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刚柔并济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刚柔并济”的方法论对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重要价值,提出构建基于“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明确管理目标,做到“刚柔并济”;加强制度约束,做到“以刚制柔”;强调管理落实,做到“以柔克刚”;分析学生心理,做到“松紧适度”,这为进一步提升基于“刚柔并济”思维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刚柔并济”;大学教育;管理;构建

一、“刚柔并济”的定义和内涵

1.“刚柔并济”的定义

“刚柔并济”理论,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采用刚性思想和柔性理念相互结合的手法。古文《周易·蒙》提出“刚柔节也”,意为通过刚性和柔性的互补,可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1]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刚柔并济”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特指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对学术的管理活动既要体现出一定的严肃性,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情味”。

2.“刚柔并济”管理内涵

(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融合统一

从现代管理学理论来看,“刚柔并济”管理思维适用于任何管理活动,并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刚柔并济”管理思维以促成管理目标的实现。[3]从管理学的逻辑关系来看,采用“刚性”思维是实现管理活动“不偏不倚”的重要基础,一个组织内部的“刚性”基础就是这个组织内部的原则性制度和规范。[3]但是,采用“柔性”思维也不可或缺,通过对话、沟通等灵活机制,确保整个组织处于“刚柔并济”的有机融合统一之中。

(2)非人格化与人格化的有机融合

“刚柔并济”中的“刚性”管理,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营造一种“刚性”的公平环境,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通过制度化的约束,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的实现。[3]但是,过多地采用“刚性”管理可能会促成组织内部的矛盾激化,这并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和壮大。通过采用适度“柔性”的管理方法,可以为组织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并促进矛盾在基层的化解。通过矛盾在基层的化解,实现管理中的非人格化与人格化的有机融合统一。

(3)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相互补充

“刚性”管理存在很多弊端,其中一个典型弊端就是在管理活动无法真正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3]实践已经证明,管理活动中过多地依赖制度调节,并不能消除所有的管理矛盾,在管理活动还存在一些无法预测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刚柔并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基于“刚柔并济”管理思维的有机融合,可以促成管理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促成全面管理目标的落实,实现两种管理策略的相互补充。

二、“刚柔并济”方法论对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价值分析

1.“刚柔并济”可以促进管理力度提升

从管理学理论来看,泰罗提出了“刚柔并济”的管理思想,并将其应用到公司管理中,极大促进了公司管理效率的提升[4];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布拉克和穆顿提出基于“刚柔并济”管理思维的“方格图理论”,将其应用于公司管理管理实践,对公司管理力提升起到巨大推动作用[5]。而针对教育管理来说,“刚柔并济”管理则是指在整个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准确把握“刚”与“柔”的界限,通过人格化与非人格化形成有机融合,依据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充分考虑管理目标的个性,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促进管理力度的提升。

2.“刚柔并济”可以促进人性管理回归

黄百顺等在《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一文中提出,教育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沟通,并在一定情况下正确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6]吴鹏飞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也指出,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过度采取制度化或者说是命令化的管理方式,这样一种“刚性”管理模式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7]张玮在《高校教学刚柔并济管理目标、内容及任务研究》一文中提出,“刚柔并济”的教育管理通过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组织成员营造宽松和谐的管理氛围。[3-4]通过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更多强调用人文关怀来实施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通过“刚柔并济”的管理实践可以进一步利用“柔性”理念促进人性管理回归,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刚柔并济”可以促成价值体系回归

江蓉等人在《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及伦理价值探析》一文中提出,伦理价值,是社会上的一种普适的价值体系,也是一种能很好的体现管理价值的重要价值观。[8]而李泽厚先生曾把中国古代文明称为“泛伦理思维”,即用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9]高志华等《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圈养”和“放养”》指出,在大学教育管理活动中,存在学生“放任”的“泛伦理思维”体系,这种价值观会促成教育管理者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而导致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学生的学业最终荒废。[10]在任何组织中,如若缺少规章制度,必然会使组织处于“混乱”状态。而标榜采用所谓的“泛伦理思维”来进行教育管理,会导致管理活动失去控制。[3-4]高校管理者可以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理念,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与管理,采取正确的伦理价值体系对学生进行管理,最终促进大学价值体系的重塑。

三、基于“刚柔并济”新特征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1.明确管理目标,做到“刚柔并济”

大学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整个教育管理的重要“牵引”。从教育管理的实践来看,“刚柔并济”的教育管理思维对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价值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性”管理,要求针对大学的教育管理应该采取各种规章制度来促进对学校的内部管理活动高效运转。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度,“柔性”管理也具有其本质的优势。[2-3]在大学管理实践过程中,“柔性”管理是对大学“刚性”管理的一个重要补充。“刚柔并济”是一种全新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但是也与时俱进,需要从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管理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采用“刚柔并济”的思想,不断提升管理的效率。只有不断将“刚柔并济”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实践大学管理目标。

2.加强制度约束,做到“以刚制柔”

从管理学的内部逻辑关系来看,采用“刚性”思维的管理活动,是一个组织内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保障,这是确保管理活动能依照规章制度开展并实现管理活动“不偏不倚”的重要基础,一个组织内部的“刚性”基础就是这个组织内部的原则性制度和规范。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采用“刚性”思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教育管理中,通过“以刚制柔”的管理思维,可以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用“刚性”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教育管理改革,并通过创新性的将正确的伦理价值体系来对学生进行管理。[2,4,11]在教学教育管理活动中,需要通过“刚性”的制度来得到保障,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采取严进宽出的模式,做到“以刚制柔”。因此,制度优势是大学教育管理的核心和保障,也是当前教育管理的着力点之一。

3.强调管理落实,做到“以柔克刚”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刚柔并济”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特指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对学术的管理活动既要体现出一定的严肃性,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情味”。[2-3,11-12]通过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充分结合“刚柔并济”二者的优点,更多地强调用人文关怀来实施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利用“以柔克刚”的理念促进人性管理回归,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采用“柔性”思维对组织的管理活动进行适当优化,通过广泛开展对话、沟通等灵活性的机制,在管理具体实践活动中明确做到“以柔克刚”。

4.分析学生心理,做到“松紧适度”

落实到具体的学生管理过程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坚持“松紧适度”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松紧适度”贯穿于整个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只有采取两种方式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的效率。[2,12]从“松紧适度”的“紧”来看,在当前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学的管理模式依然是采取的一种制度化或者说是命令化的管理方式,这样一种“刚性”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长此以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逆反心理。从“松紧适度”的“松”来看,在大学教育管理活动中,针对学生“放任”的价值体系,就是当前以伦理为标榜的错误思潮,这种错误的思潮会对学生的行径采取消极的态度,从而最终导致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学生的学业最终荒废。综合“松紧适度”的“紧”和“松”的关系来看,只有从根本上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融合“松紧适度”的管理思想,才能更好地提升对学生的管理效果。

四、结论

本文从“刚柔并济”的定义和内涵出发,深入剖析了其管理内涵,并从“刚柔并济”与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价值角角度,提出“刚柔并济”管理思维可以促进管理力度提升、可以促进人性管理回归、可以促成正常价值体系构建。最后,从明确目标、加强制度约束、强调管理落实、分析个体心理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构建大学教育管理的策略。

作者:姜姝含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