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范例6篇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材分析:

《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三、作者介绍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蝉》这首诗,学生自由读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了解作者资料

(三)学习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乞巧》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朝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二、剖析诗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三、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四、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五、艺术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并且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走进了民间故事,学了两篇《牛郎织女》的课文,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

(二)解题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首古诗的题目《乞巧》,怎么理解乞巧。

(三)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古诗

2.区别“宵”和“霄”

《乞巧》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发现是那两个字?

看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肖”字,只是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肖”表示他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两者的一样的最好,不能回答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拨,得出:“今宵”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是碧绿的天空)

3.全班齐读古诗。

(四)、切题导入,学习《乞巧》

1.课件出后资料,生自由读,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3.同桌结合资料理解诗的大意

4.指名说诗的意思

5.根据诗意想象乞巧的场面

有三、四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从哪些字看出的?(理解:家家、几万条、尽)

世上的红线是穿不完的,诗人用一个“尽”字表明了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对月穿针,场面异常热闹

(五)、设置情境,感受诗意

1.据说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波光粼粼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要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值得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如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偏偏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古代的女子针线活做得好课时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知道原因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随机问学生: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4.师:不论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姑娘们来读——,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课件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学生齐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民间《乞巧歌》这样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生齐读)

5.师: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6.师询问学生的心愿(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什么?)

7.学生齐读全诗

8.小结:诗人先写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生背第一句);再写了七夕的热闹场面——(指名生背第二句)

六、总结:

古诗之中包含着美好的愿望或者意境,还要同学们细细体会,多多琢磨,课下大家还可以在多找一找古诗中包含着民间传说或者神话古诗的古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2

或许首先应该说:为了偿还债务、为了儿子的学业,这位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教师能够走上街头卖艺乞讨,那悠扬动听的小提琴乐曲声中,到底掩盖或掺杂着多少的精神挫伤――这不仅是其家庭的一次经济危机,更是一场精神的磨折。而这场精神磨折,显然是来自于制度的粗砺。

在一个经济飞升的年代,一个大学毕业二十余年、有着一份稳定职业的人,尚不足以抵挡一场疾病,工资亦不足以供养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这显然是不正常的。试想,如果看病能够再便宜一些,或医疗保障制度能够再完善一些;如果大学学费再能够低一些,或收入分配制度能够再公平一些,这位多才多艺而且正当中年的教师断不会陷于如此困境――可以说,是医疗、教育、分配等制度的诸多缺陷,将这位教师及其家庭送入了精神的炼狱。

这种由于制度缺陷而导致的对公众精神的挫伤,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譬如报道中记述了围观者中有人担忧:作为一名老师在马路上卖艺乞讨,怎么能有好的精神状态传道授业?应该说,这位围观者提出的问题确实非常现实。无法想象:当这位刚从街头乞讨了些零币的教师站在讲台上时,教书之外将如何育人,将如何与学生交流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而当学生们知道正在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刚刚才从街头卖艺乞讨归来,他们固然或可解知识之惑,但会不会生发出更多更大的人生和社会之疑?他们将如何理解知识的价值,理解公平、权利等概念?由此,他们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种粗砺制度的真正值得警惕之处在于:伤害来自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人们便会陷于求告无门的绝境。此时,乞讨教师本人及其周围的人,就会将怀疑的目光投向社会整体,就会滋生出对社会制度的广泛性不信任。

然而,人们的精神被制度的粗砺挫伤,在目前却仍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在医疗、教育、分配等制度之外,尚有许多制度,都有着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明显缺陷。譬如每天都在发生的农民工讨薪难就是如此,正是一系列并未完全站在农民工立场上的制度设计,才让农民工被欠薪成为社会顽疾。

再譬如最近轰动一时的富士康两位记者案件,细究之下也与相关法律制度在设计或执行方面有明显缺陷有关。专家称,富士康的所作所为是一场“商业恐怖主义”,是“对合法权利不合法运用的一次技巧试验”。为什么合法权利可以“不合法运用”呢?正如专家所分析的那样,这既与法律本身的缺陷有关,或许也与当地法院对相关法律精神把握不准、甚至有意为之有关。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3

趣味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体现教学的趣味性,要求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知识新理论。由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多,公式多、课时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能力的教学现象直接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他们对财务管理的学习兴趣,造成了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在财务管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趣味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财务管理主动产生学习的渴望,进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实际生活中一些案例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在工作中实践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财务管理趣味教学的应用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

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很多理论都是来源于生活,单纯的理论和公式比较枯燥,而且晦涩难懂。在讲授一些理论过程中采用通俗易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案例去讲解,可以使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学生更容易掌握。比如讲授年金可以结合每一年年底自己家中网费都需要续费事情,分析电信公司的促销手段判断哪种方式可以更省钱,这样可以很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2016年底,电信公司推出两种网费充值方式,一是一年一次性充480元;二是每月月末从你手机话费中扣除40元,目前银行月利率是4%,那么哪一个更划算呢?年金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知识,采用生活中的案例去讲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更加容易去理解年金的定义和公式。

(二)财务管理故事性讲述

课堂导入是每节课的开端,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的喜欢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首先对新课程有强烈的兴趣才会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较好地学习成果。因此,在财务管理每一个新的知识点讲授时,老师都要好好设计新知识的导入,争取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财务管理新知识的导入除了我们通常采用的案例导入外,我们也可以采用有趣的小故事进行导入,比如我们在讲现金流量时,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富翁与乞丐”小故事来导入现金流量,让学生理解现金流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没吃午饭的富翁碰到乞丐给他两个选择,一是给乞丐100元,二是给乞丐身上的价值1000元的大衣。乞丐最后选择了100元,最终富翁饿了一上午。这个小故事就告诉了大家100元的现金比1000元的衣服更加实用,也更有诱惑力。那么如果在企业中是利润重要还是现金重要?当然是现金。这样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然后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来了解现金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导入现金流的知识点。

(三)财务管理的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也是趣味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情境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凭借老师讲述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优化学习效果。比如讲授企业筹资成本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模拟企业筹资会议,四组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投资者。比如公司急需筹资资金资金6000万元,四组投资者分别给出不同的投资方案:银行借款筹资、溢价发行债券、折价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学生通过对这四种方案的比较,可以深刻的理解银行借款、企业债券、发行股票进行筹资的资金成本的计算,并且可以牢牢把握公式。

(四)财务管理的游戏教学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一些理论知识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讲述。做游戏可以让学生兴趣十足,参与其中。另外,知识点在他们做游戏的过程中体现更让他们印象深刻,难以忘记。例如:讲风险与收益时,我们可以通过掷硬币的游戏来讲述,从以下两个选项中让学生做出选择。第一种投掷硬币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能获得20元;第二种选择,投掷硬币,正面向上你将获得1000元,背面向上你要支付500元。通过学生的选择统计结果讲述风险与收益以及风险与收益的衡量指标。

综上所述,趣味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再单纯的以学习理论为主,丰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趣味教学的学习氛围比较轻松,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以听为主,而是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边做边学。教学的趣味性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也可以是广大老师适应新教学改革的要求,改变以往传统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冯云景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彩英.财务管理教学研究现状及教学改革建议[J].商业会计,2015(23):119-121.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4

作为绍兴的语文教师,会不自觉地沉浸于绍兴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不自觉地濡染上绍兴人的品性,课堂上也会不自觉地散发出绍兴的风味。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绍兴的风味,我觉得“醇”最为合适。“醇”跟“酒”有关,黄酒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可称独树一帜。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但是被中国酿酒界公认的,在国际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能够代表中国黄酒特色的,首推绍兴黄酒。绍兴是名副其实的黄酒之乡。过去,绍兴农村到了年末,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村子里弥漫着酒的芬芳,老一辈的绍兴人都爱喝黄酒。“醇”指的是“酒味浓郁,令人回味”,绍兴黄酒正好具有这样的风味。另外,“醇”与“纯”(单一、不杂)、“淳”(朴实,质朴)相通,都能传达出绍兴风味与醇味课堂之间的丝丝联系。

一、醇正,语文课得像语文课

绍兴黄酒在众多黄酒中脱颖而出,声名鹊起,原因在于她的酒味特别醇正,是正宗的黄酒味,别的黄酒都无法与之匹敌。在我看来,语文课也应该醇正,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样子,语文课得像语文课,不能让人听起来感觉像政治课、品德课、历史课、科学课等。语文课如何做到醇正?四个字:学“语”习“文”。偏离了学“语”习“文”就不是醇正的语文课。这应该是所有语文课应该遵循的“规则”。做不到或做不好这四个字,那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只能说是“假语文”“伪语文”。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选择六年级的《智慧之花》上公开课,试教时请我去听课。但整堂课听下来,像是在给学生上“安全常识课”和“自我保护课”。我帮他细读文本,找到课文中跟“语文”有关的内容:①“分总”结构。课文先写两个故事,再总结全文、揭示主题。②概括。课后第一题是“课文讲了哪两个小姑娘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③过渡段。两个故事之间用过渡段连接,承上启下。④心理活动描写。课文用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玛利亚的心理活动,玛利亚的智慧也体现在她的心理活动之中。⑤缩写。课后第二题是“从这两个故事中选一个进行缩写,字数不超过150字,要把故事说清楚”。

根据这些“语文”的内容,我指导他重新设计:①读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结构?②读故事。默读两个故事,你能给这两个故事取个小标题吗?(第一个故事的小标题可以是“智救伙伴”,第二个故事的小标题可以是“智斗商贩”。板书两个小标题。)两个故事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找到过渡段,明白过渡段的作用,读一读过渡段。③明智慧。课文的标题是“智慧之花”,两个故事的小标题中都有一个“智”,那么,玛利亚的智慧体现在哪儿?江雪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儿?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朗读并背诵最后一段话。④练缩写。缩写第一个故事,缩写时该注意些什么?有起因、经过、结果,经过要详写,玛利亚在危急时刻的心理活动是重点,其他的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按照这个设计,这位青年教师再次试教,果然找到了语文的感觉。上了公开课后,听课的老师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堂“安全自护课”,都认为这堂课关注了“怎么写”,关注了学“语”习“文”,是一堂醇正的语文课。

二、醇厚,语文课是有厚度的

绍兴黄酒以色泽黄澄透彻、香气浓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甜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赞誉。其实,绍兴黄酒与白酒相比,酒精度不算高。绍兴人喝黄酒从来不用小酒杯,而是常常用碗;用小酒杯喝白酒的时候用的是拇指和食指,用碗喝黄酒的时候用的是拇指、中指和食指,那架势够豪爽。不过,绍兴人喝黄酒是嘴唇细抿,少有大口开喝的。这是因为黄酒醇厚,后劲十足,需要慢慢地品味,达到微微醉的程度才回味无穷。语文课堂也需要有黄酒的醇厚,课堂上要细细地品读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厚度的,才是耐人寻味的。

我听一位青年教师上三年级的《花钟》,在读通第一自然段后,她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种花的描写方法?”孩子们回答时,把“描写方法”抛在了一边。有的说,我喜欢牵牛花;有的说,我喜欢蔷薇;有的说,我喜欢睡莲……孩子们都把目光聚集到了“我喜欢哪一种花”上。教师也没有引导孩子朝着“描写方法”的路上走,而是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展示各种花的图片,让孩子们想象花儿的动作、笑容、心情,再指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原本想让孩子们自己来“赏语言”,可结果却是教师牵着孩子们在“赏花”。

如何引导孩子们细细品读这段话的语言呢?我跟这位青年教师说,你应该关注“词语运用”,而不是“描写方法”。①找一找。让孩子们找出这段话中表示“开花”的词语:吹起、绽开、醒来、开放、欣然怒放、苏醒、舒展、开花、含笑一现。作者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开花”,没有一个是重复的。②选一选。这么多词语都表示“开花”,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③品一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激发孩子们感悟语言的热情。比如“吹起”,不但写出了牵牛花开花的动作,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开花的声音;“绽开”写出了蔷薇开花时的力量和喜悦;“欣然怒放”写出了万寿菊开花时的欣喜,以及花朵的气势;“苏醒”写出了烟草花开花的甜美姿态;“舒展”写出了月光花开花时的那种惬意;“含笑一现”写出了昙花开花面露微笑,且时间短暂。④读一读。好多词语都用上了拟人的写法,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已经不是花儿了,而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有生命活力的孩子。教师指导学生读这些句子,读出了喜爱之情。

这样一来,难度降低了,避开了学生还不太熟悉的“描写方法”,他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联系句子,去发现和欣赏语言的美妙。语文课的“厚度”不同于“深度”,不是要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也不是要体会文字的微言大义,而是在品读语言、运用语言上下功夫。

三、醇美,语文课给人以美感

绍兴人习惯把黄酒说成“老酒”“加饭酒”,外人听了可能会觉得绍兴黄酒没有品位,显得有些土气。其实不然,加饭酒还有个美妙的名字叫“花雕酒”,上乘的绍兴花雕酒,其酒坛是由专门的工艺师一笔一笔画好,然后堆塑而成,做工非常精致,上面的图案集中国文学、历史、书法、美术、民俗于一体,是典型的酒文化工艺美术品。醇美的黄酒并不缺少华丽的酒坛(瓶),语文课堂也应如此。我始终认为,语文课要给人以美感,要让人赏心悦目。这与“作秀”“哗众取宠”是两码事。

一位青年教师上《月光曲》(第一课时),围绕“曲”展开教学:①找曲。初读课文,找出几个带“曲”的词语,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②听曲。再读课文,哪些句段让你仿佛听到了钢琴曲?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中的四个句段,抓了很多词语,问学生从中听出了什么。③说曲。默读课文,根据板书,简要地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我听后跟这位青年教师交流: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艺术”,《月光曲》一文除了曲子美(琴声美)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美的东西?①传说美。人们已经不在乎这个传说的真假,人们在乎的是这个美丽的故事,正因为这个传说的美丽,人们才更喜爱《月光曲》,才更觉得贝多芬的善良与伟大。②夜色美。从“幽静”一词体会到莱茵河畔的夜色美,贝多芬在这样的夜晚散步,心情一定很放松,很愉悦。③愿望美。从盲姑娘非常想去音乐会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体会到盲姑娘的愿望非常美。④亲情美。从兄妹俩的对话(哥哥自责,妹妹安慰),体会到亲情美。⑤姑娘美。从盲姑娘脸上的“清秀”“恬静”体会到盲姑娘长得很美。⑥月光美。从“清幽”一词体会到当晚的月光非常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解读课文,发现美的元素,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产生别样的美感。此外,体态语言、教学语言、课文朗读、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都需要有美感。当然,表现美的方式有很多,简洁也是一种美。锤炼课堂教学的艺术,应当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四、醇朴,语文课回归到自然

绍兴黄酒的原料其实很朴实,主要是糯米和鉴湖水,没有添加任何的香料。那绍兴黄酒为何如此醇香?这其实是长时间贮存的结果,而且是越陈越香,以陈为贵,民间还有“女儿红”“状元红”的动人故事。语文课堂也应该朴实,因为任何形式的语文,任何语文教学改革,都不可能脱离听、说、读、写。语文的学习也离不开长期的语言积累和积淀,立竿见影的语文学习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醇朴,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反馈来组织教学,达到自然天成的实效,这样的课最令人回味。

我听一位青年教师上三年级古诗《乞巧》,在理解一、二句诗时,这位教师提出了四个问题: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②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出示夜空图)③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过天河相聚)④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在理解三、四句诗时,也提出了四个问题:

①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乞巧)②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③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④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我跟这位教师说,古诗教学中的“理解诗意”一直是个难点,许多教师习惯于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诗意,往往缺乏整体意识。理解这四句诗,前后提了八个问题,学生被教师琐碎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你能不能把八个问题浓缩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诗意,自己来思考呢?如果我来上这个环节,我只提一个问题:在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里,古人会做哪些事情呢?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去理解诗意,自己去寻找答案。其实每句诗里都有一件事:①看夜空。看夜空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会”。理解“今宵”“碧霄”的意思。②讲故事。大人们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③望秋月。这里的“家家”指的是各家各户的女孩子。④穿针线。阅读“资料袋”,了解乞巧节里女孩子对月穿针。

这样的“理解诗意”就显得很自然,教师给学生留出了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来进行引导。四句诗概括成了四件事,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在理解诗意的同时,还知道了古人在乞巧节里的习俗。醇朴的语文课堂不是高大上的课堂,她追求简约,大道至简,她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自悟,她也需要教师自然纯熟的课堂驾驭能力。

我平常很少喝酒,也很少喝绍兴黄酒,一喝酒就脸红。但绍兴人爱喝黄酒,尤其是老一辈绍兴人对黄酒的嗜好,我是耳闻目睹,感慨良多。黄酒文化中蕴含着绍兴人努力进取、一往无前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怕艰险、百折不挠的胆剑精神。完全可以这么认为,黄酒之醇体现的是绍兴(人)的风味、文化和精神。因此,到古城绍兴来旅游的外地游客,一定会去品尝一下绍兴黄酒,也一定会带几坛(瓶)黄酒回去,

黄酒是最能代表绍兴的“旅游纪念品”。

绍兴黄酒的醇正、醇厚、醇美、醇朴,正是我在语文课堂中追寻的“醇味”,这种“醇味”是一种浓郁的语文味,就像一坛开启了的绍兴黄酒,散发着馥郁的芳香,缓缓地滋润着课堂,让人沉醉,令人回味。也许我的课还没到达这种境界,但却是我不断努力追寻的。刻意也好,无意也罢,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教的是绍兴的孩子,绍兴厚重的文化需要孩子们去传承,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绍兴教师的责任。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5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将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效激发出来,使其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问题思考与探索中,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先为学生设计一个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红棉袄,坐在绿船上。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谜底是什么吗?充分开动你们的大脑,找到答案吧。小学生由于好胜心很强,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想要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着、讨论着,课堂教学气氛十分热烈。在学生说出谜底后,我便给予肯定与鼓励,热烈而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学生自然而然带入到课文学习中,课堂教学十分顺利。

2.创设想象情境

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出想象情境,对学生想象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想象情境教学,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例如,教学古诗《乞巧》时,在学生初步知道古诗内容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七夕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视频,并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古诗内容,将地上人们所做的事情描绘出来。在视觉的冲击与心灵的震撼下,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有了更深入理解,对人们乞巧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心愿有了更深层次认识与体会,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创设生活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出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让学生在充满自信与兴趣的状态下学习,从而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恰当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自发主动地学习。例如,教学《花钟》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花,如月季、紫丁香,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花。你们喜欢花吗?你们都知道什么花呢?给老师分享一下吧。”,在学生积极交流后,我便继续引导:“同学们都是白天上学、晚上休息,那么花朵都什么时候开放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在熟悉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教学形式,调动学习热情

1.鼓励自主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新课标下备受推崇的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模式结合,对学生能力发展与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例如,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并让学生朗读体会长城气势,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后,便让学生交流对长城的认知,说一说与长城有关的故事或自己爬长城的经历。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2.组织语文课堂活动

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项目之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语文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在轻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学生思维得到发散,对所学内容的接受能力提高,从而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保证。课本剧表演一直是备受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教学课文《将相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小故事进行表演。在小组讨论与商量后,课下准备一些简易道具,如用纸剪出来的胡子、剑、帽子等。课堂上有的小组表演了“完璧归赵”,有的小组表演了“渑池之会”,还有的小组表演了“负荆请罪”。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思品教学 导入 特点 方法

“万事开头难”,上课也是如此,导入是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好坏,导入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究问题的动力,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那么好的导入要具备哪些特点呢?

首先要“新”。所谓新,就是要选一些新颖健康的话题,或者从一个别致的角度去展开,给学生新鲜的感觉,让他们充满新趣。其次要“奇”。奇,就是要出乎意料,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怎么没想到呢,真有意思!”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再次要“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其兴而促其学。导入有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想,主动去做,主动去探究。最后要“精”。所谓“精”,就是短小精悍,简洁明了。成功的导入要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2―5分钟为宜。

怎样的导入才是最好的导入呢?这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究务实。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就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思品第四课《学会合作》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小活动:让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中指,问同学们这两根手指有多大力气。有的同学说可以拿起一本书,有的同学说可以推倒一个杯子。我说:“这两根手指可以抬起一个人。”所有的同学都不信。于是我就鼓励同学们上台表演,同学们都很踊跃。上来了七名同学,选出一个平躺在讲桌上,其他六个分站两边,每人伸出两根手指,分别托住这个同学,大家一起用力,平躺的同学被抬起来了,全班都欢呼起来。等大家稍稍平息,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两根手指能抬起一个人?请结合第四课的课题讨论一下。”从而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节课我明显地感觉到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主动思考,抢着回答问题,就连笔记也非常工整,这都是巧妙导入带来的神奇效果。

二、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借助或创设某些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展开思考。例如,在教授《保护环境》时,针对教室外面正有人施工、噪音很大的现状,我和同学们讨论:“这样的环境影响学习吗?”学生都说影响,因为有噪音。我又启发学生:“噪音是一种污染,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污染?”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入了教学内容。

三、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就是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讲述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小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例如《要“鱼”还是要“渔”》的导入:有两个乞丐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饿得头晕眼花,这时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老神仙。老神仙手里拿了一根小木棒,小木棒随处一点,石头马上变成了金子。一个乞丐马上去捡金子,另一个乞丐没有动,眼睛却紧紧盯住小木棒。神仙问他:“你不想要金子吗?”那个乞丐回答:“我想要金子,但更想要那根点金棒。”我问学生:“你们想要什么?”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理解“鱼”和“渔”,从而导入新课。运用故事导入,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运用故事导入要注意故事不能过长,还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适时转入新知识的教学上。

四、歌曲导入

歌曲导入指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方式。例如,《民族魂民族情》的导入,我采用了《爱我中华》这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旋律优美动听,歌词铿锵有力,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把学生带入了民族大团结的氛围之中。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更容易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更能够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能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去维护民族团结。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营造出很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很好地达成情感、价值目标。

五、生活导入

生活导入,就是教师选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一节课的导入。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长得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可以自己分析,也可以让熟悉的同学替你分析。”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都抢着回答,有的说像爸爸,有的说像妈妈,有的说既像爸爸又像妈妈。这样就引导学生进入对新课的学习。思品课往往被认为是简单的说教,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的兴趣,采用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导入后,学生感觉学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因而更加想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的几种导入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使中学的思品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寓趣味于严肃;引导学生愿意去学,乐于去学。当然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分析探究,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发掘新的“砖块”,以便引出更好的“美玉”。这就要求思品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