前列,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推进夯实基础[1]。

二、“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狭义的教育来说,思政教育来源于“四史”教育。思政教育的本质,正是在“四史”教育充分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建立的政治、思想教育体系。不同于既定意义的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将青少年良好人格塑造、个人品质提升、政治信仰的坚定及文化教育渗透等内容进行一体化融合,使思政教育更好地对青少年思想认识、独立思考能力等进行强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错误意识形态对青少年思想认知的影响,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筑起思想安全防线。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思政教育,主要围绕对学生个人品质及基础人格塑造推进教育工作。其教育结构所涉及的政治内容相对较少,部分政治思想也仅限于对基础教育框架的学习,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的党史及新中国史等相关内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则是进一步建立在“四史”教育的发展之上,以“四史”教育为载体推动政治思想教育宣传,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使大学生能基于独特思政视角进行独立思考。正因如此,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对“四史”教育的一种简化,以取其精华的中心思想建立多元化体系,使“四史”教育以新的形成融入高校教育体系。

三、“四史”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史”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优先对部分基础问题予以解决,通过优化教育机构、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实效性及推动思政教育多元化开展等措施,实现对“四史”教育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四史”教育的实际有效性,使“四史”教育能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引导,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水平,为未来阶段更好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提供切实保障[2]。

(一)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结构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结构相对单一,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围绕部分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稳步推进,对于未来阶段思政教育问题的探索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对思政教育风险进行规避,使思政教育沦为单一的教学工作,未能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充分结合。“四史”教育融合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应先对这一教育结构进行优化,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结构基础元素的丰富性,使思政教育能有效运用“四史”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教学,保证思政教育实际质量。例如,对于文化类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可以适当对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的部分内容进行借鉴,以教育渗透及文化教育宣传为主体开展系统化思政教学工作,有效将文化教育与文化渲染进行有机结合,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打开新的教学突破口,以此发挥“四史”教育的主导性教学优势,使“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能真正起到教育协作的作用。

(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化问题得到部分解决,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与教育有效性得以显著提升。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仍然存在教育时效性不足及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后续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之所以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未能做好深层次的教育创新与教育探索,相关思政教师课程教学缺少足够教育资源支持,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时展脱节。为更好地使“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高校应进一步对教育时效性不足及教育有效性缺失问题予以解决。通过更新教材、改变教师教学思维、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获取渠道等诸多方式,增强高校各个阶段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能始终保持探索心理参与思政学习实践,充分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政教学环境。此时,再推动“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则可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开展

高校思政教育应根据实际教育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围绕思政教育工作多位一体有效开展,构建多元化教育发展生态环境,从而使“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充分满足高校多元化教育需求,提高高校对“四史”教育资源的科学应用能力。对此,高校方面应从大学生专业特点着手,对各类学生思政学习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了解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基本诉求,并围绕对未来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政学习问题解决,制定多套思政课程教学方案,将课程思政教育发展作为“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融合桥梁,实现多个基础学科对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的稳步对接,让“四史”教育在不同教学体系下均能发挥积极的教育优势。此外,高校方面应结合“四史”教育的基本需求,以思政教育发展为核心,定期做好合理的思政教育评估,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及管理层三个方面,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有效加强“四史”教育、思政教育及基础学科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学科均可运用“四史”教育资源建立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教育体系,为未来阶段更好地深化“四史”教育应用实践创造积极条件。

四、“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科学路径

思政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时间的教育沉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同样需要通过教育吸收、教育整合及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方式,实现对“四史”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3]。因此,高校必须从加强党史教育渗透、加强新中国史教育应用实践、建立多元化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评价机制及完善改革开放史思政教育体系等多个层面,做好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基础布局,提高“四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容纳有效性,使思政教育能科学运用“四史”教育基础理论,进一步开展高质量思政教学工作。

(一)加强党史的思政教育渗透

加强党史的教育渗透,主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学习能力,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及良好品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的正面认识,从学习经验、汲取教训、总结成果等多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宝贵革命精神的充分传承,进一步强化党史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另外,党史具有极强的教育感染力,有利于开拓大学生思想视野,能提升大学生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避免大学生陷入错误思想泥潭无法自拔。所以,这一过程中,高校必须要以思政教育发展为核心,将党史内容有效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使大学生对于党史内容产生一定的亲切感。随着党史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有效渗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也将得到充分提高。

(二)加强新中国史的教育实践应用

新中国史记录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基本历程,其内容客观讲述新中国发展面临的困境、挑战及机遇。加强新中国史在教育实践方面的应用,其目的在于将新中国史的部分内容,移植到高校思政教育平台,使思政教育能以新中国史为案例,更好地从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避免思政教育工作与时展脱节,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此外,新中国史对于我国发展历程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能从更高维度对新中国发展进行评价,极大地契合大学生探索真实历史的基本诉求,使大学生能秉承尊重历史、以史鉴今的基本原则,更好地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学习、应用。大学生对新中国史学习探索的逐步深入,将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开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多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总体水平。

(三)建立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有效开展教育、学习评价,有利于客观反映学生思政学习现状。传统模式的思政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理论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未能对学生学习实践能力进行全面化评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从教育评价方面着手改革,以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核心视角重新做好教育布局。针对大学生思政学习成绩及学习能力的评价,需要充分参考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部分经验,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教育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对大学生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除此之外,建立以社会主义发展史为载体的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可以从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角度,为未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路径,进一步增强教师多方面的思政教学能力,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化推进。

(四)完善改革开放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前期阶段,我国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单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使得我国专业人才缺口逐年扩大。为满足专业人才市场化应用需求,丰富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解决人才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充分基于时展需求,提升高校人才教育培养质量。因此,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开放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改革开放史运用于各个基础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搭建多元化思政教育发展桥梁,充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联动能力,使改革开放史能面向多元化教育发展实现深层次教育融合,弥补高校思政教育及课程思政教育发展在教学实践方面的部分不足,为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好充分教育基础。

(五)构建以“四史”教育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生态环境

环境氛围的感染,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一定的帮助。以思政教育为载体,构建基于“四史”教育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将从良好教育环境及教学氛围营造的角度,提高“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性。这其中,高校可以运用思政教育平台,打造具有“四史”教育特点的思政教学新模式,将“四史”教育作为核心教育引导。通过建立具有“四史”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将思政课程中所学知识应用于“四史”教育内容解读,从思想上为大学生埋下学习“四史”理论的种子。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政基础积累及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解读能力,使大学生能对“四史”相关内容进行充分了解,进而以“四史”教育为引导构建“四史”学习新环境,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积累思政知识。

五、针对“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展望

“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是高校未来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所以“四史”教育能成为未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新时代大学生对近代史的探索受限,未能在近代史学习方面得到更多的渠道支持,使大学生近代史学习仅限于对部分教材内容的汲取,无法从更深层次对近代史发展进行评价。以“四史”教育为核心加强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将为大学生更好地探索、学习近代史打开新的路径,使大学生能充分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对于未来阶段大学生更好地肩负民族责任及履行个人义务创造良好教育条件。因此,高校方面应充分运用“四史”教育优势,以思政教育未来化发展为载体构建新的教育发展体系,使“四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思政教学中得到充分延展。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当前思政教育发展格局,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综合能力,为未来高校更好地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创造了积极条件。高校必须抓紧这一时代机遇,加强对“四史”教育内容的有效整合,强化思政教育对“四史”教育内容引用,使“四史”教育真正意义上在思政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小葵.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4):51—56.

[2]赵爽.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18—20.

[3]郗瑞竹.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青年时代,2016(15):54.

作者:王英慧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