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而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要正视的危害,做到原则清晰、旗帜鲜明,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建设以及从更多维度反对思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基于国内外诸多因素,甚嚣尘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形成,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冲击。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必须深刻剖析思潮的危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思潮的鉴别力和抵抗力,从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运行。

一、的实质和表现

何谓,简言之,就是对客观历史的本质、规律提出质疑,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任意曲解的一种历史观。其实质就是一种虚无历史的表现,以唯心史观为理论根基,否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否定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需要而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者们往往标榜“价值中立”,以“重新评价”或“重写历史”为名,肆意歪曲史实,颠覆科学论断,扰乱大众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好人不好,恶意贬低、丑化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全盘否定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精神力量;二是坏人不坏,即便是恶贯满盈的历史罪人,都能通过渲染、美化的方式有意为这些反面人物翻案正名;三是夸大失误,常把局部当成整体,把支流说成主流,借夸大革命建设中的曲折和领导人的失误来诋毁党史、国史和革命史;四是碎片拼接,用历史碎片来否定历史整体,对历史的细枝末节和演绎传说津津乐道,以臆想推测为根据,搞以偏概全的“艺术加工”。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冲击

(一)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不但歪曲了近代革命史实,还一并抹杀了源远流长的灿烂中华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致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质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推崇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一现象对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旦大学生开始质疑中国道路的选择,就势必会出现消极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极大地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改革建设发展中的“生命线”地位,其破坏作用和影响范围不容小觑。思潮的陈渣泛起,裹挟着某种政治目的而来,披着学术的外衣,打着重评的幌子,带着娱乐的面具,以全新精致的“画皮”重登舞台,如此越是变向“亲民化”,就越容易煽动大学生的情绪,获取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甚至有可能会诱导大学生出现思想激进、行为盲动的非理想政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阻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也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

(二)削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当思潮遇上新媒体时代,受影响最大的一定是思想观念尚未成型、情绪波动大而创造性思维又极强的当代大学生。者抓住大学生历史知识零散、不连续的特征,利用碎片化的网络思维见缝插针取代了整体的叙事思维,对随意裁剪的历史情节加以包装,对所谓正确的历史细节大做文章,试图以假乱真,颠覆学生以往的认知。这些内容存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化成果的否定,对阶段性历史及特定历史事件的否定,对历史伟人、名人及英雄人物的否定,集中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冲击。以上脱离客观史实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构成根本性对立,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它歪曲、否定近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意在抽走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进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扰乱学生的思想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削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00后”,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可以说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者善用“剪辑”手法,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随意剪裁和重新解读来误导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导致大学生对中国历史产生错误态度以及价值观、历史观方面的混乱,推崇历史人物主观选择历史的观念,甚至把矛头转向为抹黑我国重要领导人,放大我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某些失误,而这无疑是在极大减弱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度,诱导他们产生对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的质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策略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为避免给思潮传播以可乘之机,高校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改善包括领导干部及一般教职人员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淡薄的问题,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其次要守好阵地,紧密关注思潮的新动态,确保在带来较大影响之前将其扼杀,绝不姑息放纵。针对已呈现出的课内课外、有形无形、网上网下等多角度立体化格局特点,做好全方位防守工作。最后要健全有关制度,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规避管理漏洞。

(二)剖析的虚伪性。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出发点,以其唯物史观为核心,揭露的假面。从学术研究方面来说,既要对思潮的理论问题深入探索,做全面的透视分析、科学批判,也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解决社会新难题。此外,高校要努力构建课程思政,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论坛、实践活动等多样化渠道强化对大学生的唯物史观教育,遵循实事求是的研究准则,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分析历史,只有不断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诸如的怪论才能无处藏身。

(三)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务必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块“责任田”。一是完善课程设置,严格执行教育部有关工作基本要求,重视在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师资配备等环节上的合理优化;二是教学内容趣味化,在理论的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逻辑的完整性与内容的生动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意义更有意思;三是丰富教学手段,善用多媒体、慕课等资源,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发挥好教师主导地位,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意识和自身教学能力,努力结合中国故事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包含在内的错误思潮辨识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

作者:邹家伟  郝敏杰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