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大学生具身德育实践分析

聋人大学生具身德育实践分析

摘要:聋人大学生具身德育实践探索主要从具身认知与具身德育的关系入手阐明具身德育是在具身认知基础上的德育,根据高校聋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发展要求,“具身德育”让聋人大学生通过身体、实践,“体认”的方式认识和接触世界,在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揭示关于聋人大学生“具身德育”的必要性及实践意义,同时提出聋人大学生具身德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具身认知;具身德育

一、“具身德育”的理论依据

(一)具身认知。心身关系理论主要有离身认知和具身认知两种。尤其是近些年,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对于具身认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为我们理解身心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所谓具身认知指的是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不仅脑神经水平影响认知,身体的结构等很多方面也影响着人的认知。认知影响着心理,同时心理也反作用于认知。具身认知把身体放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位置,认为认知活动不是抽象符号,是同经验密切相连的,强调认知是实践的,体知的。具身认知观针对离身认知理论的不足,强调人的认知过程建立在身体及身体与情境互动的基础上,人通过“体认”的方式了解世界。长期以来,特殊教育(不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普通教育秉承相同的认知范式,尤其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多侧重知识教育,说教多,实践少,使得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具身德育。受到西方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产生了德育的具身概念,心理学方面主要有布伦塔诺、詹姆斯、皮亚杰等。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通常被视为具身认知理论最主要的哲学基础[l]。“具身德育”是教育学习之间的改变,由“我思”变为“我参与”,身体在实践,心智也跟随实践,德育的过程就是身体道德修养的过程,身心不离,二者统一。“具身德育”是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基础上产生的,认为道德产生于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并受脑、神经、身体等的控制。“具身德育”中身体不是作为概念化的动作符号,而是一种主体性的身体主动参与感知世界,发挥主体间性的作用,将主客观的相互依赖作用充分结合,弥补了传统离身型教育的“先天”不足,将德育的“教”化,转化为“做”化。

二、聋人大学生德育

(一)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1.聋人大学生自身的因素。(1)认知特征。聋人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原因,使他们无法更好地了解世界,他们只能动用自己的其他器官去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主要使用的器官是眼睛,他们用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但是用眼睛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全面和完全真实的,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良好的与健听人进行沟通,对他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2)人格特征。良好的人格因素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包括自律、情绪稳定、谨慎、聪明等人格因素,但是聋人大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吃亏,他们的个性心理往往比不上健听生,一般都比较自卑、冲动、不合群等,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3)应对方式。如何应对对应激反应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也就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聋人大学生的应对行为不是完全成熟的,他们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在应对行为上表现的非常矛盾,使他们成为了有两面人格的人。2.家庭因素。家庭对人的教育是初始的,也是时间最长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对聋人大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影响也是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会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很多聋人大学生家长没有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教育,也有一部分家长根本就不具备教育能力,聋人学生家庭教育一般表现出两极,一个是对聋人大学生过度包容和溺爱,一个是对聋人大学生不管不问。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都对聋人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任性、敏感等不良行为,严重阻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3.社会因素。社会鱼龙混杂,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上的很多问题都伤害着聋人大学生的感情,比如歧视、不好找工作、待遇不合理等,遇到这些问题,会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认为社会是丑恶的。而聋人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又使得社会上的一部分人更加讨厌他们,使得矛盾愈演愈烈。

(二)我国聋人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阶段对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育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树立他们良好的品格,如诚实、自信、宽容、友爱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聋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还属于传统的离身型教育,重说教,少实践。1.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采用传统单向教学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即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单纯的听,不注重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这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的常态,这种教学方式起到的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知识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加入到认知中去。尤其在一些教师心中,还并未树立起真正的平等意识,把聋人大学生当做弱势群体进行强势灌输。2.教育方法陈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从聋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充分重视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内在需求,因此,取得的德育教育效果很不理想。教师一般以讲授为主,没有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听课兴趣,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思想道德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只可能是使教学变得毫无意义,师生之间没有充分的进行互动和交流,教师不了解学生需求,学生不喜欢教师讲授。此外,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际,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实际,大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就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3.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对聋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改进的大都是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少对教育内容进行完善,这就导致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不了所期望的效果。在聋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偏离实际,无法使学生在现实中得到更好地应用,没有生活根基的教学内容是无法满足当代聋人大学生学习需求的,也不能使他们很好地正面看待新闻热点问题,同时无法对社会关心的问题作出科学解释,尤其对聋人大学生需要解决的学习、就业、生活压力等问题涉及不深。

(三)聋人大学生“具身德育”理念提出的意义。近年来,具身认知思想越来越备受关注,而且这种关注跨越了国界,它的出现在认知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种符合时展的新认知理论,这种认知方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未来认知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重要。拿国内来举例,现在具身认知这个学术选题受到了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及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等部级相关重大项目的重视亲睐。在认知活动中,德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认知,其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展的认知活动,因此,德育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具身认知理论内容,从而使德育教育不断与时俱进。邱柏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研究领域已经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了,结构未能发生大的改变,只是增加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而已,对社会新问题和新精神现象没有足够的研究。现在很多学者等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时,也是局限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比如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怎么做等,或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如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广阔的研究,采用更多的新方法,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差很多。将具身认知研究纳入德育教育中对德育教育会有着非常积极地作用。“具身德育”的理念则是中国科学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率先提出的。他综合国内外德育经验,吸收了新兴的具身认知理论,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结合起来即是立德树人的根本”[2]。强调正心和劳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将心理、体力、脑力等进行有机结合,让心理和身体都充满道德,变成身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心理道德高尚,行为同样高尚,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运用具身认知科学理论,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结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特别是高校聋人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习方式优劣势对比,“具身德育”正是高校聋生所擅长及易接受和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优点不仅仅是能够更有效培养高校聋人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效果更明显。

三、聋人大学生“具身德育”的实施及其实践效果

“具身化德育”从聋人大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大学生的所需品格,提高他们的责任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出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他们自强、友爱、诚实等良好品格,促进聋人大学生身心不断健康发展。光靠理论讲授是无法使聋人大学生理解的,将这些理论变成鲜活的实例展现出来,会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们亲自进行了体验,可以使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从而使生活圈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具身化德育”鼓励聋人大学生走出去,和外面的世界进行接触,他们在接触过程中会慢慢学会社会交往规范,并懂得在社会生存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感受我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实践中接触的越多,越能理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而知道思想道德教育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就改变了以往聋人大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情况,提高了高校聋人大学生德育教育质量。

(一)从知识教育到体验实践。1.“声”生不息,聋人大学生特色社会实践。以绥化学院“实践性、关爱型”的五爱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为载体,我们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他们的学习需求,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这些活动,让聋人大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式学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探索、试验、想象、思考,塑造自己的社会身份,学会与他人相处,懂感恩,知回报。既丰富了德育内容,提高了聋人大学生的兴趣,较之传统的知识型的德育教育,学生也更易接受,同时又使得德育形式灵活多样,更好的发挥了加强聋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具身德育”使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实效。2.校园文化活动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以绥化学院为例,利用学校“关爱型校园文化”的传统教育资源优势,开展龙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正式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让聋人大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组建聋人大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和志愿者团队分赴敬老院、自闭症康复中心等机构参与公益爱心活动。他们本来就是弱势群体,但他们还是积极地去帮助别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会让所有人感到动容。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好地让聋人学生接受教育、懂感恩,同时鼓舞更多的青年学生热心参与公益实践,增加了聋人大学生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取得较为实际的效果。

(二)从功能化到人本化,从单一化到多元化。1.聋健融合,鼓励聋人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聋人大学生和健听学生往往交往较少,很多聋人大学生不愿意和健听学生共同参加社团活动,他们怕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学校可以组织聋人大学生和健听学生共同举办活动,还可以组建“爱心手语社团”,使聋人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加强他们与健听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长处;培养选拔优秀聋人大学生参加艺术团,让艺术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提高聋人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体现出他们的价值,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自身。2.党团组织开展团课、团日活动开展思想引领。在聋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上,重视思想上强化,学习上辅导,更注重行为上监督。聋人大学生相比健听学生对外界理解更为狭隘、片面,更倾向于把利益作为衡量标准,对事物的判断低于健全学生。学校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加入一些务实内容和新颖观点,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新问题、新思想动态,开展更多更丰富精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聋人大学生更多的置身于真事情景中,增加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挖掘了自身潜力,真切理解平等参与社会的意义,聋人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l]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张冲.正心立德劳动树人:破解立德树人难题——孟万金教授创立“具身德育”新体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6(6):25.

作者:邹山丹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