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案范例6篇

摇篮曲教案

摇篮曲教案范文1

在《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栗玉娟老师注重将教学的三维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自如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最终使学生学会了自如地用歌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教师通过背景音乐、范唱、对比听赏、肢体语言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聆听歌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去感受体验,去寻求答案,一环一环不断深入,培养了学生自信演唱的能力。

在揭示课题之后,教师设置了一个质疑的环节:“妈妈的歌声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小宝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一起在妈妈歌声中寻求答案――体验、感受摇篮曲的特点;而且将这个质疑的资源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点―直贯穿整个课堂。

教师用优美动听的范唱、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感悟妈妈歌声的魔力――慢慢的、轻柔的、平稳的、连贯的、甜美的,为学生后面的歌曲学习做好了知识与情绪上的铺垫。此外,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摇篮曲的最大特点――轻柔、慢速,教师采用对比聆听的手法,分别用了原速和快速两种方法范唱歌曲,让学生能快速、形象、直观地感受并找出摇篮曲的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辨别能力。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教师将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摇篮曲所表现的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上,通过引导学生在聆听、哼唱中模仿妈妈摇动摇篮,为小船选择合适的航行路线,让学生想象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前行的情景等来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设计和引导,给了学生开启思维的钥匙,为他们营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课知识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这一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会用柔和的、充满爱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到妈妈深深的爱!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法、引导启发法、听赏感知法、对比体验法、歌唱教学法、联想模仿法、情感渲染法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给学生以新鲜感、愉悦感、满足感。除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将黑板布置成繁星点点的夜空外,教师还让孩子们在“静静的夜”的氛围中,模仿妈妈摇动摇篮,让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场景中,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感受摇篮曲的旋律特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在“表演唱”环节中,教师将具体的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入歌曲的演唱之中:让学生把书卷成“小宝宝”抱在怀里,模仿妈妈的样子,面带微笑,慢慢地、轻轻地、甜甜地来为可爱的小宝宝唱这首摇篮曲。活动设计亲切、有趣,教师充分利用孩子们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场景人手,让学生在轻柔、充满温馨的音乐声中,创造、体验、感受音乐,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之后,教师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手段,从妈妈照顾孩子们生活的点滴人手,让他们由衷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感动、幸福的氛围中体会到妈妈歌声的最大特点――爱。

总之,这节课教师通过声音模仿活动、角色体验活动、肢体表演活动、歌曲创编活动等,培养了学生歌曲演唱的技能,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始终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原则。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整节课以“妈妈的爱”来贯穿课堂,让学生通过模仿妈妈用摇篮哄小宝宝睡觉的情景,从情感上体验妈妈对孩子的爱,从而做到温柔地、充满爱地演唱摇篮曲,达到了教学目标。

这节课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情感这一目标来设计,整节课无论是在课的开始部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带进静静的夜晚,进入本课的教学氛围中),还是在课的中间部分(采用多种方式聆听歌曲,启发深层体验,熟悉歌曲旋律),以及歌曲的升华部分(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渗透人文主题――母爱,激发学生情感),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妈妈用心、用爱来唱摇篮曲,让孩子们感受到只有在妈妈那充满爱的歌声中,宝宝才能睡得那样香、那样甜……从而学会用歌声表达他们对妈妈深深的爱。由此可见,教师在尽力将德育功能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整节课,课堂氛围舒缓流畅、轻松自然,教师教态亲切、和蔼,教学语言组织严谨,给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的参与度广,学习积极性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到位,比如,学生找到摇篮曲的特点后,教师及时给予了点评:“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听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魔力,老师送你们一个大拇指,真棒!”再如,学生上台展示后,教师逐一进行了评价:“你的表情真美,就像妈妈那么温柔”;“你的歌声像妈妈唱得一样甜,小宝宝一定很喜欢听,请同学们向他学习……”

在整节课中,教师除了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情感和演唱的技能技巧之外,还用自身的真挚情感、肢体语言、神态和眼神来感染学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专业知识之外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圆满地达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李 姗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文教体局教研室

《第二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课堂实录与点评》

本套光盘对“第二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活动作了全景式收录,其中示范课5节、交流课8节,课例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对每一个课例,专家都分别予以深入细致的点评,为音乐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深入理解音乐教学理念、有效开展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案例。

本套光盘共14盘,定价200元,邮费另加10%,共计220元。有意者请通过邮局汇款购买,并在汇款附言中注明“第二届名师光盘”字样。

汇款地址:北京朝内大街甲55号

收款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摇篮曲教案范文2

关键词:欣赏教学 倾听音乐习惯 养成途径

一、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倾听音乐现状及成因分析

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对音乐的喜爱,并从中得到乐趣,是音乐教师锲而不舍的追求。但在现行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中学唱歌曲部分比较感兴趣,乐于去学,而在倾听音乐部分则出现“放松或休息”的场面,听到某些音乐作品时,会出现打不起精神、表情茫然、坐不住,甚至厌烦等情绪状态,还有学生会坦率地说:“老师,这个曲子我欣赏不来,太高深了!”“这曲子太古老了,没兴趣啊!”在欣赏一些时间较长、音乐内涵较深刻的曲子,例如《二泉映月》《梁祝》等时,有的学生听到精彩的地方可能会出现一瞬间的兴奋反应,过后又恢复“游离音乐”状态;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把乐曲听完,注意力经常分散到别的事情上,出现“非完整”的音乐体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的倾听音乐状况呢?原因有很多。初中阶段音乐课程基本为每周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交流音乐的机会甚少,又由于学生有升学压力,家长、学生对音乐课的相对不重视,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于音乐学习虽有兴趣,但音乐学习的习惯养成不够,需要音乐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再加上学生受到外界传媒的影响,过多地关注流行音乐,而对于书本上的传统经典曲目却没有太多兴趣,欣赏过后没有多少印象,甚至觉得欣赏课堂中的音乐是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倾听音乐的过程往往是“被动式倾听”。

二、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欣赏是要用“倾听”做前提的,“倾听”是一种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即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去“听”音乐,是审美艺术欣赏形成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倾听音乐习惯的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课堂中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养成的途径

音乐学习的好习惯,包括倾听音乐的习惯、听音乐律动或划拍的习惯、聆听前奏唱歌的习惯、听音乐时大胆想象大胆表达的习惯,在听、唱、奏、动中大胆尝试、创新的习惯以及喜欢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习惯等。笔者就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养成的途径作以下探索。

(一)创设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倾听

1.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提高课堂倾听质量

教师应在平时多做有心人,想方设法去营造一个有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音乐的气氛,吸引学生去更主动地倾听音乐,提高课堂倾听质量。学校领导应十分重视音乐素质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教学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其特有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教室中悬挂无数丰富多彩的中外音乐图片、音乐名人名家的名句,以及同学们参加音乐类表演、比赛的演出照片,还有配套的音响设备,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正所谓有好的“倾听环境”才能有好的“倾听心情”。

2.巧用课前空余时间,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一些和本堂课主题、风格相关的歌曲或乐曲,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能感觉到音乐的氛围。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聊聊播放的曲子,比如这首曲子有没有听到过、在哪听到的、是谁演唱的、觉得音乐怎么样等很即兴的话题,虽然是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比起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坐在那等着上课、聊天,课前播放和上课有关的曲子,甚至就是课堂上要欣赏的曲目,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谈音乐类的话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也让学生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主动欣赏音乐的习惯,亦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音乐代替语言,培养良好倾听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音乐课堂中需要教师给学生立一些课堂规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音乐代替老师的语言,不但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使之产生对音乐的条件反射,也恰恰体现了音乐课的“音乐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4.学会适时安静倾听,养成用心感悟音乐的习惯

课堂上,应让学生产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即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何尝不是主动参与呢?这恰似音乐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口耳并用,一旦用到了口,就会影响听的效果,学生便很难做到用耳朵去倾听音乐,因此教师应利用一个眼神、一个优美的动作给予学生暗示,暗示他们安静倾听,营造一个安静的倾听氛围。例如音乐中出现的一个乐句、一个音乐动机、一个和弦、一声打击乐,甚至一个休止符都需要学生安静地去倾听。正所谓“用心去倾听音乐”。

(二)关注音乐基本要素,使学生学会倾听

1.抓住音乐要素的基本点倾听音乐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倾听音乐方式,都要以音乐要素的感知为基础。音乐的基本要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音色、旋律、速度、力度、节奏、节拍、和声、织体等。这些因素在作曲家的巧妙安排下,共同构成一个错综而有序的整休。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就要使学生的听觉具有与这种复杂音乐形式相适应的感知能力。

在新生入学第一堂课就应强调倾听音乐要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倾听音乐的,再介绍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在欣赏某首乐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该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初步印象是什么;学生阐述后,教师可继续提问:为什么这首曲子会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呢?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回答,那么教师可告诉学生——是因为音乐要素的作用。学生明白了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倾听音乐中自然会侧重于向音乐要素要倾听答案,这也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一首曲子最基本的途径。

2.围绕音乐要素的侧重点倾听音乐

学生在养成了关注音乐要素的倾听习惯后,会发觉关注的音乐要素太多了,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如在欣赏音乐教材第15册第1单元舞剧《春之祭》中的《祭献之舞》时,欣赏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是规整的还是复杂的)、和声(是协和的还是不协和的)、速度(是舒缓的还是急促的)、力度(是微弱的还是强劲的)、旋律(是清晰的还是混乱的),以及音乐中旋律和节奏谁处于更重要的地位。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自然会侧重于关注作品中力度、节奏、旋律等主要音乐要素,从而很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避免“盲目倾听”。又如在倾听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时,音乐采用了变奏的手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感受这一变奏手法呢?亦可在倾听前提问:有的改变了节奏、有的改变了音区、有的改变了调式……你能感受到它的变化吗?这个乐章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节奏、旋律,还是力度?学生抓住了作品音乐要素的某些特点,听音乐作品就有了侧重点,倾听的目的会更明确。

3.同题材多版本作品从音乐要素中对比性倾听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音乐节奏、音色、风格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节奏、风格有比较地听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从而愉悦、轻松地进行音乐学习。渐渐地,学生就会更爱倾听音乐,便能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笔者在给学生介绍摇篮曲时,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摇篮曲这一体裁,笔者做了较丰富的准备,如欣赏合唱曲形式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东北摇篮曲、沪剧的摇篮曲;器乐形式的摇篮曲;现代摇篮曲: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对于摇篮曲的体裁,教师寻找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倾听它们在演唱风格上和节奏、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异同点。又如在欣赏埙演奏和合唱演唱的《阳关三叠》后,让学生谈谈哪种形式更能表现出诗中深沉含蓄、情意绵绵、真切动人的惜别之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只要教师多动脑,采取有效的方法,就能在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好的聆听习惯,使学生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三) 循序渐进地感受音乐,使学生深入倾听

有的学生对美妙的音乐无动于衷,经常是听到了音乐,但是“说不出内容”“没什么感觉”,就因为他们没有“音乐的耳朵”。学生听不进去,没有耐心听完,大都是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知之甚少,无法与音乐产生共鸣,最多只能直接感知音响运动的变化,产生生理上的,不可能有辨别美的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让学生反复倾听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1.收集与音乐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倾听欲望

尽可能让学生在倾听音乐的同时多了解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扩展的内容要精练易记,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如欣赏《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教师并不急于播放音乐,而是先出示一些反映非洲灾民生活情景及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生存援助音乐会”现场图片、文字资料或是学生熟悉的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介绍,再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最后倾听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视觉上的震撼(对非洲灾民的同情)产生对听觉的渴望(渴望倾听音乐作品),最后达到心灵上的震撼(知道“拯救人类生命,只能靠我和你”的主题思想)。

2.反复倾听,保持学生倾听的新鲜感

倾听音乐是反复的,要多听、分析地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长短适度的音乐作品。在教学环节上采取“倾听——分析——再倾听——再分析”的模式。倾听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倾听方式,让每一遍的倾听都有新的发现,对所听音乐保持一定的新鲜感。例如《鳟鱼》,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倾听的基础上分析音乐情绪情感,再次倾听,分析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倾听出《鳟鱼》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当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了对作品曲式特征的音乐记忆时,教师再用打乱乐曲曲式顺序的方式,由学生去判断作品的结构,通过倾听、倾听、再倾听,直到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止。最后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情感。

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当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时可以大幅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对学生课外倾听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使其终身受益。

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我们的睿智走近学生,让他们知道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在音乐课上无目的地听。只有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发现更多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才会有师生共同创设的音乐激情旅行,也一定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从而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摇篮曲教案范文3

一个老人家要同时看好几个孩子还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现在回忆起来,我的父亲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幼儿园长。在老屋的厅堂里,什么摇篮呀,窝呀,小车子呀,站桶呀等等,摆了一堂前。三个媳妇吃了早饭就抱呀牵呀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去,到了中午做好了午饭又去抱孩子回家吃饭,下午再送来。

每天的上午和下午都有好戏看,又是要屙屎拉尿的,又是要睡要摇的,几个孩子都围着爷爷转。爷爷就有条不紊的先把小的放进摇篮(或窝里)两只手同时来,他坐在中间就边摇边唱起了好听的摇篮曲:嗬嗬咳呀摇呀,摇得细牙动困呀,摇呀!……声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怪好听的,小孩子也在爷爷的唱声中安然入睡。回过头来,再和大一点的孩子周旋,又是说又是笑的,最为有趣的是教孩子们唱的儿歌,真叫我们不能忘怀。

他希望孩子长大后,个个会读书,他教孩子们唱《读书谣》:

“读得书多胜大秋,

不用耕种自然收,

白天不怕强盗抢,

晚上不怕贼来偷,

虫蝗灾害无伤损,

快乐风流到白头。”

爷爷还教唱过两首《扯谎歌》:

“灯笼果,滚上坡,三岁娃娃会唱歌。去时看见牛生蛋,转来看见马长角。刺包丛里鱼生子,急水滩头鸟做窝。四两棉花沉下水,一副磨子泅过河。”

“太阳落坡坡背坡,听我唱个扯谎歌。扯根茅草三抱大,吊起太阳往上拖。半天云里安磨子,推得月亮转哆哆。白云高头搭灶火,抓把星宿下油锅。一脚踩倒五根树,两拳打破太虚空,王母娘娘来找我,将她琼酒当水喝。玉帝气得吹胡子,牛郎乐得笑呵呵。扒块石头来烧火,水上浮萍放茅坡。两个跳大腿,两个虱子比耳朵。两个和尚来打架,头发抓成乱鸡窝。老虎眼睛挑翳子,王龙背上摆方桌”。以上两首儿歌主要是好玩,没有别的什么意义。

摇篮曲教案范文4

一、情境激趣法

人的想象靠什么去激发?靠语言、靠情境。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愉悦想象,使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

【课堂实践】——《渔舟唱晚》

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渔舟唱晚》时,根据乐曲内容制成八幅幻灯片,表现“渔夫荡桨归舟,渔歌飞扬的热烈情绪”。此种场景的片段,益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学生在欣赏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情趣盎然。

二、谈话激趣法

由于音乐本身的抽象特性,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的联想。这时,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及富有吸引力的谈话方式,去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引导学生去想象,而随着播放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学生脑海里的情景也在不断变幻。

【课堂实践】——《摇篮曲》

出示画面:襁褓中的婴儿躺在摇篮里,微笑着做着甜美的梦,一位母亲在旁哼着小曲,荡着摇篮。然后问学生:“知道这个婴儿是谁吗?他,就是长大后成为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人称歌曲之王的舒伯特。当时,舒伯特就是在一个小酒馆里看到这样一个情景,深受感动,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优美动人的乐曲。你们没想到吧!优美抒情的《摇篮曲》竟是出自一位男性作曲家之手,这说明我们男生既有血气方刚、英雄气概的一面,也有侠骨柔情的时刻。既然舒伯特能够写出这么优美的曲子,老师相信我们男生也一定能和女生一样,唱好这首动听的摇篮曲。”男孩们点头称是,他们的表情是真诚的。

三、质疑激趣

学贵有疑。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有计划、有层次地去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质疑、导疑、释疑,从而诱导学生通过认真聆听,去分析、思考、探求、解答问题,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释疑。

【课堂实践】——《动物狂欢节》

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教师引导:在《动物狂欢节》这首曲子当中,作者写进了狮王、大象、鸡、鸟类、乌龟、鱼类以及天鹅等很多动物,这当中还有一种高级动物——钢琴家。然后提问学生:“作者只是在描写各种动物吗?作者为什么把钢琴家也列入了动物行列?要是不明白的话待会儿欣赏完这首曲子,大家就会明白了。”这样的提问,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结构也就顺势展开了。

四、对比激趣法

音乐对比是指人的同一音乐感受器接受不同的音乐刺激,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对比变化的现象。教学中,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再予以分析,比较其不同的音乐情绪、音乐特点等,有利于学生把握不同的音乐风格,进一步感知音乐。

【课堂实践】——《茉莉芬芳》

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头搜集民歌《茉莉花》不同的演唱版本,教学重点为比较其不同版本的表演风格及音乐表现形式。通过欣赏、比较古筝与萨克斯的演奏来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黑鸭子组合的演唱与歌剧《图兰多》选段,对比演唱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方言版的演唱与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普通话演唱版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同一首歌在不同场合、不同语言、不同伴奏、不同地域下产生的不同效果,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下的《茉莉花》所散发出的不同风格特点的芳香。

五、律动激趣法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律动激趣法无疑是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好举措。我们主张从身心两方面同时训练学生,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音乐就不只是用听觉去感受,而是同时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情绪的变化。

【课堂实践】——《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在教学生们感受力度时,先让他们听《摇篮曲》并随音乐轻轻律动,感受催眠曲的风格特点,再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比较两首乐曲力度的不同,体验出《队歌》的雄壮有力。然后,通过踏步走、队列转换的适当变化,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首进行曲,体验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在律动中,学生不仅满足了好动的本性,而且还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情绪与风格特点。

六、体验激趣法

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最为真实,留在记忆中的印象最为深刻。体验激趣法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方式,通过触摸、聆听、比较等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的乐趣促使他们饶有趣味地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

【课堂实践】——《老虎磨牙》

欣赏前,在每组学生面前放着一只鼓,学生通过敲、摸、磨、刮等各种方法了解了鼓可以发出的各种声响,再播放音乐,欣赏乐曲,提问:“这首乐曲中,哪段音乐是模仿老虎磨牙的?”学生听音乐后随即得出结论:“刮奏可以模仿老虎磨牙的声音。”老虎磨牙的声音在该乐曲中并不明显,要让学生凭空想象很难。如果光靠教师讲,恐怕讲上几十分钟都不能让学生理解。但学生通过事先对鼓的观察、触摸、敲击,对鼓的音色有了一定的了解。欣赏乐曲后,学生把刚刚掌握的有关敲鼓面、鼓帮,磨鼓皮,用鼓棒在鼓帮的铁钉上刮奏的各种声音与听到的音乐进行对比,心中马上有了答案。而且,由于对鼓的声响有了感性认识,学生还能触类旁通地说出哪段音乐是老虎“吼叫”,哪段音乐是老虎“下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七、表演激趣法

表演是借助语言、歌唱、舞蹈等手段以声音、表情、动作等再现作品的方式。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表演也包括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即兴的动作、音乐表演、舞蹈等,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

【课堂实践】——《快乐的罗嗦》

欣赏《快乐的罗嗦》时,先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彝族人民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后出示主题|55 3 | 55 3 | 35 51 | 3 32|要求学生将音乐进行加工,使之适合彝族热闹的舞蹈场面。结果学生不仅改变了速度、力度、旋律,有的还加上了衬词“呵——嘿嘿”等,有的加上了类似竹筒的打击乐,还有的加上了“噼噼啪啪”的脚步声。在学生尽情发挥其创造力后,教师播放了整个音乐,并通过与刚才学生自己的作品比较,评价讨论后鼓励学生二度创作。这样,学生在整个欣赏过程中,不只是一个欣赏者,同时又是一个创造者。

八、图谱激趣法

用图谱表现音乐,是指引导学生把旋律的走向形象地与不同的线条联系起来,画出旋律线,或者画出不同的图形来表示音乐的进行。听的过程中,运用图谱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能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特征、曲式结构特点,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记忆效果。

【课堂实践】——《狮王进行曲》

管弦乐曲《狮王进行曲》,乐曲用钢琴的颤音及沉重有力的顿音、浑厚低沉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步伐和神态,加上狮子威猛的吼声,使整个森林都为之震撼。本课教学中,我运用简单的符号制作图谱,创造性地表现了狮王的走路、吼叫、小动物们害怕发抖的声音(狮王出场时,用由小至大的脚印表现它威猛地由远及近;用弧形的锯齿线条表现狮王威武的吼声;用细碎的小曲线表现小动物们害怕的颤抖声),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理解了作品。

摇篮曲教案范文5

你看着孩子的眼神,那是什么眼神,为什么瞳孔间闪烁着光芒?那光,是爱吗?温和得像窗外的春风,细腻得像池塘边的春雨,这应该就是母爱了。为这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此时的我想跟着摇篮边的母亲哼唱,那用爱填词的歌谣。

请原谅我的五音不全,但我还是要唱,在我看到窗前的另一个身影时。

红笔在纸上滑过,一会儿您欣然地笑了,一会儿又紧锁双眉轻摇着头。一叠叠的作业改完了,教案本的白纸上又开始写出一个个工整的字迹。您仔细地写着,认真地想着,一丝不苟地改着。明天的课堂上,您还要为孩子们朗诵,教会他们一首美丽的诗。放下钢笔,您开始练习,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您已经非常熟练时,天已很晚了。

你朗诵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动人?是因为您想到了第二天孩子们充满希冀的双眼吗?当您看到他们时,我知道,您的心里肯定是喜悦的吧!您所给予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真诚的爱。这是能滋润万物的爱,这是能让祖国的希望茁壮成长的爱。我要唱,就用这爱来为感人的诗篇谱曲。

我是站在春天的大地上,站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我还要唱,为祖国而歌唱。

在国家的领土被侵犯时,面对敌人,您奋勇向前,最后倒在了一片血泊里;在祖国的建设举步维艰时,身处异乡的您,面对眼前优异的条件,毅然离去,回到祖国的怀抱,却死在了工程建设中……火光中的鲜血,犹如不死的七彩凤凰,在夜空中永生;钢铁里的灵魂,仿佛屹立不倒的巨人,凝望着大地。

这鲜血与灵魂,为什么会照亮大地?那是爱,那是对祖国的忠贞的爱。只有这份爱,才能与时间共存,才能指引需要光明的人们。我要唱,就用这份爱来为您演奏。

摇篮曲教案范文6

【关键词】错题实践

数学活动是一种包含有猜测、错误与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错题,是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关注错题资源,让学生直面错误、捕捉错误,在剖析错误,反思错误、解决错误的过程中经历问题思考,推理比较,经验碰撞,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度拓展。

1.直面错误

以错为镜。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曾有感而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往往以传授正确的思路和解法为已任,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常常奥恼、纠结、抱怨,或把问题归结为讲课中预设得不够完美;或认为学生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或把责任推到不良的学习习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忽视了学习错误的价值。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学生也必然以“畏惧”的心态对待错题,或羞愧难当,面红耳赤;或把订正错题当成一种被迫的任务;或掩饰错误,让错题成为一个匆匆过客。

2.洞察错误

对症下药。小学生因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受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表现为记忆、识别、信息加工和想象等能力的不平衡,容易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对新出现的知识产生思维障碍,而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病态”。教学中,教师要洞察错误的根本,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1在实践中发现。【病态描述】模糊判断:篮球是圆形,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师:生活中的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圆?

生1:钟的表面是圆形。

生2:茶杯的杯底是圆形。……

生3:篮球也是圆形的。

师:篮球是圆形吗?(教师追问) 此时,班中同学有的犹豫不决,有的摇摇头但说不出理由,还有的观察老师的脸部表情试图寻求答案。这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

生4:我也认为篮球是圆形的。因为,我们在头脑中把篮球无限放大,放大,像月球那么大,挂在天空,我们看过去就是圆形的。(无语)

老师顺手拿起篮球放在投影仪下,不停地转动篮球,学生看到屏幕中投影出来的篮球,不管怎么转始终是一个圆。接着,老师又拿出一个球体模型,中间切开,让孩子们摸一摸,哪一面是圆的,哪一面是弯曲的。此时,孩子们体会到,切开的那个面是圆的,球的表面是弯的。

师:我们在屏幕中看到的篮球就是这个切面。现在你知道篮球的哪一部分是圆形?

生:(齐声说)篮球的切面是圆形。

【诊断报告】雾里看花。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源头,但在洞彻数学与生活的联结点时,由于学生缺少应有的现实环境,容易片面理解,雾里看花,似是而非。

【对症下药】让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在这个片断中,老师没有纠结于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没有评价观点的对与错,也没有轻易肯定学生的结论。而是创设了投影篮球和切开球体模型两个生活环境,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从视觉和触觉的感官上引导学生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理解“抽象的”,孩子们自然地发现了“篮球的切面是圆形”。

2.2在比较中碰撞。【病态描述】定势干扰:两个颜色相同与不同的球 在六年级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的探究中,老师详尽地指导学生理解下题:

(1)一个口袋里装着5个红球和5个篮球、5个黄球,这15个球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请问至少要从口袋里取出几个球才能保证其中有两个球颜色相同?

师:要保证其中有两个球颜色相同,就是把什么看成抽屉?

生:把三种不同的颜色看成三个抽屉。

生:从最坏的角度考虑,先拿出来3个球,每个球颜色都不相同,只有到第四个时,才会曲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

小结归纳:3×1+1=4(个)老师又特意强调了,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后面要加17

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老师又把问题改为:请问至少要从口袋里取出几个球才能保证其中有三个球颜色相同?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学生很快地就想到了3×2+1=7(个)

如果有四个球颜色相同呢?这时学生基本上不用画图,脱口而出3×3+1=10(个)。看到学生这么顺利地掌握了知识,我窃窃自喜了一阵。没想到,在第二天批改的家庭作业中,一道与之相似的题目,就让班级全军覆没。

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口袋里装着5个红球和5个篮球、5个黄球,这15个球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请问至少要从口袋中取出几个球才能保证其中有两个球颜色不同?所有同学清一色的答案:3×1+1=4(个),当我把作业本发下去的时候,竟还有同学拿着本子上来问我:“老师,这题不是对的吗?昨天你不是这样讲的嘛!”

【诊断报告】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的我,心情是沉重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一些看似扎实的、成功的环节,却是在反复的重复中加深了学生记忆的痕迹、定势的轨迹,加速了机械掌握、死搬硬套的进程从而,忽略了根据具体情景进行转化的方法,弱化了利用已有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对症下药】让学生的思维深度拓度。在后面的纠错过程中,我呈现了这两道题目,通过让学生比较问题的关键处,分析两个球颜色相同,是把颜色看成抽屉,而两个不同颜色的球,是把球的个数看成抽屉……。孩子们都很聪明,马上就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这件案例给我敲响了警钟:只有让学生经过体验,经历比较,经受碰撞,从源头上真正意义的理解,才能体味问题的内在价值!

人是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中进行学习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错误表征着学生思想的航行,活动的展开。它可能是一个观念的冒险、一次丰富的体验、一线超越的契机。只有我们用“爱心”接纳错误,用“慧眼”捕捉错误,用“机智”化解错误,才能在差错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

下一篇续聘申请书