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扶贫问题研究

党建扶贫问题研究

摘要:抓党建促扶贫是党建思想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凤冈县党建扶贫调研为主,通过探究其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做法和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提高以建强基层组织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建设科学化、长效化的“第一书记”制度;创新“党建+”模式等几个方面,促进抓党建促扶贫发展,以期在脱贫攻坚中真正地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目标。

关键词:党组织建设;扶贫攻坚;脱贫致富

一、凤冈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做法及成效

凤冈县1883平方公里,人口44万,虽然经济总量不足100亿,财政收入不足10亿。但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下,凤冈县按照“融入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展功能和服务功能,有力推进了该县脱贫攻坚的进程。

(一)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突出党建引领增强内生动力

首先是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切实提升战斗力。该县着眼于建设一支能干事、重奉献、讲服务的村级党组织队伍。选好村级党组织书记、配齐配强班子成员,按照“因村选派、因职选派、因需选派”的原则,从61个重点职能部门中选派40名驻村干部和21名“第一书记”到村工作。另一方面,联选“三农专家”,建立“三农专家”服务基层制度,试行捆绑式指导,定点联系贫困村,指导好一个农业企业。同时,加大党员干部等的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升村支“两委”党员干部素质,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另外,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切实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党群直议”、党员示范带动等方式,推动基层发展,助民脱困。最后,以集体经济的壮大,凝聚力量。通过成立公司、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新建经济实体78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额达到了1514万元,同比增长了495.2万元,增幅达48.6%。

(二)探索“集团化”帮扶模式,聚沙成塔增强帮扶合力

一方面整合资源全力引项目。结合实际,对全村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集团帮扶”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各类帮扶项目35个,涉及帮扶资金1306.65万元。一方面,强化统筹精准实施项目。全村通盘考虑,突出需求导向,围绕基础设施、阵地建设等薄弱环节,确保项目用在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加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投入,有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118户252人就业增收。另一方面,从严管项目。发挥村监委会、议事会等多方作用,强化项目过程监管、资金监管,确保全过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另一发面整合资金项目,实现效果最大化。为了切实解决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难等实际问题,对各帮扶单位的优势、资源等进行整合,在项目、资金上试行捆绑使用。在产业发展上,整合资金对重点种养殖业进行扶持,进一步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三)引导多层次抱团发展,借船出海增强脱贫能力

首先是“合作社+贫困户”,增强发展能力。针对贫困户缺乏发展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实际情况,积极引导、扶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鼓励贫困群众将扶贫资金、土地、劳动力以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其次是“致富能人+贫困户”,激发脱贫动力。一方面,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脱贫致富需靠自己努力;另一方面,也让贫困群众拓宽眼界,了解到更多适合本地实际的致富门路,通过能人带动,发展种养殖产业。最后,“社会力量+贫困户”,凝聚脱贫合力。该县着力宣传引导、强化先进典范引领,营造脱贫攻坚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力量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2016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贫困发生率从6.9%下降到2.56%,达到了国定摘帽标准,在省级评估中顺利过关。

二、凤冈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党性意识薄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当虽然建立了“”、“党员活动日”等制度,但坚持得不够,执行得不好。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底气不足,面对农村扶贫工作中干部的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服务建设上等缺乏资金和支持,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村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加上农村干部的工资太低,在实现2020年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下大部分干部,包括驻村书记任务重、干活多、而晋升激励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二)基层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不到位

党建扶贫必须重视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目标。但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综合素质低,适应新形势的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农村脱贫攻坚任务的要求。调查发现,村里干部中,一部分是村中老干部,他们虽然对村中事务、人际等了解深,解决问题老练,但是很大部分老干部不愿意带领年轻的干部、不愿意接受新的工作方式、思想意识落后。另一部分年轻干部,他们虽然有很强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对该村了解不够深,对该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村邻里关系,以及实际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缺乏,他们的工作是需要很长时间去开展。同时,面对村级党组织的考核晋升制度设置不健全的问题。在村干部绩效考核中,没有综合各方面因素,缺少必要的奖惩机制,极大的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后备干部队伍注入活力。

(三)第一书记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第一书记驻村消极怠工,只是抱着去农村镀金便于晋升的目的,对于驻村帮扶仅仅是走马观花,到农村看看的态度,对于农村脱贫工作不作为;同时部分驻村干部抱着不会连任的想法,一旦结束驻村工作,后续脱贫工作一概不管,给下一任驻村干部带来很大问题。二是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由于缺少经验,很多工作都难以展开,部分驻村书记工作积极性高,但是由于缺少实际的经验,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很难解决,对于该村的村务处理、农村邻里关系等问题解决措施不够完善,工作能力缺乏。三是创新意识不够,对于本村的帮扶模式、帮扶项目、党建模式等缺乏新得思想和创新。四是部分上级派遣的驻村干部,驻村时间太短,驻村书记的作用并未发挥完全,比如对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培训还未完满、部分刚扶持起来的项目刚取得成效,一旦住村书记离开,很多工作就难以开展,形成虎头蛇尾的局面。

三、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对策思考

(一)推进脱贫攻坚,以建强基层组织为重点

党的各项任务,要靠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才能完成,因此推进脱贫攻坚,基层是基础,因而在进行扶贫工作时,首先就要明确认识,县委要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重点,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一方面,开展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人员不团结、消极怠工、服务群众意识差、工作能力弱、与群众脱离等问题,使党员真正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统一。另一方面,创建党组织激励制度,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好、组织成员先进、扶贫工作成效好、群众反应好等县级、村级党组织进行表彰,通过模范作用,带动临近党组织的党建扶贫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党建扶贫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再次,脱贫攻坚中实现对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制度化,根据不同发展地区、不同的干部进行有区别、有专题、有重点的培训,提升基层党员素质,增强带动人民致富的能力。

(二)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可以说党组织在脱贫工作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村干部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是关系着党组织建设以及农村脱贫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首先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尽可能的从本村的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项目产业负责人、民营企业家等土生土长的优秀人才中选取村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员带头致富作用,以自身的致富实践,引领群众致富;其次,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在扶贫攻坚战中表现优秀、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纳入村级党组织“后备队伍”中去,通过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通过党组织培养能手,能手作为储备干部,为农村党组织源源不断的输送、培养人才。再次,加大对干部培训力度,要加强对村级党组织主干和对农村党员的培训。通过“第一书记”的指导、市级、县级以及专项的指导培训,培养村级党组织主干的履职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处理村务、治理农村、解决纠纷、发展经济等能力,对于农村党员的培训,重点是加强对党的扶贫政策、党组织规定以及扶贫项目的技术培训等、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培养扶贫项目带头人。

(三)建设科学化、长效化的“第一书记”制度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第一书记”作为机关选派的优秀干部,在党建扶贫工作中必须树立党建扶贫的合力机制。“第一书记”要坚决承担扶贫开发促党建的工作责任,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推动乡级先进党组织的建立,主动参与扶贫攻坚。同时,建立“第一书记”的扶贫长效机制,延长“第一书记”驻村时间,对于需要长期扶持的村,为确保村中长期有干部驻村,可以实行“固定+轮流”等模式;对于已脱贫人口实行后期的持续关注,对已扶持的产业或项目实行长期跟进,巩固扶贫效果,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另外,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把对“第一书记”工作的考核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综合考评。通过对“第一书记”的定向抽查、电话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随时掌握驻村“第一书记”的到岗或工作情况,制定减贫计划,督促“第一书记”党建扶贫工作的完成,将此作为“第一书记”晋职晋级、提拔等的重要依据。

(四)创新“党建+”模式,丰富党建内涵

坚持运用“党建+”思维,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开发、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丰富农村党建工作内涵。首先,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的工作模式,始终将富民强村作为“党建+产业”的目标,发挥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形成“造血”式的产业扶贫,实现内增动力的发展。在产业项目中,选好优秀的、术业有专攻的项目带头人,将这些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组织的优秀成员,在群众发展产业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在项目合作组中,双向影响,以党组织引领合作组项目发展,以项目发展历练党员和组织,对于特殊贫苦户,采取结对的方式,带动发展。其次,探索“党建+新农村建设”工作模式,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借助党的力量、党的平台、党的优势等,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农村风气、借助党组织的宣传,积极引进企业、社会力量对于农村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进步的同时,农民的精神文明得到更大提升。最后,探索“党建+社会和谐”工作模式,农村的社会和谐是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工作得以展开的大环境,对于农村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矛盾,这需要党组织建立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稳定农村大环境的和谐,有效的化解矛盾纠纷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大力加强党建扶贫工作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J].求是,2011(23).

[2]孙兆霞,张建,毛刚强.贵州省党建扶贫的源起演进与历史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16(02).

[3]廖中武.精准扶贫的“党建扶贫”模式探析———以福建省福鼎市柏洋村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0).

[4]李清.“党建+扶贫”:工作实现双推进[J].当代贵州,2018(45).

作者:王国庆 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