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结合的编辑继续教育

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结合的编辑继续教育

摘要:编辑继续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忽视编辑的实际学习需求;培训形式机械、单一,以灌输式的授课为主,培训效果差强人意。文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采用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相结合的方式,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和创新培训方式,以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继续教育;主旨发言;工作坊

2010年11月25日,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的第四条明确指出了进行继续教育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突出重点,提高能力;加强指导,创新机制[1]。因此,继续教育应在培训理念上强化服务意识,践行“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调动被培训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侧重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培训方式上要创新授课与学习的方式,给被培训者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和空间,切实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然而在目前各地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规定》中指出的基本原则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尤其是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以编辑为例探讨继续教育的有效培训模式。

1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

编辑队伍所涉及的学科专业多,包括理工农医、人文史哲、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等;涉及的工作岗位多,包括策划与组稿编辑、审稿与校对编辑、美术与网页编辑等,而且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有相应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承担,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也不尽一致。这使得编辑的继续教育更迫切需要注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提供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目前编辑继续教育通常采用培训会的形式,历时3~7天不等,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来实施培训。经过多年的培训实践,培训机构积累了不少实施培训的有效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意识、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三个方面。(1)服务意识不强。有些培训机构缺少“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培训理念,在组织培训活动前未能主动了解编辑的实际学习和工作需求,而是能找到什么样的师资就开设什么样的培训课程;在实施培训活动时,对参培编辑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以及能否掌握实用的能力漠不关心;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实际效果更是不闻不问。这样的培训为培训机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也迎合了部分参加培训者“凑学分”的需求,但是却不能真正提升编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2)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少讲课专家的授课内容与编辑的学习需求之间差距比较大,未能做到按需施教,甚至“个别专家的授课内容未能做到及时更新,老生常谈的情况时有发生”[2]。在实际培训活动中,上什么课、学习什么内容都由培训机构“做主”,参培编辑并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因而难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主动性,甚至会引发编辑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逆反心理。有学者指出:参加继续教育对编辑来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既有学习到新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承受着课程选择余地小和时间耗费大之痛[3]。(3)培训方式缺乏互动。目前的编辑继续教育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培训方式,即“专家讲、学员听”,而且不少培训活动都是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工作专业的人员“混杂”在一起,搞“大锅烩”式的培训。培训理念产生偏差的根源在于一些培训机构缺少为被培训者服务的意识,而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以管理者的身份“强求”编辑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忽视了编辑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把参培编辑当作能被强行灌输知识的容器,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编辑继续教育应从“专家讲、编辑听”的模式向“编辑为主导,专家作指导”的模式转变,从而激发编辑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创造性[4]。这应该是编辑继续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而采用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相结合培训模式的设想

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是编辑继续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决定培训效果的两个关键要素。针对编辑继续教育出现的问题,采用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和创新培训方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就是把一次培训活动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全体参培编辑一起聆听专家的讲座;二是每位编辑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专业背景和学习需求进入不同的工作坊,参与学习与研讨活动。

2.1主旨发言

在组织培训活动前,培训机构应深入了解编辑需求,确定本次培训活动的主题,并据此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主旨发言(主题发言)。总体来说,主旨发言要做到“高”“精”“尖”三个字。(1)“高”,即选取的讲课专家的水平要高。培训机构应遴选国内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建立讲课专家的资源库,并根据每次培训活动的专题,选定主旨发言的专家。主旨发言不能“一言堂”,要注重讲者与听者的互动。讲课之后应该留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员向专家提问,专家进行答疑解惑。(2)“精”,即讲课内容要精挑细选。主旨发言要围绕本次培训的主题,讲课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3.5小时(不含专家答疑的时间),否则很容易引起学员的听课疲劳。这就要求专家必须认真备课,在讲课时要突出要点和精华。主旨发言的内容通常是针对出版业人员的通用知识与技能,涉及职业素养,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经济形势、法律法规,编辑的文字功底、实用写作基础、出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3)“尖”,即讲课的内容要体现相关专业领域的尖端水平。培训机构要根据报名参加培训人员的学科专业和工作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着重讲解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发展上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

2.2工作坊

近年来,工作坊(workshop)已经成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和培训模式,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会议研讨、专业培训和课题研究等领域。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为了确保每位参与者都有发言和交流的机会,一个工作坊通常以10~15人为宜,在一位主持人(召集人)的领导下,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和探讨某个话题。在培训活动中要办好工作坊,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确定好工作坊的研讨话题;二是开设合适数量的工作坊;三是选好工作坊的主持人。工作坊研讨话题是培训主题的进一步细分,即每个工作坊的研讨话题必须紧密围绕培训主题。工作坊研讨话题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培训活动是否受欢迎,而要真正做到让工作坊研讨“接地气”,关键是按照参加培训人员的专业和兴趣,开设不同研讨话题的工作坊。每次培训活动中在同一时间段(比如一个下午)开设几个工作坊,取决于参加培训的编辑人数及其专业背景、工作背景以及学习需求。专业背景主要指编辑所从事的专业与行业,比如化工、建筑、石油、法律、金融、教育等。工作背景主要有媒体类型(如纸媒体、电子媒体,图书出版、期刊出版、音像出版等)、单位类型(如综合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公益型出版单位、经营型出版单位等)以及工作性质(如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组稿编辑、校对编辑)等。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如果把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工作专业背景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不同的学员“撮合”到一个工作坊里,那很可能学员之间会感到无话可说,彼此难以顺畅沟通和理解,进而影响研讨和交流的实际效果,这也就达不到开设工作坊的目的。如果能做到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授课对象一一匹配的话,不但能提高广大人员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强化培训效果[5]。培训机构在设置工作坊时要考虑专业划分问题,让参培编辑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选择参与合适的工作坊研讨。培训机构可以事先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了解编辑的学习需求,而后再据此开设工作坊。工作坊的主持人可以由培训机构根据事先报名的名单来指定,最好选择那些对该工作坊话题有所研究的编辑作为主持人,以便更好地把控工作坊的进程和深度。每次工作坊的活动时间应依据该工作坊的人数而定,一般控制在2.5~3.5小时,工作坊中每个人发言的时间以10~15分钟左右为宜,并确保人人都有发言、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发言人要本着与同行学习和交流的态度,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围绕工作坊的研讨话题,或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学习体会,或提出自己工作中的难题与疑惑,请同行一道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工作坊之后,在培训活动结束前,应该安排一个总结发言会,由每个工作坊的主持人向全体参培编辑汇报本工作坊的研讨结果,让他们不仅亲身参与工作坊的研讨,而且能了解自己没有参与的工作坊都在谈论什么话题、研讨什么问题。这样整个培训活动先集中听讲座,后分工作坊研讨,而后再集中起来听各个工作坊的汇报,做到“先合后分,分后再合”,集体学习与分组研讨相结合,切实提升培训的实效。

2.3主旨发言和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培训机构首先必须在充分了解参培编辑的工作背景、学习需求等要素的基础上,选准一个合适的培训主题,并基于此主题精挑细选每一位主旨发言的讲课专家,精心策划每一个工作坊所要研讨的话题,确保每位参加培训者听课有启迪、工作坊交流有拓展。在新的培训模式下,除了主旨发言需要一个能容纳所有参培编辑的场地外,还需要为每个工作坊选择合适的研讨场地。比如,如果同一时间段开设三个工作坊,那就需要同时选用三个培训场地。培训机构在培训活动开始之前(最好提前三个月)公布培训计划,包括有哪些专家的主旨发言,将开办哪些话题的工作坊研讨,而后由参加培训的人员自主选择参加哪个工作坊的研讨。每次培训活动中安排几位专家的主旨发言、开设几个工作坊应依据培训的天数来确定。按照《规定》中关于每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面授培训不少于24学时的要求,一次培训活动通常为三天,每天8小时的培训时间,三天中专家主旨发言以2~3个为宜。通常情况下每天安排一个主旨发言为宜,不宜再多,否则会挤占参加培训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在三天的培训活动中,有三个半天(比如三个上午)是主旨发言,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50%;两个半天(比如两个下午)是工作坊,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3.3%;还有一个半天是各个工作坊的总结发言以及培训总结,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16.7%。培训天数在三天以上的,可以参照这个比例合理安排主旨发言与工作坊的个数。当然,培训的天数越多,通常就可以安排更多的培训内容,也意味着每位参加培训者在各自的工作坊中发言的机会和时间更多。另外,每位参加培训者在各自的工作坊中有多少发言的机会和时间,还取决于参与这个工作坊研讨的人数。在该培训模式下,参培编辑也不能在培训中只当听众。他们除了听课,还可以向讲课专家提问,尤其是在工作坊中还必须发言,因而每位参培编辑在来培训之前就必须围绕培训的主题有自己的思考,是有所准备来参加培训的。这样编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就不再是外在的要求和被迫的应付差事,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一种渴望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总之,培训组织者要真心为编辑服务,精心安排培训内容,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方式,这样才能促使编辑真心愿意参与有实际收获的培训,才能确保编辑继续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EB/OL].(2010-12-06)[2018-10-30].

[2]田雪平.新时代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8(6):154-156.

[3]董拯民.勿让编辑继续教育课程成鸡肋[J].现代出版,2012(1):70-71.

[4]彭芳,金建华,董燕萍.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改革之我见[J].编辑学报,2015(6):602-604.

[5]卢妙清.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刍议[J].菏泽学院学报,2013(6):102-108.

作者:裴栓保 单位: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