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加工策略下初中生物论文

精加工策略下初中生物论文

一、运用比较法,推陈出新

1.推陈出新。

在新授课中,教师可由旧知入手,探寻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自然过渡到新知学习,让学生以旧知为基础,生发新知。如分析“植物的无性生殖”时,可先复习植物的有性生殖,再结合“马铃薯是如何种植的”引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2.列表比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些生物概念或原理比较类似,或者有所关联,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知识点的内在关系,揭示它们的共性与区别,教师可呈现相关表格,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当学生认识植物的呼吸作用后,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光合作用的有关内容,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公式,让学生填写如下表格,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认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3.直观比较。

如引导学生对比青蛙与蜥蜴的肺结构图,学生可以观察到蜥蜴有很多的肺泡,可以较好地完成气体交换,依靠肺的呼吸作用便能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因此蜥蜴能够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环境;而青蛙的肺结构比较简单,它的肺泡数目不多,还需要依赖皮肤进行呼吸,需要相对湿润的环境。此外,系统对比法、实验对比法、归纳比较法等也是常用的比较法,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利用类比法,深入浅出

在精加工策略中,类比法也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其作用在于由此及彼,即依照两类(两个)事物在某种属性上的相似或相同点进行推理,将抽象事物变得形象与具体化,将生疏的事物转变成熟悉的事物,更浅显地揭示隐晦、深奥的知识与道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运用类比法,变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转隐晦为明显,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与记忆原本抽象复杂的生物知识。当然,教师还应注意,类比法的运用并不是随意而盲目的,而要恰当合理。首先,两者要具有可比性,要有相似点,能够发挥启发与过渡作用。其次,选用的比方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熟悉易懂的。另外,类比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喧宾夺主而过多地进行渲染与描述。如分析“心脏结构功能”时,可将其概括为:上房下室,房静室动,出室回房。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教师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进行类比分析:上房下室———上为心房,下为心室,好比楼上是房间,而楼下为聊天室(客厅);房静室动———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房间安静才可休息好,而聊天室热闹活跃才更好;出室回房———心室的血液压到全身各处,心房将血液收回心脏,这就如同晚上离开客厅回房间休息。另外,分析血液循环时,当学生掌握心脏四腔与血管联通的知识后,可引导他们将自己视为血液中的一个红细胞,由左心室出发,跟着血液去旅行,以此来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使其更好地把握肺循环、体循环、静(动)脉血的变化情况。这样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抽象的知识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三、借助联想法,变枯为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于一些意义不强的知识,教师可通过谐音联想、顺口溜等方式进行精加工,使之变得更有意义与趣味,更达到轻松持久记忆的效果。谐音联想记忆,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比较枯燥、显得零散、意义性不强的记忆材料加入联想成分,进行谐音处理,使之变成充满意义、富有趣味、生动形象的语句,以便于记忆。如记忆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即亮氨酸、异常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时,教师可创造性地进行谐音联想处理,趣味记忆,“两个癞蛤蟆打架,协同到大街前找苏三评理,劝之曰:本病不应该”。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在春光明媚的季节,两只癞蛤蟆为了争夺一只美丽的天鹅而厮打起来,一番决斗之后,问题还是未能有效解决,于是它们一起来到大街前,想让苏三来评评理。这样,将《苏三起解》中有关唱词和生物知识巧妙地联系到一起,进行谐音处理,形成趣味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就记得清清楚楚。其次,顺口溜或口诀加工,归纳概括,灵活记忆。如教学《探索生命》这一章,分析显微镜使用时,教师可通过口诀或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轻松而牢固地记忆生物知识。比如:①取镜———右握左托略偏左(解释: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置于实验台偏左的位置)。②对光———三转三找(说明:转换器,找低倍镜;遮光器,找大光圈;反光镜,找光源)。③观察———放→压→降→升→调(即将标本放于载物台→用压片夹将标本压住→将物镜降至最低处→渐渐上升物镜→调节准焦螺旋)。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就概括了取镜要点,归纳了对光中所要转动的部件、操作顺序及光圈、物镜的选取,总结了观察时的步骤与注意点,便于学生巧妙记忆,学生做实验时也就能驾轻就熟。

四、采取质疑法,由表及里

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精加工策略中,质疑(自我提问)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综观当前的生物教学,不少教师运用“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学生甚少有思考与质疑的空间与时间,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未能深刻理解知识内涵,试题稍微变换角度,学生就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时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由表及里,开启知识大门。如教学《人的性状和遗传》时,可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要求预习时要“刨根问底”,学会提问与质疑。比如课本上给出了哪些结论?这些结论有哪些依据或者是如何推理出来的?(譬如:什么是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两者的有何区别?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什么是隐性性状与显性性状?基因与性状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有哪些生活问题或现象与所学内容相关?自己是否能活用课本知识进行解释与分析?等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知,学会梳理内在联系。而后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推动学生积极使用精加工的学习策略。另外,除了学生个体质疑提问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相互提问、相互解答、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自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精加工策略远不止上述所说的,还有如引申与拓展法、位置记忆法、先行组织者法、关键词法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与运用,对所教的知识与记忆材料举相关例子、补充有关细节等,进行加工与构建,架起原有信息与新信息间的沟通桥梁。这样就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新知,有利于让学生把握精加工的学习策略,学会自主归纳总结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与系统。

作者:朱爱霞 单位:盐城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